臺軍的「救命稻草」——美制「愛國者」防空飛彈
臺灣「天弓—2」防空飛彈
不久前,美國國防部在向國會提交的一份《臺灣海峽的安全形勢》報告中指出,目前,臺軍在防空力量的部署飾面有很多的紕漏。對此,臺軍的很多將領則認為臺軍已經建立起了遠、中、近和高、中、低相結合的三道防空火力網,其防空飛彈密度在世界上能排得上前三名,部署情況也比美國認為的要好得多。
飛彈品種雜亂
1957年,臺灣空軍裝備了第一枚美制「響尾蛇」空對空飛彈。次年10月,臺軍的第一支防空飛彈部隊建立。從1964年1月開始,臺灣陸軍防空部隊開始接受美國提供的「霍克」低空防空飛彈,20世紀70年代,臺海軍開始引進以色列的艦對艦飛彈和美制「小懈樹」艦對空飛彈。20世紀70年代之後,臺又相繼從美國、法國大量引進了」奈基「、「麻雀」、「毒刺」、「標準」、「西北風」和「愛國者」—2等先進飛彈。到20世紀90年代初期,臺軍基本實現了三軍主戰武器裝備飛彈化。而目前臺灣自製的防空飛彈有「天弓」系列。如今臺灣防空飛彈部隊是以連為單位進行環島部署,構成環島防空火力網。現在組成這些火力網的單位和武器主要有 50個防空飛彈連、400多具發射架和各型防空飛彈約6000枚。
防空陣地環島部署
合軍的防空網分為低空、中空與高空蘭個防禦層次、低空飛彈防禦是對付離地面150米至1500米之間的空中襲擊;中空飛彈防禦是對付離地面1500米至7000米的空中襲擊;高空飛彈防禦是針對7000米以卜的高空襲擊。目前臺軍執行的是「環島防禦、重點部署」的作戰原則。在臺軍整個飛彈防禦構想中.中低空防禦網已基本形成,最薄弱的是高空防禦網。
目前,臺軍將「愛國者」—2飛彈(共180枚)主要部署在臺北地區,其陣地包括臺北市「天雕」陣地、臺北縣「金雕」陣地、五指山「銀雕」陣地、臺北南港區「飛雕」陣地、新店「神鵰」陣地和臺北縣的另一處陣地。這些陣地全部位於中山高速公路或北二高速公路附近,必要時可進行機動部署。
「天弓—1」飛彈6個連主要部署在臺北縣三芝鄉、高雄大崗山、澎湖縣、屏東縣枋寮、金門和東引地區;而「天弓—2」飛彈兩個連分別部署在淡水和高雄兩地。由於臺灣現行的飛彈防禦網只完成了中低空防禦部署,還沒有建成高空飛彈防禦網,因此,臺灣當局便加快了對外先進武器採購步伐,如向美國購買更先進的「愛國者」—3型飛彈,以增強高空飛彈防禦體系。
「霍克」飛彈是目前臺軍裝備數量最多的防空飛彈。臺灣當局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又從美國購人「霍克」改良型,主要負責本島的中低空防禦。目前,臺灣的「霍克」防空飛彈共裝備了4個營,其中第662營和第664營共9個連均部署在臺灣本島西部大肚山以北和基隆以南地區,主要負責臺北部地區大城市的中低防空攔截E務;第666營共5個連部署在臺灣本島西部,沙鹿以南、枋寮以北地區,主要負責臺南部地區大城市的中低空防空攔截任務;第668營共4個連部署在臺灣東部蘇澳以南。
恆春以北地區,負責臺東地區大城市的中低空防空攔截任務。
臺軍低空防禦是由臺軍的「麻雀」、「小懈樹」等飛彈及防空高炮組成,主要負責機場、指揮所等作戰要地的低空防空攔截任務。美國於2000年3月8日宣布,向臺灣出售162枚最新改良型「霍克」飛彈及地面防空雷達系統零件,其主要目的是提升臺灣低空防禦與空防監測系統。
飛彈使用體系不配套
在整體防空能力方面,臺空軍主戰飛機的數量已增至400多架,並且大部分為第三代戰機,有航程遠、載彈量大的特點。未來臺灣如受到攻擊時,臺軍可能會利用其先進戰機實施預先的反製作戰。此外,臺軍由「愛國者」、「天弓」飛彈組成的高、遠程防空體系也在不斷完善,防空能力也會不斷提高。
但臺軍的防空飛彈大都是從不同國家進口的,其日常的維護和零配件等很多方面相互都不能匹配,而臺自行研製十的防空飛彈又是自成體系。由於這些飛彈裝備性能和作戰使用不配套,很難保證它們能在未來臺海作戰中發揮出原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