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在CPU界最「臭名昭著」的想必是它的擠牙膏技術,但是感覺無論英特爾怎麼挽回,出什麼CPU都像是擠牙膏,比如最近的十代酷睿,全員往5G上衝,全員超線程,i9甚至還加上了2個核,卻還是被人詬病為「擠牙膏」。
究竟是那些英特爾CPU在擠牙膏呢?牙膏廠的巔峰之作又是哪一些呢?
如果你有仔細觀察CPU天梯圖,就會發現,在天梯圖的下方,一堆CPU擠在一起,雜亂無章,全是三到七代的CPU,與頂上的CPU完全不是一個疏密程度,就足以看出CPU的進步程度。從此看出牙膏的出現就在三代開始。
酷睿三代
【性質】:擠牙膏第一代
酷睿第三代微架構是IvyBridge,正好是英特爾的共一年,所以就很單純地將製造工藝從32nm升級到22nm,其他的地方也就在二代基礎上小不小修,更多的性能提升來源自頻率的提高。
不過畢竟牙膏起步,刀法還沒有那麼精湛。雖然三代酷睿沒有很顯著的性能提升,不過有一個改變還是蠻關鍵,部分掩蓋了三代酷睿擠牙膏的現實。內部的PCIe通道從2.0升級到3.0
酷睿四代
【性質】:擠牙膏第二代力作
第四代酷睿正巧是架構年,但是性能方面的提升其實並沒有想像中架構改變的提升那麼明顯。四代架構Haswell又名Hotwell,嘲諷英特爾這代架構的發熱量大。
主要的性能提升有:
單線程能力提高多達8%;
多線程性能提升6%;
功耗比三代多出8%到23%;
平均總性能提升約3%。
酷睿四代refresh
【性質】最無恥的擠牙膏
本來Haswell發布一年後,理所應當推出第五代處理器,但由於同時期的AMD模塊化推土機處理器已經「病入膏肓」,英特爾不得不再一次放慢腳步等待友商競爭。
這一次,英特爾乾脆什麼也不做,僅是在之前所有的熱門型號上拉了個0.1GHz頻率,從而提升性能...
比如:
i5-4570→i5-4590;
i5-4670K→i5-4690K;
i7-4770→i7-4790
酷睿五代
【性質】毫無存在感的牙膏
酷睿五代可以說是酷睿架構裡最沒有存在感的。第五代Broadwell家用處理器總共就五款,其中3款還採用BGA焊接封裝,並非LGA1150接口,連對於DIY的必要都沒有。
但是由於是工藝年,英特爾至少還是升級到了14nm,從此開始了罪惡的14nm一生。但是由於14nm產能問題,剩下的兩款售價也極高,數量十分稀少。
性能方面,幾乎0提升。唯一的亮點便是升級了最高級的核顯(無語...)
六七代酷睿
【性質】擠牙膏的巔峰之作
六七代酷睿可謂是牙膏巔峰,就是換個馬甲,性能提升幾乎沒有,多了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但是氣人的是,六七代酷睿是英特爾最保值的兩代CPU,現在價格仍然居高不下,英特爾,真有你的!
六代酷睿亮點:新架構skylake,變化極小;支持DDR4,M.2。接口又換了,英特爾又可以賺主板錢了(...),核顯更強了(...)
七代酷睿:奔騰加了超線程(...)簡直敷衍到了極致,電容方面甚至與六代酷睿的電容相似度達90%以上,賽揚系列乾脆就是一樣的。這還是老對手AMD推出革命性CPU銳龍的情況下,可見英特爾的無恥程度。
但到後來,英特爾擠牙膏之旅基本上就結束了,畢竟老對手起來了,英特爾也該動點筋骨了。當然,不排除還是有擠牙膏行為,比如九代酷睿的牙膏倒吸(性能不增反降),永遠的14nm,換皮CPU等等操作。
英特爾擠牙膏無非就是幾個套路,升級核顯,多加點功能支持,換個主板接口繼續賺主板錢...根本沒有想到過提升性能這回事,從1代酷睿到七代酷睿,i7始終都是4核,不過就是換個馬甲繼續賣,反正都會有人買單。把消費者當猴子戲耍,這樣的英特爾值得原諒嗎?
市場需要競爭,消費者才能最大的獲利,市場才能有進步。幸運的是,現在不再是以前的那個時代了,不需要看英特爾的臉色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