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聞網達州12月27日訊(王曉林 陳語喬) 「這裡綠樹環繞,空氣清新,流水潺潺,對於久坐辦公室的我來說,到村裡工作簡直是一種享受!」12月25日上午,在一片青山秀水間,一位30出頭的年輕小夥正在蓮印鄉龍潭村香椿種植基地裡,查看香椿的長勢情況。他叫萬川,是大竹縣司法局派駐該村扶貧的第一書記。
勤字當先力破貧困堡壘
龍潭村位於蓮印鄉東北部,幅員面積約6平方公裡,全村421戶1300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256人,貧困發生率21.4%。2014年,萬川走馬上任擔任龍潭村第一書記,堅持「離隊不忘本,轉業不忘志,退役不褪色」,積極轉換角色,把軍隊的好思想、好作風和好傳統帶到新的崗位,打基礎、興產業、促發展,踏實推進龍潭村的脫貧攻堅工作。
初到龍潭村,為了儘快進入角色,萬川堅持做到「三勤」:勤於學習,增進溝通,一心撲下身子在實踐中學,靜下心來向村「兩委」班子成員學;勤於調研,熟悉村情,深入農戶家中、田間地頭展開走訪調查,聽取他們對脫貧致富的意見和建議;勤於鍛鍊,積累經驗,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萬川立足村情,與村「兩委」班子成員一道確立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解決的熱點事項,制定出了脫貧攻堅工作規劃和年度發展計劃,為龍潭村繪製了一幅脫貧奔康藍圖。
忠誠為念把扶貧當成使命
「藍圖繪就,重在添彩」。為確保規劃落地落實,萬川通過藉助「兩學一做」等黨建活動載體,引導村「兩委」幹部健全和完善各項規章制度,細化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
「既然來了,就是竭盡全力地認真做事。」萬川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在他的努力下,先後為龍潭村爭取各類項目資金近200萬元。利用爭取到的財政資金110萬元,硬化了全村4.2公裡泥石路及2.2公裡生產便民路;向縣水務局爭取小農水項目資金34萬元,整修了8口山坪塘,解決了全村農業灌溉用水問題;修繕了村「兩委」活動場所,使村內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向交通局爭取資金39萬元,搶修危橋一座;向文體廣新局爭取「村村通」工程資金,解決117戶群眾收看電視難的問題……
「要不是萬書記當時借給我們家五千元,女兒現在可能就上不了大學了。」龍潭村一組貧困群眾李明富拉著萬川的手,眼眶溼潤,感謝萬書記為幫他一家解了燃眉之急。
碩果纍纍扶貧成效斐然
要讓鄉親們富起來,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拓寬致富門路。萬川根據龍潭村富餘勞力多和地處城郊資源豐富的實際,引導廣大村民發展城郊經濟和綠色經濟,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的「錯位發展」之路。充分利用龍潭村的自身優勢,積極引進大竹縣綠友種植專業合作社到龍潭村經營發展,讓村民以土地流轉入股形式加入合作社,以此增加收入。目前,全村已建立特色種植專業合作社2個、特色養殖專業合作社2個、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1個,發展香椿種植基地400畝,招商引資建立農家樂1個及真人CS遊戲基地1個,生態散養雞基地1個。
「去年利用小額扶貧信貸,養牛規模擴大到7頭,一年就掙了4萬多元。」已經脫貧的龍潭村三組黃玉學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龍潭村一組村民黃朝福有種植紅薯尖的習慣,由於缺乏技術、銷售不暢,產生了放棄的念頭,萬川入戶得知情況後,請來農技專家提供技術支持,幫忙聯繫「買家」,不但幫助黃朝福一家實現收入3萬餘元,還帶動了該組10餘戶貧困群眾種植紅薯尖增收。
此外,萬川還組織富餘勞動力走出去。多次與縣勞務培訓部門和務工企業聯繫,組織群眾參加職業技能培訓,使全村外出務工人數迅速突破了400人,通過勞務輸出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2016年,龍潭村65戶154名貧困戶脫貧,貧困發生率降至2.15%,實現了貧困村整村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