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觀念的變遷和社會包容性的擴大,越來越多自我意識強烈並且有能力兼顧工作和家庭的女性選擇獨立生活。婚姻的解體不僅拉高了離婚率,更是改變了社會原有的家庭結構,從傳統的三代同堂、四口之家逐漸向單親家庭過渡。
多元化的家庭結構衍生出多樣化的購房需求,在目前仍然以主流家庭結構為核心的購房市場上,精裝住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要素才能夠滿足單親家庭對理想生活的想像與追求呢?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這句出自《阿甘正傳》的經典名句正是本期戶型主題——【倍濃巧克力盒】的靈感來源。【倍濃巧克力盒】是由SNP專門為單親二孩家庭生活空間設計的的50㎡戶型,它同時也出現在深圳國際精裝住宅展覽的舞臺上。為此,新浪地產設計頻道專門採訪了SNP尚諾柏納空間策劃設計合伙人庾兆明與深圳泰豐地產研發中心總經理田勁松,從不同視角探討單親家庭的住宅設計。
1.多元家庭結構的出現催生新型設計理念
面對社會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單親家庭,SNP很久之前就有打造一個此類群體專屬產品的想法。這種項目在以往的設計中並不多見,所以庾兆明寄希望於【倍濃巧克力盒】項目,希望不僅可以滿足單親家庭群體生活特質和生活軌跡的需求,還可以讓整個社會都關注到單親家庭的購房需求。這也與今年深圳住宅展的理念-——未來人居、未來社區向精裝出發完美契合。
「在做好主流家庭的同時,也應該關注非主流家庭的需求。」田勁松坦言,以前對於地產商來講,大部分產品類型都是面對主流家庭的,包括萬科提出的小太陽、三代居等。主流家庭背後的研究已經很全面,也為產品推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不同的家庭形式,如單親家庭、丁克家庭、獨居家庭,甚至同性戀家庭等紛紛出現,這類群體也成為地產商未來關注的產品發展方向之一。
在對產品的理解上,田勁松認為,不能把它理解為單一的空間或者單一的戶型。這其實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以配套、戶外空間和服務等不同板塊共同凝聚成產品的核心競爭力。在設計背後應該包含服務、社區、物業群體等生活場景,這也是【倍濃巧克力盒】所關注的問題之一。
深圳泰豐地產研發中心總經理田勁松
什麼是好的設計?庾兆明給出了他的答案——「我認為好的住宅設計應該「好用」、「好住」。通俗來講,就是最舒服的狀態,這也最重要的元素。」從專業角度來說,好的設計應具備以下素質:由收納功能、生活方式和社會變化形態等方面所導致的平面布局與生活體驗的改變,都進行精細化的研究。
他以疫情過後的戶型設計舉例,他會在設計中加入很多防疫要素,比如玄關在以往承載隨手擺放用品的功能,現在則會增加一些可以懸掛口罩或者放置洗手液的區域。
與庾兆明這種「方便實用,服務生活」的理念有所不同,田勁松認為好的設計就是讓空間更有彈性。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需求,在一個空間裡面提供可選擇性,需要在住宅設計時儘可能的考慮彈性空間,基於工業化生產的基礎上進行多類型的選擇,針對客戶的個性化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
「我們會在同一個空間裡提出不同的生活方式或收納方式,也會提供不同的變化方式,增強競爭力。」田勁松這樣說。
2.多樣的購房需求倒逼個性化的住宅設計
住宅產品不同於快消品,居住者一次購買以後數十年不變,室內空間就不可避免的需要迭代升級,從設計到產品的規劃運營等前置性工作,如何讓空間承載常年居住者的要求是設計師和開發商都要考慮的問題。
庾兆明也前瞻性的看到了這個現狀,他指出「現在房價高,買房後大家會思考到底要住多少年,怎麼樣才能夠更加舒適,這也是我們在設計中需要關注的問題。」在住宅產品裡,設計更多的是解決住宅和人之間的互動關係。
首先在住宅定位這一角度上,在剛需戶型中要考慮相應人群的生活軌跡、生活方式,但不排除以後會變成三口之家、三代同堂的可能性。所以設計的著重點應該是生活形態,如果僅僅只是一套房子便可以完全涵蓋所有階段,不一定是真正的合適。在最初設計時就從人群的生活形態方式、生活軌跡出發,做前瞻性預判,同時把空間的變換功能考慮在內,這才是以後作一個普世性產品需要關注的點。
田勁松從兩個方面回答了這一問題。一方面是現存需求的改變,使得對於空間的要求也在變化,空間設計應該儘量彈性,包括設計應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各種戶型。
另一方面是技術,在傳統的技術基礎上難以實現空間彈性,如增加隔牆、增加空間等設計構想,離開了技術就如同無源之水一樣無法實現。如今隨著技術發展,很多工業化精裝概念湧現,環保性、便捷性、快速性和空間的變化性,都需要在設計的時候考慮到位。
廣州尚諾柏納·空間策劃聯合事務所設計合伙人庾兆明
在不同年齡階段的不同需求中,以90後、00後為主體的新生代漸漸成為購房消費群體中的生力軍。年輕人對居住需求的變化也泰豐是泰豐地產研究的方向之一,田勁松說,現在市場上出現很多創新產品,原來兩百平米最少要做四房的情況慢慢變成兩百多平米只做一房,這是因為現在的需求在發生變化。在長期處於農業社會的中國,祖孫三代,一家三口其樂融融的觀念深入人心,但現實生活中這種觀念已經發生變化,生活方式的改變必定導致住宅需求的改變。
無獨有偶,庾兆明也關注到了室內牆體的變化趨勢。近期SNP已經在售樓處嘗試了可隨意拆卸且無塵的牆體,未來住宅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無論是材料、結構、建造方式,還是思想、生活方式的變化,都能夠讓住宅空間乃至整個社會變得更加美好。
3.標準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提升產品競爭力
開發商與設計機構共同服務於某一項產品的研發設計,關於雙方如何進行合作的問題,庾兆明認為房地產開發的關注點在於經濟性和美觀性,也就是性價比。精裝的用料與選材都需要開發商與設計師經過多輪溝通。不管是尺寸、管線,還是人群定位、舒適度等,都需要通過不斷交流才能產生最終的產品效果。正如他所言,「我覺得開發商和設計機構還是需要更多的溝通和交流才能進行有效合作。」
行之有效的溝通要服務於產品力的提升,田勁松認為產品溢價的背後最重要的是刺激客戶的需求和購買力,一旦成功,溢價就產生了。
「我們做了單親家庭的設計方案,如果對普世正常家庭而言,這種產品毫無吸引力,相反如果做一個三房一廳的住宅,對單親家庭來說也是無感。現在生活多元化,正常的普世性產品產生溢價有難度,需要有針對性的客戶,溢價空間才會增大。」田勁松這樣說。
面對在現階段的市場中出現的非標準化趨勢,推崇標準化的企業應該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推動大家提升產品力?
田勁松向新浪地產設計的記者表示,標準化非常重要,是研究整個產品的基礎,脫離標準談個性,無異於空中樓閣。個性化要建立在對客戶的生活方式,包括技術、設計空間等有一定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才會有力量。標準化和個性化兩者並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配合,互為依據。
庾兆明對此表示認同,他說道:「田總提到個性化的時候抓住了一個核心點,就是所謂的標準化和個性化是相輔相成的。我們生產更具備產品力的產品,實際上應該是隨著社會進步去改變的。」
在他看來,目前買房的主力軍——80、90後追求個性化,在這種情況下的個性化,應該是可變化的空間和使用功能,這也是標準化和個性化的結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