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料的話題這是第三次提及。今天又拿出來寫源自一個事情。
有個學生,他學水彩的時間大概半年,目測採購的各種品牌的顏料大概花費了五六千元。好在只是每個品牌只選了部分顏色,並且還是小容量包裝的。
他吐槽的一個重點是自己跟不同的老師學習,甚至包括跟著教學視頻自學,如果不跟著老師用相同牌子相同色號的顏料就沒法畫。因為老師講課的畫風是這樣的:這個部分,我們先加一點233,如果想偏冷可以加一點465,想偏暖加一點338,但是儘量不要混入135或022,那樣會顯得比較灰……(色號代碼是我虛擬的,並不針對任何品牌)。
雖然他倒也習慣這種「數位化」教學,但不停的換老師不停的買新顏料也真心讓他吃不消。我問他,那你為什麼要不停的換老師?跟著一個老師好好學下去不就好了。他說,自己想嘗試不同的畫風更多的題材。並且,有些老師的水平高到自己完全沒法跟進,尤其是線下單獨練習時。還有就是自己換老師實際也是在挑老師,直到找到適合自己水平,最好能教各種題材多種畫風的老師。
這樣說來,我就覺得他這筆投入不算高了,甚至對畫材的大量囤積才剛剛開始。好在多數老師不會指定他用什麼筆什麼紙。求大求全是很多初學者的通病。特別是對畫材,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的購買,反正配置下來完全不遜色於職業畫家。
其實,我所知道的職業畫家往往並不愛跟畫材較勁,他們反而用著比較簡單,便宜,甚至原始的畫材或工具。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們用過了無數品牌的紙張、顏料、畫筆後,發現除了作為硬體的技法,作為軟體的情感之外,大多數材料都跟作品的優劣沒直接關係。
當然,每次說到顏料,我還是要繼續吐槽網課中某些老師的教學方式。如果他們的學生非得用和他自己一樣的顏料品牌及色號(包括其他畫材,顏料是最主要的)才能授課的話,很有可能學生學不到太多的色彩知識,尤其是在實際應用中的知識。並且,他們自己的教學能可能也有限。我覺得大多數老師這樣做是因為教學起來最省事。因為如果畫一個蘋果,告訴學生亮部暗部各用哪個色號的紅,他們對應色卡找到就好了。畫出來,至少在色彩上和老師的畫比較接近。
但是,另外一種方式可以是這樣。告訴學生把大紅作為中間色,朱紅或加橙色或加檸檬黃表現亮部,紫紅或加紫色或加群青表現暗部基本就可以塑造一個紅蘋果的色彩關係,實際比例自己靈活把握。當然,我並不是說任何環境下的蘋果都適用這套顏色。而是說在教學的時候,以這種表述方式讓學生自己去體會色彩關係,更重要的是某些顏色必須經過調和才能得到,而不是在多達四五十個顏色裡對應顏色編號就能找到並直接使用。配色、調色的過程是非常重要,非常具有學習意義的事情,這步如果都被弱化甚至省略的話,誇張點說,繪畫就成了填色遊戲,就像以前流行的數字油畫,形和色都是現成的,你只需要去填色就好了。
那位同學色彩基礎本就不好,老師的課很快就上完了,一堆顏料還沒用幾次,又換老師了。然後又是另一個老師以及他所推薦的另一個品牌的顏料若干。他說,這樣下去,這些顏料都夠我餘生所用了。
我說,如果你不把色彩原理吃透,不懂調色配色,只能說夠你餘生的浪費。如果再買,一個品牌下不要超過24色就好了,把和顏料較勁的時間用來和色彩理論較勁。
要知道,當我們把色彩原理吃得透透的,三原色就夠畫這斑斕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