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航運
這個少有人知的小鎮,是一個世外桃源。在這裡,不僅可以品味歷史,茶餘飯後,更能體會生活的清幽。花自綻放蒲自靜,一抹餘香指間溜。它就是石蟆古鎮,地處江津西部邊陲,是渝、川、黔三省(市)結合地,被譽為「津西明珠」。
長江入渝第一鎮
重慶市西南的江津區,因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長江自西而來,在江津城區受阻於鼎山轉而向北,復受阻於馬駿嶺東巡,再受阻於高家坪南巡南回,最後轉向東北,環鼎山繞了一個幾字形的大彎,而萬裡長江進入重慶的第一鎮,就是石蟆古鎮了。
江津石蟆古鎮是重慶市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從元末建鎮至今已600多年歷史。它本是個古老的鄉場,古鎮的得名據說是在石蟆鎮老街下場口三角壩處曾有一巨石聳立,形如蛤蟆,人稱蛤蟆石。在蛤蟆石前百餘步的石縫中有泉湧出,泉水清冽甘甜,因此這小鎮就叫石蟆鎮了。
石蟆古鎮距江津市區84公裡,距重慶市區80公裡、合江縣城20餘公裡。東臨江津的白沙鎮,北接朱楊鎮,西南與永川的朱沱和松溉隔江相望,南靠四川合江的白鹿鎮。水陸交通十分便捷,公路縱橫、自成網絡,也被譽為「石蟆金三角」。現有長江黃金水道流經32公裡,有長江碼頭7個。
歷史悠久 古韻猶存
石蟆是重慶市首批歷史文化名鎮。這裡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清源宮,是江津區目前規模較大、保存最完整、具有典型明清建築特色的古代建築。
清源宮始建於明代正德5年(公元1510年),清源宮座北向南,佔地8000多平方米,呈複合院布局,抬梁式磚、木、石結構。縷刻浮雕,工藝精湛,飛簷翹角,青磚綠瓦,板石鋪地。廟宇周圍古樹參天、綠樹成蔭,特別要介紹的是大門右側的一棵香樟樹,它已經有500多年的歷史了,被評為重慶市十大樹王之一。
清源宮因供奉川主李冰神像,祈求石蟆及周邊地區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聞名。明代以來,周邊渝、川、黔的香客絡繹不絕地前往清源宮祭拜,香火盛行。形成了春節、清明節、川主文化節、燈杆節等四個清源宮廟會節氣,其中以每年的農曆6月10日-6月24日的川主廟會節最為隆重。
石蟆的老街很窄,寬不過5米,長也就千米左右,街面全是很古老的青石板,很多青石都已經坑坑窪窪的,非常的古樸,顯現出了時代的滄桑感。石蟆老街與稿子壩古場鎮是清末十全鎮所在地。條石鋪設、保存完整的石蟆老街與文靜秀美、形狹巷長的稿子壩古場韻味十足,石蟆口老街區與羊石老街以其道路高低錯落、蜿蜒蛇行,富有動感。
中壩島是位於石蟆鎮羊石社區長江下遊1公裡處的江心島,面積約3平方公裡,有著「長江入渝第一島」的美譽。10餘裡長的江岸全被蒼翠的綠竹覆蓋,乘船入島,江風、草坪、菜地、樹林迎面而來。「林中有屋、林外有田、生生相息、風水寶地」。島上有大量的龍眼、荔枝樹,光百年以上的古樹就有129棵。建於清朝同治年間,現存最大的院落「五福莊園」,雕梁畫棟、精緻美觀,引人入勝。
隱藏在老街的銷魂美食
「天上的斑鳩,地下的泥鰍」。酸菜泥鰍是石蟆最著名的美食了,石蟆鎮的饅頭酒家是當地最正宗的味道,酸菜泥鰍已經深入了食客的記憶裡。鮮活的泥鰍撈上來後,洗淨現殺,配上濃鬱的酸菜。每逢下半年或者廟會之際,過往的遊人必停下來吃泥鰍。站著排隊,坐著等位。
河水豆花也是石蟆鎮一大特色,精心製作的豆花,細嫩綿扎,溢出盛器而不流,白如雪,軟似棉,再配上加工精製的調料蘸食,充分體現麻辣濃香、鹹鮮酸甜的川渝風味。
石蟆古法紅糖,石蟆鎮登雲村的甘蔗種植有上千年的歷史,由於位於長江邊上,沙質土壤疏鬆肥沃,水源充足,加上氣候適宜,種出來的甘蔗甜度、口感都很好,因而熬出來的紅糖甜度香甜,色澤金黃。由於原料好,加上傳統手工工藝熬製,登雲村的紅糖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土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