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仙鸕山莊民宿教您挖筍技巧與老經驗分享,仔細看哦!
現在這個時節,正是採挖竹毛筍的時候,這個時候一般有竹林的地方,毛筍都不會少,所以如果不掌握一定的挖筍技巧,往往空手而歸。
毛筍是立秋前後由毛竹(楠竹)的地下莖(竹鞭)側芽發育而成的筍芽,採挖毛筍會影響竹子繁殖,但合理採挖也可以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可讓人們嘗到美味。
方法/步驟
認行鞭規律
楠竹繁衍靠竹鞭,竹鞭能夠因地而行,遇到軟的土質就穿越、遇到硬質、阻擋物就行甚至跨越、即使遇到外力斷了、潮溼爛了,也能分叉前行。竹鞭芽互生,平行於地,與竹鞭一般成30-60度銳角。主鞭有2種情況能分叉,第一種是被動分叉也就是前方鞭斷了,其導致子頂芽生長激素濃度高,發育生長成新鞭,第二種是主鞭主動分叉,讓竹子繁衍開來。
識產筍竹規律
楠竹有一個規律,隔年出筍多。中途有個明顯休息的一年,俗稱大小年,大年的楠竹,除老竹外,竹陰濃密,葉呈墨綠色,遠望去感覺象一把把的雞毛撣子,而小年的竹連壯年的竹也稀稀疏疏,活脫脫一隻只脫毛雞。而有的竹林由於挖筍過度,導致大小年夾雜嚴重,俗稱「桃花畈」。竹子的出筍率和雞相反,雞是脫毛的容易生蛋,而竹則是營養狀況好的容易出筍。所以大年的竹出筍相對多,小年反之。當然大小年是指大部分竹是大年,並非全部,偶數年出的竹偶數年在出筍多,奇數年出的竹在奇數年出筍多。
何判斷竹子年份
新竹,節部位有很明顯的白黴和節毛。2年以上的白黴和節毛脫落,2年-4年竹竹身呈青至漸漸加重,或者青中泛黃,6、7年的往往青色有退,俗稱「白皮竹」,再上就叫老竹了。2-6年的竹稱為壯年竹,出筍多。有的農戶在竹身上標記出筍年份,那麼隔1年或者3年的、甚至隔5年的都是大年。
冬筍出在什麼地方呢
按照理論來說應該是各種生長激素調節的結果,可惜我們沒有這麼先進的技術去測試獲得結果只能藉助於經驗來大致判斷。首先識別孕竹,凡是最下枝椏竹葉片長、細、尖且略帶幾張金黃色葉而且植株濃綠的母竹,為孕竹,因為出筍消耗了一定營養,最下面的竹葉營養轉移走,導致葉片發黃。其鞭金黃色、精神有力。竹鞭上鬚根發達。就象猛男的胸毛。
找產筍鞭規律
找到了竹,不等於找到了筍,那要找到主鞭才行,那怎麼判斷主鞭的方向呢。
第一種方法是把土全部挖開,找到最粗的就是,是最笨的,最累的,也是最準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很多朋友常用,是根據最下面一枝椏的方向大致和竹鞭方向相同。
第三種方法是根據竹埠頭彎的方向來判斷。後2種方法有時候比較局限,因為筍和主鞭的方向呈銳角,0~90度都有,很多時候無法判斷其走向,況且有時竹比較深。但是前面的方法既累又不太現實,首先來說根據最下面一枝椏的方向來尋找主鞭,如果是土地比起伏比較小的平地,且土質比較鬆軟的,在鞭比較直的情況下,那麼主鞭的方向一般和最下面一椏大致一致。當然會有誤差,而且是非常大的誤差,因為筍在生長的同時會根據自然條件進行扭轉,其實只能判定竹鞭的180度走向,實際用處非常非常小。這樣還不如採用最後一種方法來的有效,一般竹出來的時候竹埠頭附近都會有一個彎度,因為筍芽先是向外生長,再是向上向外生長,最後是向上生長,成為毛竹。這個彎度所形成的平面垂直方向和主鞭走向大致一致,當然也會有一定的誤差。筍與主鞭呈90度-180度均有,在45度方向向兩邊呈離散分布。當然主鞭的走向會根據地形千變萬化,新竹筍基本都是出在主鞭上的,所以挖冬筍基本就是在找主鞭,找到了主鞭,挖到筍的機率就非常大了。老竹,也就是白皮竹很多出在子鞭上的,當然也有新竹的主鞭遇到了頑石或者某種原因斷了,筍也長在子鞭上了。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條鞭上鄰近處2芽均發育成竹,加之竹的扭轉生長,難以判斷時候,一般鞭就是穿竹中間而過的。
挖冬筍技巧與方法(老經驗)
識鞭出筍規律
找到了主鞭,笨的辦法就是沿著主鞭上下順挖,一般都能有收穫,前提是這根主鞭是出筍的。那筍長在主鞭什麼地方呢,這個也是有規律的。首先要明確竹鞭的作用。
1. 繁衍後代,四處伸展,發芽出筍變竹。
2.輸送營養,從遠端的根吸收營養供應給毛竹生長,出筍。
3.一定的固定作用,主要的固定作用是根。毛筍的營養來自2塊,母竹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營養後轉送至,另一方面是主鞭,子鞭吸取營養供應。故營養最多的應該就是離開母竹不遠的主鞭和子鞭分叉處,實際也是如此,鞭的此段筍多且大。
識出筍位置規律:筍非常有靈氣,總是生長最好的位置,那就是土層相對鬆軟,一來有生長空間,二來可以比較好的吸取營養。有經驗的山家會根據地形迅速判斷出筍的位置,觀地形,有腳踩踏試探都是有效方法。鞭在泥土中起伏波浪行進,一般來說筍都是出在鞭下行後平行的時候,或者是上升後基本平行的時候。這個跟黃山的松樹生長方式絕然不同的。
究其一片竹林來說。竹林邊陽光好,土壤肥沃,。沒有或者很少有其他的竹子跟它搶地盤, 俗稱「放山竹」,出筍多而且大。而且主鞭比較容易判斷尋找,但其出筍的位置往往較遠。
最後講幾種方法。
1.看土壤裂痕。冬筍在土壤中膨大時,迫使土壤產生以一點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狀的裂痕,淺的可以遇見嫩青、黃筍尖。腳踩時鬆軟有彈性,用鋤頭挖時感覺鬆軟,當然也可以結合主鞭的方向尋找筍的位置。
2.在晴天的上午,在已全墾過的竹林地內發現有小小圓圈並呈黑色溼潤狀態的地方,多半能找到筍。因為筍在夜間蒸發了一定的水分,當然這樣的前提是筍夠大,而且接近於地表。當然在開墾過的竹林地裡尋筍時候,由於土層過於鬆軟,裂縫往往是一條線,千萬不能放過。既然講了裂縫的問題,回到理論,土層太硬,或者太鬆軟裂縫很小,只有在土層不太鬆軟的情況下往往裂縫明顯。有時候出筍的土層上有小石頭或者硬物,其出現了起翹的現象,那證明下面有筍在頂了。
第三種挖翹青鞭筍:選擇2-3年的老青鞭,順挖
3.找到子鞭,但是子鞭無力,可順挖到主鞭,其筍往往生長在分叉處。
4..挖退筍孔筍,竹能夠計劃生育,當筍太多時候能退筍,退筍孔往往是主鞭的所在,前一年退筍孔,少數鞭重新生長出筍。也可以順挖尋找,但是機率非常小。因為當年出筍後,此鞭的出筍位置往往不在附近了,可以結合去尋找竹筍位置,如果是開山順挖的話,工程量比較大。
挖筍規律千變萬化,不可一味靠一條規律或者一條檢驗而一勞永逸,那是不現實的,但是變規變,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冬筍是鞭上的側芽發育而來的,毛竹是冬筍發育出土變毛筍成竹而來的,鞭筍是竹鞭的嫩頭。
挖筍行家通過長期的積累總結前人的經驗得出了以下四點結論:
一、掃蕩式:
首先看竹林,搜索竹葉要黝黑,越黝黑的竹葉就表示這的筍最多最大這是你可以在這幾根最黝黑的竹子周圍大概3-4米的範圍內看看有沒有浮起的綠的竹根,如果有,你就可以沿著竹根延伸的兩邊用鋤頭輕輕地將土地鋤去一層厚度一般在5CM以下,就會有筍了。你如果沒看到有浮根,那可以在竹子底下用同樣的方法將土鋤去,筍尖也就露出來了。至於竹葉泛黃的竹林,我勸你別費太大力!!!這種方法費力但在竹林允許的地方效率特別高!!!
掃蕩式其實就是順著竹鞭挖,這樣就是累,適合鍛鍊身體! 嘿嘿
二、 精作式:
這就要看眼力了,真正的大師那是不用費多大力的。首先,找竹葉較黝黑的,先看竹子的尾端的朝向,在尾端的朝向處找。最重要的是找到土地有凸起,或者有凸起和龜裂的這種地方下去十有八九有竹筍,這時就要小心了!!!如果挖了一會沒有,也不要灰心,你可以挖的更深更廣點,除非是有新竹根,不然定是筍了。如果龜裂是呈整條長龍壯一般超過60CM那就不用挖了,90%是新生的竹根,對於竹根一般是不傷害它的!!!這種方法省力但非眼力好的,效率不高!!!用這種方法時別為了省力而省力,也得勤挖!!!那就行了!!會挖的人就跟野豬一樣,一挖一個準
三 、 挖到筍後:
嘿嘿!!!挖到筍後可別太高興!!!如果是冬筍一般一根竹根是不止一個筍的,少則1-2個多的就是一窩3-5個的也不足為奇。當然冬筍一般就不超過4個咯!一般在土地鬆軟,土層深竹根較深水分足的地方筍就大,而且多。我一般挖到一個筍時看筍尖彎曲的小尖尖的朝向,朝那個方向挖一般鋤去土5CM以上雖然我說不出什麼依據,可是有時真的很靈。科學點的就是把筍挖上來,看一下筍根的走向,沿兩邊挖,這可一定要小心了,不然「腰斬」可是很經常的。一般是筍根兩邊10節竹節之內85%有別的筍,刨筍根要小心了,儘量別傷害小筍芽和竹根,刨完後要用原來的土再埋上。
四. 挖筍:
找到筍後應小心將3邊的土鋤去,找到生長它的竹根,要斬得到位(竹根和筍的交接處)。這樣才有益於保嫩保鮮,也更美觀。
說了那麼多,挖筍您覺得會了嗎?想來挑戰您的實戰技術,仙鸕山莊可提供給您這樣一片竹林,讓您挑戰您的眼力,挑戰您的耐心,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來個挖筍大比拼。預訂方式可網上搜索 仙鸕山莊 官方網站通過電話或者微信預訂哦!
杭 州 仙 鸕 山 莊 歡 迎 您 前 來 體 驗 挖 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