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王為薇 通訊員 吳傑
如今,野外探險成為了眾多驢友熱衷的旅行方式,越是天然原始的險境,越能吸引探險者堅定的腳步。山嶽、高空救援案例也越來越多,這就要求救援人員具備專業的山嶽、高空救援能力和過硬的繩索專業救援技術。針對這一情況,湖南省消防總隊結合張家界獨特的山嶽地形,在天子山消防中隊舉辦全省消防部隊2018年度山嶽(高空)救援暨繩索專業救援技術培訓班,通過理論、技能、模擬實戰等系列培訓和演練,提升官兵山嶽、高空救援能力和繩索救援專業技術水平。
(48名消防官兵在天子山景區集結。)
5月25日,全省消防部隊2018年度山嶽(高空)救援暨繩索專業救援技術培訓班在武陵源天子山懸崖峭壁間開展山嶽救援實戰大演練,全面檢驗培訓效果,提升實戰能力。
演練假設在天子山景區一處高懸300餘米的「孤島」上,一名驢友攀爬未經開發的某觀景臺時不甚掉落崖底,身受重傷不能動彈,報警請求救援。接到報警後,培訓班48名官兵攜帶山嶽救援器材現場集結。
下午4時,演練正式開始。
經過現場偵查,發現受傷驢友被困在一座300多米高的孤峰之下的崖底,與救援平臺相隔50餘米。
(分析營救策略。)
現場指揮部立即利用無人機偵察情況,研究制定救援方法。
在偵察了解情況後,現場指揮部根據現場情況,決定採用繩索下降到懸崖底部對受傷人員進行救治,隨後利用繩索上升將被困人員轉移至孤峰平臺,然後運用橫渡系統將被困人員運送至安全地帶。
隨著任務的明確,現場迅速成立了下降組、橫渡組和牽引組。
各小組立即根據實際情況結合訓練所學,開始設置錨點,建立保護站、搭建橫渡系統。
(架設橫渡系統。)
瞬間,一個個保護錨點牢固建立、一根根飛索在天子山山峰之間連結、一個個繩索系統搭建而成。
(下降組隊員懸垂下降,準備對墜崖人員進行營救。)
所有準備工作完成後, 5名消防官兵組成的下降組擔任攻堅小分隊,全副武裝依次降落至懸崖底部集合,在叢林中搜尋受傷人員,同時利用無人機進行偵察。
由於所處地形複雜,地面溼滑,天空被樹木遮擋,5人只能通過對講機與指揮部隨時保持聯繫。
(救援人員下降至崖底後,擔架也隨之下降至墜崖人員身邊。)
經過在崖底一個陡坡處找到被困人員,救援小組立即將對傷經進檢查,採取簡單包紮措施,一面將現場情況向現場指揮部匯報。
(救援隊員用擔架固定好模擬的墜崖人員。)
(牽引組隊員開始提升擔架。)
救援小組利用擔架固定好受傷人員,利用省力系統將擔架運轉至懸崖邊,隨後運用繩索上升技術將被困人員提升至孤峰救援平臺。
(在擔架上升過程中,兩名隊員全程對墜崖人員進行陪護。)
為防止人員二次傷害,在提升過程中兩名官兵下降至懸崖陪護擔架上升。
(隊員將墜崖人員營救至救援平臺。)
在孤峰救援平臺上,橫渡組官兵一刻也沒閒著,倍力緊繩,固定擔架,調試平衡,對主繩、保護繩、引導繩各支點進行加固保護,確保在橫渡過程中不出現意外。
(準備橫渡。)
(隊員用無人機觀察橫渡現場的情況。)
一切準備就緒,下午7時許,高空橫渡開始。
(飛索橫渡。)
隨著指揮員一面報數:「五十米,四十米,三十米,二十米,十米……」 牽引官兵一面緩慢有序地拉動牽引繩。
(橫渡成功,墜崖人員獲救了。)
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定格在19時21分,被困人員終安全登岸,被轉移到安全地帶,演練取得圓滿成功。
演練中,隊員們發揚艱苦奮鬥和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按照任務分工,開展錨點設置、保護站系統的建立、單兵繩索上升下降技術、繩索轉移技術、林間搜索、懸崖擔架陪護上升、下放與提升系統的運用、省力系統的運用、低角度繩索救援、高角度繩索救援、繩結的製作和運用、架設橫渡系統、擔架橫渡、DRT雙繩救援技術等多個演練科目,充分結合了張家界山勢險要、複雜、未知的實際情況,進一步檢驗了山嶽救援的能力水平,提高了培訓班隊員山嶽救援事故處置能力和器材裝備科學應用能力,為今後更好地實施山嶽救援提供了堅實的技戰術支持,為複雜條件下進行搜救積累了更多寶貴的經驗。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陸華聲在線或「新湖南」客戶端,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授權:0731-84329818蘇女士。
[責編:王為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