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王一博為他主演的電視劇《有翡》演唱的電視劇插曲《熹微》上線,作為頂流,自然吸引到很多粉絲和路人去收聽。但新歌發布後沒多久,「難聽」的熱搜就順勢上了社交平臺熱搜榜,各種吃瓜路人的吐槽聲不絕於耳。
《熹微》是一首國風歌曲,不少網友覺得,歌曲調子不咋地,編得不咋地,唱得更不咋地。王一博氣息不足,導致很多表達都不到位。更有知名樂評人丁太昇直言,這首歌很難聽,歌曲非常程式化,歌詞也是文字的肆意堆疊,王一博唱得實在夠差。
除此之外,丁太昇還直接說勸流量們趕快放棄嘗試國風歌曲。而在電視劇女主角趙麗穎表示,這首歌好聽、她很喜歡後,也不免被丁太昇吐槽「趙小姐這土味審美」。就算兩個人的粉絲體量非常大,也絲毫沒有控制住輿論的發酵,不斷有網友發表難聽言論,「難聽」熱搜一直停留在熱搜榜上大半天。
《熹微》這首歌其實是一首國風包裝下的口水歌,旋律比較簡單,隨便聽上幾遍就基本會唱了。編曲上,也沒有什麼驚喜,可謂是比較平淡。電視劇的OST,普遍質量比較高,容易爆出金曲,與之相對比,確實真的算不上是一首有誠意的作品。究竟這首歌怎麼樣,大家可以自己去聽聽,相信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評判標準,看看到底是好聽還是難聽。
其實縱覽今年,「難聽」上熱搜就不下十次,大部分都是因為偶像歌手、愛豆發了新歌,而被網友吐槽才上的,這裡面有國外的知名偶像團體,也有國內的頂級流量。比如鹿晗和吳亦凡兩個人的「世紀合作」曲《咖啡》就被路人們吐槽難聽而上了熱搜。
吳亦凡已經不止一次地被吐槽歌難聽,似乎沒有人理解他那「過電」一般的autotune做出來的歌曲。易烊千璽的live作品《MY BOO》也曾被吐槽上了熱搜。最慘的要算是張藝興,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翻唱了他的新專輯主打歌《蓮》,同樣拿下了「難聽」的熱搜,最後到底是翻唱得太難聽還是歌本身就不好聽,粉絲跟路人也沒爭出個所以然來。
綜上可以看出,王一博絕對不是第一個被吐槽歌難聽的流量,也不會是最後一個。那麼為什麼愛豆的作品普遍難以服眾呢,其實原因很多。
首先,愛豆的作品就像他們的人一樣,大多都是流水線作品。有很好的製作團隊操刀,詞曲編都不用愛豆們自己動手。但再好的製作人,不適合自己的作品未必是好的,這就導致了很多流量似乎並不能熟練駕馭作品、演繹作品,最後呈現出來的成品就會難如人願。
其次,愛豆的音樂作品營銷大過於作品的本身。很多流量發歌,先鋪天蓋地營銷一波,歌曲的製作班底多牛,偶像本身有多努力,付諸了多少心血,拍攝的MV製作成本有多大,這些自然會拉高粉絲和普通網友的期待。然後歌出來後,又是另一番光景,算不上是拉跨,但和預想的有所差距,這就造成了「難聽」。
第三,目前當紅的這些愛豆,不管是從韓國回來的,還是內娛培養出來的新星,都受到韓流、歐美文化很大的影響。華語樂壇老歌和現在歐美、韓國當紅的歌曲有本質區別。
比如rap、edm、trap一些新興曲風,是歐美樂壇最熱門,也最容易獲獎的曲風,流量們普遍發歌也都是走這類曲風。但聽慣了華語流行抒情歌曲風的普通網友,當然會覺得怪,覺得難聽。而很多流量,哪怕用了國外的製作團隊,但也沒有做到很好地適應國內文化市場,做出來的成品往往都只是學到了皮毛,反而搞得不中不洋,更讓人對歌本身沒了興趣。
最後,就是網友對流量愛豆天然就具有抵抗力。在大眾眼裡,偶像明星就是沒實力的花瓶。愛豆發歌了,跟風一起罵罵難聽的大有人在,這是一種固有偏見,當然這對流量和其作品並不是很公平。
其實,這些流量明星將一些外國好的、先進的音樂理念和音樂製作概念帶回來,是值得肯定的,我們確實也不應該對他們一直抱有很多偏見。有些人發歌就是為了收割粉絲韭菜,但也有部分流量歌手在踏踏實實做音樂,做好音樂,試著用自己的力量去改變目前沉寂的華語流行樂市場。
在確定道路是正確的情況下,懂得變通,懂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嘗試去找到更適合中國普通民眾收聽的音樂習慣,是流量歌手們的必經之路。希望大眾給這些流量歌手多一些包容,也希望真的有流量歌手能依靠自己的實力改變大眾的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