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檀溪水汩汩流

2021-03-02 濂溪家園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周,請點「濂溪家園」關注;攜手同行,弘揚祖德,敦親睦族,造福宗親,傳播正能量!

黃檀溪水汩汩流

融媒體記者 何澤宇

趙家的故事,要從黃檀溪說起。

據《諸暨鎮鄉建設志》記載:趙家鎮,原名檀溪鄉。從丫溪口流經趙家鎮至楓橋的溪流上遊兩岸,種有黃檀樹,故名黃檀溪,鄉以溪名。1985年,撤鄉設鎮,改名趙家鎮。

地名雖然更替,黃檀溪卻依舊流淌,默默滋養著這方水土,潺潺的溪水挾著時光匆匆流走。不經意間,過去的生活沉澱下來,豐碩的趙家鎮已走過了千年。

母親河的歌謠

黃檀溪

五月的黃檀溪,江潮初漲,溪流源自走馬崗上谷嶺,伴著譁譁的脆聲,沿河床一路直下,流經丁家塢、皂溪,出山口,經泉畈、花明泉、趙家鎮,西繞廬墓山,獅子尾巴至大竺園匯入楓溪江,再匯合浦陽江,直下錢塘江。兩岸繁花似錦,在迷濛的江南煙雨裡,撒下一片溼漉漉的新鮮,溪上不時有鴨群遊過,愜意地甩甩翅羽,黃檀溪那盎然的生機,正撲面而來。

趙家鎮獨特的山區凹地自然環境,有許多田畈不適宜種植水稻,所以,在黃檀溪兩岸有大量的田用來種植桑樹。蠶桑一直是趙家鎮的傳統產業,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蠶,鮮繭年產近萬擔。寂靜的晚上都能聽到蠶寶寶啃噬桑葉的「沙沙」聲。所產蠶繭大都由民間私人土繭灶進行加工抽絲及膨絲綿,直到1975年,趙家鎮才出現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化工廠——趙家厚生繭廠,其設備都是從日本引進的先進烘繭設備,提高了蠶繭的加工能力和產品質量,產品遠銷滬杭及廣州等地,演繹了一段輝煌的歷史。直到上世紀80年代,鄉政府在黃檀溪北岸廬墓山創辦了檀溪絲廠,年產白廠絲45噸,蠶桑產業在趙家鎮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黃檀溪上遊,林木森森,怪石嶙峋,溝壑縱橫,水流湍急,落水高差懸殊,溪水傾斜,疊成飛瀑。中遊淺清,溪水出山口後,流速平緩,河灘寬闊,其兩岸先前為河流泥沙衝刷沉積而成的河谷平原,土層覆蓋較薄,薄土下面是河沙及大小不等的鵝卵石,極易滲水。泉畈、沙田畈、宣甸畈、夏湖畈、桑園畈等是黃檀溪兩岸村民主要的耕作土地。因土質的原因,稻田水極易滲漏,往往白天把水灌入稻田,經一夜的滲漏,水田又變成了旱田。於是,村民們在田間挖井,一田一井,以「拗桶」提水灌溉。所以,當地有「日日三百桶,夜夜歸原洞」的民諺。據當地老人回憶,舊時黃檀溪兩岸的灌溉水井多達上千口,每天拗水的場景蔚為壯觀。

對此,記者專門請教了當地民俗專家趙校根老師,他說:「我們當地人所說的拗,其實在《天工開物》上早有記載,它的學名叫桔槔,是利用槓桿原理設計製造的提水工具,有拗樁、拗梁、拗稱、拗桶、拗石組成。拗水一般以家族、家庭青壯勞力為主,拗水者把二根扁實木或闊扁擔橫擱在井口上,人站在上面,進行拗水勞作。拗水是個重體力活,不但需要體力,還要有強勁的臂力及腳勁,每天上千次的拗桶提水升降,一般勞力是吃不消的。所以,有的在拗石後面套一根拗繩,我們稱為拗水尾巴。拗水時,拗水者在拗桶提升時,兒童及婦女在後面拉拗繩,以此來減輕拗水者的體力及臂力消耗……」

在趙老師的述說中,記者試圖在腦海裡還原當時拗水的場景。上千具拗樁挺立在群山環抱中的趙家鎮田野上,拗水者唱著山歌,喊著號子,伴隨著拗梁與拗稱上下升降時發出的「吱呀」聲,拗桶舀水的「咣當」聲,傾倒水時的「譁啦」聲,人聲鼎沸,歌聲陣陣。一到晚上,那井旁堆堆篝火映照田野,一片青輝,盡顯朦朧之美。儘管勞作者汗流浹背,但臉龐上一定是掛著幸福滿足的笑臉,眼神中一定是透著對來年收成的憧憬。

那是一幅怎樣的田園風光畫面!

隨著化纖工業的興起,蠶絲產業已漸漸衰落。黃檀溪兩岸大片桑樹已難覓蹤影,只有趙家厚生繭廠的高煙囪和檀溪絲廠的高煙囪隔溪相望,在默默地訴說著那曾經的輝煌。

走在田埂上,記者試著尋找當年的水井遺址,有些水井還在,有些已被填埋。那坳水時的吱呀聲、咣當聲、譁啦聲,日日,月月,年年,渲染了幾代人忙碌的日子,而今,井畔的風景和生氣已成絕響。

一口井、一座拗就是一個家族的豐碑,或者說是趙家鎮最為厚重的一張歷史文化名片。假如趙家鎮那1000多座拗樁尚在,那是怎樣的一種嘆為觀止的人文景觀!在這片古老的原野上,曾經密密麻麻地站立了幾個世紀的拗樁,不就是一條悠長的歷史走廊嗎?當你從這條長廊穿過,你就穿越了趙家大地的時間隧道,你就觸摸到了她的文化脈絡。

如果有可能,建議當地政府恢復一些水井,並安裝上桔槔這個汲水工具。一方面可以傳承當地的民俗風貌,另一方面可以當作旅遊景觀,讓現代人體驗舊時勞作,領略自然風光之美。

張萬和的饋贈

黃檀溪水流經廬墓山拐彎處有一座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廬墓橋,長約40米,寬約7米,為三墩四孔石板橋。橋兩側欄杆因年久失修,已破損嚴重,橋兩端的四隻石獅子已失少了一隻。據說此橋是為紀念唐孝子張萬和廬墓於此而得名。

廬墓橋西端的村子就叫廬墓村,村子不大,九成以上村民張姓,為張萬和後裔。

據《諸暨縣誌》第二十七卷一一七六頁記載:唐以孝悌名通朝廷者諸暨張萬和(《新唐書孝友傳序》有錄),萬和力學明經隨父母喪(《嘉泰會稽志》有錄),兄弟廬於墓側弟萬程二十餘年,有芝草生,甘泉出。兩浙名賢錄,萬和子孝祥亦廬墓二十餘年,事聞詔旌其門名其裡曰:「孝感。」

張萬和廬墓處位於廬墓村花園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介」字形的四方亭,中間立一石碑,鐫刻「永垂不朽」。亭中石碑原來鐫刻的是「唐孝子張萬和廬墓處」,新中國成立後,石碑改刻為「永垂不朽」。

芝泉亭

亭子門楣上刻有「芝泉亭」三個字,兩旁石柱上刻的是「芝草分根華繁棣萼;醴泉衍派學溯淮陽」楹聯。亭子左側有二段傾圯的土坯殘壁,相傳就是張萬和守墓結廬處,殘壁旁靜默地躺著幾座墳墓,青草艾艾,山花爛漫,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歷史和曾經的歲月滄桑。

亭子右邊有一汪不大的井水,清澈見底;井邊雜草叢生,青苔滿壁。這就是傳說中的「靈芝甘泉」井,即《諸暨縣誌》所載的「芝草生,甘泉出」。據當地老人講,這「靈芝甘泉」一直沒涸竭過,哪怕是廬墓村的山塘、井水乾涸,黃檀溪斷流,「靈芝甘泉」也不會涸竭。

她就這樣默默地流淌了一千多年!

不過,趙校根老師認為,所謂「孝感」天地,繼而「芝草生,甘泉出」,只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罷了。對於「靈芝甘泉」不會涸竭的原因,他給出了自己的解釋:「首先要歸功於『靈芝甘泉』是淺層水井,只要一下雨,井水就會注滿。其次,就不得不提何趙一帶的沙質地貌以及廬墓山腳所處的低洼地勢,地下水都往此處匯聚。」

然而,人們總是懷著善良的願望,去相信美好的傳說。對於「靈芝甘泉」,村民們也傾注了自己的感情。

舊時,村民們會在「靈芝甘泉」井上放幾隻毛竹管,以方便給過路人舀水喝。同時,還在「芝泉亭」內放一些草鞋和火把備用,給會稽、嵊縣、天台及本地山民去楓橋貿易的人以急需之用。亭子旁的幾間房屋,上世紀八十年代還尚在,那是過往行人歇息和避風躲雨的好地方。

古老的傳說,中轉的驛站,「靈芝甘泉」對於當地人來說是純潔神聖之地,也是歇腳之地。那不竭的泉水,傳遞著樸實的至善至美的情感和人文關懷。

此時的江南雨,輕輕滑落,恍惚又迷離。滴答的雨聲一代又一代傳承著孝道。「靈芝甘泉」不是報答,更不是補償,而是一份愛的禮物。

菩提寺的尋訪

黃檀溪流淌著許多美麗的故事,濤聲依舊,陳年舊影,奔騰不息。離張萬和廬墓處一裡地外有個村子叫菩提寺下村。菩提寺下這個村名,讓人產生無限遐想。

據陳炳榮先生《楓橋史志》載:五代後晉開運元年(公元944年)有高僧來此建寺,名「正覺講寺」。南宋末年,有法名允憲的高僧主持講寺,允憲俗姓阮,精研貝典,機鋒穎悟。嘗遊方天竺(今印度)帶回貝典,象牙等物。時,南宋已亡,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優禮相待,賜緋衣錫杖主持講寺,宣揚佛法。允憲在寺中又植有天竺菩提樹一株,每結籽必108顆,人們呼講寺為菩提寺。遠近善男信女鹹來頂禮膜拜,香火日盛,寺院規模得以日益擴大,揚名四方,為邑東寶剎。

菩提寺原址

菩提寺到底在哪裡?一種尋勝覓蹤,挖掘古往文脈之願驅使記者翻山越嶺來到了菩提山。這裡群巒環抱,青翠欲滴,雜花生樹,清流枕石,奇石巍峨,山野韻致,應接不暇。其南面為近百畝面積的山塘水庫,西面與秀拔峻偉的柯公尖、疊石山相連,東面與石骨嶙峋的鐵崖山相接,褶皺的山體似展開的扇面,當地人稱此地理形制為「荷花形」,菩提寺正坐落於山間平地的荷花心之中。看來堪天輿地的風水信仰亦融入禪思禪境之中了。

穿過水庫,便是菩提寺原址。這裡修竹茂林,青草萋萋,藤蔓遍地,十來棵高大的香椿樹生長在遺址中間,顯得異常的突兀。我們要尋找的菩提寺只剩下塊塊坎石還能顯示當年古寺規模,那不多不少必結108顆籽的神奇菩提樹,更是不見蹤影。沿著當年的古寺地基石坎,我們慢悠悠地走著,耳邊仿佛響起了陣陣梵音,看到了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的肅穆場景,聞到了那嫋嫋香火的氣味……

正當記者無盡感嘆之際,有一個近60歲的村民來到了我們面前,熱情地與我們打招呼。當我們表明記者身份後,他高興地說:「歡迎歡迎!菩提寺需要你們宣傳宣傳。我們多麼盼望菩提寺能重建啊!」

村民姓章,是土生土長的菩提寺下村人。據他回憶,解放後,政府將菩提寺尚存的佛殿、佛堂、寮房、膳房等多處建築土改給菩提寺下村的幾戶貧僱農,他家也是菩提寺土改房屋獲得者,自己的童年就是在菩提寺度過的。至「文革」時期,村委考慮到菩提寺住戶交通、生活不方便,讓他們遷出菩提寺,並提供屋基地去菩提寺下村居住。於是,各家把土改所得房屋的梁木、柱子、椽子、木板、瓦片、青磚等統統拆卸掉,作為建造新房的用材。那些被拆的「牛腿」、門框、窗欞等都當作柴草燒了。至於寺前的菩提樹和山門外的「一指石」毀於何年何月,早已無從考究。一座千年古寺就這樣毀於一旦,只剩下塊塊壘石,我們再也看不到她完整的軀體架構和巍峨雄姿。

老章在敘述這段歷史時,語氣中不乏幾份坦誠與反省。所以他比別的村民感受更深,自責更深,也更急切地希冀菩提寺重建。

步出菩提寺遺址,來到山塘水庫腳下的石拱橋,傳說中的臥龜聽經石依然屹立於石橋西側。此石臥於數丈巖體之上,俯身探視,形若有動,神若有思,形象逼真。 不知這千年臥龜是否悟到了禪機,是否在菩提寺興衰的時空轉換中傳遞出禪的真正含義?

黃檀溪水汩汩流淌千年,在這片土地上勞作的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歇,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一代代百姓在不自覺中傳承著忠孝、向善的文化靈魂和天人之間的和諧。有一些往事如今雖已不可能再現,但是那山水風物與文化精神,至今猶存,從未遠離。

相關焦點

  • 旅途中的航拍全景:樂清,黃檀垌古村
    黃檀硐古村位於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城北鄉境內一個山旮旯裡,始建於宋代寶慶年間,因山坡有一片黃檀樹林,又黃檀樹林上面的懸崖峭壁有一洞穴,故名「黃檀硐」。秋風起,這裡的風景卻依然如故,鬱鬱蔥蔥,無處不體現著生機和活力。
  • 趾黃檀,微凹黃檀!
    廠家的這種轉變,一是下遊市場需求在這兩年確實有所收縮;二是交趾黃檀的價格太過昂貴,導致生產出來的家具價格太高,消費者難以接受;三是交趾黃檀的資源越發緊缺。目前市場上交易的交趾黃檀多是短料和小料,大徑級材已經少見。這並不是說交趾黃檀在國內沒有了大料,而是商家開始逐漸將特大徑級材用作收藏之用。10年前,曾有行內人士表示,交趾黃檀將會是下一個黃花梨。
  • 交趾黃檀與微凹黃檀的區別
    劉鵬先生在《紅木家具及實木地板》中分析在明朝期間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往來頻繁,東南亞各國也以貿易與朝貢的形式把紅木運至中國,用於製作家具,而其《中國現代紅木家具》中認為其中的紅木就有酸枝木。另外,民國時期紅木家具的主要用材也包括交趾黃檀(時稱「泰國紅木」)。因此,目前紅木家具使用的產於東南亞地區的酸枝木(狹義酸枝類)主要為交趾黃檀、巴裡黃檀和奧氏黃檀,其中交趾黃檀是最受歡迎的。
  • 瀑布上的古村—黃檀硐
    黃檀硐古村位於溫州市樂清北部山區,距市區56公裡。該村始建於宋代紹興年間,至今已有八百餘年歷史,村落四面環山,東有五龍谷瀑布和關公洞,西有西龍瀑和古城門,南北兩邊均為高聳百米的陡峭石壁,為黃檀硐布置了天然的屏障,除東南西北四處寨門外,別無路徑出入,古寨門位於村西山坡上,門高約3 米,古樸雄偉,寨門兩側是巨石和森林,扼守在險要之處,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石寨門框架整體由石塊堆積壘成,原來木門,由於年久失修,木門已經損毀。
  • 奧氏黃檀與巴裡黃檀有何區別,哪種材質更好呢
    目前市場上將奧氏黃檀稱為「白枝」,而將巴裡黃檀稱為「花枝」。現將這兩種黃檀進行對比描述,幫助大家區分。這兩種木材都是屬於大喬木,通常高達18到24米,直徑一股40到60釐米,最大可達2米,主產越南、泰國、柬埔寨、緬甸和寮國等國家。
  • 看似差別不大的巴裡黃檀和奧氏黃檀,有哪些差別,收藏價值怎麼樣
    巴裡黃檀2.色澤差別:巴裡黃檀和奧氏黃檀二者的顏色相對比較接近,不仔細觀察看不出來差別,但要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巴裡黃檀的顏色較奧氏黃檀的深,奧氏黃檀的顏色有點淡淡的泛白。3.紋理差別:巴裡黃檀和奧氏黃檀二者紋理均有交錯,但巴裡黃檀的花紋細而密、黑色條紋也比較多而深,而奧氏黃檀的花紋較少,有魚鱗狀花紋。
  • 一起來談「檀」——奧氏黃檀(白酸枝)
    奧氏黃檀俗稱白酸枝,隸屬於蝶形花科黃檀屬,在國家標準GB/T18107-2000《紅木》中歸為紅酸枝木類。主產於緬甸、泰國、寮國等低海拔混交林中,其中緬甸瓦城和泰國所產的有花紋的奧氏黃檀商品材稱其為"花酸枝",後簡稱為"花枝",其餘稱"白枝";緬甸稱之為"吐裡木"、"特瑪蘭",泰國稱之為"秦嬋" ,我國寶島臺灣稱之為"緬甸黃檀"、"濱黃檀"、"濱紫檀"。
  • 一起來談「檀」——巴裡黃檀(花酸枝)
    據此考證當時的"紅木"是指我們昨天向各位玩友介紹的交趾黃檀一起來談"檀"——交趾黃檀(大紅酸枝),而"錦萊"指的則是今天要介紹的巴裡黃檀,可見巴裡黃檀在歷史上亦一直被認可。巴裡黃檀俗稱:花酸枝、花枝、越南酸枝、新紅木,它隸屬於蝶形花科黃檀屬,在"紅木"國家標準GB/T18107—2000《紅木》中歸為紅酸枝木類。
  • 微凹黃檀與紅酸枝各有什麼不同?
    微凹黃檀與紅酸枝各有什麼不同?紅酸枝是一類木材的統稱,在國標紅木標準裡紅酸枝類包括:巴裡黃檀、塞州黃檀、交趾黃檀、絨毛黃檀、中美洲黃檀、奧氏黃檀、微凹黃檀,它們都是屬於豆科黃檀屬紅酸枝類的樹種。下面中木商網陳昌文詳細介紹微凹黃檀與紅酸枝有什麼不同?
  • 貝里斯黃檀是國標紅木嗎?有什麼特徵?
    貝里斯黃檀是國標紅木嗎?有什麼特徵?貝里斯黃檀是豆科黃檀屬黑酸枝木類的一種國標紅木木材,貝里斯黃檀別名大葉黃花梨,拉丁名:Dalbergia stevensonii Tandl,英文名:Honduras rosewood,貝里斯黃檀產地為中美洲,主產於貝里斯。下面中木商網陳昌文詳細介紹貝里斯黃檀是國標紅木嗎?
  • 巴裡黃檀和大果紫檀的區別在哪裡?
    巴裡黃檀和大果紫檀都是紅木這個大分類中的分支,所以巴裡黃檀和大果紫檀都是血統純正的名貴木材,並沒有好壞之分因為其各有特色只是品質和特點與玩家是不是合眼緣的分別!沒有好壞之分但是總有高低之別,如果沒有分別紅木分支中就不會有排序這麼一說了,下面咱就來聊聊巴裡黃檀和大果紫檀的高低之別!
  • 闊葉黃檀詳解,對比緬甸花梨優勢在哪?
    近日,收到較多關於闊葉黃檀和緬甸花梨材質的諮詢,這裡特意為大家整理出闊葉黃檀的介紹。闊葉黃檀(豆科,黃檀屬,黑酸枝木類)闊葉黃檀木料樹木及分布喬木,高可達43m,胸徑可達1.5m。主產印度、印度尼西亞。
  • 我們陶醉在黃檀硐古村中…
    我們陶醉在黃檀硐古村中 黃檀硐村位於溫州市樂清市城北鄉山區。 我們一行從柳市,到白石,再從城北鄉當我從樂清市區,盤山而繞走了很遠的路,來到中雁蕩山景區,最後從山上緩緩而下,撥開山間那一層層繚繞的雲霧,眼前慢慢清晰起來的這片古村落----黃檀硐古村,便從心底深深地打動著我。
  • 巴裡黃檀好不好?為什麼被稱為「四大天王」之一?
    (本文內容由祥蘊閣紅木收集整理,京東淘寶搜索祥蘊閣,可了解更多東陽熱門的紅木家具款式)紅木界名氣極大的木材莫過於「老三樣」——海南黃花梨、小葉紫檀、交趾黃檀。但很少人卻知道,有一種木材與這三樣一起被稱作「四大天王」,是交趾黃檀之後,最具升值潛力的紅酸枝木材,它便是巴裡黃檀。巴裡黃檀屬於國標紅木中的紅酸枝木類,其成品價格在交趾黃檀、微凹黃檀之下,但卻能擠掉微凹黃檀,與「老三樣」齊名,這是為什麼呢?
  • 黃檀木價值昂貴,這麼貴重的木材做什麼合適?
    黃檀木材質地堅密,耐衝擊力強,在古代常作為車軸、各種農事操作工具的把柄,現代可作為槍託等,另由於紋理美麗,有些黃檀品種資源少、生長緩慢,幾百年才能成才,也一度成為高端家具的不二之選,下面我們來一起對黃檀樹進行一些了解。首先來看黃檀樹的種類有哪些。
  • 木材知識:大紅酸枝、花枝、白酸枝和微凹黃檀
    而最合適的代用材料,就是微凹黃檀、巴裡黃檀、奧氏黃檀這幾種同科同屬的優質木材。 下面對交趾黃檀、巴裡黃檀、奧氏黃檀、微凹黃檀這四種最常見的紅酸枝木進行簡要說明,並結合實際的體會,介紹一些實用的經驗型鑑別方法(大家先看圖後看文字)。
  • 降香黃檀花(海南黃花梨)又到了搶收的季節!
    初夏,有機茶園陽光燦爛,降香黃檀花又到了採摘的季節。有機種植,就是不一樣,每當此時那些與有機茶樹和諧共生的珍貴降香黃檀樹,綻放鮮豔花朵,散發出誘人的奇香。周圍聞香而來的蜜蜂、七星瓢蟲怎能錯過這難得的機會,如赴美食盛宴。
  • 降香(降真香)與降香黃檀(花梨木)
    4.1980年出版林學家成俊卿的《中國熱帶及亞熱帶木材》,認為古時被稱為「花梨」的植物,其學名應為「降香黃檀」,拉丁文學名為Dalbergia Odorifera T.Chen。GB/T18107--2000《紅木》國家標準中,將海南產的「花梨」木定為「降香黃檀」。降香黃檀的名稱從1980年使用至今,專家將花梨木定名為「降香黃檀」,亦簡稱降香。
  • 美麗,卻令人困惑的紅木,白酸枝學名奧氏黃檀
    白酸枝(奧氏黃檀)四出頭官帽椅搭腦兩端與兩扶手均凸出腿足上轟或鵝脖而稱四出頭。其搭腦與扶手盡端外彎轉後以圓形結尾,靠背板為獨板且三彎弧形承託著人的背部。整體製作循規蹈矩。白酸枝(奧氏黃檀)大春凳局部那你就大錯特錯了,它不是黃花梨卻堪比黃花梨的美。它就是白酸枝,學名奧氏黃檀,一張只要小几萬而已!
  • 巴裡黃檀你了解多少?混淆樹種你知道哪些?
    黃檀分為很多類,巴裡黃檀就是其中一種,但是其他的一些黃檀很容易和巴裡黃檀弄混淆,為了讓更多的消費者正確的辨別木材的種類,下面為大家總結了一些巴裡黃檀的知識及混淆樹種解析,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巴裡黃檀:產地:寮國、緬甸、柬埔寨等;俗稱:紅酸枝、花枝、寮國花枝、緬甸花枝、紫酸枝;心邊材區別明顯,邊材色淺,心材新切面紅褐色至慄褐色,常帶深淺相間的黑褐或慄褐色條紋。生長輪不明顯或略明顯。無酸香氣或微弱。為區別於交趾黃檀「老紅木」,有人將巴裡黃檀與奧氏黃檀並稱為「新紅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