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的悶熱在到達麗江的第一秒就消散殆盡
潤溼的空氣和略帶涼意的溫度清清楚楚的告知我
終於,
我觸碰到了真實的
趙雷的歌裡,那個未能遺忘的遠方。
數不盡夜的星辰,
雨季清刷著石路;
還有澆不滅的火塘,
分明,
明月依舊,彩雲也依舊。
那座寄放了趙雷無數情懷的城市
——叫做麗江
行程安排:
交通:長沙——麗江(直飛)
住宿:束河古鎮
美食:土雞米線;松茸土雞鍋;菌絲炒飯;雪山冷水魚;臘排骨火鍋
行程:大研古城;木府;玉龍雪山;白沙古鎮;束河古鎮;麗江千古情
行前準備:
麗江屬於高海拔區域,紫外線強度大,注意防曬,女孩子帶好帽子、墨鏡、防曬霜
麗江夏季溫度在15—26度左右,時值雨季,下雨後氣溫驟降至15度,除春夏裝外,需要帶好厚外套
-大研古城-
「那時我們沒日沒夜的唱,那時我們醉倒在石橋上」
開啟大研古城的時間,應該是夜晚。
酒吧街的燈紅酒綠,映照在百年中被踩踏拋光的石板路上,
澆不滅的火塘邊,一瓶酒就能洞曉人世間介懷的種種情感。
傍晚裡到了古城,一片熱鬧繁華,
遊客在街道的中間摩肩接踵,
大雨傾刻間落下,
所有人紛紛擠在臨街的商鋪裡歇腳。
到了晚餐的時分,外面的雨淅瀝作響
找了一家評分頗高又熱氣騰騰的野生菌湯鍋餐廳,
頓時,外面的雨聲便與我們無關了。
坐標:麗江市古城區長水路72號四方廟會內
店名:石鍋漁山珍館·雲南野生菌主題餐廳
時值飯點,大堂內已經沒有幾個空桌子了,
熱鬧的人潮聲,酒杯的碰撞聲,鍋內湯水翻滾的咕嚕聲
使得夜色正濃的小店格外溫馨和熱鬧。
好在網絡發達的今天,
在某著名點評網站我們就能大致知道這家店最招牌的美食。
8月的雲南,是屬於野生菌的季節。
先上來的是菌絲炒飯,濃鬱鮮香的菌絲和粒粒分明的米飯配合著
就地將我們空虛的腸胃和脆弱的意志填了個大概,
嘗著富含高蛋白的油炸小蟲子,
喝著店家自釀的梅子酒和玫瑰釀
最後就一口濃鬱清香的松茸土雞湯,
蘸著秘制的雲南「蘸水」,酒足飯飽便離我不遠了。
口腹之慾得到了溫暖的滿足,
接下來就是最期待的夜晚時分。
在我們剛學會對人生進行美好想像的時候
有些書本裡的畫面就成了內心烏託邦的具象化表現。
一瓶酒,坐一個晚上,
狹小的屋子內,歌手對著火塘
陌生人與陌生人並肩坐著
從「大冰的小屋」門口路過,
透過晦澀的玻璃窗口
裡面坐著這個時代迷茫的年輕人們
和他們年輕的心臟,
熱誠中充斥著理想。
-木府-
「傳說中有一片淨土,在太陽的那邊住」
2012年央視的熒幕上,
出現了一部講述滇西北少數民族家族興衰爭鬥的劇集
——《木府風雲》
在初到麗江的時候,就看到了「北故宮,南木府」的宣傳語
親臨一見,倒不是真的在規模和壯麗程度上和北京故宮有的一拼。
而是,
在滇西北的入藏要塞,麗江壩子的中心,
有這樣一個與中原關係密切的民族實屬不易。
明朝時期,麗江的統治者木氏仿照南京紫禁城的樣子,
建造了自己的府邸,成為受到明朝皇帝認可的地方土司。
從此,麗江的商業發展則得到了更多的助力。
麗江的文化底蘊不僅來自神秘的部族歷史,
更來自古早時候,
在漢白藏三族的夾角中獨善其身的兼容意識。
一個民族的智慧和胸懷便體現在這一明代風格的建築群中。
而如今,
走在古城的街道
年輕的人有的穿著漢服,
有的穿著頗具禪意的長袍
面色邋遢的流浪歌手
在現實的洪流中,
麗江變成了保留最多浪漫情懷的城市
這裡可以容納你的不合群、你的孤傲
也可以容納你對生活幻想的「烏託邦」。
-玉龍雪山-
你來聽殉情之地——玉龍第三國的故事
在中國的中原主流歷史裡很難見到麗江的影子
朝代更迭的古時 麗江始終是一個邊陲之地
直到清朝開始,中央集權的加固和空前集中
使得政權中心的統治者開始派遣流官來到麗江
實施與中原一樣的管理方式
自此
土司制度變為了流官制度,也稱之為「改土歸流」
為什麼要將歷史的紅塵中的這一點一滴拿出來相談
原是在這樣的制度更迭中,
麗江納西族的青年男女再也無法自由相戀
漢化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開始動搖了原有的結合方式
於是果敢勇毅的納西族青年男女
為了對抗這樣的強制婚姻
紛紛攜手走向了玉龍雪山的雲杉坪
在納西族的古老史詩中
雲杉坪裡隱藏著一個玉龍第三國
這裡有享用不盡的美酒美食
有宜人的氣候和無數珍寶奇獸
更重要的是
這裡有自由
所以他們選擇在雲杉坪殉情
以此為入口走入那片精神領地
因此,玉龍雪山不僅是納西族的神山
也是納西男女心目中悽美的情山
如今走在雲杉坪的棧道
身邊事高大挺拔的雲杉林
草甸上有悠然自得的牛羊
近在咫尺的雪山將這一切環繞在自己的臂膀下
又是雲霧繚繞微風起,花草微動
仿佛依然能聽見那古早的悽美絕唱
-白沙古鎮-
遊牧族源留下的珍貴足跡
在納西族牽進麗江壩子以前
族源的定論眾說紛紜
但大多數的籍本中無非給出了一個共同的方向
——羌族分支
最早的納西族是將麗江作為一片水草豐美的牧場,
才選擇在這裡做停留定居的。
後來,在白沙這塊土地
納西族建造了自己的群居聚集地
漸漸有了房屋,有了廟堂,有了商業文明和農業文明
現在的白沙古鎮
仍然是三個古鎮中最古老靜謐的一座
也是當地人居住比例最高的一座
更是其中商業化最少的一座
白沙古鎮的牌坊下
還坐著納西族的老奶奶
販賣自家種的蔬果和那亙古不變的時光
旅行之餘
千萬別忘了這個小小的古鎮
比上大理現在炙手可熱的沙溪古鎮
白沙更像是遺落在時光裡的一粒明珠
用灰塵掩蓋自身的光亮
生怕被一切嘈雜叨擾了自己悠然的生活
-束河古鎮-
「老外站在青龍橋上說,這簡直是婚姻之橋」
束河的美,在水
涓涓細流穿梭於灘底的石頭上
九鼎龍潭的水草搖曳生姿
青龍橋的樹蔭下站著一對一對新人拍婚紗照
背著背包拍完照片的老外
不禁感慨:「This is the bridge of marriage」
陽光在麗江從來不是奢侈品
當金色的光線照進翠綠的渠道
束河的水草就像極了志摩詩裡的景象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如是便對了
在束河的柔波裡
我也甘願做一條水草
看每日的榆蔭下一潭
分不清是清泉還是天上虹
-麗江千古情-
馬幫的男人,雪山下的女人
紅霄帳中,阿哥阿妹在私語話離別
一聲鞭響
馬幫的男人踏上了徵程
雪山下的納西女人,只有盼望
一場演出將麗江的文化一點一點具象出來
你可以看到納西族古早神話中的大鵬神鳥
看到摩梭小夥是怎樣爬上花樓的閨窗
看到走馬幫的男人如何和山賊鬥爭
看到南方絲綢之路上的繁華
也可以看到在玉龍山下等待團聚的納西姑娘
更有被世俗壓迫最終選擇去往玉龍第三國的戀人
「給我一天,還你千年」
不愧對這句slogan,在一個小時的演出裡
我們就把麗江最精華的文化底蘊收至囊中
麗江的底蘊在歷史的更迭
和納西族千百年的寬容中
慢慢積澱、壘砌、定調。
一場旅行的深度決定了我們看到的麗江的寬度
這座世外桃源般的城市
矗立在雲貴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界
不論是那古老民族的史詩絕唱
還是當代文藝青年留下的現代民謠
都在歌唱著一個理想的「烏託邦」
別擔心呀
只要慢慢走慢慢感受
趙雷歌裡的麗江
依然是我久久不忘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