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文藝復興》: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

2020-12-15 澎湃新聞

《細讀文藝復興》: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

姚雲帆

2018-07-07 09:44 來源:澎湃新聞

自義大利語「Rinascimento」為瓦薩裡所提出,視覺藝術和文藝復興運動之間就有著密切的關聯。儘管,如雅克·巴贊、漢斯·巴隆(Hans Baron)等文藝復興思想家認為,與主導地位的「公民人文主義」思潮不同,大量同時期的繪畫潮流並不代表文藝復興運動的主旨和正脈,但是,一般讀者擊節讚嘆,並引為人類文化瑰寶的東西,無非是這一幅幅大師巨作。

問題在於,市面上對相關主題的論述,要麼是藝術史專論,讓普通愛好者和初階收藏者望而卻步,要麼往往出自連藝術史和美學史基礎知識都尚不具備的業餘專家之手。例如,某位在書中處處是「太美了,我要停留」的三流「美學家」,既能寫唐詩宋詞之美,也能「客串」文藝復興,但其文藝復興藝術的作品幾乎無的放矢,且有諸多硬傷。《細讀文藝復興》則起到了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成果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的作用。

《細讀文藝復興》採取了畫傳的論述方式,這種方式是最為古典的藝術史研究方式,也奠定了現代藝術史學科的技術。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風格學、圖像學、文化史和藝術哲學方法,逐步侵蝕了這一研究路徑的領地。但是,無論是作為「知人論世」的底層工作,還是引導愛好者和初學者進入文藝復興藝術的殿堂,傳記研究仍然是有效的研究工具。在論述過程中,作者楊好將藝術史背景和圖像學知識於敘事之中,這種寓教於樂的寫作策略,將可讀性、知識性和嚴謹性交匯在一起,成就了某種娓娓道來,卻又嚴肅莊重的敘述風格。

《細讀文藝復興》

而本文最為稱道的部分,在於將畫傳的論述與經典作品的風格分析和圖像分析形成了某種互指關係。無論是耳熟能詳的文藝復興三傑,還是北方文藝復興的諸多畫家,楊好並不在於誇飾作者的生平,而是通過圖像象徵意義、風格映射和歷史傳記的融合,將一幅名畫的誕生放進了政治史、文化史和藝術史的整體邏輯中加以解釋和分析。例如,波提切利的《春》中符號對佛羅倫斯政治史的映射,並不被浮泛的帶過,而是浸潤在對特定繪畫符號的圖像學隱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這顯然體現了作者藝術史功底,並恪守其專業本位的寫作立場。這樣一種畫傳寫作,並未重複過去傳記和繪畫題錄的「客觀」撰錄,而是在深入了解當代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借傳讀畫」研究。

至少在美術知識普及層面,這種體例突破了學院派的窠臼,卻有並沒有蔓瀚於無節制的審美抒情。作者自己的審美趣味冷靜而節制,往往在不經意之中體現出見聞廣博和鑑賞能力。與很多較少涉足西方博物館,多以藝術理論和紙上藝術史來撰寫畫傳的人來說。作者不僅徜徉於世界一流博物館和美術館,其最終學位的專業也非單純的歷史寫作,而是藝術品鑑賞,因此,她選擇的插畫非常準確,印刷中少有失真和錯漏,而在評述中,對版本的重視和歷史證據的考辨也十分專業。

可以讓讀者進一步思考回味的地方,則在於本書對「文藝復興」概念的獨有思考。在歐洲思想文化史中,「文藝復興」不斷被後來的寫作者重新界定和改造,而「北方文藝復興」的說法,肇自現代藝術史發源地:德國和奧地利對南歐藝術的抗衡心態和對本民族現代繪畫傳統的追溯,作者開放性地將這部分畫家和繪畫容納進來,為讀者進一步思考這些畫家之間藝術思想和風格邏輯的多樣性,提供了挑戰。但是,這種開放性導致的艱難,也許會鼓勵更多人愛上文藝復興這個優美和殘酷並存的時代。

(本文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講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細讀文藝復興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細讀文藝復興》: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
    《細讀文藝復興》: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 姚雲帆 2018-07-07 09:44 來源:澎湃新聞
  • 《細讀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從不神聖,也不世俗
    左起:隋建國、歐陽江河、楊好、邱華北京3月12日電 11日,歐陽江河、隋建國等藝術家參加針對《細讀文藝復興》一書舉行的對談活動,與該書作者楊好一同回望文藝復興,探討這一段「從不神聖《細讀文藝復興》一書涵蓋文藝復興時期的三大藝術流派,即佛羅倫斯畫派、威尼斯畫派、北方文藝復興畫派。其中,北方文藝復興為國內同類書中首次重點提出、撰寫,該書歷數超過29位藝術家的創作活動及思想、作品內涵、生平秘聞;精選高度還原大師名作的145幅珍貴圖片,出版以來頗受歡迎。
  • 揭秘英國大學藝術史專業
    :Art History: Art: Politics: Transgression: 20th Century Avant-Gardes藝術史|藝術、政治、越軌、20世紀前衛派;Art History: The Renaissance in Northern Italy and Europe藝術史|義大利北部與歐洲文藝復興;Art History: Inventing Modern Art, 1768
  • 揭秘英國大學藝術史專業
    :Art History: Art: Politics: Transgression: 20th Century Avant-Gardes藝術史|藝術、政治、越軌、20世紀前衛派;Art History: The Renaissance in Northern Italy and Europe藝術史|義大利北部與歐洲文藝復興;Art History: Inventing Modern Art, 1768
  • 現代藝術史
    那麼身為藝術領域的門外漢,亦或是對現代藝術一知半解的愛好者,有沒有一個靠譜的學習途徑呢?當然是有的。這個重任,非《現代藝術史》莫屬。這些單獨的詞條補充,把藝術史和社會史、科技史串聯在一起,讓人通過文藝思潮、社會背景、技術發展的角度,更全面地理解一個藝術流派的誕生蓬勃原因。這也是其他藝術史學書所不具備的。除此之外,本書作為一本藝術史學書,覆蓋的範圍不僅僅有美術館裡會有的繪畫、雕塑、裝置藝術等等,還收錄了建築和攝影,把各類視覺藝術都看作一個有機整體。
  • 藝術史和世界藝術史
    此後,東亞藝術史教席的設立和專業學術期刊的創建都促進了將世界藝術史作為一個整體研究的學科發展。最後作者反思了德國東亞藝術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和主要的研究方向。不僅如此,學術性的藝術史在大體上還局限於「小歐洲」,即恰好是《羅馬條約》籤約國範圍:德國、法國、義大利,以及比利時、荷蘭、盧森堡三國,而英國與斯堪地那維亞、伊比利亞半島、東歐和巴爾幹國家都只被當作外圍。要澄清藝術史與世界藝術史在德國的關係,饒有助益的是看一下學術性專業期刊的歷史。
  • 李公明︱一周書記:走向跨越與交融的……藝術史研究
    當然,從「導論」目前的篇幅和論述的深度來看,作者對「跨文化藝術史」的概念內涵尚未進行充分和深入的論述,「三重投影」與「跨文化藝術史」概念的關係也語焉未詳,關於「跨文化藝術史」的「預流」論述——在更全面、更深入地重返中西方藝術史研究的學術語境基礎上的分析和判斷——更是有待展開。回到全書的內容和結構。
  • 朱青生:《世界藝術史全球藝術史和外國藝術史》
    寫意繪畫的題材(梅蘭竹菊和山水)似乎也蘊含某種意義,但是在符號、象徵和隱喻這三種不同層次對意義的表達中,寫意繪畫已經程式化,重複使用、不注重所畫作品中的結構、體積、透視、質感和色彩,更不在意被畫對象表情、心緒、狀態的細緻區別,對畫面意義的傳達幾乎到了不加重視的地步。
  • 思索 · 講座 | 世界藝術史、全球藝術史和外國藝術史
    藝術史,是了解一種文明本質及其內涵的重要領域。學習了解他者文明的語言、文化,都離不開對藝術史的深刻認識。圖像、語言、器物,共同組成了一種文明的精神表象。人類文明互鑑的歷程,都離不開對包括藝術史在內的深入探究和分析。
  • 姚謙:楊好的《細讀文藝復興》讓我對羅馬史有了新認識
    「也許文藝復興時期就像我們今天坐在這一樣,說著網絡上的時髦詞彙,但本質上表達的是人文精神,這是互相不影響的東西。文藝復興給了每一個人自由度,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看它和閱讀它。總有人把《細讀文藝復興》這本書當成類似知識付費式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想傳遞常識,比起來所謂的假知識,我們的觀點更像寫作狀態的分享。」
  • 中國藝術史研究方法:歷史與現狀
    圖像志階段涉及對藝術品的知識性解釋,如人物身份、故事內容、歷史背景、傳統脈絡等等。帕諾夫斯基的方法其實提供了一種閱讀作品的方法,從作品的表層進入到作品後面所隱含的文化意義。第五類是傳記學。這是藝術史研究的傳統學派,代表人物就是前文提到的瓦薩裡,他通過對藝術家的書信、言錄、活動和有關藝術家的生平軼事甚至傳說來研究藝術的本質。
  • 仲呈祥:藝術史研究中的歷史意識和哲學意識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學理論學科組召集人、南京藝術學院研究院院長)  今天我講的題目是「藝術史研究中的歷史意識和哲學意識」,但是那麼大的題目,誰說得清楚?習總書記說你們文藝界,當然包括藝術學、藝術史的研究,社科屆你們幹什麼的?四個字:「培根鑄魂」,培什麼根?培中華民族民族精神之根,因為他在文藝座談會上就講了這個話,中國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為靈魂服務的,鑄什麼魂?
  • 【國際論壇】朱青生丨世界藝術史全球藝術史和外國藝術史
    在中國的唐代出現了繪畫的兩種方式,一種是非常工整的「密體」,即專業的、為宮廷服務的藝術家繪畫,在敦煌壁畫這種邊遠地區出自普通工匠的裝飾性繪畫中也都能看到其基本水平。另一種是「疏體」,傳說以吳道子為代表,這種一日(極短時間內)畫完宮殿整壁圖畫的畫法一直沒有發現實物。
  • 藝術史中尋找藝術品的定位,主要是通過兩種研究途徑
    對於藝術史中尋找藝術品的定位,人的特質之一在於能夠自覺到人性的弱點,而且能對所產生行為上的缺失加以反省。藝術史研究者也不時地在各自的研究中體認到所犯的錯誤。但是經過一番反省與檢討的工夫後,以往的錯失可以變成日後更完善研究的墊腳石。
  • 《細讀文藝復興》:文藝復興,一個被命名、被創造的概念
    3月11日下午,《細讀文藝復興》新書發布在北京舉行,該書作者楊好,與作家邱華棟、詩人歐陽江河和雕塑家隋建國以「文藝復興」為話題進行了對談。《細讀文藝復興》作者楊好為藝術史學者,收藏家,中央美術學院特聘講師。
  • 象哥又要開播了 | 攝影學院+藝術史與視覺文化專業二指南答疑
    「試招生」的首輪課程,參與人數超過30人且已經完滿結束,象哥無以為報,那就趁著現在的空檔期,再給大家來一輪「真的不一樣」的專業二指南答疑吧。當然,電影學院專業眾多,除了專業一是統考《藝術基礎理論》外,大家報考的院系和方向都不一樣,象哥也是肉體凡胎一個,當然沒資格也不可能答疑所有的專業二方向的備戰策略,但熟悉象哥和劍指北電公眾號的小夥伴們都知道,象哥本身是11級攝影學院的首屆學術型研究生,而貫穿象哥從大學到現在的個人研究興趣,是藝術史、哲學和現當代藝術和文化理論,所以呢,象哥自我審視和掂量一番,大概率還是能給報考
  • 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的研究方法
    文/段煉一、 內部研究與外圍研究在討論視覺文化研究的方法論之前,作為歷史前提和出處,我們先簡述西方現代與當代的研究方法,或稱批評方法,涉文學研究和藝術史研究二者。至20世紀60-70年代,現代主義已登峰造極,稱後期現代主義(late modernism),形式主義雄霸學術界和文藝界。形式主義文藝理論為形式主義批評方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觀點,例如「意圖的謬見」(the intentional fallacy)之說,就拒絕了外圍研究,從而為「新批評」的文本細讀法(close reading)提供了理論支持。
  • 藝術史研究名家——陳傳席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 ,兼任中國佛教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宣部評閱員、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1980年考入南京師大美術系研究生班學習美術史論,1982年畢業,分配到安徽省文化廳文學藝術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
  • 美術研究|好書推薦·專題:李軍《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
    它們從方法論上質疑了西方主流文藝復興藝術研究中存在的兩個根深蒂固的成見,指出其一方面過於強調圖像的政治寓意,而忽視了圖像表象的自身邏輯;另一方面則始終堅持西方中心主義,把文藝復興解讀為西方古典的復興。這種「跨媒介藝術史研究」的訴求,更充分地體現於本編的最後兩章。第十一、十二這兩章通過穿越沈從文的文學、繪畫和學術三方面的跨媒介文化實踐,試圖對作家沈從文的「轉業」之謎,提供一種基於圖像闡釋、文本細讀和歷史考證的新闡釋和新論證。沈從文把五四新文化運動比喻成一次「工具重造」的運動,他本人在工具方面的變革同樣具有非凡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