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雲帆
2018-07-07 09:44 來源:澎湃新聞
自義大利語「Rinascimento」為瓦薩裡所提出,視覺藝術和文藝復興運動之間就有著密切的關聯。儘管,如雅克·巴贊、漢斯·巴隆(Hans Baron)等文藝復興思想家認為,與主導地位的「公民人文主義」思潮不同,大量同時期的繪畫潮流並不代表文藝復興運動的主旨和正脈,但是,一般讀者擊節讚嘆,並引為人類文化瑰寶的東西,無非是這一幅幅大師巨作。
問題在於,市面上對相關主題的論述,要麼是藝術史專論,讓普通愛好者和初階收藏者望而卻步,要麼往往出自連藝術史和美學史基礎知識都尚不具備的業餘專家之手。例如,某位在書中處處是「太美了,我要停留」的三流「美學家」,既能寫唐詩宋詞之美,也能「客串」文藝復興,但其文藝復興藝術的作品幾乎無的放矢,且有諸多硬傷。《細讀文藝復興》則起到了溝通專業藝術史研究成果和普通藝術史愛好者的作用。
《細讀文藝復興》採取了畫傳的論述方式,這種方式是最為古典的藝術史研究方式,也奠定了現代藝術史學科的技術。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風格學、圖像學、文化史和藝術哲學方法,逐步侵蝕了這一研究路徑的領地。但是,無論是作為「知人論世」的底層工作,還是引導愛好者和初學者進入文藝復興藝術的殿堂,傳記研究仍然是有效的研究工具。在論述過程中,作者楊好將藝術史背景和圖像學知識於敘事之中,這種寓教於樂的寫作策略,將可讀性、知識性和嚴謹性交匯在一起,成就了某種娓娓道來,卻又嚴肅莊重的敘述風格。
《細讀文藝復興》而本文最為稱道的部分,在於將畫傳的論述與經典作品的風格分析和圖像分析形成了某種互指關係。無論是耳熟能詳的文藝復興三傑,還是北方文藝復興的諸多畫家,楊好並不在於誇飾作者的生平,而是通過圖像象徵意義、風格映射和歷史傳記的融合,將一幅名畫的誕生放進了政治史、文化史和藝術史的整體邏輯中加以解釋和分析。例如,波提切利的《春》中符號對佛羅倫斯政治史的映射,並不被浮泛的帶過,而是浸潤在對特定繪畫符號的圖像學隱喻進行分析的基礎上。這顯然體現了作者藝術史功底,並恪守其專業本位的寫作立場。這樣一種畫傳寫作,並未重複過去傳記和繪畫題錄的「客觀」撰錄,而是在深入了解當代相關學科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的「借傳讀畫」研究。
至少在美術知識普及層面,這種體例突破了學院派的窠臼,卻有並沒有蔓瀚於無節制的審美抒情。作者自己的審美趣味冷靜而節制,往往在不經意之中體現出見聞廣博和鑑賞能力。與很多較少涉足西方博物館,多以藝術理論和紙上藝術史來撰寫畫傳的人來說。作者不僅徜徉於世界一流博物館和美術館,其最終學位的專業也非單純的歷史寫作,而是藝術品鑑賞,因此,她選擇的插畫非常準確,印刷中少有失真和錯漏,而在評述中,對版本的重視和歷史證據的考辨也十分專業。
可以讓讀者進一步思考回味的地方,則在於本書對「文藝復興」概念的獨有思考。在歐洲思想文化史中,「文藝復興」不斷被後來的寫作者重新界定和改造,而「北方文藝復興」的說法,肇自現代藝術史發源地:德國和奧地利對南歐藝術的抗衡心態和對本民族現代繪畫傳統的追溯,作者開放性地將這部分畫家和繪畫容納進來,為讀者進一步思考這些畫家之間藝術思想和風格邏輯的多樣性,提供了挑戰。但是,這種開放性導致的艱難,也許會鼓勵更多人愛上文藝復興這個優美和殘酷並存的時代。
(本文作者系上海師範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中心講師)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細讀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