滹沱河下遊汙染綜合治理是石家莊市實施的一項水環境治理重點工程,日前,隨著工程的主體完成,被汙染了多年的河流,再一次蕩起清波,亙古長河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
1
讓太陽照在滹沱河上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傍水而居是自古以來人類生存的自然選擇,每一座城市都離不開養育它成長的母親河。
滹沱河就是石家莊市的母親河。她起自源山西繁峙縣,自西向東蜿蜒於太行山峽谷間,衝進華北平原,東奔大海。在她身後,留下了廣袤的衝積扇平原。
歷史上,這一區域水豐土肥、農業耕種條件優越,滹沱河兩岸更是石家莊歷史文化發祥地。因而,滹沱河是石家莊人真正意義上的母親河。
但就是這條大河,自上世紀80年代末,隨著經濟發展,上遊沿線對用水量需求的巨增,徹底成為一條乾枯河道,河水全部被上遊水庫攔截。曾經的大河,已經成為了老輩人口中的傳說。
上世紀90年代末,滹沱河隨著常年的乾枯,石家莊下遊沿途幾個縣(市)區,逐漸將其作為生產生活汙水排放的去向,在寬達3公裡的河道上,形成一條約1米寬的小河溝,每日接納兩岸約32萬噸汙水,成為名副其實的排汙溝。
如何讓母親河重現生機,繼續浸潤這片承受過她恩澤的土地,成了人們急切的渴盼。2007年11月,我市啟動了滹沱河市區段綜合整治工程。
在滹沱河市區段完成治理之後,市委、市政府按照「讓太陽照在滹沱河上」的美好願景,再接再厲,全面啟動了滹沱河下遊汙染綜合治理工程,一次圍繞滹沱河水環境的變革迅速展開。
2
告別排汙溝永保清水流
流了近20年汙水的滹沱河,要讓她重煥生機,消除汙染,還清河水是第一步。但對於石家莊來說,作為嚴重缺水型城市,沒有清潔水的來源,要還清河水就必須在汙水治理上做文章。
在大量前期工作的基礎上,2016年3月,市環保局以汙水治理、河流生態恢復和環境監管為重點,向市政府上報了《石家莊市滹沱河下遊汙染綜合治理實施方案》,經市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下發執行。
按照這一方案,滹沱河治理工作分為兩部分進行。第一部分是全面清理排汙源。圍繞滹沱河下遊排水的正定、正定新區、藁城、無極、晉州和深澤,進行綜合治理,控制排入滹沱河的水質。
其中,重點是封堵入河排汙口,除汙水處理廠排口外,其他排口全部封堵;清理河道內垃圾;新建改造汙水處理廠,新建2座、升級改造4座,實現沿途城鎮汙水全部得到有效處理,處理標準達到一級A。
擴建長安、藁城、無極、深澤4個區域的汙水收集管網,儘可能減少直排環境的生活汙水;開展滹沱河下遊兩岸面源環境綜合整治,杜絕汙水直排、垃圾隨意傾倒等汙染隱患;建立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阻止罐車傾倒等偷排行為。
與此同時,開展第二部分工作,即治理河道底泥和汙水。在藁城、晉州、無極和深澤入河排汙渠,建設預處理設施,通過物化劑再次降低汙水處理廠排水濃度,確保入河水質達標。
河底汙泥是河水還清的重點和難點。流淌近20年的汙水河,河底沉積了約半米厚的汙泥層,即使清水進入,汙泥反溶也會造成二次汙染。
最終,我市確定了通過投加新型複合高效水處理物化凝聚劑的方法,治理河底汙泥。這種凝聚劑可以快速凝聚、分離溶存在汙泥中的有機或無機類汙染物,螯合固定重金屬和部分有害鹽類,實現底泥就地消解,使汙水還清。
此外,大力開展生態溼地建設。藁城、無極、晉州、深澤利用現有河漕及水坑,恢復水生植物,完善生態修復措施。
3
入河的每一滴水都要穩定達標
在沒有天然水的情況下,將一條排汙溝變為生態河,就必須控制住下一個排水點,確保排入滹沱河的每一滴水都穩定達標。
對此,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市環保局、水務局、住建局與沿河縣(市)區聯合開展了取締直排企業、清理排水口、建設汙水處理廠、清運河道垃圾、建設監管機制等一系列的行動,細緻對待每一個入河排水源。實現了沿線直排企業全部關停,沿線非法排汙口全部清理,沿線城鎮汙水全部得到處理。
其中,要求滹沱河沿途禁止工業汙水直接進入河道。由市環保局牽頭,督促相關縣(市)區,共取締關停直排企業11家。市環保局會同水務局對滹沱河沿線約70公裡的河道,兩岸同時進行實地排查,共排查21個排水口,除汙水處理廠排水口外,全部進行了封堵清理,清理排水口13個。
建設了10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正定新區汙水處理廠、6萬噸日處理能力的晉州市第二汙水處理廠;針對區域工業汙染物特徵,改造了藁城區水處理中心、無極縣汙水處理廠、深澤縣城區和城南兩個汙水處理廠。
擴建藁城區水處理中心管網,無極縣城北工業區綜合汙水處理廠管網,深澤縣城南汙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對滹沱河下遊沿岸所有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汙水和畜禽養殖進行綜合整治;取締非法採砂加工點38處,清理河道垃圾271.45萬立方米。
同時,嚴厲打擊非法排汙。建立住建、城管、環保、水利、公安等部門齊抓共管機制,對重點河段、重點路口、重點部位,加密巡查頻次,死盯死守,避免產生新的汙染。
特別是為解決河流沿線罐車傾倒廢液、廢物問題,環保部門聯合水務部門以縣域為單元,督促沿河採取設置路卡、路障、管護房,在重點河段安裝防護網等多種形式,有效遏制向河道內傾倒垃圾渣土、私設排汙口、非法排汙行為。如深澤縣,已在36條主要入河道路設置了72個障礙墩。
4
創新思路「原位修復 泥水共治」
為治理好滹沱河,在省環保廳的支持下,我市爭取到了國家水環境治理資金。但是,一個最現實的問題擺在了市環保局面前,用什麼方法進行治理?
因為最為困難的是,目前國內沒有成熟的治理效果和經驗可以借鑑。我市屬典型的北方城市,四季分明,特別是冬季寒冷,一般水生植物很難存活,所以直接用生態溼地等生物降解辦法效果不理想。
但如果用化學辦法降解汙染物,投入又太大;如果將汙水處理廠處理標準,由一級A提升至Ⅴ類水質,則需要大幅提高汙水處理費,給當地財政造成壓力,特別是在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農村,實行難度也較大……
最終,經過半年多的反覆研究、論證和篩選,選擇了一種國際專利物化治理先進技術。通過投加國際專利的新型複合高效水處理物化凝聚劑,快速凝聚、分離溶存在汙水、汙泥中的有機或無機類汙染物,使汙水轉化為水質優良的乾淨水,實現底泥汙染物就地消解,同時治理現存河水,使汙水還清。
結合這一治理技術,我市創新地提出了「原位修復,泥水共治」的治理思路,並得到省環保廳認可。
5
泥湯一樣的汙水瞬間變清
黑色泥湯一樣泛著惡臭的汙水進入反應池後,經過加藥、攪拌、反應,排出反應池時間不長,竟然變成了清水。近日,記者來到深澤縣滹沱河汙染治理項目現場時,看到了這樣的景象。
長10多米、寬約5米的反應池,建在滹沱河岸邊,吸沙泵將河底的底泥連同汙水抽進反應池,工人們不停地將灰白色藥劑投入水池。在機器的攪動下,汙水翻滾。在反應池的另一端,反應後的水被抽送河中。
接一瓶反應池出口處的水,時間不長,黑色的水漸漸變清,一些黑色固體物質沉入水底。「投入的藥劑就是高效物化凝聚劑。」負責該項目的河北瑞馳環保工程有限公司技術員林文勝說。
他告訴記者,這種凝聚劑將汙水中游離的重金屬離子固化為化合物,化合物狀態穩定,不會再次釋放到水中造成二次汙染,分離出的固體則會逐漸形成正常的土壤結構,恢復河床的生態鏈。
通過反應池治理的是旁邊一處面積約100畝的水面,再遠處,一處約200畝水面的治理工程已接近尾聲,水底的河泥已經變成黃色,可以看到近岸處清亮的河水,以及泛著淡淡綠色的水底。「這是水底生態鏈逐漸恢復後長出的青苔。」林文勝說。
幾個月來,這項技術已經在滹沱河沿線的藁城、無極、晉州和深澤得到深入推廣應用。
在藁城區興安鎮西裡村西,經過治理後的滹沱河,已形成一片900多畝的景觀水面,水質接近國家地表水Ⅲ類標準。寒冬中,雖然河岸草木枯黃,但鳥兒們卻很活躍,喜鵲在樹上跳來跳去,野鴨在水中悠閒覓食。
同時,確保入河排水水質的預處理工程,已全部完成建設。滹沱河沿線共建設5座入河預處理工程,藁城、無極縣、晉州各1座,深澤縣2座,沿線所有汙水處理廠處理水全部實現了深度處理。
在河水變清,水質變好以後,我市進一步提出要充分利用好處理水,將好水留下來,實施回用工程,力爭排水不出境。
據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介紹,目前,我市已明確由市水務局牽頭,提出滹沱河全流域水面整治、利用和品位提升規劃方案,制定生產用水、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理調配與轉換方案,進一步改善滹沱河流域水生態環境。( 首席記者 靳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