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失創新停滯 臺灣經濟靠什麼?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距離蔡英文就職,只有兩個月多的時間而已,等待她的,恐怕不只是支持民眾的歡呼而已,而是棘手的兩岸問題與經濟問題。兩岸問題,其實相對單純,就看蔡英文如何回應九二共識這個議題而已,比較複雜的反而是經濟問題。臺灣的經濟問題,可以說是多年的沈痾,不是嘴上喊一喊五大產業或類主權基金就可以迎刃而解。

 臺北市長柯文哲這一次到美國舊金山訪問,提到要學習舊金山,讓臺北市「成為整個華人世界,創新最多的地方。」柯文哲認為,創新多的地方、公司就多,公司一多,失業率就下降,這就是舊金山的經驗。然而,老實說,這不是臺北市的問題,而是整體制度的一個問題。

 創新靠的什麼?答案大家都知道,就是人才。我們如果回顧臺灣的經濟發展歷程,所謂經濟奇蹟的背後,也是人才。然而,最近企業界都在高喊臺灣五缺,其中一項就是缺人才。臺灣現在不僅是人才流失,而且補充不及,這就是制度面的問題。

 臺灣為什麼留不住人才?道理很簡單,大陸現在正積極發展電子產業,尤其是電子產業,而最快的方法,就是併購或向臺灣挖角。向臺灣挖人才,其實就是以金錢來換取時間與技術,縮短學習曲線。過去奇美與群創合併時,數百人被挖到大陸設面板廠,最近半導體業也面臨同樣的狀況。我們認為,不能怪這些到大陸工作的人才,因為這些人在臺灣的效用是遞減的,再等下去,未來可能就沒價值了,而在大陸卻還可以為自己創造更高的價值。

 蔡英文說要發展五大新興產業,但產業板塊的移動、新聚落的建構、新營運平臺的成立、乃至新市場掠奪,都是靠人才去執行,但這些都需要十年以上長時間的培養。尤其是教育體制,更要配合產業發展來布局。但我們看臺灣這二十年來,普設大學,而社會科學竟然增加的比自然科學還要多,造成臺灣發展與教育的失衡現象。

 最後要談的是社會風氣。臺灣還只是中高所得地方,卻一昧強調公義,而忽略了誘因的重要性。過去的臺灣經濟奇蹟,與強大的誘因體系有很大的關係。過去幾年,社會為了租稅公平,結果將員工分紅辦法、按照票面額課稅、鼓勵研發減稅、現金投資抵稅等等激勵措施完全改掉,其結果就是造成臺灣失落的15年。所謂不患寡而患不均,結果是薪資不成長,變成了一種均貧。

  臺灣當然需要創新,這是必需要走的一條路。但只講五大產業或類主權基金,只是捨本逐末,徒然浪費資源,更可怕的是,延誤發展的時機。我們期待新臺灣地區領導人就職之後,能從制度面著手,為奄奄一息的臺灣經濟輸入氧氣,那才是臺灣之福。

來源:中央日報網絡報  www.cdnews.com.tw (www.cdnews.biz)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振興東北首先要避免本土人才流失
    原標題:振興東北首先要避免本土人才流失國家發改委振興司司長周建平最近說,東北人口流失沒有那麼嚴重。但是要承認,10年流失的100多萬人中,很多都是高層、管理層的人才。振興東北,從未像今天這樣讓全國人民牽腸掛肚。全國經濟能否持續中高速增長,某種意義上說,成敗取乎東北。
  • 大陸加大「磁吸效應」,臺灣或面臨人才流失
    辛炳隆教授在接受媒體的採訪中說道,美國在科技領域對中國不斷圍追堵截,而中國在其領域的人才非常短缺,需要緊急填補空缺的中國會不斷吸引人才,這就造成了臺灣某些領域的人才流失,新冠疫情雖然對赴陸臺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是僅針對中低端人群,高端人才的流動反而會更加頻繁,對臺灣造成了一定的壓力。
  • BBC:大陸惠臺政策引發臺灣「人才流失」擔憂
    曲小姐表示,臺灣人才流失不單是流向大陸,很多臺灣人也去歐美、日本工作,她出目前臺灣整個社會氛圍,讓年輕人看不到前境、看不出臺灣公司會善待員工。臺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黃兆年接受BBC中文採訪時表示,臺灣必須思考如何把自己的產業與就業機會做好,他認為臺灣當局推出的5+2產業創新計劃,也是考慮把臺灣的產業結構轉型。臺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張宇韶則認為,臺灣政府確實要考慮如何吸引臺灣年輕人留在臺灣的問題,特別是年輕人面臨工時過長、薪資結構低迷的問題。
  • 臺灣失去的20年之痛: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經濟惡化丨香港《亞洲周刊》深度文章
    臺灣桃園機場捷運建了二十年仍未通車、臺北大巨蛋棒球場「孵」了二十多年仍未建成、中研院生技園區也難產。臺灣總統大選進入倒數階段,一月十六日投票,一般認為民進黨蔡英文會獲得壓倒性勝利,但藍營也期盼奇蹟出現,希望國民黨朱立倫能翻盤。不過,無論誰當選,都將面對臺灣「失去的二十年」的痛苦,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經濟沉淪。新總統在未來四年任期內,到底經濟會繼續惡化下去還是能扭轉局面呢?
  • 現在臺灣經濟的發展為什麼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
    當時還排在首位,可以這樣說一個臺灣省的經濟總量就相當於我們整個國家的百分之45,其富於程度不言而喻。乃在整個世界也排名很靠前。摩託車大隊為什麼今天的臺灣經濟發展停滯呢?本人不是什麼經濟學家也沒有什麼大數據來給大家參考分析,就從最基本人們的生活來切入。
  • 東北經濟持續放緩,人才流失嚴重,老工業基地如何煥發新生命力
    東北經濟持續放緩,人才流失嚴重,老工業基地如何煥發新生命力今天啊主要想和大家聊一下東北的經濟以及東北的未來在哪裡。其實東北呀這些年一直是拿來主義,不管你承認也好,不承認也好,真的是這樣。土地本身特別富饒,那是本來就有的,後來的工業化呢主要靠日本的遺留,以及呢我們建國以後,蘇聯援助我們的一百五十六個項目,大多數落戶了東北。所以說那一陣兒東北號稱什麼啊?
  • 東北的人才流失之痛
    經濟下行地區現狀與應對調查·札記(1)  一邊是人才流失,一邊是地方對人才的渴求。地處東北的吉林省,正遭遇近年來最嚴重的人才流失問題。這股自上世紀90年代出現的人口外流潮,最近幾年已不再局限於高端科研人才,而是波及到農民工。
  • 最怕人才全流失,疫情重創臺灣觀光業30年根基!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臺灣官方分析可能到2024年才會恢復常態旅遊,旅行社呈隱性倒閉,觀光從業人員紛紛轉行,慢慢流失中。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良指出,員工跑光光,對臺灣開放觀光30年打下的基礎「很傷」。
  • 為何如今東北經濟上升「乏力」?難道真跟人才流失有大關係?
    最近對東北經濟的討論非常多,不過讓人感到尷尬的是,成為話題的焦點「雪鄉事件」迅速發酵,讓東北和東北經濟再次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雪鄉事件只是導火索,如果沒有這個事件,東北經濟沒問題嗎? 明顯不是的,東北確實有問題,這幾年東北地區的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增大,有些地區處於負增長的局面。
  • 何自力:發達國家經濟停滯或將常態化
    6年前的金融危機使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陷入嚴重衰退,經過各國政府全力救助,危機得到控制。可是經濟增速一直在接近於零增長的低位水平徘徊,復甦始終未能實現,種種跡象顯示,發達經濟體經濟停滯局面可能成為常態。通常來講,經濟衰退指經濟活動處於下行狀態,或者GDP連續下降兩個季度;經濟蕭條是指比較嚴重的衰退,表現為大幅度的負增長;經濟復甦是指經濟增速逐漸加快,接近或達到危機或衰退前的狀態;經濟停滯則是指經濟增速在比較長的時期裡停留在0-1.5%的水平。自危機爆發到現在已經過去6年,發達經濟體經濟增速雖然止跌,可是回升極慢。
  • 深圳人均GDP遠超臺灣 業者感嘆:臺灣經濟錯過了什麼
    中國臺灣網8月30日訊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深圳2016年的人均GDP,達到2.52萬美元,已連續4年超越臺灣,並跟臺灣2.2萬美元的距離逐漸拉開。有臺灣創投業老總感嘆,深圳從勞力密集行業轉型為創新產業,並擁逾百家國際上市公司,反觀臺灣,關起大門導致人才大量流失,愈來愈失去吸引企業在臺設立營運總部的條件,這是誰的錯呢?
  • 臺灣的經濟成長靠什麼?
    很多企業正開始擴大編制,搶人才,明年職場上恐怕會呈現「事浮於人」的狀態。因此有企圖心、表現優異的員工,企業主就大方的加發年終獎金,他們可望領到一筆豐盛的獎金,過個好年。    人力銀行針對企業明年度調薪的情況做了調查,結果有7成7企業表示會加薪,平均調幅是3.9%,績效好的員工,調薪幅度可能達到6%。
  • 新疆人才流失嚴重,建立長效機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這個中心的打造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做支撐,可現實情況是本地專業人才大量流失。不解決人才流失的問題,從何而談發展?」政協委員、農工黨新疆區委會主委、新疆醫科大學附屬中醫院常務副院長孟慶才19日在分組討論時的發言引起了委員們的熱烈議論。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如何留住新疆本地專業人才在政協會上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 2018年人才流失最嚴重TOP15省份排行榜,流失率最高竟是…
    現在社會人的生活壓力是越來越大,尤其是這兩年經濟的不樂觀,掙錢所需付出的勞動程度也是越來越大,所以,很多人就業都希望能達到一個就業環境更好、前景發展更光明的地方,各個省份由於經濟、環境等的差異,也就造成了人才的大量外流。人才流失一直是人口流出大省非常苦惱的一件事。那麼,2018年我國哪些省份的人才流失最嚴重呢?
  • 對手高薪搶人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人才流失(圖)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擁有全球第一的豐富史料。記者鄭超文/攝影(來源:臺灣《聯合報》)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中研院」金字招牌,但近五年卻被挖走七名研究員,享有盛名的明清史專家李孝悌也於七月被香港挖走
  • 東北「倒退」最明顯城市,曾是亞洲第一大都市,如今人才流失嚴重
    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很多有汙染的一些城市工業逐漸被淘汰,老工業城市的經濟發展開始緩慢了下來,而同樣的替代老工業城市的便是如今快速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市。說起老工業城市,其中我國的東北地區就擁有著非常多的老工業城市並且東北地區也被人們稱為老東北工業區,這主要因為近代時期,東北地區的很多城市依靠城市工業快速崛起,並且有很多城市都當過直轄市,遺憾的是城市經濟的轉型,很多東北地區的城市沒有跟上步伐,城市的發展開始緩慢下來。在吉林就有這樣一座城市,曾經是亞洲第一大都市,如今火車站修20年沒修好,並且人才流失嚴重。
  • 振興東北關鍵要破解人才流失問題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振興東北的關鍵要破解人才流失問題。「人才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第一資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是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素。
  • 專家:臺灣金融科技發展面臨創新不足人才缺乏等困境
    新華社臺北8月14日電(記者潘麗君 何自力)「健全臺灣金融科技發展研討會」14日在臺北舉行。多位與會專家指出,臺灣金融創新產業起步較晚,且存在行業轉型太慢、創新不足、人才缺乏等多重阻礙因素。  不少與會專家表示,金融科技作為科技手段與金融服務相結合的創新解決方案,其發展與應用已成為全球金融業的潮流,密切影響未來金融業的發展。
  • 廣西人口流失最厲害的城市,網友:難怪發展不好,人才都流失了
    說起廣西,我覺得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是有很多旅遊資源,風景很美,氣候也很好,其實廣西的歷史也很長,從80萬年前開始原始人類就在繁殖,它擁有悠久的歷史境界,但是,這是廣西人口流動最嚴重的城市,有著「嶺南都會」之美譽,更是被世人稱為「 嶺南美玉,勝景如林」,這便是玉林市了。
  • 2019臺灣競爭力高峰會舉行 學者詳析經濟困境與出路
    中新社臺北9月20日電 (記者 邢利宇 楊程晨)「2019臺灣競爭力高峰會」20日在臺北舉行,多位與會專家學者在會上詳析臺灣經濟困境與出路。臺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指出,臺灣的競爭力正在不斷流失。以經濟總量為例,1992年中國大陸GDP總量是臺灣的2.3倍,至2018年已變為23倍,而且差距在繼續拉大。「這是臺灣在找出路時,必須面對的趨勢。」此次會議以「地方拼經濟 臺灣發大財」為主題,邀請部分地方官員代表及產學界專家,針對「翻轉南北 振興高雄經濟」「中臺起飛 振興臺中經濟」「向下紮根 展望臺灣未來」等分議題展開討論,並提出建議與解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