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賢長老:佛教對中國素食傳統的深遠影響

2020-12-12 手機鳳凰網

佛教與素食(圖片來源:資料圖)

一、 素食是佛教的優良傳統

素食與人體的健康有極密切的關係,但它並非起源於佛教,也非佛教徒單獨提倡。從古到今,世界許多哲學家、科學家、文學家等都提倡素食。如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以及畢達哥拉斯都強烈地鼓吹素食。近代的德國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俄國文學家託爾斯泰、英國戲劇家蕭伯納,都是基於人道主義觀點讚美素食。蕭伯納是有名的茹素者。

中國古代孟子的「君子遠庖廚」的思想,《易經》的「生生之謂易」、「天地之大德曰生」;道家真人深山修煉只吃水果的功夫,兩千多年來,一直為儒道之徒所繼承。兩千五百年前生長在印度的釋迦牟尼創立了主張緣起、慈悲、和平的佛教,由戒殺放生到主張不吃肉,此種教誡散見於佛教經典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種經律論中。後世佛教弟子,身體力行,其品格清淨高尚,其行為淑世善民,化強暴者囂悍之氣,使世界人類傾向和平,已成為佛教獨特的優良傳統。

釋迦牟尼佛為太子時,一次樹下觀農,見農夫犁土,掘出蚯蚓,鳥兒飛來啄食,引起他對眾生互相殘殺、弱肉強食的悲思;印度吠檀多派崇拜梵天,每年以大批牲畜宰殺祭祀,一直為釋迦所反對;釋迦在說法時,於大乘的《楞嚴》、《華嚴》、《楞伽》、《涅槃》、《梵網》諸經中,處處提倡禁絕肉食。具體如《楞伽經》,根據身體健康、三世因果、修養身心、慈憫眾生等各種道理,指出肉食者有18種過患,而素食者具足無量功德。

印度、中國佛教歷代宗派的祖師,都是淡泊自甘、粗衣蔬食的茹素者。三國時的曹操受佛教影響,據說自奉節儉,常常茹素,此舉不能不對他的從屬臣下及後世帶來影響。南北朝時虔誠奉佛的梁武帝依《涅槃經·四相品》等經文,制僧尼居士斷酒肉,宗廟薦饈用蔬果,並頒發斷酒肉文,詳敘食肉的過失。如文中云:「經言:若食肉者斷大慈種,何為斷大慈種?凡大慈者皆令一切眾生同得安樂,若食肉者,一切眾生皆為怨對同不安樂;若食肉者,是遠離聲聞法;若食肉者,是遠離闢支佛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法;若食肉者,是遠離菩薩道;若食肉者,是遠離佛果;若食肉者,是遠離大涅槃;若食肉者,障生六欲天,何況涅槃果。……」又云:「若久食菜,人榮衛流通,榮衛流通則能飲食,以飲食故氣力充沛,神明清爽少於昏疲。……」文中說明:一、不食肉者能保持慈悲種子,成就佛果,否則斷一切善法。二、不食肉者能使榮衛氣血流通,神明清爽,身體健康,否則會生種種疾病。

梁武帝會合當時京都的僧尼1448人,延請法師宣講斷酒肉經文,並於佛前宣誓斷食酒肉,由於梁武帝的提倡,在其管轄的江南境內使用政治力量推行,從江南到江北,乃至全中國的寺院都逐漸受其影響。

隋文帝楊堅登位,大力提倡佛教,每興建法會,必沐浴齋戒,誡臣民不食葷腥。隋煬帝楊廣,於智者大師前頂禮受菩薩戒時,亦發誓秉承受持菩薩慈悲護生之戒行。唐太宗李世民,為追薦於戰爭中死難的軍民,在戰場地區修建寺廟,並舉行追薦法會,以香花水果供佛,以素齋供僧。自佛教傳入中國後,歷代帝王,除少數闢佛者外,凡遇祭祀大典或修建法會,均提倡齋戒素食,從上到下養成了社會風氣。

文學史上的唐宋八大家,柳宗元、劉禹錫、王維、蘇東坡、王安石等均信佛。其中最突出的是詩人王維,平生茹素信佛,事母至孝。母親崔氏是虔誠的佛教徒,師事神秀弟子大照禪師30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禪。王維自幼受到佛教思想的薰陶,長而拜長安薦福寺道光禪師為師,斷食肉酒。又善繪畫,世稱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其所作詩,多山林清逸之氣。

宋朝的永明延壽禪師、明代的蓮池大師,都是淨土宗的一代祖師,在徒眾中大力宣傳戒殺放生和吃素的功德。蓮池大師寫有著名的《七筆勾》和《戒殺放生文》,其中析理精微,字字飽含慈悲感情,令人感動。

近代高僧如太虛、虛雲、弘一、印光諸法師,都是身體力行的茹素者。其中虛雲法師禪功很高,活到120歲。他平生愛護生物,在廣東曹溪講禪時,有老虎皈依、受戒的傳說。弘一法師的弟子豐子愷,曾有《護生畫集》印行,宣傳素食和戒殺放生,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二、素食的佛教經典與實踐根據

(一)基於健康理由

佛教的大德祖師,由於吃素,身體都很健康,壽命也長。一部分肉食者不易理解,而在有科學頭腦的醫學家和營養家,則是較易理解的。

首先,吃素的僧侶們甘於淡泊生活,無嗜穿嗜味的習慣,清心寡欲,一心向道,所謂「咬得菜根香,方知道中味」,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不易動乎胸中,內心平靜,這是不易致病的主要精神因素。此中還包含有佛教的一套修心方法。

佛經中指出:素食能使四大調和,諸根通利,氣血流暢,定力增長,「飲食知量」,「少欲知足」,是成就禪定神通不可缺少的條件。

素食中的豆製品和水果,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和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高,容易消化吸收。其中大豆的功能極高,含有蛋白質40%、脂肪及糖類20%,並含有豐富的多種維生素、胡蘿蔔素、鐵、磷、鈣等營養素,大豆的植物蛋白和脂肪,可以降低人的血清膽固醇,能降低高血壓,避免動脈硬化等心臟疾病。所以素食者所食豆類、五穀雜糧、水果等,對於身體的營養完全可以補充,增進健康。

(二)基於慈悲理由

佛教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慈悲之心,是透過般若智慧產生的。學佛者由於了悟因緣生法的真理,而產生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菩薩心腸,從而戒絕殺戮,五戒中的第一條就是不殺生,由不殺生而吃素,是戒殺的積極行為。

《楞伽經》中,佛告弟子大慧菩薩說:

一切肉有無量緣,菩薩於中當生悲憫不應啖食。我今為汝說其少分。大慧,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在生死中輪迴不息,靡不曾作父母、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愛、侍使,易生而受鳥獸等身,云何於中取之而食?大慧,菩薩摩訶薩觀諸眾生同於己身,念肉皆從有命中來,云何而食?……

這段文意是說:一、一切眾生從無始來都是自己的六親眷屬、朋友等,只由於隔世不識進行啖食,是可蠢可悲的。二、他身即我身,自他平等,應該體念他之苦樂即我之苦樂,不能因嗜口腹,貪美味,而置動物被殺的痛苦於不顧,這是最殘忍的。

佛教大德和前賢們有許多戒殺放生詩,充分體現了慈悲精神。茲選錄三首: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

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血眾淋漓味足珍,一般怨苦恨難伸;

路人試各捫心問,誰敢將刀割自身?

(三)基於因果理由

因果定律,是佛教弘揚的基本法則。「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為善受福,作惡遭殃」,有因必有果,造何因得何果,是必然不易之理。基此理由,可知造殺就得殺報,食他的肉就應該還他的肉,所謂「吃半斤還八兩」。各別造因,各別受報;大眾造因,大眾受報。世界各地年年不斷的戰爭,許多人死於刀兵,慧眼觀之,原因在此。

《楞嚴經》說:「人死為羊,羊死為人,死死生生,互來相啖」。說明三世因果循環的道理。

佛教提倡眾生平等,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過去諸佛是已成佛,眾生是未成佛,因此對於眾生不應輕慢,更不應殘殺,殘殺是違犯理性的。殘殺者違背慈悲平等之理,必自食其果。

(四)基於修行理由

修行是佛教徒的基本要求,由此修養功夫為因,達到完成佛果的目的。修行的基本方法是戒、定、慧三學。戒是約束行為,防非止惡,眾善奉行;定是專注一境,息諸虛妄分別;慧是明因識果,通達諸法實相。此中首要的是戒,守戒的作用是絕對禁止擾惱眾生,損害他人利益(包括生命財產),保持內心純善清淨,為修定慧打下基礎。此戒定慧是三乘共通的修法。

欲達佛乘,必須進一步修大乘菩薩行。菩薩行包括四無量心、四攝、六度。其精神主要是大悲大願,不舍眾生,更不能損害眾生。因此,不管大乘小乘,戒殺是主要的。由憐憫眾生,愛護眾生生命,進而不食眾生肉,這是必然的實際行動。大乘諸經論中,多處談到殺生和吃肉,都是斷掉慈悲種子。慈悲是學佛的根本,此根本一斷,即不能發菩提心,也不能證得佛果,可見戒殺和素食,在佛教教義中的重要。

三、素食之風在中國

我在上面談到,素食不只是佛教提倡的,從古到今的哲學家、科學家、人道主義者,許多人都主張素食。而在佛教,根據其教義和修行方法,極力宣傳戒殺吃素,有其獨特的精神,為廣大群眾所崇拜。因此,從佛教傳入中國後,在國內,戒殺、放生、吃素深入民間,形成一種風氣。

(一)封建社會的最高統治者,除前面介紹的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對佛教有信仰,直接提倡齋戒奉佛外,其餘一般情況,凡朝廷舉行祭祀大典,或逢皇族誕辰,或天象告警,下詔罪己,或久旱禱雨,都要下令嚴禁宰殺,甚至大赦天下囚徒,以示皇上的寬大仁愛的胸懷。

(二)在各個寺廟,每逢農曆四月初八佛誕節,舉行放生會,大量放生,信徒們對此很熱烈踴躍。大的寺廟都修建有放生池。

(三)南北朝、隋唐開始,經宋、元、明,到了清朝,曾出現了素食的黃金時代。宮廷御膳房專門設有「素局」,負責皇帝齋戒的素食。寺院「香積廚」的素菜,逐漸顯著的改進和提高,色香味並重,出現許多花色品種,各地飲食市場的素食館急劇增加,素食品在競賽中花樣翻新。清末的薛寶袁著的《素食說略》,僅以北京、陝西兩地為例,就記述了二百多個素食品種。民國以來,各大寺廟和各大城市都設有素食部,紫竹林、功德林等,素食譜不斷編印出版,由於素食原料和品類增加,內容更為豐富。

(四)僧尼居士一般都素食,不能全斷肉食的依照佛經最初吃三淨肉。三淨,即不見殺、不聞殺、不隨喜殺,養成對生物的同情心,逐漸停止肉食。在民間,通行十齋期,即農曆每月的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日,信佛信神的都要吃素。信佛者遇著母親誕辰,或自己生日,因系母難日,為報答母恩,也要吃素。每年有十五個佛菩薩的誕辰,凡佛教徒都要以香、花、燈、水果、素食於佛菩薩前設供,禮拜誦經,同時要吃素。

(五)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文化相結合,出現了許多有關佛經的文學作品。在文體方面,如變文、公案、小說、傳奇等,都受到佛教影響。許多作者(包括佛教僧侶)以文章詩歌描寫戒殺放生事跡,讚頌素食的功德,歷代作品中佔有不少篇幅,充實了傳統文學的內容。

(六)中國素食之風,已擴展到歐美。例如在美國,據傳已有四十多座佛教寺廟,去美國傳教的,除日本、緬甸、泰國、斯裡蘭卡等國少數僧尼居士外,大多數都是華人,其中有僑胞、有美籍華裔。他們信佛素食,弘揚佛教,辦素食館,由於素食的特殊風味,引起了美國人的極大興趣,此風將蔓延到全球,對反對和制止戰爭,維護和平,起著一定的推動作用。

本文僅就佛教歷史和教義及對中國的影響論素食,這類的材料很豐富,有待進一步發掘。我相信,這對於世界文明,人類理性的發展,是極為有益的。

原標題:佛教與素食

相關焦點

  • 農曆五月二十一 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誕辰紀念日
    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2014年6月18日,農曆五月二十一日,當代高僧、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誕辰紀念日。惟賢長老(1920~2013),當代高僧,佛門龍象。惟賢長老白天教書,接待各種賓客,早晚行持,經常拜佛禮佛,常讀經到深夜,這段期間認真閱讀《大般若經》《華嚴經》《大般涅槃經》《四阿含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等經論,智慧開啟,融通佛教空有、顯密、大小教義。1954年,惟賢長老由於在文革中堅持信仰,蒙冤受屈,在重慶、瀘州、南溪等監獄度過近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
  • 惟賢長老靈骨舍利入塔法會在重慶南山塗山寺隆重舉行
    惟賢長老靈骨舍利入塔法會在重慶南山塗山寺隆重舉行 惟賢長老法相永壽法師代表中國佛教協會及傳印會長和四川省佛教協會致辭聖輝法師代表諸山大德在法會上做了重要講話佛教在線重慶訊  2014年6月5日上午,重慶佛教界在南山塗山寺隆重舉行惟賢長老靈骨舍利入塔祈禱法會。
  • 雨中追憶 音容宛在——惟賢長老圓寂三周年紀念法會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梁平雙桂堂方丈身振大和尚拈香禮敬惟賢長老 、四川等地,雲集重慶南山塗山寺,冒雨參加原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原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原重慶佛學院院長,當代高僧,法門巨匠,唯識學泰鬥惟賢長老圓寂三周年紀念法會暨座談會。
  • 惟賢長老追思法會於2013年2月8日在塗山寺舉行
    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重慶市佛教協會會長、重慶市佛學院院長、重慶慈雲寺退居方丈惟賢長老於2013年2月2日凌晨4時50分在重慶南岸區塗山寺頤養堂安詳示寂。惟賢長老世壽93歲,僧臘81年,戒臘75夏。
  • 憶惟賢長老蓮花精神 伏龍寺恭迎長老舍利入塔
    重慶市佛教協會副會長,千佛寺住持常慧法師,重慶縉雲寺溫泉寺住持妙慧法師頂禮恩師  5月27日上午,浙江省慈谿市伏龍山上,清風陣陣,鮮花叢叢,梵唄聲聲,伏龍禪寺、弘一書畫院與北京人間佛教合唱團共同舉行惟賢長老蓮花精神與人間佛教思想研討會暨伏龍禪寺惟賢長老靈骨舍利入塔法會
  • 一代大德惟賢長老舍利靈骨入塔浙江伏龍寺 眾人集會追思
    研討會後集體合影(圖片來源:鳳凰佛教) 鳳凰佛教訊2015年5月27日上午,浙江慈谿伏龍禪寺內清風陣陣,鮮花叢叢,梵唄聲聲,在一代大德惟賢長老誕辰95年之際,長老舍利靈骨入塔法會在此隆重舉行,同日舉辦了「惟賢長老蓮花精神與人間佛教思想研討會
  • 傳道法師懷念惟賢長老:佛界青蓮仙去 人間惟留賢聲
    惟賢長老(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恩師惟賢長老示寂已達兩個多月了。一直要寫些紀念的文字,但每一想起長老就百感交集,總覺有萬語千言,但又不知從何說起。師父親近太虛大師十年,一生踐行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並積極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宣揚大師的思想,推動菩薩學處的建設。世人皆知,師父自1980年起,運廣長舌,作獅子吼,發微妙音,任運弘法,足跡遍及海內外。於此,貧僧有著切身的體會。其餘不說,貧僧所在伏龍寺重建期間,師父就曾不辭舟車勞頓,不顧九旬的高齡,四次法駕伏龍山,或主法或開示。為弘揚教義,可謂鞠躬盡瘁,不惜此身,足為吾輩楷模。
  • 中國佛教協會致唁電悼念照元長老
    2018年10月30日下午3時03分,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遼寧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瀋陽市佛教協會會長,瀋陽慈恩寺、長安寺法主照元長老於瀋陽長安寺安詳示寂,世壽83歲,僧臘40載,戒臘37夏。
  • 南京這家素食館百年不衰 佛教高僧茗山長老親為素菜起名
    民國年間,崇尚素食的孫中山先生,及注重美容的宋氏姐妹,經常光顧綠柳居,國民黨軍政要員,蔣介石、白崇禧、孔祥熙等人均為綠柳居常客,不過這些也導致解放後,綠柳居在南京一度銷聲匿跡。 1963年,綠柳居由秦淮河畔移址至南京市太平南路,並邀烹飪名廚陳炳鈺領銜掌勺,經營正宗素菜至今。
  • 中國佛教協會致唁電悼念無相長老
    2018年6月19日00:36(戊戌五月初六),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江蘇省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無錫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無錫市祥符禪寺退居和尚、江蘇佛學院慈恩學院(籌)院長無相長老於祥符禪寺安詳示寂,世壽92歲,僧臘
  •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明學長老
    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明學長老明學長老曾經擔任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等職務。明學長老俗家姓馮,出生於一九二三年二月,祖籍浙江省湖州市。一九七八年十一月,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佛教界大居士趙樸初老先生專程赴靈巖山寺實地考察,趙樸初先生提出要恢復並重修靈巖山寺。隨後,蘇州市政府把靈巖山寺的管理權歸還給了佛教界。一九七九年底,明學長老重新回到了闊別十年之久的靈巖山寺,受命主持修復靈巖山寺以及恢復靈巖山寺的佛教教務工作。第二年冬,明學長老榮任靈巖山寺方丈,並創辦了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
  •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生平大事記
    覺光長老生平簡介(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覺光長老,1919年5月16日生於遼寧海城虎莊屯(今屬大石橋市虎莊鎮),俗姓谷,是家中次子,父親給他起名叫做「成海」。母親篤信佛法,在成海出生前已長期素食,因此成海出生即「胎裡素」,幼年時便最喜歡吃素食,不吃肉。  1928年,青一和尚由江蘇揚州高旻寺不遠千裡來到虎莊屯,化緣重修高旻寺,成海母親敬重三寶,便布施金錢結緣。而成海每天放學後就跑到附近的佛堂聽青一和尚講佛經故事。一年後,青一和尚離開了虎莊,但成海悄悄尾隨不舍。青一和尚勸他回家,成海說:「我要出家!」經一再勸說,成海矢志不移。
  • 可明長老圓寂 中國佛教協會致唁電哀悼
    2019年2月19日(農曆己亥年正月十五)8時36分,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副主席、浙江省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原浙江省政協委員、原台州市政協副主席、原天台縣政協副主席,原天台山國清講寺住持、國清講寺法主和尚,
  • 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明學長老視察蘇州報國寺
    明學長老 春節將至,1月31日至2月1日,中國佛教協會諮議委員會主席、江蘇省及蘇州市佛教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佛學院靈巖山分院、棲霞山分院院長、蘇州靈巖山寺住持明學長老冒著嚴寒,光臨蘇州報國寺、佛教博物館、佛教安養院,巡視並慰問相關人員。
  • 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覺光長老示寂 享年95歲
    抗戰勝利後返港,興建香海正覺蓮社,重組香港佛教聯合會,數十年來被推為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致力於弘法、教育、慈善、養老等事業,功績卓著,成為香港著名佛教領袖。年受聘為香港事務顧問。覺光長老從1949年參與創辦香港佛教界第一所學校起,一直心系教育事業,用佛教圓融無礙的智慧理念和平等博濟的慈悲精神啟發青少年智慧,為香港的教育事業獻出無限貢獻,他說:「要想佛教興盛,必須從教育做起。」覺光長老追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到寧波觀宗寺修學時,他看到寶靜大師創辦觀宗義務學校,讓貧困失學兒童接受教育,寶靜大師的辦學理念對覺光長老影響深遠,也為他後來興辦學校埋下了一顆重要種子。
  • 廣州大佛寺圓滿舉辦「佛教素食與和平飲食高峰論壇」
    我其實在讀研究生的時候腸胃特別不好,當時怎麼看吃很多中藥、西藥都吃了都不行,後來也有醫生建議你可以素食嘗試一下,結果還真的我後來腸胃的問題真是因為吃素好了。 龔雋教授講述:素食跟佛教有關從梁武帝開始。在中國大陸說大家吃素會想到你是不是信佛?其實素食跟佛教有關,主要是跟漢傳佛教。大家了解藏傳佛教、現在的上座部佛教,他們沒有嚴格的吃素傳統。為什麼漢傳佛教一定要素食呢?
  • 素食文化:三本書影響深遠 美國當代素食運動回顧
    三本書影響深遠美國當代素食運動回顧(圖片來源:資料圖)要讓以實用主義眼光衡量一切的美國人吃素,必須要給他們算一筆經濟上的細帳才行。這本書在市場上快速竄升成為頭號暢銷書,銷售量達數百萬冊,並成為美國素食主義運動策動的先驅,推動了1970年代的素食風潮。1987年約翰·羅賓的另一本素食書《新美國的飲食》,則抓住了美國人的另一種普遍重人權、且膽小怕死的大眾心理,極盡恐嚇威脅之能事。
  • 中國大乘佛教僧人提倡素食的由來
    中國大乘佛教提倡素食的由來往往有人一旦說自己吃素,馬上就會讓人聯想到是不是信佛了,究其原因是人們對素食概念的混淆造成的。確切的講素食是對五穀雜糧的泛稱,中國古時的方士餐風飲露,中醫治病都提倡素食。而素齋才是遠離葷腥的漢地佛教飲食傳統,它與素食的根本不同在於其中還有五辛的忌諱,五辛即:蔥、韭菜、大蒜,小蒜(一種類似韭菜的野生蒜,根莖均可食)、興渠(此物只有印度有,中國並無)。佛經中記載食用五辛的人常為龍天護法所嫌棄,會遠避之。出家人吃齋在佛典中並沒有明確記載,早期的佛教僧人三衣一缽,不起爐灶,以託缽乞食為生,別人布施什麼就接受什麼,所以只能隨緣。
  • 素食與佛教:佛弟子食素與食肉之辯
    編者按:儘管在中國的漢族地區,在絕大多數人的眼裡,素食與佛教似乎一直就存在著一種無可爭議的不解之緣,但同樣幾乎眾所周知的是,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以及東傳日本的佛教均沒有明確要求佛教徒必須素食,素食仿佛只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項不共傳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