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珍寶首次在澳大利亞展出

2020-12-25 中國經濟網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當地觀眾欣賞明孝宗弘治坐像。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觀眾欣賞青銅器。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觀眾欣賞清沈源的《清明上河圖》。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觀眾欣賞肉形石。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觀眾欣賞展品。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觀眾欣賞玉器。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一對青年男女在欣賞趙孟頫手書《赤壁賦》。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3月18日,正在雪梨新州美術館舉行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珍寶展吸引觀眾。題為「天地人」的這次展覽,是該院珍寶有史以來首次到澳大利亞展出,87組書法、繪畫、圖書、地圖、青銅器、瓷器、玉器、木雕作品,蘊含著中華文化長久以來推崇的人類和自然在宇宙中和諧共存的「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圖為橄欖核雕制蓬船。中新社記者 陶社蘭 攝

(責任編輯:歐雲海)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臺北故宮南院展出的「翠玉白菜」。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攝 南北故宮主題側重雖不同,但未來南北故宮文物會交流互展。 臺北珍寶助陣 鎮館之寶亮相 此番「兄弟」南院開門迎客,臺北故宮當然慷慨助陣。此前呼聲甚高的臺北故宮人氣王「翠玉白菜」,不負眾望地暫別本院,為南院連續「站臺」10個月。考慮到參觀人數眾多,近130平方米的展廳只展出「翠玉白菜」及其數碼影像。
  • 臺灣寫真:「方寸」之間的臺北故宮珍寶(組圖)
    中新社臺北一月十七日電 題:方寸之間的臺北故宮珍寶       中新社記者 路梅 黃少華  舉世文明的《清明上河圖》、雕琢精細的宮廷鼻煙壺、細膩雅致的歷代名瓷,這些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寶,雖身居深閨,卻從四十七年前就開始出現在臺灣郵票的票面上,借著方寸紙片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凸顯亞洲文化多元與交流,分別為「佛陀形影——院藏亞洲佛教藝術之美」、「錦繡繽紛——院藏亞洲織品展」、「芳茗遠播——亞洲茶文化展」、「越過崑崙山的珍寶——院藏伊斯蘭玉器特展」、「藍白輝映——院藏明代青花瓷展」、「尚青——高麗青瓷特展」、「揚帆萬裡——日本伊萬裡瓷器特展」、「奔流不息——嘉義發展史和「認識亞洲——新媒體藝術展」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展出張大千系列作品
    新華社臺北3月29日電(記者李建華劉剛)今年是張大千120周年誕辰。臺北故宮博物院在29日召開的記者會上宣布,將於4月1日起舉辦「巨匠的剪影——張大千120歲紀念大展」,其中多幅作品是首次展出。
  • 瀋陽故宮「館藏珍寶展」上新了,清朝皇帝袞服首次亮相
    【瀋陽故宮「館藏珍寶展」上新了,清朝皇帝袞服首次亮相】日前,瀋陽故宮敬典閣「館藏珍寶展」展廳再次更換展品,展品為清 · 石青色暗團龍紗平金繡金龍紋袞服。據悉,瀋陽故宮「館藏珍寶展」,展廳在瀋陽故宮敬典閣,它建於乾隆十一(1746 年)至乾隆十三年(1748年),在當時是專門收藏清代愛新覺羅皇族族譜玉牒的場所,每季度輪流展出一件故宮珍藏的國家一級文物。此件袞服展期將至11月底。
  • 臺北故宮發布新圖冊迎接嘉義南院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18日電(記者傅雙琪、李寒芳、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將於28日開館試營運。博物院18日在嘉義發布8本開幕首展圖錄和兩部影片,讓觀眾先睹為快。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將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
  • 眼看北京的故宮成了「超級IP」,「臺北故宮」可急壞了
    臺灣包袱鋪,故宮不同路!我是只能在朋友圈刷故宮酷炫夜景圖的大侃子~這兩天,故宮博物院又火了,不僅首次在夜間開放,酷炫的燈光秀更是讓它成了整個北京城「最靚的崽」!  反觀同樣擁有中華珍寶和傳統文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兩年卻在忙啥呢?
  • 《絲路山水地圖》首次全幅展出 故宮與香港文化交流再寫新篇
    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絲路山水地圖》是首次全幅展出,標誌著故宮同香港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增強。《絲路山水地圖》是一幅以青綠山水風格繪製的絹本手捲地圖,全長約30米,寬約0.6米,展現了明代絲綢之路的沿線面貌。
  • 臺北故宮將在雪梨展出「肉形石」,展名:中國藝術天地
    ^ 點上方藍字關注我們   從此您的人生喜事連連  好運不斷  ^■ 北京曬寶會眾多愛收藏的朋友期待您的精彩加入 ■雪梨新南韋爾士州美術館官網公布,明年2月至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將首次借展到南半球對此,臺北故宮副院長李靜慧昨天也證實了該消息,屆時人氣文物「肉形石」將赴澳洲展出。臺媒報導,臺北故宮文物曾到法國、美國、德國、奧地利、日本借展,2019年故宮文物將赴澳洲展出,是故宮文物首次到南半球。李靜慧昨天證實了這項消息。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
    原標題: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文物赴日展出 「翡翠白菜」人氣最旺
    圖為首次在國外展出的「翡翠白菜」。這項珍品單獨被擺設在東京國立博物館本館的特別展示室。據傳這棵翡翠玉白菜是當年光緒皇帝妃子瑾妃嫁進宮時的陪嫁。臺北故宮這次借展的是中國歷代皇帝典藏的186件文物,圖為被展品深深吸引的參觀者。
  • 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 看絕世玉器珍寶(圖)
    走進臺北故宮博物院 看絕世玉器珍寶(圖) 2014年12月22日 08:47:58  來源:新華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臺灣著名的中國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高清:初遊臺北話「故宮」
    吳導說,臺北故宮建於1962-1965年間,佔地16公頃,正館是面積7200多平米的4層樓房,1966年啟用時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臺北故宮博物院。正館一層大廳安放著孫中山先生的銅像。臺北故宮藏有69萬件文物珍寶,呈現著5000年中華文明之美,這些文物多是宋元明清的皇家收藏,主要來自北京故宮。
  • 《中國皇家收藏傳奇》臺北故宮的建立
    1949年,完整的中國皇家收藏被一分為二,在北京和臺北各自前行。作者特別講述了臺北故宮建立的過程。  1948年秋天,國民黨政府行政院向馬衡下了一道緊急命令,要求後者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的文物精品編制一份名單並配以詳細說明,同時準備安排這些文物用飛機分批運往南京。國民黨的高級軍官希望國寶都能聚集在南京,這樣一旦需要,他們就可以把這些珍寶安全地帶到臺灣去。但馬衡看上去卻並不急著裝運文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漫畫引發雅俗爭議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6月起展出了臺灣已故漫畫家鄭問的作品。臺灣典藏雜誌社社長對此表示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應該舉辦屬於通俗文化的漫畫展。此番觀點,有些人深以為然,但也遭到一些漫畫家和愛好者地反駁。去年3月,臺灣知名漫畫家鄭問因心肌梗塞去世,在其弟子的申請下,今年6月,鄭問個人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對此,臺灣《典藏》雜誌社長,文藝評論家簡秀枝日前在網絡上發表個人意見。她表示,在藝術評論上,漫畫至今仍不是一種純粹藝術。而臺北故宮博物院是知名博物館,並非商場,展覽應以藝術創作為主,而不是通俗文化的漫畫展。
  • 首次走出亞洲!臺北故宮南院展出100件4大洲面具藝術品
    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處長伊夫·勒弗(左)與故宮博物院長吳密察(右)憶起啟動面具繪畫儀式。(張毓翎攝)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華夏經緯網11月16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館南院11月15日起舉辦「法國凱布朗利面具精品展」,歷經2年籌備,精選100件來自4大洲最具代表性的面具藝術作品,此展覽是由法國凱布朗利博物館典藏處長伊夫·勒弗(Yves Le Fur)策畫,首度將館藏文物巡迴至臺灣,期盼帶領觀眾從不同造型的面具作品,一窺世界各地的文化。
  • 清代皇家珍寶元旦省博展出 - 海口晚報數字報·海口晚報網
    本報12月26日訊(記者湘竹)「皇家珍寶———故宮藏清代御用展」元旦起將在省博物館展出2個月。屆時,100件清代皇家御用金銀器將讓市民免費參觀。這是記者今天從省博物館獲悉的。  據悉,此次展出的100多件清代皇家御用珍寶是首次來瓊展出,展品均精選自故宮博館院院藏金銀器,內容函蓋故宮金銀器的全部品種,其中金器80件,銀器20件。
  • 時隔9年 臺北故宮三寶再合體展出
    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翠玉白菜、肉形石,皆為臺北故宮的人氣文物,但並非臺灣寶物等級,真正的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最精品的書畫典藏。範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李唐《萬壑松風圖》,可望明年10月間三寶並陳,是時隔9年後的再次合體展出,亦作為臺北故宮北院正館2022年修館前的一次獻禮。《溪山行旅圖》向來被視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圖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到宜蘭小學舉辦複製文物教育展所展示的複製品。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
  • 故宮600年大展究竟壕在哪裡?這件珍寶首次展出,卻也是最後一次
    「丹」指的就是紅色,代表了故宮紅色的宮牆;「宸」指的是屋簷、房屋,代表帝王的居所。所以,「丹宸」就指故宮,而「丹宸永固」就是祝故宮及其代表的歷史、文化能一直傳承下去。因此《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展,展出內容的主角不是別的,就是故宮本身,比以往任何一個展都要特別。這次大展,用450餘件文物及史料照片,展現了紫禁城600年的風雨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