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顏
共鳴引發思考
《我的前半生》自從播出以來,就引發了一場場關於三觀、婚姻、戀愛、工作等各方面的碰撞與辯論。凌玲這樣的小三在現實中真的存在嗎?唐晶與賀涵為什麼始終走不到一起?閨蜜愛上了自己的男朋友該怎麼辦?面對離婚官司該如何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現實主義題材的劇集,一旦切膚必然陣痛。
討論有很多,觀點也有很多。在這種碰撞之中,收視率連番破2。一部電視劇,能夠引發話題的發酵,引起對劇情、對人物的討論,一定是因為戳中了觀眾的共鳴,引發了觀眾的思考。它在表達,而非灌輸。不管喜不喜歡、認不認同劇中所表達的觀點,觀眾都能因思考而得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這於電視劇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跳蚤
《我的前半生》確實不夠亦舒,羅子君也確實不是亦舒筆下的女子,但僅僅因此而否定這部劇,那就太偏頗了。從本質上而言,電視劇與原著,其實講的是一回事,即女性的獨立過程。不能因為一開始的羅子君充滿了庸俗,就斷定這部劇對女性充滿了惡意,而看不到在羅子君獨立的過程,對她前期表現的批判與諷刺,對她後期獨立後的獎賞與稱讚。只不過,亦舒有她體面的方法,而電視劇裡,更多的糾纏在世俗的無奈裡。但恰是這份世俗的真實與細緻,是要為之拍案叫好的地方。
誰不希望生活永遠是體面的,但有時候就是一地雞毛。每個人都希望能活成唐晶,可不能否認的是,絕大多數人都還只是羅子君。獨立女性自有其廣闊的天空與不凡的見解,但那些未曾獨立的女性,就活該被社會的陳舊所桎梏,由得她們自我洗腦活在悲哀卻不自知的世界裡嗎?《我的前半生》,將羅子君前期的可悲一點點攤開來,全職主婦,庸俗市儈,只知盯梢與購物,一日丈夫變心,才發現連孩子的撫養權都爭不起、基本生活都成問題。這難道對於很多人來說,不是一種警醒嗎?依附於別人的人生,這不是愛,而是討好,一旦這個人不愛你了不需要你了,你隨時會被棄之如敝履。不努力的人生,很輕鬆,可是也有隨時被丟棄的危險。生活只會比你想像的更殘酷——羅子君離婚後尚且有賀涵和唐晶兩個外掛,你有嗎?
劇中關於婚姻的討論,也比絕大多數國產生活劇高明。到最後你會發現,結婚與否,都是悲劇。陳俊生千方百計離了婚娶了凌玲,以為會有什麼改變,以為會和以前不同,可硃砂痣變成了蚊子血,婚前善解人意的凌玲,婚後的算計與心眼,讓婚姻陷入無止境的痛苦輪迴;
賀涵與唐晶,相戀十年,不談未來,這種超前的戀愛觀,在國產劇裡還真很少見到,他們似乎把日子過成了詩,可是日復一日的瑣碎日常,對於完美主義的苛求,終究讓他們難以走下去;
羅子君本著找個人過下半輩子的想法找到了老好人老金,若他們真的結婚,會如同世界上許多湊合著過的人一樣,平淡無趣的婚姻,沒什麼好也沒什麼不好,只讓人覺得可怕;羅子群的婚姻更痛苦,老公一事無成,她要養家還要養老公,有時還會被家暴,卻偏偏無法擺脫,如深陷泥沼,還要安慰自己,所有人都在將就過一生。
婚姻的不同斷面,一一鋪開。不下定論,只讓觀眾自己覺悟。
戲劇性不等於狗血,關鍵是邏輯自洽
一部電視劇,分辨狗血與戲劇性的最關鍵在於,邏輯能不能自洽。而《我的前半生》正是後者。在它被誤以為「狗血」的幾個地方,其實都能自圓其說,人物性格與劇情發展都是合情合理的,而不是沒來由地強行製造矛盾。譬如被炒得沸沸揚揚的閨蜜搶男友的情節,其實是經過了漫長的鋪墊。賀涵被唐晶甩去照顧羅子君,而羅子君的個性,本質上還是有些軟弱,在賀涵無微不至的照顧之下,動心也能理解;何況動心之時,賀涵與唐晶已經分手;加上劇中一開始就表現出賀涵對於家的嚮往、對「養成」的喜好,所以安排他們互相喜歡並不突兀。因此儘管我本人不喜歡、不認可這種情節,但就劇情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至於觀眾是否接受、是否認為他與唐晶更有CP感,亦或是覺得他與羅子君也很配,那就要基於觀眾自身的喜好而定,而非劇集的錯。
與沉浸在婆婆媽媽的狗血倫理不能自拔的生活倫理劇不同,與糾纏在灰姑娘與豪門的懸浮劇不同,《我的前半生》始終根植現實的土壤。其實現實主義究竟是什麼?今年這兩部引發廣泛討論的電視劇,或許可以說明一切。《人民的名義》挖掘現實政治下的故事,對制度下的人性進行解讀;而《我的前半生》則著手於婚姻與自我獨立,表現平凡人生的點點滴滴。能夠切中人們心中最關心的痛點,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抑或是代入,看似簡單,其實很難。
人性生而殘缺,所以才需不斷修煉
《我的前半生》中的人物塑造很出色。這種出色,恰好不在於他們的完美,而在於他們的殘缺。中國的影視劇都太喜歡刻畫人的一個層面,太喜歡把角色定型,卻忘了人是複雜的多面體——當然也有可能只是出於省事。可我們必須接受人性生來就是殘缺的、不完美的,所以我們才要不斷地修煉自己、完善自己。正因為我們終其一生,從來到達不了完美的彼岸,所以才要儘量往自己想要的樣子上靠。而這艱難的過程,不就是人生麼。
《我的前半生》的人物,正是在生活的驚濤駭浪中,不斷打磨著。讓我們學會不要那麼簡單地用好與壞去定義,或許不完美,或許不那麼讓人喜歡,這份真實、這份複雜、這份深刻,有著遠遠超越其本身的意義:恰能映照出我們對自身的拷問。
凌玲是劇中最早引起熱烈討論的角色。這個「小三」跟外面的妖豔賤貨都不一樣,她不好看、很樸實,可她卻偏偏能給陳俊生帶去溫暖,提供他事業上的一點助力,讓陳俊生寧可拋棄花枝招展的髮妻羅子君。這一點寫得很妙——要讓男人甘心走到離婚這一步,僅僅只是性的吸引是不夠的,要讓他覺得是真愛,要讓他對自己的老婆全然的厭棄。凌玲的手段高明,隱忍戲份做足,可婚姻會讓她露出真面目。而演員吳越對此有另一個角度的思考——每個人都費盡心機地想要得到,得到了之後呢?在這過程裡失去的自己,值得嗎?
前期的羅子君拜金、物質、庸俗、市儈,只知索取而不知付出;後期的她慢慢在工作中找到自我。能看到她的蛻變,但她骨子裡,究竟是真正的獨立,還是依舊攀附著賀涵,還得看劇集接下來的鋪排。若離婚只是為了嫁到更好的枝頭,那這整部劇就成笑話了,相信編劇不會這麼蠢。何況劇中對於她與唐晶的友情,花了這麼多的筆墨,友情有時比愛情更難得、持久,若真辜負,實在說不過去。這無關道德,只是她也許愛賀涵,可也應該更愛唐晶啊。若結局是開放性,才更符合這個無解的命題。
唐晶是都市女性的寫照。自強、獨立、上進、優雅,有自己的事業與個性。然而她不會愛,因為她缺乏安全感。這點也極其現實。越是獨立自我的人,越是容易將所有關注都投射給了自己,對外界缺少耐性。她習慣了賀涵的指導與陪伴,卻忘了愛應該是雙方面的。這也與她原生家庭所帶來的恐婚有關,所以她與賀涵,註定走不到最後。精神與物質都能自給自足的人,其實無需強求婚姻和勉強自己,快樂才是最重要的。
賀涵是劇中相對近乎完美的角色。多金帥氣,對人對己都要求極高。編劇藉由他的口,說了太多關於職場與生活的金句和真相。他太理智、太通透,所以對於不那麼理智的人,反而會生出一點羨慕。在感情上,他對無論是唐晶還是羅子君,歸根結底都是一樣的。他教導、指引她們,讓她們成為更加優秀的人,然後在這個過程裡,愛上了自己的作品。就像蕭伯納的《賣花女》裡一樣。這種從人格塑造中獲得的成就感,對於賀涵這種幾乎已經什麼都有的人來說,太重要了。
陳俊生身上,大約是最普遍的男性的代表,有太多人男人的劣根性存在。老實本分,看似糾結、唯唯諾諾、謹小慎微,卻容易經不起誘惑,心中得隴望蜀;自以為負責任、能抗事,其實關鍵時刻,自私壓倒一切,卻還不甘於袒露這份自私,而用偽善去裝扮自己。
很多人把羅子君的家庭比作結了婚的樊勝美家庭,但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薛珍珠不管再市儈、再見錢眼開,但她對於女兒,是全身心去愛的。為了女兒,她可以不要面子衝去與凌玲吵架,她可以對陳俊生低聲哀求不要跟女兒離婚,在這一刻,你所有對她的嫌棄,都會化為烏有。
就連出場不多的老金、唐晶的大學同學,也都寫得很好。前者勤勞、能幹,是個好人,可好人的惡有時候更可怕,他所作所為的出發點,其實都是他的利益,一旦不再符合他的利益,翻臉比翻書還快;而後者,誇誇其談、張牙舞爪,恨不得把所有的金錢、所有的學識都掛在臉上。寥寥幾筆卻又那麼生動,生活中太多這樣的人。
把國產都市劇的水平拉高了一個層次
《我的前半生》作為一部電視劇文本,它真正優秀的地方在於,它在製作上把國產都市劇的水平拉高了一個層次。敘事嫻熟、臺詞抓人,節奏雖然不特別凌厲,卻娓娓道來,每一個戲劇衝突都在其應有的地方,生活的質感,把握得特別到位卻又不流於庸俗。尤其是劇中諮詢公司的職場戲份,竟然像模像樣,太難得了。這得歸功於導演與編劇的功力——沒有一定生活經歷的人,抓不住這樣的感覺。
每個演員都符合角色,否則不會讓人有這麼強的代入感,探討就更無從說起。靳東的精英範兒周到妥帖,也只有他這麼帥,才能讓人容忍他的毒舌與挑剔,才能讓人去探究他孔雀外表下所包裹的缺愛點滴。
馬伊琍的臉上寫滿了市井氣味,卻是真正的生活味,把一個上海女人的轉折演得絲絲入扣,哭戲、臺詞都見功力。袁泉的氣質太好,是中國電視熒幕上少有的女性,幹練、清晰、通透,文藝女青年們成熟了就該這樣。
雷佳音將一個男人身上的劣根性與軟弱,把握得太過到位。而吳越甚至因為把小三演得太好,而被罵到關閉了評論,從側面也可見角色多麼深入人心。就連在《小丈夫》裡演北京颯爽大媽的北方演員,都能把《我的前半生》裡上海大媽演活這些角色,換個人來演,都達不到這效果。一方面是選角的重要性,一方面是角色本身的厚度,一方面也是成熟演員對角色的提煉與把控。
尤其值得讚賞的是,終於有一部劇,拍出了現代中國的城市之美!TVB劇中的香港、日劇中的東京、美劇中的紐約、韓劇中的首爾……鏡頭裡的這些城市,在光影的交錯中既有城市應有的特色,又有審美的高級感,成為其獨特的文化標籤。然而回顧國產劇中的中國現代城市,明明已經發展至今,明明已經高端大氣,卻偏偏毫無存在感。不是土到掉渣就是閃到你眼瞎,再或者就乾脆模糊城市特色看不出在哪兒拍的,總之沒有半分美感。而《我的前半生》裡的上海,拍出了堪比港劇、日劇、韓劇裡的城市之美。
這種美感不僅僅體現在轉場鏡頭裡把黃浦江畔、十裡洋場、東方明珠這些標誌性建築鏡頭拍出了流動的高級感,在每一個日升月落或燈火輝煌的時刻,美得讓人失神;更重要的是,拍出了上海這個城市真正讓人愛上的潛藏細節,美,而不失真。
男男女女的打扮都是入時的優雅的,哪怕是老阿姨,大紅唇也寫滿了不服老;賀涵騎行的滿眼翠綠的街道,白領們下班聚會的酒吧、居酒屋,辰星、B&T辦公室裡望出去的城市風景,陸家嘴的高樓林立,弄堂裡散落的晾衣杆……看,這是身在上海的人們所經歷的一天,所看到的風景。沒有刻意美化,卻恰恰因為妥帖而讓人欣賞。國產劇若都能拍出這樣的質感,又何懼年輕觀眾的流失?
結語
讓觀眾看劇的時候有討論、思索自己生活的欲望,《我的前半生》已經做得很好。更何況它的製作水平,配得上它所得到的熱度。這種高水平,不是因為單一的題材或類型就能做到的,歸根結底還是製作團隊的用心。回顧之前新麗傳媒的《小丈夫》等劇,也一直在往這個方向努力。當然,如果能在思想的維度更進一步就更加完美。但《我的前半生》,確實是讓人欣喜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