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網訊(記者 徐其崇 時曉凱)夏日炎炎,驕陽似火。此時,宿遷市宿城區中揚鎮潤揚美苑小區的銀杏樹已長得枝繁葉茂。銀杏樹幹分成許多樹杈,樹杈上又分出許多小枝,小枝上面長滿了深綠色的扇形葉片。銀杏樹茂密的枝葉遮天蔽日,樹冠下是一片清風徐徐的清涼。
今年80歲的莊雲業吃過了早飯,在小區的林蔭道上散步。面對記者採訪,他感慨道:「這輩子,我和老伴就沒想到能住進小區,現在我們老兩口住著樓房,整天就是享清福!」
莊雲業居住的潤揚美苑小區,是中揚鎮2016年開發建設的村民集中居住小區,莊雲業是2018年第一批入住的村民。潤揚美苑社區黨委書記汪浩告訴記者,潤揚美苑社區一期、二期共建成樓房118棟,可容納住戶2976戶。「除了在鎮區、城區、市區購買商品房,我們社區共有11個村的拆遷村民入住,等二期住滿後,可居住人口1.5萬人。」汪浩說。
「我的老家在陳莊村,早期住的是茅草房,後來住的是小瓦房,村裡的交通環境差,下雨天大家難以出村。現在大家都住在鎮區的潤揚美苑社區,交通便利,環境優美,大家過著城裡人的生活。」莊雲業說,這裡是廣大村民的集中居住區,兩年前,他家的幾間瓦房拆遷補償18.2萬元,而購買這套130平方米的安置房才花17.2萬元。
離開老舊村莊,住進了功能齊全的小區,大家的生活來源靠什麼?莊雲業擺弄著指頭細數家庭收入。「我們老兩口育有兩兒四女,他們現在都居住在鎮區的小區裡,我們老兩口獨立生活。我家以前有7畝耕地,很分散。拆遷以後,和大家一樣進行了土地流轉,往日收成不理想的莊稼田,現在成為了淺水藕套養龍蝦基地,我們老兩口每年土地流轉金就有6000多元。再加上我和老伴都享受尊老金、養老金,還有我以前擔任過村會計,每月能領到500元補貼,這些錢我們老兩口吃不完用不盡。兒女們孝敬,我們又有醫保,晚年生活真幸福!」
記者了解到,中揚鎮除了幾處特色居住點保留外,其他村組的村民大都告別了往日的散亂村莊,或住在安置小區,或居住在鎮區、城裡。農民土地流轉後有土地流轉金收入,老年人在家樂享天年,年輕人到企業當工人,告別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走上了小康之路。
「以前辛辛苦苦種莊稼,在沒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除去種子、農藥、化肥、勞動力等成本,我家7畝耕地年收入最多能達到2000元。現在土地流轉從事高效農業生產,農民不出力反而獲利多了,而經營土地的人也賺得盆滿缽滿,這就是雙贏。」莊雲業說。
今年78歲的範明月是一位退休教師,入住潤揚美苑小區之前,他家住在中揚鎮蔣劉村。「我家是第二批入住的,住四樓。我的老母親101歲,和我一起生活。老人整天閒不住,能自己上下樓,還能做飯。我都這麼大年紀了,每天還能吃到老母親做的飯,這種幸福的感覺真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範明月說,祖祖輩輩當農民的他們,如今衣食無憂地幸福生活,多虧遇上了好時代。
範明月老人作為社區文藝演出隊的編導,當場給記者朗誦了自己創作的作品《進駐小區好》:「吃水不用挑,燒鍋不抱草;白天無蒼蠅,夜間蚊不擾;窗明幾又淨,通風透光好;道路勤打掃,垃圾有人倒;趕街路不遠,商場幾步到;學校家門口,銀行亦不遙;出門水泥路,日出林蔭道;早晨逛公園,花香百鳥叫;晚上廣場舞,明燈四處照;人老也值錢,到月領鈔票;就醫挺方便,報銷比例高;進駐小區好,全靠黨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