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昭通11月27日消息(通訊員蘇燕、吳太平、鄭遠見):1717隻!!!對,你沒看錯,這是今天(2020年11月27號)雲南大山包黑頸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監測統計到的黑頸鶴數量,比2018年11月23號統計到的1623隻多了94隻,再次刷新了大山包保護區黑頸鶴數量的歷史最高記錄。
與往年同期相比,飛抵大山包的首批9隻黑頸鶴雖然推遲了兩天,但從11月20號開始,每天抵達大山包的黑頸鶴數量增速迅猛,尤其是最近三天(11月25-27號)日均增加300隻以上。其中,11月27號的監測統計數據顯示:大海子夜宿地1424隻,小海壩夜宿地268隻,長會口夜宿地25隻,勒力寨夜宿地有霧未統計到黑頸鶴數量,合計共監測統計到保護區黑頸鶴數量1717隻,比昨天(11月26號)1482隻增加了235隻。同時,1717隻的黑頸鶴數量也刷新了大山包自1990年建立保護區以來的最高歷史記錄。
據相關研究表明:大山包保護區是世界瀕危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頸鶴越冬最集中、數量最多、最重要的越冬棲息地之一,同時是黑頸鶴遷徙過程中最重要的中轉站和集散地。每年11月是黑頸鶴東部種群集中南遷返回滇東北越冬的繁忙季節,抵達大山包的黑頸鶴絕大部分將留在大山包越冬,少部分會進行短暫停留補充體力後飛往大山包附近的會澤、巧家、威寧草海等地越冬。次年3月則是這些鶴群集中北遷返回若爾蓋繁殖地的遷徙高峰期。隨著氣溫逐漸升高,滇東北越冬黑頸鶴開始在大山包集結和中轉,為北遷做準備。因此,在每年的11月中下旬和次年的3月中下旬,大山包保護區都是黑頸鶴集結和停留棲息的高峰期。根據往年的監測統計情況,接下來的幾天,黑頸鶴飛抵大山包保護區的數量可能會有所減緩,預計到越冬中期的時候,停留在大山包保護區越冬的黑頸鶴將穩定在1400隻左右。
近年來,昭通大山包保護區管護局和大山包黨委政府結合保護區實際情況,在黑頸鶴棲息地周邊實施了溼地生態效益補償、溼地恢復、黑頸鶴食物源基地建設、易地扶貧搬遷等多種管護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黑頸鶴的棲息環境和生存空間,為大山包保護區黑頸鶴數量逐年增加創造了有利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