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2月16日電 (記者 楊凱淇)歷時3年,深入9個國家,尋訪上百個城市,總投資2400萬人民幣……即將於12月20日登陸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的十集大型高清紀錄片《下南洋》,將為觀眾再現那段華人「下南洋」的歷史。12月16日,該片主創人員齊聚北京舉行新聞發布會,分享幕後點滴。
從《梅蘭芳》到《敦煌》,再到《臺北故宮》,近十年來,中國著名紀錄片導演周兵率領其團隊完成了一系列響噹噹的作品。儘管如此,他坦言,此次與青年導演祝捷共同擔當《下南洋》的聯合總導演,意味著一次創作上的巨大挑戰和改變。
「我找到了一種新的表達方式。」周兵說,此前自己的創作更像是精美的「明信片」,但《下南洋》創意總監、著名學者麥天樞的思想給這部片子以巨大的思考空間。「他讓我們這個年輕的團隊一次一次走進南洋,在尋訪華人歷史的時候,用心靈的思索追尋歷史,用攝像機關注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華人當下的行為和命運。」
談及拍攝過程中南洋華人帶給自己的震動,周兵坦言,首先湧起的是一種強烈的慚愧感。「南洋華人有一種融入骨髓的文化傳承的東西,而我們更多的是在喊口號。」他介紹說,南洋華人保留了很多文化的形式,比如說在一個新加坡的祠堂裡混雜著道教、儒家文化的儀式,青年人每年都會參加這個儀式。無獨有偶,有些人甚至不會說中國話,但是還在屋子掛著「堂號」,這些都令他十分震驚。
「我們可以很驕傲的說,我們留下了當代華人兩萬分鐘的影像,卻只拿了其中的五百分鐘播出。」周兵說,這是對我們人類影像學有價值的紀錄片,要超越紀錄本身,成為對一個民族文化有價值的思考。
為了製作第一集的結尾,周兵和另一位導演曾欣在機房裡看了上千個鏡頭,突然間眼睛就溼潤了,便趕緊寫下了這樣幾句話:「他們命運跟我們相同或不同,他們跟我們血脈相連或不同,他們跟我們命運相接或不同……他們是馬來西亞人,汶萊人,印尼人,他們是華人。」
作為《下南洋》的推動者和參與者,該片投資方、馬來西亞華人企業家張曉卿深知歷史與文化對一個民族的特殊影響。「華人對自己的歷史、文化有著不可割捨的依戀和認同,『文化母國』、『文化民族』在海外華人身上的印記是一種永不磨滅的身份,更是生活創業的精神源泉、依託和動力。」
張曉卿說,製作該片並不是要追究歷史的對與錯,而是為了還原歷史,找出可供後人反思和學習的靈感和素材,「不能讓歷史『留白』和埋沒。」他還坦言,這部片子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讓子子孫孫知道海外華人是怎麼走過來的。
「海外華人曾懷抱著各種不同的夢想,走向了世界,書寫了一步一步酸甜苦辣盡在其中的生存發展史,走過了堅韌不拔、始終如一的尋夢歷程。」國務院僑辦副主任馬儒沛在發布會上表示,《下南洋》這部紀錄片反映了東南亞地區廣大僑胞艱苦奮鬥、生生不息的發展史、創業史和尋夢史。他相信,該片能夠增加廣大觀眾對華僑華人的了解,特別是對僑與中國發展之間的關係的了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