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筆下的玉人吹簫處今安在?揚州二十四橋告訴你

2021-01-14 蘭心更愛紫

文辭之事,皆出書記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而立之年的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儒之聘,從安徽宣州來到揚州,在他的幕府中先先做「推官」」後任「掌書記」之職,節度使是方面大員,衙門公務非繁忙,而「掌書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一職,按照前輩韓愈的說法,「凡文辭之事,皆出書記」可見杜牧雖然只是屈居幕僚,卻才能出眾,令眾人無比信服。

揚州時期的杜牧,始終關心民意,憂心國事。其《罪言》一文,開篇就說「國家大事,牧不當言,言之實有罪,故作《罪言》,這確實需要良知與勇氣,而勇者兼智者之文,充分表現了杜牧最可寶貴的一面就是一切向真從善。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在揚州他留下了許多絕句,最出色的恐怕還要算那首《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永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韓綽名不見經傳,應該是杜牧在揚州時的同事和朋友,但卻是對杜牧有著影響力的一個人。韓綽死後、杜牧還寫了一首《哭韓綽》,可見兩人情濃於水。這首詩,應是杜牧在京城任監察御史時於秋日遙想江南揚州的美景,即興一揮面就寄給韓綽的吧?「

詩中「二十四橋」之所指,至今仍眾說紛紜,一說揚州城內有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還一一記述了橋名與地理位置;一說僅指一座橋,即吳家磚橋,又名紅藥橋,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上。不管如何,杜牧此詩描繪了揚州秋日與秋夜的美好風景,追憶了以前在揚州的美好時光,抒寫了對友人的深長懷想,而「玉人」也有多解,可指韓綽,亦可指橋上美人。

杜牧領唱二十四橋,眾人演繹大合奏

自杜牧賦詩領唱之後,月明之夜的二十四橋更名聞遐邇,詩人們紛紛前來合唱。五代韋莊《過揚州》:「二十四橋空寂,綠楊摧折舊官河。」北宋做過揚州太守的韓琦,他的《望江南》也說:「二十四橋千步柳,春風十裡上珠簾。直至南宋時的姜夔,他在戰亂之後寫了一首《揚州慢》,其中不勝今昔之感:「春風十裡,盡蕎麥青青。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而賀鑄的《晚雲高·太平時》,則將杜牧詩全部引人自己的詞中:「秋盡江南草未凋,晚雲高。青山隱隱水迢迢,接亭皋。二十四橋明月夜,弭蘭橈。玉人何處教吹簫?可憐宵。」他未經杜牧同意,就逕自將杜詩與己詞調成了一杯別具風味的雞尾酒。

現代作家鬱達夫也曾一遊揚州。他的《懷揚州(用「小紅低唱我吹簫」韻)》說:「亂擲黃金買阿嬌,窮來吳市再吹簫。簫聲遠度江淮去,吹到揚州廿四橋。」姜夔當時說「二十四橋仍在」,鬱達夫也說「吹到揚州廿四橋」,但此橋如今在哪裡呢?

走過歷史的年輪,橋歸何處

新建的一座廿四橋漂亮地彎架在湖上,長二十四米,寬二點四米,白玉欄杆二十四根,兩端臺階各為二十四級,處處與「廿四」相合,煞費苦心與匠心。不過,此橋已非彼橋了,就像仿製品不論如何精美,也無法亂真一樣。唐代的「廿四橋」究竟何在?,經過多方考證,穿過唐城遺址,在不遠處殘留荷梗的一汪水面上便是遺蹟,因為考古隊在那裡挖掘出一座橋的許多橋墩,認定原來的廿四橋就在那裡。儘管橋已易處隱身於歷史的煙霧與疑雲深處,無法還原,眾人深深地遺憾,但杜牧的名詩卻未曾遺失一個字,至今仍流傳並芬芳在眾人的心中。

相關焦點

  • 杜牧筆下的玉人吹簫處今安在?揚州二十四橋告訴你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揚州他留下了許多絕句,最出色的恐怕還要算那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永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詩中「二十四橋」之所指,至今仍眾說紛紜,一說揚州城內有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還一一記述了橋名與地理位置;一說僅指一座橋,即吳家磚橋,又名紅藥橋,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上。
  • 杜牧筆下的玉人吹簫處今安在?揚州二十四橋告訴你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在揚州他留下了許多絕句,最出色的恐怕還要算那首《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永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韓綽名不見經傳,應該是杜牧在揚州時的同事和朋友,但卻是對杜牧有著影響力的一個人。韓綽死後、杜牧還寫了一首《哭韓綽》,可見兩人情濃於水。
  •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杜牧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一個月明之夜,蕭笛悠揚,讓杜牧有頗多感觸,所以便有了這首詩流傳千古,「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唐·杜牧·《寄揚州韓判官》【析賞】「玉人」在此是指韓綽判官。在那揚州二十四橋的明月夜裡,你正在何處教伊人吹簫呢?原詩前兩句寫江南秋日風光的美麗,山水明媚,草木未凋。這兩句寫對在揚州做官的朋友的問候和想念。何處教吹簫,何處遊樂也。【原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作者】杜牧(公元803-約853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號稱杜紫薇。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晚唐詩人。
  • 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為什麼被評為千古麗句?
    蘅塘退士在編選《唐詩三百首》時,在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煙花三月下揚州」下評「千古麗句」,又在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下評「二語與謫仙「煙花三月」七字,皆千古麗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此前小樓已經精讀過,今天,我們就一起精讀杜牧的《寄揚州韓綽判官》,看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叫吹簫」為什麼會被評為千古麗句。寄揚州韓綽判官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 唐詩閒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有代表性的詩體現在《寄揚州韓綽判官》中,全詩如下:青山隱隱路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這首詩時,杜牧已經離開了他心念系之的揚州,應當是836年秋天了。(現在的二十四橋)二十四橋明月夜。二十四橋也有爭議:一種說法是總共有二十四座橋。
  • 二十四橋旁美人在吹簫,連詩人杜牧見了都流連忘返
    還是代表中國基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中國的橋梁向來數不勝數,但是提起美人和吹簫,最美的無疑是詩人杜牧筆下的橋,讓我們看看這座不起眼的橋如何吸引詩人杜牧的目光,以至於他將無盡的相思之情寄托在其中。《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 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人杜牧當時正在揚州任職,江南的美景讓他格外眷戀。
  • 唐詩名句「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指的誰?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是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從題目當中可以看出這是一首贈給別人的詩歌,所贈予的對象就是一個名叫韓綽的判官。此時的杜牧已經從揚州回到長安,秋風蕭瑟的季節,北方已經非常的寒冷,草木凋敝。
  • 揚州二十四橋的典故
    「二十四橋」的芳名,之所以流傳千載,得益於杜牧的一首名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說到揚州二十四橋,就無法迴避一個千古之謎:它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至今未能解得開。二十四橋得名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 習詩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原文如下: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我想,此時此刻,揚州城應該是月色如水,早已把二十四橋籠罩了吧。而老韓你這個玉樹臨風的風流才子,肯定又在哪裡尋歡作樂,借著教人家吹簫的名義,盡情地調戲妹子了吧。我真的懷念在揚州與你一起風流瀟灑的日子。
  • 杜牧名句「玉人何處教吹簫」,「玉人」指的是誰?很多人理解錯了
    杜牧有一句名句叫「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這句詩描寫的意境非常唯美:月圓之夜,銀輝滿地,揚州城裡的二十四座橋交相輝映,襯著月色,倒映在秦淮河上;這時候濃濃的夜色裡,傳來悠揚的簫聲,非常美妙。與這月色相融合,真是美醉了。這應該是「玉人」在教美妙的女子吹簫吧!
  • 唐詩閒讀:「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有代表性的詩體現在《寄揚州韓綽判官》中,全詩如下:青山隱隱路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寫這首詩時,杜牧已經離開了他心念系之的揚州,應當是836年秋天了。此詩杜牧在淮南而寄揚州者,蓋厭淮南之搖落,而羨江南之繁華。若作「草木凋」,則與「青山明月」、「玉人吹簫」不是一套事矣。其中杜牧身在淮南,顯然不對,但對草木凋還是草未凋的論斷基本正確,但也可以這樣解,如果「草木凋」殘,是不是更能襯託出詩人落寞的心情呢?各有道理,全憑自家理解了罷了。
  • 揚州的二十四橋
    揚州有個二十四橋,舉世聞名,人盡皆知。那麼,二十四橋是如何得名的呢?古代的揚州有山有水,景致迷人,吸引了各路的文人墨客,紛紛前來揚州住腳。唐大和七年(833年),30歲的進士杜牧,被淮南節度使(地方軍政長官,當時的揚州受其管轄)牛僧孺授予推官(監督實施訴訟的案件)一職,後轉為掌書記(軍政長官牛僧孺的僚屬)。
  • 二十四橋明月夜,看杜牧調侃友人的閒情逸緻
    世人皆知唐詩有著「大李杜」合稱,指的是李白和杜甫這兩位站在唐詩頂峰的人。其實除了「大李杜」也有兩人被稱為「小李杜」,他們是李商隱和杜牧。雖說不及李白杜甫,但他們二人也是享譽詩壇之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是杜牧的奇特想像。杜牧有著一首清新俊麗的詩作,其中「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是深得大家喜愛的名句,這首詩都好在哪呢?
  • 杜牧「玉人何處教吹簫」何意?古人爭了多年,80後小夥的解釋高明
    而最近同樣是詩詞大會的一位選手,對杜牧《寄揚州韓綽判官》中的詩句「玉人何處教吹簫」課本中的解讀發出了質疑。那麼他的質疑有道理嗎?我們先一起來看一看這首詩。《寄揚州韓綽判官》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 揚州二十四橋的典故
    「二十四橋」的芳名,之所以流傳千載,得益於杜牧的一首名詩。「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說到揚州二十四橋,就無法迴避一個千古之謎:它究竟是一座橋,還是二十四座橋?至今未能解得開。二十四橋得名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 揚州二十四橋明月
    揚州二十四橋明月   到揚州二十四橋賞月別有一番意境。月明之夜漫步橋畔,腦海中會油然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來。讓人感到十分的嫻靜和幽遠。
  • 二十四橋旁美人在吹簫,連詩人杜牧見了都流連忘返
    還是代表中國基建的武漢長江大橋……中國的橋梁向來數不勝數,但是提起美人和吹簫,最美的無疑是詩人杜牧筆下的橋,讓我們看看這座不起眼的橋如何吸引詩人杜牧的目光,以至於他將無盡的相思之情寄托在其中。《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 ] 杜牧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詩人杜牧當時正在揚州任職,江南的美景讓他格外眷戀。
  • 揚州二十四橋到底是一座還是二十四座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想必這首詩很多人都聽說過了。二十四橋,眾所周知,是揚州的景點。並且因為杜牧的這首詩而聞名與今。可惜的是,現在的二十四橋是近年來新修建的,而古代的二十四橋早已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疑雲在修建二十四橋的時候就有這麼一朵疑雲。那就是,揚州二十四橋到底是二十四座橋還是一座橋。
  • 蓮花橋上玉人吹簫
    前幾日,應朋友之邀,我和老伴、兒媳、孫女一起去揚州。歸去來兮,我是第二次光顧揚州了。十年前,我作為軍旅書法家到江南參加書畫筆會,有幸遊覽了揚州瘦西湖,那種獨特的美感反覆縈迴腦際,揮之不去。初夏的揚州,正是芙蓉樹繡錦、瓊花搖雪、廣蘭墜玉、榴花噴火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