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辭之事,皆出書記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而立之年的杜牧應淮南節度使牛僧儒之聘,從安徽宣州來到揚州,在他的幕府中先先做「推官」」後任「掌書記」之職,節度使是方面大員,衙門公務非繁忙,而「掌書記」大約相當於現在的秘書長一職,按照前輩韓愈的說法,「凡文辭之事,皆出書記」可見杜牧雖然只是屈居幕僚,卻才能出眾,令眾人無比信服。
揚州時期的杜牧,始終關心民意,憂心國事。其《罪言》一文,開篇就說「國家大事,牧不當言,言之實有罪,故作《罪言》,這確實需要良知與勇氣,而勇者兼智者之文,充分表現了杜牧最可寶貴的一面就是一切向真從善。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在揚州他留下了許多絕句,最出色的恐怕還要算那首《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永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韓綽名不見經傳,應該是杜牧在揚州時的同事和朋友,但卻是對杜牧有著影響力的一個人。韓綽死後、杜牧還寫了一首《哭韓綽》,可見兩人情濃於水。這首詩,應是杜牧在京城任監察御史時於秋日遙想江南揚州的美景,即興一揮面就寄給韓綽的吧?「
詩中「二十四橋」之所指,至今仍眾說紛紜,一說揚州城內有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還一一記述了橋名與地理位置;一說僅指一座橋,即吳家磚橋,又名紅藥橋,曾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於上。不管如何,杜牧此詩描繪了揚州秋日與秋夜的美好風景,追憶了以前在揚州的美好時光,抒寫了對友人的深長懷想,而「玉人」也有多解,可指韓綽,亦可指橋上美人。
杜牧領唱二十四橋,眾人演繹大合奏
自杜牧賦詩領唱之後,月明之夜的二十四橋更名聞遐邇,詩人們紛紛前來合唱。五代韋莊《過揚州》:「二十四橋空寂,綠楊摧折舊官河。」北宋做過揚州太守的韓琦,他的《望江南》也說:「二十四橋千步柳,春風十裡上珠簾。直至南宋時的姜夔,他在戰亂之後寫了一首《揚州慢》,其中不勝今昔之感:「春風十裡,盡蕎麥青青。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而賀鑄的《晚雲高·太平時》,則將杜牧詩全部引人自己的詞中:「秋盡江南草未凋,晚雲高。青山隱隱水迢迢,接亭皋。二十四橋明月夜,弭蘭橈。玉人何處教吹簫?可憐宵。」他未經杜牧同意,就逕自將杜詩與己詞調成了一杯別具風味的雞尾酒。
現代作家鬱達夫也曾一遊揚州。他的《懷揚州(用「小紅低唱我吹簫」韻)》說:「亂擲黃金買阿嬌,窮來吳市再吹簫。簫聲遠度江淮去,吹到揚州廿四橋。」姜夔當時說「二十四橋仍在」,鬱達夫也說「吹到揚州廿四橋」,但此橋如今在哪裡呢?
走過歷史的年輪,橋歸何處
新建的一座廿四橋漂亮地彎架在湖上,長二十四米,寬二點四米,白玉欄杆二十四根,兩端臺階各為二十四級,處處與「廿四」相合,煞費苦心與匠心。不過,此橋已非彼橋了,就像仿製品不論如何精美,也無法亂真一樣。唐代的「廿四橋」究竟何在?,經過多方考證,穿過唐城遺址,在不遠處殘留荷梗的一汪水面上便是遺蹟,因為考古隊在那裡挖掘出一座橋的許多橋墩,認定原來的廿四橋就在那裡。儘管橋已易處隱身於歷史的煙霧與疑雲深處,無法還原,眾人深深地遺憾,但杜牧的名詩卻未曾遺失一個字,至今仍流傳並芬芳在眾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