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中國也有鏈枷騎兵?不僅《帝國時代3》有實錘,還是狄青的大殺器》當中,我們介紹了帝國時代3當中中國雙騎之一的鏈枷騎兵。有讀者詢問,為何不將流星錘騎兵一起介紹呢?之所以要分開寫,是因為流星錘騎兵和鏈枷騎兵不一樣,歷史上並沒有成型建制,屬於帝國時代3遊戲誇張渲染出來的。
帝國時代系列當然是個設計考據都非常講究的遊戲,但是為了娛樂性,也會在設定上採取虛虛實實的做法。其典型就是二代和三代中都大放異彩的中國諸葛連弩,雖然非常有名,但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實際發揮的作用卻極為有限。
▲帝國時代2當中威力驚人的中國城堡兵種諸葛弩
和諸葛弩一樣,帝國3中的中國流星錘騎兵也是源於《三國演義》,由此可見《三國演義》在國外的巨大影響力。演義中,後期猛將王雙就以流星錘為輔武器,「使六十斤大刀,騎千裡徵宛馬,開兩石鐵胎弓,暗藏三個流星錘,百發百中,有萬夫不當之勇」。
從實戰上講,流星錘無疑是不適合部隊列裝的。在《帝國時代3》中,流星錘騎兵有一定攻擊距離,且攻擊力高於鏈枷騎兵,因此可以與鏈枷騎兵打遠程近程配合。但實際上因為連接的鐵鏈要遠長於鏈枷的緣故,流星錘屬於典型的軟武器,上手很難,容易傷到自己和戰友,非常不利於部隊作戰。實際上,哪怕是民間鬥毆,流星錘都不能作為主要依仗,因為流星錘啟動速度慢,攻擊準備時間長,你還沒砸到對方,對手的刀劍槍棒就已經逼到你身上來了。但是如此說來,流星錘真的毫無作用嘛?倒也不是,我們且看演義中王雙是怎麼使用流星錘的。「王雙縱馬來與張嶷交馬,數合不分勝負。雙詐敗便走,嶷隨後趕去。王平見張嶷中計,忙叫曰:「休趕!」嶷急回馬時,王雙流星錘早到,正中其背。嶷伏鞍而走,雙回馬趕來。王平、廖化截住,救得張嶷回陣。王雙驅兵大殺一陣,蜀兵折傷甚多。」
王雙對決張嶷,先是詐敗引誘,這就給了流星錘發射的時間,而張嶷並不知道王雙有流星錘,王雙突然射出,出其不意,發揮出流星錘的射程優勢,打傷張嶷。也就是說,本質上流星錘的用法,更類似於暗器,而不可作為主武器使用。羅貫中的江湖經驗非常豐富,這樣寫是合情合理的。
金庸的武俠小說《白馬嘯西風》當中也有流星錘的使用描寫:李文秀手忙腳亂,向右跳開三尺。那姓全的站在右首,搶先奔近,李文秀不管三七二十一,兩枚葫蘆揮出,惶急之下,這一招「星月爭輝」只使對了一半,左錘倒是打中了他胸口的「商曲穴」,右錘卻正碰在他的長刀口,刷的一響,葫蘆被刀鋒割開,黃沙飛濺。這裡是以左右兩錘同時擲出,其中右錘擊中敵刀刃,遂避免了敵人刀鋒先到的問題。這裡的流星錘是「雙流星」,其使用也符合明天啟年間茅元儀編纂的《武備志軍資乘器械三》中記載的用法:「錘有二,前者為之正錘,後面手中提者為之救命錘。」正錘無論中與不中,救命錘都可以發揮抵擋敵人兵刃的作用。
事實上,帝國時代3在設定中國雙騎的時候,參考了滿洲騎兵。滿洲騎兵也確實會使用一些破甲重武器,但並不包括流星錘,流星錘也不適合作為軍隊的破甲武器。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大家對於狼牙棒這武器到底有多少誤解》當中提到,女真金國前期,騎兵更多使用敲棒,又稱八稜棒作為破甲兵器,未知此傳統有沒有延續到後來的滿洲騎兵。
雖然如此,但軍隊使用流星錘卻也並非徹底無跡可尋,如果我們一定要找到流星錘騎兵的原型,那就是蒙古戰錘騎兵。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終極破甲武器:錘在古籍上的徵戰史》已經對此有所介紹。實際上,武林上的兵器基本也都來自戰場,在東周時期就有流星錘遺存下來,可見在戰爭中使用流星錘作為副武器並非只是演義想像。又被稱作骨朵的戰錘在宋、遼、金、西夏都有少量使用的記錄,而到蒙元則變得非常普及。同時,西方的突厥人也喜歡使用長柄戰錘。長柄戰錘很可能是由遊牧民族發明出來的破甲武器,在歐亞大陸的遊牧民族中使用非常普遍,而拜佔庭重騎兵使用戰錘很可能也是受到遊牧民族的影響。
除了骨朵之外,蒙古騎兵有時也會使用六角形的鏈錘作為副武器,用來甩動擊打敵人。先秦的鄂爾多斯草原就已經有流星錘,這很可能是遊牧民族在打獵的過程中發明出來的,蒙古人也可以通過圍獵活動訓練鏈錘的使用。不過,總體而言,流星錘在古代軍事史上雖然有所記載,但從未發揮出較大的作用。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azaz7391,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