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度新春,佛教以鐘聲辭舊迎新,歷史上,佛教的鐘聲有就著不同的意義
歡度新春,新春佳節是我國歷代以來的傳統節日,作為有著傳統文化思想的儒釋道三家,都有不同的文化傳承。其中佛教的文化在中國也一樣有著不同的歷史。
就如每年除夕夜,就有著不一樣的歷史傳記。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晚,過完除夕,就是新的一年的開始。在除夕之夜,佛教的文化裡也同樣有不同的文化。比如說撞鐘,每當到了除夕夜,佛教寺院裡就伴隨著鐘聲而進入新年。
在佛教文化裡,鐘聲響起有著非凡的意義。佛教傳入中國後,就與鐘鼓文化有了不解之緣,寺院的晨鐘暮鼓,也成為了寺院每日的功課。古文有說,行者聞鐘鼓聲,要發如是願,即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痴。
《百丈清規·法器》中說:「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即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其還有一句偈,這個非凡的意義就在此偈語中。佛經云:「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
由此偈開始,保持傳統寺院叩鐘時的儀規。晨鐘響起,願一切眾生出離火坑;暮鐘響起,願幽冥眾生聞鍾脫苦。聽悠長的鐘聲,人們散亂的心會靜下來,不知不覺就破除了內心的煩惱,增長了清涼的智慧。
據記載唐代的張繼,赴京趕考名落孫山歸途羈旅楓橋,當寒山寺夜半的鐘聲傳來,他深受啟迪,於是詩興大發,留下了這千古絕唱。寫下了《楓橋夜泊》的名篇。
寒山寺每年除夕都安排撞鐘的活動,每到除夕,附近的人們都紛紛趕來寒山寺,一同安靜虔誠地聆聽一百零八次鐘聲,祈求在新的一年獲得福運,飽含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全國許多寺院也都紛紛效仿,推出除夕撞鐘活動,在鐘聲中辭舊迎新,也逐漸成為了一種春節風尚。
佛教文化裡,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種煩惱,敲一百零八下便能解除憂愁。敲鐘偈曰:「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願成佛,度眾生。」
一百零八又在佛教文化中,有著不同的意義,如咒一百零八遍,佛珠也是一百零八顆,就連菩薩也是一百零八尊。這些都是為了消除人們的煩惱而達到極好、吉祥之意。鐘鳴108響,以盡除人間煩惱,佛教上又稱為「百八鍾」。幾日後,除夕到來,也願眾生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