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北京雙胞胎姐妹在青島黃島海濱的不幸事件引發了廣泛關注,作為一個青島海邊人我深感痛心。
海邊發生的危險和悲劇,其實絕大部分都是源於一個問題——不了解大海,因為不了解,進而導致疏忽大意盲目行動。
所謂的「不了解」,就是不了解大海的特點,不了解大海的威力,不了解所在之地的海況,忽視、輕視、盲目自信、盲目行動,從而將自己置身於險境之中。
如何避免悲劇再次發生,很多網友和媒體也都寫了很多,青島各大海水浴場的特點和遊泳注意事項都被整理地十分齊全,像「離岸流」這種專業問題也得到了普及推廣,我就不再贅述了。
作為一個從小就喜歡在家門口下海遊泳的青島人,在這裡我只想從遊泳者的角度,向廣大遊泳愛好者提出一個需要重視的問題——大海不是遊泳池,也有別於池塘湖泊,不要覺得自己「會遊泳」。
這裡所謂的「會遊泳」,我指的是「泳池派」。青島雖然依靠大海,但是大海並不適合學習遊泳,以前沒有泳池的年代就另說了,現在其實很多青島人和別的內陸城市的人沒什麼兩樣,都是在泳池中學會的遊泳,再或者就是湖泊水庫池塘小河中自我成才。
我知道有很多人在遊泳池中都是如魚得水,標準的泳姿,協調的節拍……要去洗海澡(青島人下海遊泳的說法)了,信心滿滿,兩手空空,胸脯一拍:我會遊泳!
好吧,且慢。
就是這種「會遊泳」,才是很多危險發生的先導心理因素,也正是這種「會遊泳」的心理,才會極大麻痺自己,放鬆安全警惕,進而導致在水中盲目逞強逞勇,直至發生危險。
為什麼?
就是因為這是高深莫測的大海,你在泳池學會的遊泳技能,並不能適應下海遊泳的境況。
多年的遊泳經驗讓我深刻體會到,要下海遊泳,如果不學會這三項技能,那麼將自己置身於險境的風險係數將大大增加。
這三項技能就是——抬頭蛙、仰泳(浮水)、踩水。
抬頭蛙
就是蛙泳中一直抬著頭,讓頭部保持露出水面。這種遊泳姿勢,因為它的姿勢和泳池標準教學蛙泳是相悖的,所以長期被誤解和歪曲,其實倒是可以作為區分是否「泳池派」的典型標誌。
我們在泳池中學的蛙泳,源於泳池競技,講究的是行進效率,標準的姿勢和規律的換氣,有利於減少阻力,節省體能,提高效率。但是,當身處海中,面對一波又一波無所規律齁鹹的海浪時,這種泳姿則完全喪失了用武之地。
而看上去更村兒更像「狗刨」的抬頭蛙,才會讓你能順利前進,不需費力換氣,並能時刻眼觀四周。可是很多人問,怎麼遊才會讓頭一直抬起保持在水面上呢?這個我只能跟你說,真不好學,只能多遊,遊熟練了,下意識地自然就能抬起來了。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你能抬頭蛙的時候,想再去遊標準蛙,可能就又有難度了。但是,在大海裡遊泳,不用抬頭蛙是肯定吃不消的。
仰泳(浮水)
目前是我認為下海遊泳中最重要的一項技能,它具有幫你迎難脫困的重要意義。這也是我現在目前下海遊泳最常用的姿勢。不過,我這裡寫的仰泳並不是大臂展的那種泳池遊法,只是躺在水中,靠腳輕微踢水手臂小幅撥水前進的方式。
這種仰泳在海泳中的重要性表現在:一是省力,在風浪小的時候它比抬頭蛙更省力,兩手兩腳只需輕輕撥水就可行進。二是躲浪,在有風浪時,可以背對海浪行進,減少迎面嗆水。三是脫困,這一點也是在後來才意識到的,比較清晰的記憶是小時候有次在向防鯊網行進中被突然而來的不明海流裹挾,瞬時喪失控制能力的感覺讓自己徹底恐慌起來,掙扎了一陣後突然發現反過身子來漂在上面反倒能有所擺脫,也正是有了那次遭遇,以後才改變了向縱深遊的習慣。
最近看了關於「離岸流」的解讀,我認為仰泳應該也能在自己遭遇「離岸流」時發揮積極作用。與仰泳相輔相成的另一項技能,就是「浮水」或者說是「漂浮」,我自己就很喜歡用漂的方式去休息,目前的能力是在平靜的海面上可以保持四肢完全不動面部露出水面。我在海裡仰泳時,也採取抬頭蛙的那種形式,讓整個頭部儘量露出水面,這樣就可以輕鬆呼吸,持續前進。
其實關於抬頭蛙和仰泳,咱們已經有過一個很好地示範標杆,就是咱們的毛爺爺,當年他高齡還能暢遊長江,就是如此「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下到大江大河大海,這兩種遊泳技能是相當實用的。
踩水
最後來說說踩水,踩水也是立泳,雖然我不太會踩水,但是我覺得確實十分重要。而且據說在歐美國家,在教學遊泳時非常注重立泳,通常他們會讓小孩先學會立泳,才開始學習其他標準的遊泳姿勢,因為他們非常強調溺水自救的概念,在面對抽筋、乏力等情況時,立泳是一種耗費體力最小,同時讓你安全的漂浮在水面上的基礎泳姿,在自救或救人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我們在很多國外海難電影中也可以看到立泳,它能使我們在大海中保持安全、獲得休息。
因為我踩水技能太差,所以我在海裡休息一般都是採取浮漂的形式,缺陷就是呼吸不會那麼自在,一旦來了浪還容易嗆水
今天剛看了一個叼煙大爺下水救人上來煙還沒滅的新聞,正恰恰證明了掌握好這項遊泳技能的重要性,當踩水這項技能達到高級階段時,不僅能保證自己安全,還能救人。
大海高深莫測,很多只在遊泳池中遊過泳的人往往更會放鬆對大海的警惕,輕視海中的各種危險,前述三項遊泳技能,只是為了再敲打下那些盲目自信的「會遊泳」的遊泳愛好者,下海有風險,遊泳需謹慎。
最後簡單寫一下自己在青島下海遊泳的習慣,供大家參考。
從海水浴場的選擇上來說,我個人最喜歡的是黃島(原膠南)的靈山灣海水浴場,再次是黃島的金沙灘海水浴場,最後是嶗山區的石老人海水浴場。
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這三個海水浴場都是天然細沙,近海礁石較少,走起來不硌腳,在海裡遊不會輕易被礁石所傷。二是浴場寬大遼闊,近海地勢平緩,因為自己現在為了安全已經不太往縱深去遊,都是橫著遊來回,深度以剛到胸口或剛能沒過頭頂為限,而較緩的地勢有利於和水性不好的夥伴們一起,對他們來說比較安全。
我不選擇第一海水浴場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沙灘是經過後期改良的,實際海中腳底多為粗砂,而且退潮後地勢有點陡,體驗感稍差。其他海水浴場對我來說就太小了,基本就不考慮下去了。
從安全角度講,下到海裡,再好的遊泳技能也不如有個遊泳圈管用,靠譜的做法是用繩子拴在腰上或者胳膊上。稍帶說一句,對於孩子來說,救生圈可一定不要太大,也不要把太小的孩子放到那些充氣筏、毯、墊、船上就以為可以深入大海,很容易一個浪頭就掀沒了。孩子們就算在泳池裡遊的再好,也不要慫恿他們去冒險。
青島最適宜的下海遊泳時間還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希望青島的大海最終能成為歡樂的海洋,悲傷悲劇不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