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霞給村領略藏族文化

2020-08-24 守望香格裡拉

走進霞給村領略藏族文化

​文圖/張國華


要說起,走進香格裡拉霞給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領略藏族文化,從我小時候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最初3次來到中甸縣城,途徑霞給村的印象說起吧!那時候,霞給村的發展情況也與我的家鄉尼汝村差不多,最大的差別就是因為國家森工企業小中甸林業局在碩都崗河流域雙橋段砍伐原始森林,林區公路已經修通了,還可以乘搭運輸木料的汽車,但是來倒短木料的車輛並不多,搭車還要靠運氣,運氣好了可以搭上汽車,搭上了汽車如同坐上了飛機,飛向藍天多麼幸福快樂。



我第一次來中甸是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讀小學的時候,與楊通信老師一起來購買教科書,也可以說是來當背夫,楊通信老師是當時尼汝完小的校長兼教師,納西族,到了尼汝後他學了一口流利的藏語,後來也在尼汝安了家。當時,中甸獨克宗古城的四方街是中甸縣城最熱鬧、最繁華的地方,人來人往,也是算一條商業街,街道兩邊都是在古城做生意的商戶的商鋪,生意十分紅火,我們反覆在那裡逛個夠,直到心滿意足,滿載而歸,至今還記憶猶新。那時候來中甸,我年齡小,既要背東西,又要趕路,感到非常艱辛,幸虧在新華書店裡沒有買到教科書,回去的時候就免去了背教科書的苦差事了,可以說是輕裝上陣,只感覺到在霞給村一帶趕路,那裡的風特別大,總是風吹得要把人都吹走的感覺。此前,只有耳聞過那裡的風特別大,此次來身臨其境,實地感受,正如俗話所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



第二次來中甸是在我讀初中的時候,那時候我在洛吉附設中學讀書,我跟魯茸大姑爹一起來的,他是我們紅星生產隊的馬幫,我來採買年貨,那時候來中甸採買年貨來迴路程需要走6天的時間,人背馬馱,十分艱辛,說起來過一個新年,來中甸備點年貨也來之不易。此次,路過霞給村一帶,來回都隨同馬幫走,輕鬆多了,不用背負東西,也可能是與年齡的增長有著非常大的關係。在路上,魯茸大姑爹一路給我們講一路的風土人情,來到霞給村的扎朗的時候,他說,這裡叫「扎朗」,因道路通過大巖石下面得名,這大巖石上面有自然形成的噶瑪巴大寶法王石像,大巖石下面有大寶法王加持過的神泉,後來村民們在這裡建了燒香臺,供奉並紀念。他還指著遠處的村寨,那裡叫「色雅」,曾經大寶法王去四川貢嘎山路過那裡,看見過公犛牛那麼大的金子,故名。「色」意為金子;「雅」意為公犛牛。  



第三次來中甸是我來中甸一中讀高中,有家裡的人來護送,有馬馱行李,不用自己背行李,還有其他家庭的學生也來中甸讀書一路同行,大隊人馬,不知不覺的路過了霞給村一帶,該村也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發生了變化。比如,那時候,中甸縣城的紅太陽廣場最熱鬧,商業中心從古城四方街遷移到紅太陽廣場,那裡建起了農貿市場,市場裡的農貿產品琳琅滿目,想買的東西幾乎都可以在那裡買得到,可以說是農村推行聯產責任制的偉大成果。


  三次來中甸,都是徒步通過霞給村,也是最有記憶的三次,上了高中以後,來中甸的次數越來越多了,有晴天的時候,也有陰天的時候,還有大雪紛飛的時候,直到1992年7月在中甸縣城裡參加工作。



隨著迪慶州旅遊開發的不斷加快,香格裡拉旅遊熱的不斷升溫,旅遊觀光項目的不斷增添,霞給村也乘著這一東風,從傳統文化的恢復保護的角度,搭建起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讓遊人領略藏族文化,變成了來香格裡拉旅遊必去的地方。


霞給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在藏族原村落的基礎上,建成了香格裡拉普達措國家公園的最後一站藏族文化走廊,佔地500畝,22戶人家,共120人,是一個融自然和人文景觀為一體的藏族自然村落,村內保持著典型的傳統藏族民居建築,藏族獨有的生活生產習俗、藏傳佛教文化、飲食文化及傳統民間手工藝文化的展示。



走進香格裡拉霞給民族文化生態村領略藏族文化是一件十分有意義事情,可以盡情的分享一個典型藏族村落過去與現狀,在那裡有青稞糌粑和犛牛酥油的芳香,尤其是村裡的香格裡拉印經院的建成,更是錦上添花,會讓你感受到藏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之所在。


霞給村坐落在從香格裡拉獨克宗古城到普達措國家公園途中15公裡處,是一個典型藏族村落,「霞給」的藏語意思是白巖石村,依山傍水,山清水秀,草甸平坦,土地肥沃,牛羊散落,一派高原藏鄉田園風光。每當走進村落裡可以盡情的分享古老厚實的建築文化、多彩紛呈的服飾文化、色香味美的飲食文化、內容豐富的歌舞文化、獨具特色的民居文化、歡天喜地的節慶文化、技藝精湛的工藝文化,無一不是承載著沉甸甸的藏族文化內涵,一切都是充滿著喜悅與希望,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的藏族傳統生態文化觀。曾經,在這裡是大型電視連續劇《香格裡拉》《女馬幫》《金鳳花開》《茶馬古道》場景拍攝地,體現了其文化價值。



我在很久以前耳聞,迪慶作為藏區,歷史上就是沒有印經院的建立,覺得很遺憾。西藏有納塘印經院 、拉薩雪新印經院 ,甘肅有卓尼印經院 、拉卜楞印經院 ,四川有德格印經院 ,青海有塔爾寺印經院 、拉嘉寺印經院 ,這些印經院被人們稱為藏區七大印經院,它們的存在對藏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播和保存起到了重要作用。


現在,很欣慰的是來到香格裡拉霞給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那裡可以盡情領略20世紀九十年代末開始,香格裡拉民營企業家旺堆策劃籌建的香格裡拉印經院,該印經院目前已建為雲南藏區最大的印經院,內藏《甘珠爾》108部,《丹珠爾》203部,以及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文獻著作的原始印經木刻版本共162000片和6000幅藝術畫板,印刷木刻板的內容涉及佛教經典及哲學、天文地理學、政治經濟學、藏醫學、歷史、文學、音樂、美術、工藝技術文化等,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及藏族文化藝術水平,那裡是值得一去的地方,會讓你走進藏族文化的殿堂。



藏文《大藏經》是一部藏傳佛教的百科全書,相傳最初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公元七世紀吞彌桑布扎創造藏文以後,在藏區開始從梵文翻譯藏文佛經,特別是在公元七、八世紀期間,許多譯師翻譯了一大批佛經,其中包括從梵文、漢文及其他文字譯出的。據大約在九世紀初編纂成冊的《鄧迦目錄》記載,當時已經譯出藏文佛經700多種。在十一、十二世紀譯師們繼續翻譯了不少的藏文佛經。至十二、十三世紀,西藏那唐寺主持菊登日比熱赤和他的弟子衛巴洛賽把過去譯師們所譯的藏文佛經編纂成第一部藏文《大藏經》,內分《甘珠爾》和《丹珠爾》兩部分,到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在南京刻印了藏文《甘珠爾》,明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在北京又補刻了《丹珠爾》,此後在藏區相繼形成了許多大規模的藏文《大藏經》印經中心。



明代,在迪慶境內也刊刻過《甘珠爾》,明朝歷代麗江木氏土司崇信藏傳佛教,大興寺院,大力扶持藏傳佛教的發展。明萬曆四年(公元1577年)木氏土司府出巨資在小中甸康薩林寺刊刻《甘珠爾》。在刊刻期間,噶瑪巴紅帽系六世活佛卻吉旺秋十分關注此項工程,並且借出他所珍藏舊版《甘珠爾》,以利對照。至明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甘珠爾》刊刻工程竣工,在康薩林寺舉行隆重的開光典禮,卻吉旺秋活佛親自主持儀式,麗江土司木增也參加了開光典禮,木增把《甘珠爾》木刻版視為鎮宮之寶,珍藏於小中甸木天王宮,其王宮城牆遺址今天仍有遺存。公元1674年,蒙古和碩特部佔領中甸一帶,固始汗的孫子達爾傑布碩克圖汗見到了《甘珠爾》經版,便下令搬遷到理塘長青春科爾寺保存,今在該寺仍能見到殘版。



《丹珠爾》,即《註疏部》或《大藏經論部》,是釋迦牟尼佛以後佛教學者和大譯師對《甘珠爾》的註疏和論著,其中包含較多的哲學,文學、語言、天文、歷算、醫藥、工藝、建築等方面的典籍,是研究藏族古代文化的重要文獻。全書約有218函左右。《丹珠爾》版本較多,主要有德格、北京、那唐、卓尼、理塘等版本。



藏文《大藏經》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1986年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成立以後,在四川成都成立了《大藏經》對堪局。國家出資對《大藏經》對堪出版,計劃用15年出版150部。截止1996年底中國藏學出版社已出版了9部《甘珠爾》,另有6部已完成錄入排版,共計約2000萬字。2008年全部完成出版,目前該版本是一部最完善和最權威的藏文《大藏經》版本。


從一些零散的資料和民間口碑傳說看,明代木氏土司在小中甸康薩林寺刊刻《甘珠爾》的時候,曾經霞給村也是刊刻的一個點,因為當時這裡有成片的黃樺樹林,就地取材,非常方便,可以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另據說,這裡的黃樺樹做成印經板,材質最為上乘,深受歡迎。如今,旺堆老闆在這裡建起香格裡拉印經院也有這個緣故。



在香格裡拉霞給民族文化生態保護示範村裡領略藏文《大藏經》魅力的同時,還可以在工藝作坊現場體驗木器、牛角、唐卡、藏香、石刻、銀器及刀具等製作技藝,分享多項靜態和動態文化的展示,使瀕臨失傳的藏族文化和民間手工藝得以保護和傳承。


目前,在該示範村裡有近百人各民族在一起共同勞動,創建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團結進步示範集體,也有不少的遠道而來的遊客們在這裡分享著藏族文化,不斷加強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邁向新時代,譜寫模範藏區新篇章。近年來,被雲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村」,共青團雲南省委授予「青年文明號」,雲南省旅遊局授予「雲南旅遊特色村」,屬國家3A級景區、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被世人譽為「香格裡拉第一村」。


相關焦點

  • 回放 博物有意思:領略犛牛背上馱載的藏族文化
    回放 博物有意思:領略犛牛背上馱載的藏族文化
  • 走進青海藏文化館 捕捉藏族民俗風情
    7月23日上午,「大美青海·夢幻察爾汗2018全國重點網絡媒體看青海」採訪團走進香巴林卡青海藏文化館,領略藏傳佛教文化。圖為香巴林卡·青海藏文化館館長易志剛為記者一行講解。藏文化館內陳列著各式各樣的藏文化文物。文化館內的時輪金剛像。圖為宗喀巴大師塑像。
  • 講述霞路村趙氏孤兒和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領略天成墟與神仙井的...
    《新會老地方》欄目以深耕歷史文化的形式講述新會故事,介紹本土具有歷史文化底蘊與傳奇色彩的名勝古蹟、老村莊、老街、老建築等。通過深挖老地方的故事,傳遞熱愛家鄉的情懷。
  • 走進蟹螺藏族鄉,發現屬於石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十八堡歌」形成於清代,是石棉縣藏族特有的歌曲。」:爾蘇藏族「環山雞節」是石棉縣爾蘇藏族每年農曆八月舉行的傳統節日,爾蘇語稱為「古扎子」意為過年,2007年3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選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講述霞路村趙氏孤兒和革命烈士的感人故事,領略天成墟與神仙井的...
    《新會老地方》欄目以深耕歷史文化的形式講述新會故事,介紹本土具有歷史文化底蘊與傳奇色彩的名勝古蹟、老村莊、老街、老建築等。通過深挖老地方的故事,傳遞熱愛家鄉的情懷。
  • 中國民俗文化村:中國民俗文化大薈萃
    中國民俗文化村在深圳市錦繡中華的西側,如今又建造了一幢幢傣族的竹樓、布依族的石房。中國民俗文化村於1991年10月建成開放。佔地面積15.8萬平方米,包括中國21個民族的24個村寨,成為全國56個民族有代表性的民族風情博物館。 24個村寨全部按照1比1的比例修建,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這裡有漢族的牌坊群、北京的四合院。
  • 走進平武這個古老的村落——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
    抹不去的記憶,割不掉的鄉愁在平武大山深處有一個古老獨特的村落—白馬藏族鄉亞者造祖村這裡不僅有原始自然的美麗風光還有多彩的白馬藏族民俗風情視頻:亞者造祖村精彩片段亞者造祖村平武,是白馬藏族在四川最大的棲居地,沿著涪江的支流而上,我們來到了這個有「藏」,但跟藏族又截然不同的地方,這裡的文化 「藏」得很深
  • 藏族的百科全書,指尖上的非遺文化,走進四川阿壩,和唐卡面對面
    ,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鬱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在我心中,一直如謎一般的存在著,直到我這次走進阿壩,走進馬爾康,第一次接觸到唐卡。馬爾康繪畫閣,沿著藏式風情的木製樓梯,我走進阿壩非遺傳承人三郎羅爾伍的工作室
  • 細膩而華麗,神聖而莊重,走進唐卡領略藏族文明!
    唐卡藝術在吸收雪域高原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四方邦鄰藝術特色的同時,更是得益於藏傳佛教博大精深的思辨哲學、神秘的密法修行、對美好的「淨土世界」的理想設計、對道德倫理的嚴格界定及對宇宙萬物的獨特理解,都為唐卡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眾多的主題和素材及豐富的藝術想像力。
  • 中國第一村——中國民俗文化村
    中國民俗文化村坐落在廣東省深圳市風光秀麗的深圳灣畔,毗連世界最大的微縮景區錦繡中華,佔地將近十八萬平方米。是國內第一個薈萃各民族的民間藝術、民族風情和民居建築為一園的大型文化遊覽區,被譽為中國第一村。這個民俗文化村內有二十一個民族的二十四個村寨。是按原景觀的一比一比例來建造的。
  • 走進藏族音樂人的世界 感受雪域高原的天籟之音
    原標題:走進藏族音樂人的世界 感受雪域高原的天籟之音走進藏族音樂人的世界 感受雪域高原的天籟之音民間藝人在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音樂節上忘情表演然而,在雪域高原,更重要的是用心靈來聆聽來自藏族最原生態的天籟之音。第三屆藏博會組委會於9月13日起將舉辦為期4天的大型音樂活動「中國西藏旅遊文化國際音樂節」,為遊客和藏族同胞搭建一個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音樂與世界音樂藝術相互交流的重要平臺,讓人們真正走進了藏族音樂人的世界。
  • 走進香格裡拉,尋找自己,感受藏族風情
    走進香格裡拉,感受純淨湛藍的天空,潔白無瑕的白雲,清新甜美的空氣,這裡還有遼闊無邊的原野,莊嚴神聖的山以及震撼心靈的廟宇。據說這裡是離天堂最近的地方,來到這裡,就像來到了最終歸屬,靈魂得到安撫。香格裡拉位於雲南省的一個藏族自治州,這裡也是雲南唯一的藏區,所以這裡有著獨特的藏族文化。當然,這裡也是去西藏的必經之路。
  • 領略民族風情 感受特色文化——走進通化縣金鬥鄉廣信朝鮮族民俗村
    正值盛夏,天氣炎熱,許多人選擇走進鄉村,想要尋找一處避暑的好地方。距離通化縣城20公裡,青山掩映之下有這樣一個村落,茅草屋、涼亭、風車長廊,吊床、鞦韆、蹺蹺板,民俗展館、兒童遊樂園、遊泳池……遊樂設施一應俱全,一棟棟古樸的朝鮮族民居整潔素雅,處處透著濃厚的文化氣息,這就是通化縣金鬥鄉廣信朝鮮族民俗村。  廣信村有村民857人,收入主要以外出務工為主。
  • 與您分享西藏美景,領略西部獨特的風光,走進久違的大自然
    與您分享西藏美景,領略西藏獨特的風光,走進久違了的大自然。提到西藏,首先會有很多人自然聯想到雅魯藏布江。雅魯藏布江,在藏語中意為高山流下的雪水,被藏族人視為「搖籃」和」母親河「。它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大河,發源於喜馬拉雅山北麓的傑馬央宗教冰川,由西向東,橫貫西藏南部。
  • 走進「進藏第一村」,擁抱星空露營
    微風拂過七彩的經幡飛揚,大小瑪尼堆融入無限的民族文化不僅能領略《消失的地平線》中描繪的絕美聖境,還能體驗到香格裡拉最純粹的藏地密碼。營地娛樂走進馬術中心走進景區西南西北面的吉沙藏族村落,觀賞在歷史長河中遺留的藏族文物,聆聽村落中淳樸親切的老人講那過去的故事
  • 走進非遺「大觀園」 領略傳統文化魅力
    ■早報記者 傅蓉蓉 文\圖 12月6日,鯉城區實驗小學筍浯校區的學生記者走進泉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在講解員的帶領下,領略泉州非遺的魅力。這裡不僅有石雕、花燈、紙織畫等泉州非遺傳統美術項目,還有南音、木偶戲、梨園戲等泉州傳統音樂、曲藝,以及德化瓷、金蒼繡等泉州傳統技藝。
  • 走進冬奧會張家口賽區「三場一村,領略「冰雪奇蹟」
    走進冬奧會張家口賽區「三場一村,領略「冰雪奇蹟」 2020-12-07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寶興磽磧藏族鄉非遺傳承隊走進成都
    11月7日,寶興磽磧藏族鄉非遺傳承隊走進成都,應邀參加首屆四川音樂學院藝術周西南地區非遺音樂教學成果音樂會。此次演出,也對「非遺」文化的傳承、保護與弘揚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表演現場磽磧藏族鄉地處藏族聚居區東部邊緣
  • 佛經、唐卡、藏餐…甘南這間博物館藏匿著一個傳統藏族文化瑰寶
    一直以來,我對博物館都情有獨鍾,博物館所陳列的總能最好的反應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博物館的包羅萬象與承載的歷史總是讓我流連忘返。這次,我來到了甘南,走進了京東拉卜楞甘南館。它不是單純的博物館,卻薈萃了館主人精心收藏的各種展品,透過它們,你可以窺見那璀璨的甘南拉卜楞民俗文化的一角。
  • 《魅力中國城》第三季走進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
    中國西藏網訊 8月29日《魅力中國城》第三季「青海專輯」導演組等一行6人,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開展了為期3天的踩點工作,導演組先後前往共和縣、興海縣、同德縣、貴南縣、貴德縣調研有關情況。  據悉,《魅力中國城市》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