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的功臣,亦是西南戰爭的叛賊,最後的薩摩藩武士西鄉隆盛

2020-12-14 歷史皇太后

如果提起明治維新,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倒幕戰爭和維新運動,以及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中,如同星辰般耀眼的人傑們。這其中維新三傑最為著稱,也就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以及出身薩摩的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無疑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他曾經為幕府效力,其後又投身於倒幕運動,在明治維新中也有頗多的功績。但也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離開了他所建立的明治政府,在其故鄉鹿兒島發起了被稱之為「西南戰爭」的叛亂。那麼到底西鄉隆盛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的一生又有怎樣的故事呢?

一、兩度流放

1828年1月23日,西鄉隆盛出生於日本的薩摩藩鹿兒島城下的下加治屋町山之口馬場,其父為御勘定方小頭西鄉九郎隆盛。至於為什麼西鄉隆盛的名字和他父親一樣, 這其實是個誤會,長久以來西鄉隆盛用過好幾個名字比如「隆永」、「武雄」。可在倒幕戰爭後西鄉被授予爵位時,他的朋友吉井友實錯把其父之名寫上了,所以西鄉隆盛這個名字就因此廣為人知。西鄉本人也就將錯就錯,改名為西鄉隆盛。當然,這都是後話了。(以下為了省事,皆寫為西鄉隆盛)

1841年行成人禮之後,西鄉隆盛開始了他的仕途,並在1844年擔任了「郡方書役官」,這個職務他幹了十年。也是這個時期他在求學過程中,認識了同為薩摩藩出身的大久保利通。而在他擔任官職期間,郡長因為荒年要求藩政府減免年貢未被批准而辭職,這件事讓西鄉隆盛感觸良多。因為西鄉隆盛長期擔任下層官吏,本人也是落魄的下級武士家庭出身,那他自然是熟知百姓疾苦。也是因此他對幕府的昏庸腐朽感到失望至極,並立志要讓日本做出改革,他本人也將此作為了一生的奮鬥目標。

在開明的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上臺後,西鄉隆盛組織的「誠忠組」上書建議減輕稅賦,而得到了島津齊彬的認可,西鄉隆盛本人也得到了賞識,並在1854年成為了島津齊彬的親信,隨其前往江戶參與藩政(也就是現在的東京)。這個時期的西鄉隆盛未免有些鋒芒畢露,改革方式難免過於激進,所以說在島津齊彬死後,改革就被迫停止。而他本人也因為「安政大獄」的興起而被捕,差點沒被處死。不過後來他很意外的是被薩摩藩流放去了奄美大島,而沒有交給幕府,這樣他也算是撿回了一條命。

此後島津齊彬的弟弟島津久光上臺,並繼承亡兄島津齊彬的遺志推行幕政改革。為了加強己方勢力,島津久光聽從了大久保利通的建議,在1862年將西鄉隆盛被薩摩藩召回到了鹿兒島,並命其改名為「大島三右衛門」,輔佐島津久光去江戶。按理說西鄉隆盛應該在下關等待命令,然而因為激進派派志士謀劃在京都起事,在形勢危急之下,西鄉隆盛不顧禁令前往面見島津久光,希望能夠平息此事。但此舉卻不幸激怒了島津久光,結果就是西鄉隆盛又一次被送去德之島流放了,而他家的知行地也被沒收,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苦之中,而終激進派志士也在寺田屋事件裡損失慘重。

二、薩長同盟的締造者

在西鄉隆盛被流放到的日子裡,日本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薩摩藩開始了以公武合體、幕政改革為目標,於1862年推動文久幕政改革,幕府權利因此有所回升。另一方面,以長州藩為首的激進攘夷派則不甘示弱的展開反擊。因為手頭缺乏人才,所以島津久光又在1864年召回了西鄉隆盛,並被派往了京都掌握薩摩藩在這裡的兵權。此時薩摩藩因為徳川慶喜、松平容保、松平定敬為首的一會桑政權主導了京都的政局,並對試圖參與國政的藩國進行打壓,所以薩摩藩與幕府和朝廷的關係產生間隙。也是這個時候西鄉隆盛意識到,幕府已經是腐朽的存在,必須予以推翻。

不過此時京都內的攘夷派蠢蠢欲動,如果任由其繼續發展,那麼必然造成倒幕派徹底暴露。為了避免這個情況西鄉隆盛斷然聯合了京都的會津藩軍隊在1864年7月的「禁門之變」裡擊敗了長州藩,將長州藩勢力趕出京都。儘管此舉是為了避免過早的發生與幕府的正面衝突,但是長州藩還是因為損失敵對薩摩藩和會津藩,將其稱為「薩奸會賊」。緊隨而至的就是京都朝廷下令討伐長州藩,徳川慶彥亦命令日本西部的21個藩國共同出兵討伐長州藩,史稱「第一次長州討伐」。此時奉命擔任徵長軍參謀的便是西鄉隆盛,並被授予全權處理討長事務的權利。

不過西鄉隆盛此時無心消滅薩摩藩,相反接受了勝海舟的建議,決定對長州藩採取緩和策略,並在11月4日與長州藩展開談判。而此前英國、法國、荷蘭、美國組成的聯合艦隊為了報復長州藩的攘夷行動而炮轟了下關,並迫使長州藩籤訂了城下之盟。這時的長州藩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局面,迫不得已長州藩只能同意與幕府議和,並維持表面上的恭順。

如此一來,對長州藩的討伐也就不了了之。而在這之後,長州藩和薩摩藩的關係有所緩和,西鄉隆盛答應坂本龍馬幫助長州藩購買武器,反之也通過坂本龍馬為薩摩藩購買軍糧。這兩件事成為了日後推翻幕府的主力——「薩長同盟」得以建立的基礎。

此後日本的局勢進一步動蕩,幕府亦在1866年6月對長州藩再度發起了進攻,史稱「第二次長州討伐」。不過在1866年1月,西鄉隆盛已經代表薩摩藩和長州藩籤訂了「密約六條」,薩長同盟正式形成。所以幕府在討伐長州藩時,以薩摩藩為首的諸藩採取了不合作的觀望態度,而幕府本身戰力不如長州藩,自然落得了一個戰敗的下場,這就為倒幕運動打下了基礎。再加上7月30日將軍德川家茂在大阪病逝和12月25日支持幕府的孝明天皇在京都駕崩,幕府的統治搖搖欲墜,西鄉隆盛覺得這已經是討伐幕府的時機了,遂決定採取進一步行動。

三、倒幕戰爭

在1867年3月25日,西鄉隆盛率領七百名精銳士兵和島津久光一統上京,並與松平春嶽、山內容堂、伊達宗城召開了「四侯會議」。5月,在西鄉隆盛的主導下,與土佐藩締結了象徵武裝倒幕的「薩土同盟」。1867年10月14日,在土佐藩主山內容堂的建議下,將軍德川慶喜向朝廷上書,正式提出大政奉還。但同一日,朝廷卻頒下武力討伐幕府、會津、桑名的密詔。

10月24日,德川慶喜又上書要求辭去將軍一職。12月9日,朝廷頒布「王政復古大號令」,宣布接受德川慶喜的辭職,廢除幕府,重新建立國家政權;並且在小御所召開會議,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

此時德川慶喜反應強烈,與外國使節會談,將外交權保留在了幕府一方,並要求朝廷撤回王政復古的命令,朝廷也因為壓力一度承認德川慶喜仍舊掌握全國權利。不過西鄉隆盛暗自密令薩摩藩在江戶對幕府勢力進行挑釁,遭到挑釁的莊內藩也對江戶的薩摩藩宅邸進行報復。此舉成功挑起了幕府方的怒火,幕府一方遂派兵向京都進發。另一方面,長州藩和薩摩藩也在京都布防迎擊了幕府軍,這也就是1868年1月3日爆發的鳥羽伏見之戰。此戰幕府軍雖然佔據優勢兵力,但是卻被薩長聯軍擊敗,由此倒幕戰爭也徹底爆發。

勝利後新政府發布了討伐德川慶喜的命令,幕府軍與政府軍的戰爭徹底爆發。西鄉隆盛也投身到了這場戰爭裡,先是擔任東海道先鋒軍薩摩諸隊差引(司令官),後又擔任東徵大總督府下參謀,並率領先鋒軍進發。在1868年2月28日,西鄉隆盛率領先鋒軍攻破了東海島要衝箱根,緊接著在靜岡會見了德川慶喜的使者,並提出了「德川安置案七條」。在3月11日,西鄉隆盛率軍抵達江戶城下,在與德川慶喜的談判代表勝海舟談判後,達成了「江戶無血開城」的協議,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江戶。

在1868年5月的上野戰爭中,西鄉隆盛擊敗了幕府的殘餘力量「彰義隊」,並回到家鄉鹿兒島修養。此時東北的奧羽越列藩同盟堅持對新政府軍進行頑強抵抗,因此7月23日西鄉隆盛又率軍前往迎戰。不過在他的部隊於8月抵達越後的柏崎時,他接到了他的弟弟西鄉吉二郎戰死的消息。西鄉隆盛此時不得不壓下悲痛,率領政府軍與叛軍交戰,並屢屢獲勝連戰連捷。在取得了這場名為「東北戰爭」的勝利後,西鄉隆盛並沒有採取報復行為,而是對降服的叛軍採取了寬大態度,這就讓西鄉隆盛得到了「仁者」的讚譽。

四、英雄末路

在1869年5月1日,西鄉隆盛為支援箱館戰爭而再次出徵,但因戰爭提早結束而返回東京。在1869年6月2日,他因功績而被御賜賞典祿永世2000石。但西鄉隆盛拒絕了留在朝廷為官的命令後,就返回了家鄉鹿兒島擔任地方官職,並推行了土地改革(這一舉動也是日後大久保利通等人敵視他的原因,他是唯一威脅這些人的存在,因為太進步了)。

然而在1870年2月西鄉隆盛和大山巖等人赴長州藩,查看奇兵隊脫隊騷亂的情況後,又聽聞薩摩藩志士橫山安武自殺上諫的事情後,西鄉隆盛大受震撼。西鄉隆盛開始擔憂薩摩人染上新政府官吏那些驕奢淫逸的惡習,並開始背離民心,於是派人勸說薩摩出身的軍人和官吏從東京歸鄉親近民眾,遠離惡習。而他本人也在巖倉具視。大久保利通和西鄉從道的反覆勸說下,為了政治改革而出仕為官。

伺候西鄉隆盛與大久保利通等人,開始著手政治改革,並設立了「御親兵」,成為了新政府進行政治改革的武力後盾。並在1871年7月5日擔任了制度取調會的議長,與大久保利通等人審議了新官制、內閣人事、廢藩置縣等大政方針。而後經過朝議,天皇於14日召集在京的藩知事(舊藩主),公布了廢藩置縣的詔書。後在1871年11月至1873年9月主導留守內閣時期,進行了府縣整合、軍制改革、學制制訂、頒布國立銀行條例、發布徵兵令等措施。可以說為明治維新做出了頗多的貢獻,是維新三傑裡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但此時日本的國內情況並不樂觀,儘管推行了四民平等的政策(也就是士農工商),可此時日本華族和皇族且可以擁有數十萬乃至數百萬石的俸祿。而作為小生產者,佔全國十分之一人口士族最高卻只有三百石,最低才五石,士族尚且如此,平民就更別提了。巨大的貧富差距下,新政府又將原本為了倒幕運動做出功績的士族和民兵組織趕出軍隊,以至於社會出現了不穩定因素。

西鄉隆盛為了給這些人爭取一條活路,遂計劃以「徵韓論」為幌子,以備戰的名義將士族和民兵組織重新整編入軍隊任職。然而西鄉隆盛的「徵韓論」最終還是破產了,他本人也在1873年9月末憤然辭職,連帶有600多名政治家、軍人和官吏一同辭職,史稱「明治六年」政變。此後西鄉隆盛在11月10日返回了家鄉鹿兒島,因為下野的鹿兒島縣籍軍官和警察相繼歸鄉,縣內無業青年日益增多,西鄉隆盛就設立了私人學校對這些人進行約束。

此時的西鄉隆盛,成為了薩摩藩最後的一名武士,只能在他的家鄉看著國內的情況不斷惡化,鬱悶的過著閒散生活。可隨著他的「私學校」勢力日漸增強,許多學生也先後擔任縣內官吏,遠在東京並設立內務省,自任內務卿,開創了被稱為「有司專制」的獨裁政權的大久保利通開始坐立不安。尤其是在1876年因為「廢刀令」而引發多次叛亂之後,大久保利通更是擔憂西鄉隆盛也會造反威脅到他,於是派人前往鹿兒島調查西鄉隆盛,甚至派出中原尚雄準備對其進行刺殺。

這些舉動無疑徹底激怒了西鄉隆盛的「私學校」的學生們,於是便自發的進行反抗。此時西鄉隆盛已經沒有了退路,於是便在1877年2月6日在「私學校」召開大會,決定率軍上京向政府問罪。而西南戰爭的戰火也就被徹底點燃,這也成為了西鄉隆盛的最後一戰,亦是他末路的開端。

結語

沒有任何懸念,儘管西鄉隆盛率領的薩摩軍訓練有素,久經沙場,但是大久保利通所派去平叛的政府軍卻有著空前的兵力優勢和物力優勢,西鄉隆盛在這場歷時7個月的西南戰爭中最終落敗。在1877年9月24日,西鄉隆盛率領殘部發起了自殺式的進攻,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身負重傷的西鄉隆盛正襟危坐,並命令別府晉介為其介錯人。別府晉介遂舉刀為其介錯,西鄉隆盛就此身亡,享年49周歲(按照日本舊曆法則為51歲)。

西鄉隆盛的死代表了明治維新的進步性徹底消亡,日後的日本徹底由皇族、華族——如大久保利通這樣的人,以及大資產家把持,形成了一個封建軍國主義政體。最終明治維新未能給日本帶來光明的未來,反而使其劃入罪惡的深淵。而西鄉隆盛,這位明治時代最後的武士的消亡,也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悲哀。儘管日後,日本政府恢復了西鄉隆盛的名譽,可這一切都已經無助於改變日本的現狀了。明治維新的初衷也隨著這位最後的武士,一併消亡了。

參考文獻:《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的人生王道》

《西鄉隆盛全集》

《日本明治維新》

《日本近代史》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的功臣,亦是西南戰爭的叛賊,最後的薩摩藩武士西鄉隆盛
    如果提起明治維新,我們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倒幕戰爭和維新運動,以及在這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中,如同星辰般耀眼的人傑們。這其中維新三傑最為著稱,也就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以及出身薩摩的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無疑是一個矛盾的結合體,他曾經為幕府效力,其後又投身於倒幕運動,在明治維新中也有頗多的功績。
  • 明治維新三傑,戊辰戰爭的功臣西鄉隆盛,為何最後卻掀起了內戰?
    近代的時候,日本積極學習西方,進行明治維新,一躍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他甚至以弱博強打敗了當時比較強大的沙俄。繼而入侵朝鮮,企圖霸佔中國。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很值得探討的。在這個改革中,曾經湧現出三位傑出的人物。分別是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和西鄉隆盛。其中西鄉隆盛更值得研究。
  • 最後的武士西鄉隆盛,英雄善戰推翻幕府,卻遭政府算計身首異處
    戊辰內戰薩摩藩武士西鄉隆盛是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主人公原型,前期率領薩摩藩武士從事倒幕運動,為日本政府推翻幕府統治立下赫赫戰功,後期卻因反對政府政策遭政府軍和西洋軍合力絞殺,身首異處,其英雄事跡可謂悲壯。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時代悲劇
    坂野潤治獨出心裁,分出板垣退助(議會派)、木戶孝允(立憲派)、西鄉隆盛(強兵派)、大久保利通(富國派)四個陣營。早期明治史就是四大派別爭奪領導核心的黨爭史,「徵韓論」、自由民權運動就是各派別互相摩擦的產物,路線鬥爭最終在西南戰爭達到高潮,爭議公開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浪漫主義悲劇
    坂野潤治獨出心裁,分出板垣退助(議會派)、木戶孝允(立憲派)、西鄉隆盛(強兵派)、大久保利通(富國派)四個陣營。早期明治史就是四大派別爭奪領導核心的黨爭史,「徵韓論」、自由民權運動就是各派別互相摩擦的產物,路線鬥爭最終在西南戰爭達到高潮,爭議公開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 西鄉隆盛:明治政府的功臣如何成了叛臣
    西鄉隆盛:歷史上真實的「最後的武士」東京的上野公園有尊雕像,是一位踩著木屐的胖大叔,牽著一隻獵犬。大叔就像是某個清早出門遛狗的鄰居,模樣普通得很。他叫西鄉隆盛,曾是明治政府的陸軍大將、近衛軍都督。西鄉很愛狗,1873年下野後,他回到老家薩摩(今鹿兒島縣),常常帶著小獵犬外出打獵。
  • 書評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浪漫主義悲劇
    坂野潤治獨出心裁,分出板垣退助(議會派)、木戶孝允(立憲派)、西鄉隆盛(強兵派)、大久保利通(富國派)四個陣營。早期明治史就是四大派別爭奪領導核心的黨爭史,「徵韓論」、自由民權運動就是各派別互相摩擦的產物,路線鬥爭最終在西南戰爭達到高潮,爭議公開化,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 雷頤:西鄉隆盛——浪漫的悲劇(上)
    >說起明治維新的功臣,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西鄉隆盛了。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明治維新三傑」,他排名居首。他是明治維新的最大功臣,卻又在1877年,明治政府成立近十年後成為叛軍首領,與政府軍戰敗身亡,成為反賊叛國賊。但十餘年後,他又被大赦,且撤銷叛亂罪名,恢復名譽,並被追贈國正三位,後來又為他建立一座銅像,表示紀念。 一生如此跌宕起伏、落差巨大,緣於他的浪漫情懷與時代的矛盾。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日本維新三傑: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在與幕府的戰爭中,維新派對偏向自己或者保持中立的諸侯們曾作出諸多妥協,暫時容忍他們割據一方。待到戰火平息,急於推行改革的木戶孝允決心首先收權,力主進行「版籍奉還」,強制各藩將土地和人口交給中央政府管轄。
  • 明治維新150年︱最後的武士——日本西南戰爭始末
    日本維新三傑:木戶孝允、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在與幕府的戰爭中,維新派對偏向自己或者保持中立的諸侯們曾作出諸多妥協,暫時容忍他們割據一方。待到戰火平息,急於推行改革的木戶孝允決心首先收權,力主進行「版籍奉還」,強制各藩將土地和人口交給中央政府管轄。
  • 日本維新後的內戰——西南戰爭,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殞命沙場
    西南戰爭是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國內的最後一場動亂,表面上這場戰爭起因於西鄉隆盛等人,但實際上,這是明治政府為了統一國家、樹立天皇權威,解除武士階級特權而進行的一場鬥爭。  西南戰爭結束後,武士階級就徹底退出日本的歷史舞臺了。
  • 了解死敵日本之-武士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絕對是日本鬼子中的精英人物,他看到了日本人要求富國強兵趕走侵略者,清除腐敗幕府的強烈願望。在西鄉隆盛藩主的支持下,他開始各處奔走聯合各地力量起兵倒幕。擁護日本天皇的倒幕軍和代表德川幕府的戰爭拉開了序幕。
  •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一人鐵血無情,一人背叛政府,一人憂心而死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 日本明治維新三傑: 1、西鄉隆盛 西鄉隆盛簡介: 西鄉隆盛,日本江戶時代末期(幕末)的薩摩藩武士、軍人、政治家,他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
  • 日本網友的強力推薦,NHK大河劇《西鄉殿》10大必踩景點
    在這部戲中經常幫篤姬與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進行書信往返的西鄉吉之助,就是後來的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也正是2018年NHK大河劇《西郷どん》的主角。他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軍人與政治家,並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因為無法認同明治政府的種種作法,最後掀起日本最後的一場內亂「西南戰爭」,後失敗自決,人生最後以悲劇收場。
  • 西鄉隆盛:浪漫的悲劇(上) - 經濟觀察網 - 專業財經新聞網站
    2018大河劇《西鄉殿》中的西鄉隆盛(左二),與大久保利通(左三)【城南舊事】——日本歷史人物系列說起明治維新的功臣,最有名的恐怕就是西鄉隆盛了。他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與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並稱「明治維新三傑」,他排名居首。他是明治維新的最大功臣,卻又在1877年,明治政府成立近十年後成為叛軍首領,與政府軍戰敗身亡,成為反賊叛國賊。但十餘年後,他又被大赦,且撤銷叛亂罪名,恢復名譽,並被追贈國正三位,後來又為他建立一座銅像,表示紀念。一生如此跌宕起伏、落差巨大,緣於他的浪漫情懷與時代的矛盾。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講述的就是幕府與維新派之間的戰爭,事實上當時的武士裝備也已經非常現代化了武士最後的輝煌,西南戰爭明治天皇推翻幕府後,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廢藩置縣,建立三府七十二縣的方式迅速瓦解了各藩勢力。
  • 被時代裹挾的棄子,明治維新與西南戰爭中的日本武士
    好萊塢電影《最後的武士》講述的就是幕府與維新派之間的戰爭,事實上當時的武士裝備也已經非常現代化了武士最後的輝煌,西南戰爭明治天皇推翻幕府後,迅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廢藩置縣,建立三府七十二縣的方式迅速瓦解了各藩勢力。
  • 日本網友的強力推薦,NHK大河劇《西鄉殿》10大必踩景點
    在這部戲中經常幫篤姬與薩摩藩藩主島津齊彬進行書信往返的西鄉吉之助,就是後來的西鄉隆盛(1828年1月23日-1877年9月24日),也正是2018年NHK大河劇《西郷どん》的主角。他是日本江戶時代末期的薩摩藩武士、軍人與政治家,並和木戶孝允(桂小五郎)、大久保利通並稱「維新三傑」,因為無法認同明治政府的種種作法,最後掀起日本最後的一場內亂「西南戰爭」,後失敗自決,人生最後以悲劇收場。
  • 最後的武士:日本對華間諜戰始祖西鄉隆盛之死
    西鄉隆盛則是日本政府中最早開始策劃侵略中國的人,號稱日本近代的又一雄才,他是薩摩藩出身,生於下級藩士家庭。日本的「經營之神」稻盛和夫將他奉為精神偶像,他也是梁啓超崇拜的人物。2003年美國和日本合拍的電影《最後的武士》就以西鄉隆盛的故事為藍本。在西鄉隆盛所處的年代裡,日本歷史進入了新的紀元。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即位,改年號為「明治」。
  • 明治維新三傑之一居然慘死在自己人手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西鄉隆盛堂堂明治維新的功臣,怎麼落得如此悲慘下場?這就得從明治維新之後的政治鬥爭說起。西鄉隆盛全力倒幕西鄉隆盛出生於一個下級武士家庭,受到的教育就是封建武士的教育,可以說他骨子裡就一直是個武士。明治維新前,他掌握著薩摩藩的軍權。薩摩藩由於薩英戰爭,在戰爭中領教了英國的厲害,知道了現代化軍隊和日本封建軍隊之間的巨大差別,因此較為進步,有推翻幕府統治,開始日本的維新進程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