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漸漸從記憶裡消失的徐州地標,是我們再也回不去的過去!

2020-12-15 名城徐州

「尋找城市推動力」多媒體新聞行動《徐州:大城崛起》(十五)

曾經,「下了火車,

就能看到『藍天』和『白雲』,

是徐州人最大的驕傲」;

曾經,「誰能在古彭上班,

說出去都『牛』得很」;

曾經,在那個大家還不知道「網購和快遞是什麼」的年代,

徐州的大人小孩們,

最愛的是要武路和朝陽市場,

「那裡有你能想到的所有東西」

然而歷史就是你走了,我來了。

高速運轉的時代飛輪中,

它們或許已經不再是最大、最高、最新,

但它們的存在曾經驚豔了時光,

在我們記憶中永遠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中央百大:用70年走了一個輪迴

說起徐州的地標級商場,徐州人一定首推百貨大樓。「從我的母親,再到我,這四十多年來全家都習慣了去百大買東西,百大是我們老徐州人心中的百大。」前段時間,得知百大即將搬遷,黃女士特意抽出時間來逛「最後一趟」。

「百大」是徐州最早的國有商場,誕生於1950年,最早叫「老淮海」,1983年,更名為徐州市百貨大樓。1987年,銷售額突破億元大關,成為蘇北第一家超億元商場。1993年,改制為徐州市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以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為核心組建徐州百貨大樓集團。2004年,徐州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與南京中央商場集團聯合,成立徐州中央百貨大樓股份有限公司。

早在去年9月,就有關於「徐州百貨大樓搬遷到『銀座』」的消息傳出。前不久,在百貨大樓的廣告通報欄上,筆者看到上面貼著寫有「搬遷全線清貨 感恩徐州」「新百大,耀不同,12.24耀新開幕」的新海報。

從1950年在彭城路開業,到中山路上的行業旗艦,再到彭城路上新址再戰,徐州百貨大樓用70年走了一個輪迴,惟願滿載徐州人記憶的新百大,再創輝煌。

「徐州第一路」沿線的地標級商場

有著七十年歷史的淮海路無疑是「徐州第一路」,60年代它有「省內第一街」之稱。東起淮海廣場,中穿彭城廣場,新淮海西路二期延長後,淮海路西頭將延伸至徐蕭公路,沿線商業輻射力進一步加強。這條城市最繁華的商務商業街區,曾出現許多著名的商廈。如今,它們或拆遷,或改造,逐漸成為徐州人的城市記憶。

1971年人民商場開業,1981年徐州副食品大樓開業,1984年,綜合性的商業服務業大樓白雲大廈建成營業。2015年12月,為了給軌道交通1號線讓道,這座陪伴徐州人30年的地標性建築開始拆除。「買羽絨到白雲」這句商業口號成了老徐州人永恆的回憶。

1985年,隨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終結,建國路上的宣武市場橫空出世。「對宣武市場最深的記憶就是,小時候每年元旦前,去要武路批賀年卡。」2005年,宣武市場成為徐州市銷售過百億元的市場之一。

1986年,位於徐州淮海廣場南側的藍天商業大樓建成開業。「徐州的王府井」,開業頭兩年,就創造了徐州商業的過億紀錄。

同年,古彭地下商場動工,次年,古彭大廈動工。「商場內每天顧客如潮,營業員中午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當時誰能在古彭上班,說出去都『牛』得很。」

隨著改革的深入,徐州百姓對小商品的需求日益增多,1992年,徐州朝陽市場以及展覽館夜市順應市場需求應運而生,成為徐州百姓閒暇時光最喜歡逛的零售市場。

跨入新世紀,徐州迎來了新一佳、大福源、家樂福、易初蓮花、農工商超市,與本土的百惠家美時、百大超市、惠客隆等超市共同構建成徐州超市競相發展的格局。

2003年,金鷹國際、金地百貨開業,成為徐州高級時尚百貨的領跑者。2009年10月1日,彭城壹號時尚街區正式運營,同金鷹國際、金地商都形成功能錯位互補發展。

2015年初,徐州市政府公布「淮海新城」初步規劃方案。規劃範圍為東至三環西路,西至黃河路,北至徐鄭客運專線,南至玉帶大道,總用地面積33平方公裡。雨潤、萬科、融創、中糧、美的等地產巨頭紛紛大手筆進駐這裡,淮海新城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機遇。

與此同時,一批批新興商圈商業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雲龍萬達、淮海環球港·奧特萊斯、銅山萬達、三胞廣場……不斷刷新徐州,引領城市的時尚潮流。2017年4月28日,徐州蘇寧廣場盛大開業,用266米的高度,把持著城市的天際線,成為淮海商業新地標。

特別鳴謝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童年,再也回不去了
    黑狗是從二舅家拿回來的,二舅住在深山裡,交通閉塞,記得去接黑狗回家都走了將近3個小時,灰狗是媽媽在外幹活撿回來的。這兩隻狗性格迥異,但卻在一起共患難了5年。那時候只要到周末,爸爸就會帶著我跟哥哥去街上吃鍋貼餃子,這兩隻狗也會跟在我們後面一起去飯館,爸爸除了給我們點上餃子,也會給兩隻狗各來一份,吃飽喝足後再一起回家。
  • 背影裡的徐州地標:50年代消失的江北第一樓,江湖上仍有他的傳說
    在徐州四千年的建城史裡,地標,如沙畫,在山河流轉之間起落明滅。那是鄉愁的一縷月光,映照在異鄉的井臺前;是家中最烈的那壺酒,淺斟低酌就自濃醉。今天,我們目之所及,是近百年以來徐州地標的背影,世事如棋,縱然他們的原身已不可見,但是那些故園榮光,始終如一。1939年8月的一天,日光傾瀉而下。雙喜脖子上的巾布早已被汗水浸溼。
  • 這些年,在南京漸漸消失的美食……你吃過幾樣?
    提到現在南京的美食店那可就有的說了而提到舊日裡的那些美食它們在我們的記憶中漸漸消失這些已經消失、正在消失的味道哈羅哈是南京最早的平價自助餐廳2000年第一家哈羅哈開在金貿大廈B1樓也就是現在五星電器的位置2012年關門後成為無數人的回憶剛開業的時候就非常火爆
  •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半生緣》
    「我們再也回不去了」。十四年後,在嘈雜的小酒館,曼楨對世均說。「下雪的日子,我好像見到一個人像世鈞,但一轉身,又不見了。如果我們倆結婚生子,很順利的話,我們之間也就不成其為故事了。」開篇就是在曼楨平靜的敘述中展開的。
  • 那些年我們玩過的勁舞團,或許再也回不去了!
    記得那年17到18歲當時有個遊戲特別火,叫做勁舞團當時網吧裡基本上十個有八個都在玩這個遊戲,勁舞團是久遊網出品的一個跳舞類的網路遊戲,當時沒有手機端只要電腦端上可以玩(實際上當時手機也沒那麼智能大多功能機)
  • 那些年江蘇人衣櫃裡的經典款|江蘇品牌記憶
    穿越時光,跟小編一起細數那些年江蘇人的衣櫃必備的經典款服裝,以及那些年江蘇的服裝老字號,感受那些永不消逝的經典風格吧。在那個成衣尚不發達的年代,去綢布莊量體裁衣便成了老百姓的首選,而老無錫人腦海裡的金字招牌便是世泰盛。   若是有一件世泰盛訂做的衣服,那可真是驕傲了,必須挺直了腰板穿,那股子勁兒不亞於今天穿個愛馬仕。
  • 張愛玲的《半生緣》: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電視劇《半生緣》改編自張愛玲同名小說 ,劇中當顧曼楨在十多年後再與男主相逢後,昔日的甜蜜湧上心頭,但兩人眼裡的喜悅更多的被哀傷掩蓋,無語凝噎,最後只有一句:我們再也回不去了。而半生之後,便再也回不去了,不如放下。
  • 徐州夜市、露天燒烤、花鳥市場都消失了,那我們窮人的生活還剩什麼?
    ,熱鬧非凡,那是愛熱鬧的徐州人必去的地方。每每和朋友相約夜市,總是喜歡先從美食逛起,買幾樣吃的拿在手上,然後邊吃邊逛,看著那些售賣的小玩意,哪怕每一次來都是那些店家,都是那些東西,但是卻絲毫不會影響我們的興趣,一排排的從頭逛到尾,溜達一個小時,完全不成問題。
  • 那些漸漸消失在我們話題中的80後
    前幾天和家人看新聞,電視裡抗擊疫情、走在一線的工作者在接受採訪時,新聞中都有刻意強調了他們的年齡,「90後」、「95後」,看來這一代是真正崛起,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了。作為我們家唯一的80後,我哥詼諧又帶點遺憾地說:「80後看來是真的淘汰了。」
  • 我們熱衷於懷舊,因為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似乎越來越熱衷於懷舊,什麼老歌、老電影、老照片、老明星,總有那麼多人在回憶,懷舊已經成了國民經濟的一個增長點,一些有關懷舊的電影票房都還不錯,懷舊金曲和老照片也都挺受歡迎,特別是2018年懷舊風盛行,連80後、90後都開始懷舊了,真不知道他們懷念什麼,懷念幼兒園時期的玩伴嗎
  • 黔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黔江,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黔江在線微信公眾號消息眨眼間,2020年快要結束了不禁感嘆自己又要老一歲了回想過去,好似就在昨日一般在這幾十年的歲月裡黔江給我們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也悄悄帶走了許多「東西」兒時一起玩耍的夥伴們今又何在?
  • 再見,徐州花園飯店!又一個地標沒了……
    談起徐州市中心的地標,近幾年都是:蘇寧廣場、金鷹、1818,而在老一輩徐州人心中市中心的地標是:鐘鼓樓、中山飯店、花園飯店、百貨大樓等可是,隨著中山飯店和百貨大樓的相繼拆除市中心的容貌在慢慢改變老徐州的地標正在一個個消失......今天!
  • 南開區,再也回不去了
    這種淳樸美好的心境如今很難體會到如果你是南開人一定會懷念那些老胡同如果你是南開人你或許還記得五和百貨商場那是天津曾經的地標之一各類圖書一應俱全酷愛看書的我能在書店待一下午現在已經不常去了是少年宮吱呀作響的地板是街巷此起彼伏的叫賣聲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曾經
  • 留在了回憶裡,留在了那回不去的過去裡
    還記得電視機是四百多塊錢買的,電瓶是二百多塊錢買的,要送到鎮上我小姨家裡去充電,充一次電可以看半個月電視,還可以照明用,可好了。有了電視機以後,附近村子的人都來我家看電視,屋子裡坐不下,我爸爸就把電視搬到院子裡去看,每天都是滿滿一院子人來我家看電視……好懷念那時候啊,很快樂。記得小時候經常有露天電影看,那時候最喜歡去看電影了,因為是彩色的。
  • 謹以此文獻給90年代生活在三角線的徐州人: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
    一別二十載竟未曾再來故地重遊時百感交集中謹以此文獻給90年代生活在三角線的徐州人: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時光裡,沒有三角線米線……當時我和同學一起撐著傘回家,雨水已經沒過膝蓋,我一條腿踩了進去,試探了一下,感覺有些深,就果斷抽回了腿。第二天雨停經過,果然是個沒有蓋的窨井。以前住過的地方,一如往昔模樣。每條我放學愛穿梭的小路都保留著原樣。記得有年周邊城市地震,徐州有震感。當時我正在寫作業,還對同桌說你晃啥?話沒說完就聽老師說大家不要寫了都抓緊下樓回家吧。
  • 西海情歌:一首歌的陪伴,回不去的過去
    也許是因為在KTV時,某友必唱的歌,某友歌喉很好,流行音樂,舊時經典音樂無不脫口而唱,暗地佩服她的能力和嗓子,而我最喜歡聽的是那些草原風,簡單的歌詞,深切的情感。不得不承認很多事情,真的是緣分,原本兩個不搭架的人,也許就因為某種微小的原因,倆人就投緣了。至今仍記得初見她的情景,素不相識,素未謀面,但熱情的她就對我百般關照。
  • 宜賓人遠去的大廠記憶:漸漸消失的廠區電影院
    二樓是一個培訓中心:三樓還沒有裝修,不知道以後是什麼樣子:又一個廠區的電影院「消失」了。大廠應該是很多老宜賓人的共同記憶。「我是學校的老師嘛,」宜五中的老教師回憶道,「電影院每隔一段時間,如果有適合兒童的電影,就喊我們老師組織起去看。」圖源紙廠紀錄片「現在我回憶起,還是覺得多好耍。娃兒些看到有趣的,就在裡面笑。還有看到那個時候換片那些,就對著那些放電影的罵。都是娃兒,不懂事。」
  • 「懷舊圖集」吹糖人:漸漸消失的老手藝,淡忘在時光裡的童年記憶
    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出現,這是歷史發展的慣性。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裡人們曾經所珍重的真摯的相互信任的感情。」 ——[日]鹽野米松曾幾何時,學會一門手藝就是一輩子吃飯的。幾千年來,祖先給我們留下無數讓人驚嘆的手藝。小的時候,街上有從事各種職業的人,有煉鐵匠、染衣匠,也有伐木師、燒炭師,還有專門為蓋房而鋪基石的人。
  • 恍然間時光已經去了:那些年,再也回不去的洪樓夜市
    因為濟南這雨下得確實太任性,所以戶外活動也就自然而然的少了,聚隆廣場的悅立方也開業了挺長一陣時間了,筆者閒來無事就去逛了逛。說起來除了世茂筆者還是很少去逛這種大型城市綜合體的額,主要是覺得不如戶外環境玩得自在。
  • 回不去的鄉村,幾個漸漸式微的鄉土意象
    村子裡種地的人越來越少了。種莊稼的把式像土地上的莊稼一樣,一茬一茬,離開了他們辛苦勞作的土地。土地在漸漸荒蕪,梯田、坡地、鹼灘、溝壕、甚至躲土匪時期遺留下來的堡子的城牆,曾經長滿麥子、油菜、土豆、豌豆、胡麻、穀子的土地,如今密密麻麻布滿了黃蒿、冰草、麥瓢兒、刺薊、蒲公英以及不知名的野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