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百期經典文化傳播系列《詩行天下》,由湖北之聲與「詩詞世界」聯合出品。
提起天府之國四川,人們最先想到的可能會是火鍋、大熊貓,又或是那裡獨特的方言。但若是說到四川的城市,大多數人腦海裡最先浮現的,想必多半是成都。
成都歷朝歷代都是四川的首府與中心,千百年來,多個政權在此建都,最後又都被雨打風吹去。而其中,自然以三國時劉備的蜀漢最廣為人知。演義裡發生於此的種種故事,又為成都多添了幾分文化魅力。
歷史上關於成都的詩詞歌賦也經典無數,可要說起誰寫的最多最有名,卻要當屬那個憂國憂民、心懷悲憫的大唐詩聖——杜甫。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盛唐繁華早已不在,詩人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來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未來成都之前,杜甫對這裡的種種歷史典故便早有所知,次年初春,他便迫不及待地來到了城西的丞相祠堂——武侯祠。
半生命途多舛、顛沛流離,空有一身抱負而無法施展的杜甫,在武侯祠裡撫今追昔,百感交集,寫下了那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蜀相》
諸葛丞相的祠堂去哪裡尋找?錦官城外翠柏長得鬱鬱蒼蒼。碧草映照石階自有一片春色,黃鸝在密葉間空有美妙歌聲。當年先主屢次向您求教大計,您輔佐先主開國扶助後主繼業,可惜最後卻出師徵戰病死軍中,使古今英雄常常感慨淚溼衣襟。
這首詠史懷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裡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
作為七言律詩,全詩章法曲折宛轉,自然緊湊。前兩聯記行寫景,灑灑脫脫;後兩聯議事論人,忽變沉鬱。全篇由景到人,由尋找瞻仰到追述回顧,由感嘆緬懷到淚流滿襟,頓挫豪邁,幾度層折。詩中所懷者大,所感者深,雄渾悲壯,沉鬱頓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因此,這首《蜀相》常被後人稱為是杜甫詩篇中最為經典的懷古詩。
在成都草堂,詩聖一共度過了四年清貧歲月,寫下了200多首詩篇,其中不乏《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江畔獨步尋花·其六》、《絕句》等名篇,這也是其創作生涯的又一個高峰階段。
杜詩雖大多沉鬱頓挫,卻也不是沒有色彩喜悅的。來到成都的第二年,它的生活終於較為安定,他每日親自耕作,種菜養花,與附近農民交往融洽,滿心的愁思之外,也有了些許閒情。
公元761年初春的一個夜晚,一場大雨突然降臨成都,草堂裡的杜甫被雨聲吸引走到了門前佇足觀看,雨水的清涼與嘈雜,帶給了他滿心歡喜與詩意。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溼處,花重錦官城。——《春夜喜雨》
在杜甫的眼中,好雨似乎會挑選時辰,降臨在萬物萌生之春。伴隨和風,悄悄進入夜幕。雨水細細密密,滋潤大地萬物。天上濃濃的烏雲,籠罩田野小路;獨自閃爍的點點燈火,是江上的漁船。若是明早去看帶露的鮮花,那成都滿城一定都是繁花盛開的美景。
作者在這首詩裡,以極大的喜悅之情描繪了春雨的特點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熱情地謳歌了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對春雨的描寫體物精微,細膩生動,繪聲繪形,使得此詩意境淡雅,意蘊清幽,詩境與畫境渾然一體。
詩中雖沒有一個喜字,卻四處洋溢著喜悅與讚美,不愧為一首傳神入化、別具風韻的詠雨佳作。這也是杜甫居於成都草堂期間,情感色彩最為明麗的詩歌之一。
如今,杜甫草堂已成為和武侯祠並立的成都著名文化名勝,這所小小的茅屋,吸引著無數後人前往瞻仰。
不過在成都厚重的文化積澱之外,它所經歷的滄桑同樣讓人注目。
據史書記載,公元前5世紀中葉,古蜀國開明王朝九世將都城從廣都樊鄉(雙流)遷往成都,取周王遷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而得名成都。
公元前316年,秦國兼併蜀國,後設置蜀郡於成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蜀郡太守李冰,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該地人民,主持修建了沿用至今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並造石人作測量都江堰水則,成為中國最早的水尺。
經過歷代人的治理發展,以及四川盆地得天獨厚的優勢,秦末漢初時,成都已漸漸取代關中而被人們稱為「天府」。
西漢時,成都被置為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廣漢、犍為四部。彼時成都的織錦業已十分發達,設有「錦官」,故有「錦官城」即「錦城」之稱。當時成都人口超過了7.6萬戶,近40萬人,已成為全國六大都市(長安、洛陽、邯鄲、臨洮、宛、成都)之一。
但獨特的地理環境以及日益繁榮的發展,讓蜀地和成都成為了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三國時劉備於成都稱帝,建立蜀漢而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時,蜀地先後在晉王朝、「成漢」、宋齊治下變換動蕩。等到了穩定的隋唐,它很快又恢復成了全國最富饒的地區之一。
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成都又先後成為「前蜀」與「後蜀」的都城,在元末與明末,也還有「大夏國」,大西政權建立於此。千百年來,興起或割據蜀地的豪強雖沒有一人能席捲天下,但天府之國的屏障與富饒,大概才正是吸引他們的原因所在。
蜀地雖富饒,也常被人們認為是個安逸之地,但蜀地人的血性與氣節卻絲毫不弱。無論是宋末還是明末,四川與成都都是抗擊入侵的重要所在,而在近代,更是因為成都發起的「保路運動」,直接觸發了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抗日戰爭期間,四川是中國參戰人數最多、犧牲最慘烈的地區之一,無數熱血川軍奔赴戰場,為抗戰的最終勝利奉獻一切.....
今天,和平盛世下的四川成都,一如它歷史上的和平時代一樣,早已成為了全國最繁華富饒,居民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而關於這裡的所有歷史記憶和富饒下的「安逸」,也一定會代代相承。
往期精彩
詩行天下|嵊州:千年剡溪唐詩路,萬年文化小黃山
詩行天下|天姥山: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每天一首古詩詞|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每天一首古詩詞|李涉:因過竹院逢僧話,又得浮生半日閒
每天一首古詩詞|溫庭筠: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