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2020-12-16 澎湃新聞
 

如果說柏拉圖把愛視為永恆的代名詞,那麼在盧克萊修眼裡,愛就是一個死亡陷阱,在克爾凱郭爾看來,愛就是一切存在的挑戰。至於浪漫主義先驅盧梭,他則把愛看成一種傳染的戲法。為什麼我們會愛人,不管所愛之人是誰:這一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場漫漫的智慧之旅——奧德·朗瑟蘭哲學專業畢業,瑪麗·勒莫尼耶也在大學裡學習過哲學。她們的文字震撼人心且富有教育意義,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在溫習哲學經典的同時,還能相對緩解內心痛苦的絕妙機會!

 ——德爾菲娜·佩拉,《快報》

成為激情的主人還是最終淪為奴隸?本書的兩位作者對此有著不一樣的理解,她們欣賞這個論題,卻又按捺不住地重新審視了這一古老的爭論。學識淵博的她們巧妙地從各位名人大家身上,為那些仍然想要愛與被愛,還不願落得一場空的人搜尋了一些良方。這部作品辛辣,且帶有一定的悲劇色彩。對於剛踏進感情公海裡的懵懂青年來說,值得一看。

——讓-保羅·昂託旺,《觀點》

何為愛情哲學?

社會上有這麼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哲學與愛情,水火不容。至少自近代以來,哲學和愛情被要求必須分開。愛情,縱使讓人歡喜愉悅,也無法抵擋世人對它的絕望。愛神丘比特,單純天真又心懷不軌,翅膀下藏著讓人喪命的弓箭,與其他諸神一樣淪為了古老的笑話,被永久地埋葬。在這場與愛情抗衡的戰役裡,最終是法國道德家們的悲觀主義傳統獲勝。在呆滯的浪漫主義裡,最真實的性愛、心機和意志力都被深深隱藏。於是,哪怕一兩個小時的愛情思考也會被認為不值得。當人們談論生活中尤為重要的話題——愛情時,竟然驚訝地發現它幾乎淪為無人關心的荒蕪之地,被扔到了在兩性關係中信奉虛無主義的小說家、研究新型「愛情困惑」的社會學家,抑或弄虛作假的宗教狂的手中。沒有人真正願意研究關於愛情的各種哲學觀點,以至於我們幾乎更願意在流行音樂中,而非在當代思想家的作品裡領悟深刻的愛情意義。

早在1818年《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就對此表示驚愕不已。「我們或許應該很驚訝,在人類生活中扮演著如此不一般角色的事物,可以說時至今日都未曾被哲學家正視,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它幾乎還是一塊從未加工過的原材料。」當然,這樣的說法有些誇張。當這位性情暴躁的德國哲學家將柏拉圖的理念直接貶低為一樁希臘同性戀風波時,上述說法甚至有些自我諷刺。但這的確也指出了一個真實存在的謎團。

真正的矛盾之處則是,在希臘誕生於愛情問題的哲學,就像波提切利畫中誕生於貝殼的裸體維納斯女神,似乎都否認了自己的出身。

愛情的倡導者,蘇格拉底,曾在《會飲》中表示,自己對「性愛話題」以外之事一無所知,而如此振奮人心的宣言卻幾乎沒有任何後續影響。

直到克爾凱郭爾的出現,愛情才被再次視為一種理解存在的方式。

[意]  桑德羅·波提切利 《維納斯的誕生》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愛情是幸福的前提,是文學戲劇中經久不衰的主題,而哲學家們卻像是走進了一個裝著生吞活人的野獸的籠子,小心翼翼地談論愛情。於此,我們可以嘗試給出各種各樣的解釋。哲學家們或許擔心人們在愛情裡變得神志不清,才謹慎地談論著這份不同尋常的,甚至可以讓人心甘情願悲痛而死的激情。公元前一世紀的哲學家盧克萊修,受到古希臘倫理學的啟發,指出了哲學本應該思考卻置之不顧的盲區乃至混沌之地。正如伊壁鳩魯學派的一句格言,「不能治癒靈魂疾病的哲學演講都是空洞的」。現代哲學流派或多或少都忽視了「幸福生活」裡的苦惱,這點眾人皆知。總而言之,面對愛情,抑或任何其他相似激情,

我們看到的依舊是古希臘時期的思考:面對這股難以控制的力量,最好小心地待在家裡。

或許也因為愛情似乎與一切理性相違背吧。毫無疑問,這也是為什麼數百年來哲學對愛情一直保持著懷疑態度的另外一個原因。愛情被棄置在了浮誇做作的陰暗情感區裡,被劃分在了理性的陽光永遠無法照射到的心理混沌區,不能簡單地成為哲學家們的一個研究「對象」,充其量算是文人騷客們聊以消遣的話題。因此,從事思考苦役的哲學家們都抱著一種本質上代表著男性的蔑視去對待愛情,這種蔑視會攻擊任何一位反對他們男性觀點的人。如此陳詞濫調或許有些可笑,但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永遠不要忘記,愛情的哲學演講一直都是由男性主持。

沒有人可以預知未來,我們也不會僥倖盼望,因為時至今日,仍是如此。

除了阿倫特和波伏娃兩位女性思想家——但實際上她們也從未宣稱自己的哲學為純粹的哲學——在本書中剩下的聲音,只能是來自人類群體中的另一半。但話說回來,這也不足為奇。

儘管愛情已成為哲學外的話題,但這一結論似乎仍有竊取論點之嫌,值得我們再次質疑,甚至推翻。在很少會嚴肅思考愛情的當代大哲學家中有這麼一位——阿蘭·巴迪歐,相反地,他將愛情定義為一種「真理的生產程序」。愛情是以「發生在兩人之間」為依據的一次體驗,它萌發於一次獨特的相遇,又因一次「愛情宣言」(愛情裡的關鍵步驟,將欲望與純粹的自慰行為區分開)而成為可能。這是否說明,很多哲學家對愛情不甚了解?顯然不是,這甚至就是本書的主旨所在,希望盡綿薄之力為哲學家們在愛情上討回公道。幾乎所有哲學家都曾明確地談論過愛情,或委婉晦澀,或誇誇其談,多為心碎悲傷,時常激動憤懣。事實上,關於愛情,關於愛情中對永恆的幻想、愛情裡痛苦的磨難以及我們渴望知道的馴服痛苦的辦法,他們可以告訴我們的實在太多了。

雲端之上的丘比特

還有另外一種陳詞濫調認為:詩人和作家從未提出過任何關於愛情的可靠真理。而這一結論,要麼是過於武斷,要麼是孤陋寡聞。《危險的關係》的作者肖代洛·德·拉克洛,可謂是兩性戰爭中的卡爾·馮·克勞塞維茨,在愛情研究方面曾與盧梭相比肩。《安娜·卡列尼娜》的作者託爾斯泰亦是如此。託爾斯泰的這本小說作為對悲慘墮落描寫得最為細緻的作品之一,我們從中看到激情式的愛情升華為了一種不朽的美。更不能忽略的是,研究愛情的嫉妒與幻想破滅的獨一無二的現象學專家——普魯斯特,一直深深地信奉著幻想破壞大師叔本華。是否還要再強調一下,我們在書中所提到的某些哲學家本身也是著名的愛情小說家?盧梭的《新愛洛伊絲》,作為歷史上第一本暢銷書,曾在他的時代裡引起轟動一時的熱烈反響。著作等身的克爾凱郭爾,最為人所知的身份始終是《誘惑者日記》的作者。至于波伏娃,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證明:與《第二性》中長篇大論的道理相比,《女賓》中一幕幕殘忍的情節或許更能犀利地揭露巴黎聖日耳曼德佩區曾經一度極為放蕩的道德風氣。

若認為哲學家們在愛情上觀點一致也將十分可笑。叔本華所推崇的絕對克己與浪漫派如盧梭所追求的愛情升華之間毫無共同之處。兩股巨大思潮,截然不同,卻共同存在。在伏爾泰之後,《哲學辭典》中關於「愛情」這一詞條,我們可以找到兩種分別代表這兩大陣營的標誌性詞彙。

伏爾泰寫道,任何一位想研究「這塊與哲學沒太多關係的材料」的人,「都應好好思考柏拉圖的《會飲》,因為文中的蘇格拉底,作為阿爾西比亞德和阿伽通的忠實情人,與他們討論的正是形而上的愛情」。

此外,那些對感情不太細膩的哲學家們,便投向了「更以自然學家的身份來討論愛情的」盧克萊修的陣營,他肯定道。如此,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便形成了兩條思想軸。的確,柏拉圖和盧克萊修之間毫無共同之處。柏拉圖竭盡全力希望在愛情的痛苦中找到一種必然的對等物,用以換取愛情帶給人類的美妙的興奮和不朽的表象。盧克萊修則宣揚在毫無克制的性愛中放飛自我,從而避免穩定愛情中的危險。一方是愛情的白色魔力,另一方則是它的黑色魔力。一方認為,不管是一個小時還是二十年的經歷,都應該以永恆為目標。另一方則認為,愛情中存在一種難以抵擋並只會招致災難的誘惑,所以必須將其消滅。繼柏拉圖和盧克萊修之後,哲學家中沒有一人可以宣稱自己純粹屬於兩種「顏色」中的一種。但所有人都以各自的方式闡明著自己的主色調。

如今,我們又聽到了另外一種結論:愛情庸俗無聊、令人幻想破滅的一面似乎已佔據上風。1969年去世的德國哲學家西奧多·阿多諾對此深信不疑,他甚至認為,人們從此再也無法「在與親密友人調情之時,看到第七天堂之門的打開」。他在《理性的辯證法》中寫道,在當今社會,「愛情已被簡化為了毫無價值的東西」。到底是誰,給黑暗中的愛情帶來了第一束來自希臘的性愛之光,然後將典雅愛情扔在歷史的「後倉庫」裡?

阿多諾在書中肯定道,隨著現代社會科學還原論的發展,生理愛情和精神愛情被嚴格地區分開來。一個是器官的快感,一個是情感的外衣。

「這樣的分裂將愛情的樂趣機械化,將激情扭曲成了一個個圈套,給愛情最重要的部位致命一擊。」往日的浪子現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感情豐富的務實者,打著健康和運動的旗號,甚至在性生活中踐行宗教信仰」。於是愛情成為了一樁純粹的生理買賣,正如保羅·瓦萊裡所說,一次「液體的交易」。

或許人們就是這樣開始信奉「性慾」至上的。這是一項愉悅活動,它「充滿樂趣」,並且不摻雜任何實際的利益要害。自從亞當與夏娃偷吃禁果之後,恐懼早已約定俗成地壓迫在性愛上,這種新的思想真的能將人們從放縱肉慾的惶恐中解放出來?

答案恐怕是不確定的,因為當道德看似轉變為了一種享樂的命令時,自由也成了另一種形式的壓迫。

在情色場所遍地、人人享樂的時代,愛情甚至常常是雙倍殘忍的,每一副身體都活在隨時被另外一副身體取代的焦慮之中,「為了生活」而存在的婚姻制度,儘管經歷了基督教的打磨,卻再也無法保證每個人不淪為替代品。性愛在現代社會的思想體系中無處不在,可它卻失去了曾經人人為之激動的神秘感。若想要讓大眾習慣於揭露每個動作、每一句話背後的性動機,精神分析法或許還要做很多努力。但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麼認為,其實是性慾掩飾了其他的動機?這也正是尼採在某篇遺作中極力維護的觀點。

他肯定道,「對於一對情侶來說,性慾的滿足,從嚴格並且完整的角度來講,根本不是最主要的事,它只是一個符號」。

尼採

愛情哲學仍是一片需要重新開拓甚至亟須保護的領域。

首先需要儘可能地抵抗無處不在的虛無主義

,憑藉著對性行為的壓制,簡而言之,即將其定義為一種病態的放蕩,虛無主義似乎已為自己找到了一款笨重的破壞武器。同時,還需要解決一個戰略性問題,因為專屬愛情的思維邏輯確實與情感市場表面的理性相悖,在這樣的情感市場裡,每一位交易者都眼睜睜看著自己逐漸被束縛成了一模一樣的元素分子,在唯一的原則——個人主義——下可憐兮兮地盤算各自的心機。

不負責任並充滿暴力,就是愛情在世人眼中的另一副模樣。

從「性別差異」的角度來看,或許我們領悟到了一種比某些女權主義者的言論更為合適的新觀點。在情色戰場裡,女人無法成為像男人那樣的人,男人反之亦然。事實上,關於每位哲學家的困擾和偏見,甚至其中大多數都暴露出的對女人欺騙的恐懼,本書將討論的所有人與事,都曾以各自的方式,闡明了問題的根源。

你告訴我,你怎麼去愛,我告訴你,你是誰。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愛情,僅僅數日的任性、執著頑固的愛慕、持久穩定的柔情、衝昏頭腦的心血來潮、冷漠無情的習慣……

諸如此類的愛情,哲學家們也都一一無法逃過,甚至戲劇性地成為了這些愛情的代表。

再次思考他們的哲學教義時,是否應該聯想到那句著名的「一小堆可憐秘密」?顯而易見,很有必要,或者坦白而言,這個問題根本無需提出。但另外一種奇怪的觀點也正逐漸強制性地壓迫哲學:作家的個人生活既不能證明也無法解釋其思想。各位繞道吧,和他們的私生活沒什麼關係。如此觀點或許會讓古希臘人十分震驚,對於他們來說,若想評判某一思想,必定要看這個想法對思考者內心的影響。從蘇格拉底開始,哲學所瞄準的對象裡裡外外地都開始活躍起來。

關於愛情研究,傳記研究的合理性通常不會受到太多質疑,一場前所未有的或災難性的邂逅,甚至一場從未上演過的邂逅,往往都會對一位思想家產生決定性的影響。

從蒙田(Montaigne)到克爾凱郭爾,以及位於二者之間的盧梭,所有人都曾以隱蔽的方式將感情的創傷或勝利摻雜在哲學思考之中,以完全自願的方式創作出了某種形式的自傳。

尼採寫道,「我一直都是全身心地用我的身體和生活來寫作,我並不知道『純粹的精神』問題是什麼」。一直以來,哲學家們都在用自己的生命書寫愛情,摻雜進他們每個人的感情變故、經歷的苦惱或者與那些背後的女人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往往更具有分量和意義。1914年5月17日,弗洛伊德給摯友歐內斯特·瓊斯寫道,「無論是誰,但凡可以向人類承諾將其從性愛的折磨中解放出來的人,都將被奉為英雄——即使他的承諾狂妄無知」。關於愛情,哲學家們有時更喜歡說一些無知誑語,而這個事實我們也不予爭辯。最後,我們將決定權留給讀者,讓他們自己來決定是否要感謝這些哲學家,如果他們真的通曉減輕愛情痛苦的方法。

本文選自「輕與重」文叢系列之《哲學家與愛》的導論部分,標題為小編所加。《哲學家與愛:從蘇格拉底到波伏娃》,[法]奧德·朗瑟蘭  瑪麗·勒莫尼耶  著,鄭萬玲 陳雪喬  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愛,熱衷理性的哲學家通常都惟恐避之不及,但古往今來,從不乏有哲學家探討愛這一偉大的奧秘。愛,在哲學裡被描述成一種必須警惕的情感,要麼因為它是虛幻的、折磨人的,要麼因為它讓人偏離智慧、道德等理想。從柏拉圖、盧克萊修到蒙田、盧梭,從康德、叔本華、克爾凱郭爾到尼採、海德格爾、波伏娃,他們都對愛有著什麼樣的看法?本書揭示了古往今來那些偉大的哲學家經歷的感情變故、創傷苦惱以及他們關於愛的思考,對當今社會世俗化的愛情進行了質疑和批判,對於我們思考何為真正的愛情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 作者簡介

奧德·朗瑟蘭(Aude Lancelin) 擁有法國哲學教師資格,法國著名新聞周刊《新觀察家》記者。

瑪麗·勒莫尼耶(Marie Lemonnier)接受過哲學訓練,法國著名新聞周刊《新觀察家》記者。

○ 譯者簡介

鄭萬玲  南開大學法語語言文學學士,南京大學法國文學碩士。

陳雪喬  南京大學在讀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法國文學,譯有《金錢的智慧》(合譯)。

相關焦點

  • 輕與重 | 《哲學家與愛》:在哲學經典中探尋愛情的真諦
    至於浪漫主義先驅盧梭,他則把愛看成一種傳染的戲法。為什麼我們會愛人,不管所愛之人是誰:這一問題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這場漫漫的智慧之旅——奧德·朗瑟蘭哲學專業畢業,瑪麗·勒莫尼耶也在大學裡學習過哲學。她們的文字震撼人心且富有教育意義,給讀者提供了一個在溫習哲學經典的同時,還能相對緩解內心痛苦的絕妙機會!
  • 西方禁書:關於愛情的「靈與肉」,與生命的「輕與重」的哲學反思
    1984年,昆德拉在法國出版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是使昆德拉贏得世界聲譽的代表作,因作品中涉及大量性描寫而遭禁。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之間的三角性愛故事,但作者昆德拉並不滿足於寫愛情,將這本書上升為哲學小說,對永恆輪迴,輕與重,靈與肉等進行了深刻思考。
  •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昆德拉的愛情世界中,輕重自現
    小說描寫了託馬斯和特麗莎薩麗娜之間三角戀情關係,但是昆德拉,描寫的不僅僅是三角戀情關係,而是從永恆的輪迴開始討論,在愛情裡面的輕與重,精神與肉體之間,讓讀者們思考什麼是人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何為生命之輕,在小說中讀到智慧的力量。在文章的最開始,昆德拉最先討論的就是重和輕,讀書重,逃學輕,忠於愛情重,出軌卻輕。在愛情的輕重裡面,昆德拉給出了最詳細的答案。
  • 普通人應不應該跟著哲學家去追尋哲學
    探尋真理性的哲學略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西方藉助人的理性思維、經驗觀察,形成的哲學體系。歷史上的西方哲學家們,從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爾、康德、黑格爾等人造就了頗具影響力的西方世界的哲學系統。然其哲學系統,乃理性思索,有限之見,不可說探尋到了終極真理的目標。
  • 西方哲學家簡介及哲學發展系譜圖
    ,埃利亞學派第一個代表人物) 赫拉克利特(Herakleitos,約前540-約前480與470之間,古希臘唯物主義哲學家,愛非斯學派創始人) 克拉底魯(Kratylos,前五世紀,古希臘愛非斯學派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學生) 巴門尼德(Parmenides,約前六世紀末-約前五世紀中葉之後,古希臘埃利亞學派唯心主義哲學家) 留基波(Leukippos,約前500-約前
  • 輕與重中,孰輕孰重
    最近幾日都在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本小說的概括簡介等在之前的推文中已經講過,在此就不做過多贅述。隨著閱讀的深入,對於小說的主題也能更深入一步,現在我想說說的是文章中幾個人物分屬的輕與重這個問題。小說雖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為題,給人感官上以輕或只有輕的初體驗,但實則小說裡有輕也有重。小說被分為五個部分,其中有兩個部分便是以「輕與重」為題。 在作品中託馬斯顯然是「輕」的代表人物,他的生活從沒有被世俗生活所擊垮,他的身體和靈魂是分開的,把靈魂留給了自己,把肉體還給了自己。
  • 十大著名哲學家,經典名言
    本期給大家推薦了十個著名的哲學家,我 ,分別挑選了幾個比較好的哲學名句。1.約翰.洛克1632—1704,英國哲學家1.你擔心什麼,什麼就控制你。3.叔本華1788—1860,德國哲學家1.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能成為自己。誰要是不愛獨處,那他就不愛自由,因為一個人只有在獨處時才是真正自由的。2.沒有相當程度的孤獨是不可能有內心的平和。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愛情是輕與重的哲學,如何解讀真正含義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愛情是輕與重的哲學,如何解讀真正含義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男人身體的重量。——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一則關於愛與責任的人生寓言。本書表面上講了一個愛情故事,但是它的實質,則是一本哲理小說。
  • 哲學與愛情:何為真愛?
    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哲學與愛情。哲學家的愛情,旁人看不懂;俗世裡的有些愛情,哲學家看了則儘是悲哀。這是為何?因為著眼看生命的層次與高度不同。哲學家的愛情裡充滿了對對方生命個體的尊重,比如莊子在其妻子死後敲翁高歌」,因為莊子知道生命最好的狀態是「回歸自然」。他著眼於宇宙,明白對妻子最好的「歸宿」是什麼。而俗世中可悲的愛情,則近乎「自焚」的態勢卑微付出,比如《白鹿原》中田小娥對黑娃、白孝文對田小娥。三個人,兩段愛戀。
  • 七夕將至,再讀《與妻書》探尋愛與痛苦的真諦:愛情剎那便是永恆
    林覺民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大家熟知他的是那封《與妻書》,那是一封與親愛的妻子的絕筆信,把對「天下與卿」濃情寫在方巾上,把家庭幸福、愛情、國家、人民都聯繫在一起。「吾真真不能忘汝也。這是一封寫不完的信,淚水與筆墨一起落下來,他所赴死所做之事的價值與真摯愛情的價值是無法衡量的,但又要寫下,這苦衷無法向任何人傾訴,唯有強忍著痛苦寫下與愛情的離別。一百年前到如今,我們仍可以讀懂《與妻書》的情,卻不能完全感受到那份真愛的力量,因為經歷不夠。七夕快到了,它又在考驗著我們,讓我們去探尋愛與痛苦的真諦。
  • 7位當代重要哲學家!哲學愛好者一定要知曉
    有一種普遍性的誤解,認為哲學已經死了。但是,哲學對其它學科的統領地位還是有的。哲學學術已經高度分化。從邏輯學,到數學哲學,從女性主義到形上學,都有不少人做出了貢獻。以下是當今人類最重要的思想家。也是人類思想上有貢獻的當代哲學家和重要領導人。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在你的生命裡,什麼是重什麼是輕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將蘇俄入侵捷克時繼續作為背景,對各種感情進行描寫,其中主要有男女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與對祖國的愛。每個人在面對愛與被愛時都擁有自己抉擇的權利,但是必須在欲望之下承擔相應的義務。
  • 西方禁書:在「靈與肉」中思考「輕與重」
    1984年,米蘭·昆德拉在法國出版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這是使昆德拉贏得世界聲譽的代表作,也因作品中涉及大量性描寫曾被禁。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男人和兩個女人之間的三角性愛故事,但作者昆德拉並不滿足於寫愛情,將這本書上升為哲學小說,對永恆輪迴,輕與重,靈與肉等進行了深刻思考。小說的敘事背景定位於1968年,捷克「布拉格之春」革命失敗前後,這是昆德拉在祖國被取締和迫害的最艱難時期。
  • 《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哲學原來這麼有趣
    但是翻開《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一書,你會發現哲學其實是一門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科:你遇到困難時不知不覺用了唯我論給自己打氣,困惑迷茫時一個決定論就打發了胡思亂想的心緒。你還會發現平時頭腦裡冒出的諸如「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們是不是生活在虛擬的世界中?」之類的傻問題,其實是哲學問題的思考,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為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爭得不可開交。
  • 《不瘋魔,不哲學》作者突然火了:原來這麼多人對哲學充滿愛
    這些關於西方哲學家生平及主要思想的「科普帖」是她在清華大學讀博期間在人人網上寫的,而後收錄在《不瘋魔,不哲學:最最歡樂版西方哲學》一書中,。       今年7月,張明明剛剛從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取得博士學位,目前任教於高校,同時還在進行書作的「又副冊」寫作,預計明年又將有10餘位哲學家陸續「出馬」。
  • 兩個字形容愛情的真諦
    有時候一時的氣氛會毀了愛情本身的美好。其實,在愛情中,除了原則底線問題,其他的問題都是小事。人們經常感慨「愛情來的不是時候」或是「沒有在對的時候遇到對的人」,不如說是自己沒有把握住愛情。愛情就像手中的沙子,握得越緊,流逝得越快,但是你只要輕輕地把他捧在掌心,它就會保持在原地。
  • 愛情、幸福和哲學家
    柏拉圖談到,人們的愛情指向完善。當男女熱戀時,雙方都視對方為完善的象徵,希望在對方身上落實自己對完善的嚮往和追求。但是,當雙方結合後,完善性喪失了。完善性根本就是幻想。  愛情指向完善,欲使愛情長久,關鍵在於把完善揭示出來。或者說,只有當愛情真正聯結到完善時,愛情才能永存。什麼是完善呢?這種提問實際上把思路引向一 種終極的哲學問題,即善的概念。  這是困擾柏拉圖一生的問題。
  • 哲學趣聞|維根斯坦:哲學家就是瓶子裡的蒼蠅
    天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維根斯坦出生於一個稱得上豪門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像許多豪門一樣,他年幼時在家學習,但取得的效果並不好。1903年,維根斯坦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在這裡,他遇到了另一個後來同樣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人——阿道夫·希特勒。
  • 陳奕迅《是但求其愛》驚喜登陸酷狗,陳式情歌詮釋愛情真諦
    陳奕迅自1995年出道以來,憑藉他"化腐朽為神奇"的獨特唱功和對各類歌曲的強大駕馭能力,實力演繹了《十年》、《富士山下》、《好久不見》等眾多經典催淚金曲,被粉絲冠以"情歌之王"的美稱。本次發布的新曲《是但求其愛》,延續了陳式情歌的抒情的風格,向聽眾詮釋了他對愛情的獨特見解。
  • 《哲學的故事》——經典的哲學入門讀物,讓深奧的哲學通俗易懂
    如果要從哲學普及的角度籍找出一本適合普通人讀的經典,威爾·杜蘭特(Will Durant,1885-1981)的這本《哲學的故事》可謂當之無愧。不單因為這本是世上第一本哲普類書籍,還因為作者對歷代重要哲學家學說的熟悉度以及杜蘭特的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