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馬康莊
臺灣《聯合報》最近做了有關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觀感的民調:49%的受訪者對中國(大陸)民眾印象佳,比去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持負面觀感的人,由45%降為37%。對中國(大陸)政府的負面評價較去年大幅減少九個百分點,對中國(大陸)政府有好印象者,增加了近一成;超過40%。
正面印象有:大陸人積極、企圖心強、和善、率直豪爽、熱情親切、有同胞愛等。進一步作分析:曾經去過大陸的受訪者,有五成六對大陸人民留下好印象,四成九對政府觀感佳。比未到過大陸者,高出約十四到十八個百分點。
這項民調自2010年開始,聯合報每年都做;得到對大陸民眾有49 %正面觀感的數據,是八年來的新高。另一問題:你願意赴大陸就業、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嗎?有四成民眾願意赴大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念書;也創下八年來的最高。不久之前,另外一項民意調查得到的結果: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比去年有顯著的增加,提升了約7%;認同自己是中華文化繼承者的人,佔86.3%。
綠營政客對這些民調結果發表意見:民進黨發言人說,民進黨堅持的立場是維持「主權獨立」和民主制度的現狀,也是大多數臺灣人民所支持的政策。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不是單靠一方面的付出,而是靠兩岸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民進黨從去年520後,就不斷對大陸釋出善意,希望藉此尋找出兩岸互動的新模式,應一同攜手維護兩岸人民的權益,以民為本,讓兩岸關係走得更長遠穩固。
還是蔡英文說過的套話,只是沒有人能夠說的出來或看得到,蔡當局對大陸釋出的善意是什麼?
幾個民意調查的數據相當一致,這是綠營執政後一年多,臺灣民意的具體呈現。蔡當局一直在明裡暗裡的推動「去中國化」;更改教科書課綱、減少文言文、扭曲現代史、提出各方言平等、姓名用羅馬拼音、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文等,引起社會上諸多爭議;目的就是要使臺灣逐步的遠離、最終脫離傳統中國文化。然而一年多下來,綠色政權在「去中國化」方面的努力效果不彰。
某綠營人士則指出:對大陸印象好轉,不代表或等於就認同中國,這個情況恐怕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這番話聽來像是在自我安慰,平息「獨立建國」份子的忐忑不安吧!
民進黨發言人又說:民進黨認為兩岸關係的本質是人民的福祉。民進黨期待,一旦兩岸出現僵局,大陸勢必給予更多的利多,作法就是以商逼政,無法撼動上層,就從基層來鬆動。民進黨「政府」會釋出善意,如果不做調整,轉趨強硬或軟硬兼施,未來的民調不見得還會如此。
未來臺灣的民意會如何?尚未可知。但是民進黨上臺來一年多,行政、立法權完全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得其所哉,揮灑自如;兩岸關係持續僵化冷凍,交流減少,大陸方面又何曾給予臺灣什麼「利多」的好待遇,但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卻在不斷的增加,蔡當局對此不能做出任何合理的解釋來。
民進黨政權整體的表現乏善可陳,也無法在此一一陳述。最迫切的是臺灣年輕人的出路問題:近二十多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薪資,一直停滯不前,在每月二萬四千元新臺幣左右,每年通貨膨脹都有增加,臺灣人的實際收入在年年遞減之中,生活愈來愈困難。許多大學畢業生,覓職困難,就留在家中做「啃老族」,或繼續讀研究所,但是取得高學歷後,職場上的工作機會更少;常見到的新聞:博士去應徵清潔工、郵差等。
民調數據顯示:36%的父母贊成兒女們去大陸工作。臺灣的「陸委會」宣稱,要落實「留才、育才、攬才」全球競才政策,避免人才外流;解決臺灣企業界人才短缺的問題;將提供投資抵減、優惠租稅、籤證及生活便利,以及建立友善新創環境,以留住境內的優秀人才,並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臺灣。
官員們說的政策,應當是指企業界有所成就的高階層人才,甫自大學畢業的愣頭青,根本得不到這種特殊待遇!
跨過臺灣海峽,去廣闊的大陸市場衝刺一番,年輕人當如是也!(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