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執政 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增加

2020-12-13 華夏經緯網

    作者 馬康莊

    臺灣《聯合報》最近做了有關臺灣民眾對中國(大陸)觀感的民調:49%的受訪者對中國(大陸)民眾印象佳,比去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持負面觀感的人,由45%降為37%。對中國(大陸)政府的負面評價較去年大幅減少九個百分點,對中國(大陸)政府有好印象者,增加了近一成;超過40%。

     正面印象有:大陸人積極、企圖心強、和善、率直豪爽、熱情親切、有同胞愛等。進一步作分析:曾經去過大陸的受訪者,有五成六對大陸人民留下好印象,四成九對政府觀感佳。比未到過大陸者,高出約十四到十八個百分點。

    這項民調自2010年開始,聯合報每年都做;得到對大陸民眾有49 %正面觀感的數據,是八年來的新高。另一問題:你願意赴大陸就業、願意讓孩子去大陸念書嗎?有四成民眾願意赴大陸就業,三成八願意讓孩子去念書;也創下八年來的最高。不久之前,另外一項民意調查得到的結果:臺灣民眾認為自己既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比去年有顯著的增加,提升了約7%;認同自己是中華文化繼承者的人,佔86.3%。

    綠營政客對這些民調結果發表意見:民進黨發言人說,民進黨堅持的立場是維持「主權獨立」和民主制度的現狀,也是大多數臺灣人民所支持的政策。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不是單靠一方面的付出,而是靠兩岸政府和人民共同努力的目標。民進黨從去年520後,就不斷對大陸釋出善意,希望藉此尋找出兩岸互動的新模式,應一同攜手維護兩岸人民的權益,以民為本,讓兩岸關係走得更長遠穩固。

    還是蔡英文說過的套話,只是沒有人能夠說的出來或看得到,蔡當局對大陸釋出的善意是什麼?

    幾個民意調查的數據相當一致,這是綠營執政後一年多,臺灣民意的具體呈現。蔡當局一直在明裡暗裡的推動「去中國化」;更改教科書課綱、減少文言文、扭曲現代史、提出各方言平等、姓名用羅馬拼音、以英語為第二官方語文等,引起社會上諸多爭議;目的就是要使臺灣逐步的遠離、最終脫離傳統中國文化。然而一年多下來,綠色政權在「去中國化」方面的努力效果不彰。

    某綠營人士則指出:對大陸印象好轉,不代表或等於就認同中國,這個情況恐怕還需要長時間的觀察。這番話聽來像是在自我安慰,平息「獨立建國」份子的忐忑不安吧!

    民進黨發言人又說:民進黨認為兩岸關係的本質是人民的福祉。民進黨期待,一旦兩岸出現僵局,大陸勢必給予更多的利多,作法就是以商逼政,無法撼動上層,就從基層來鬆動。民進黨「政府」會釋出善意,如果不做調整,轉趨強硬或軟硬兼施,未來的民調不見得還會如此。

     未來臺灣的民意會如何?尚未可知。但是民進黨上臺來一年多,行政、立法權完全掌握在他們的手中,得其所哉,揮灑自如;兩岸關係持續僵化冷凍,交流減少,大陸方面又何曾給予臺灣什麼「利多」的好待遇,但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卻在不斷的增加,蔡當局對此不能做出任何合理的解釋來。

    民進黨政權整體的表現乏善可陳,也無法在此一一陳述。最迫切的是臺灣年輕人的出路問題:近二十多年來大學畢業生的基本薪資,一直停滯不前,在每月二萬四千元新臺幣左右,每年通貨膨脹都有增加,臺灣人的實際收入在年年遞減之中,生活愈來愈困難。許多大學畢業生,覓職困難,就留在家中做「啃老族」,或繼續讀研究所,但是取得高學歷後,職場上的工作機會更少;常見到的新聞:博士去應徵清潔工、郵差等。

    民調數據顯示:36%的父母贊成兒女們去大陸工作。臺灣的「陸委會」宣稱,要落實「留才、育才、攬才」全球競才政策,避免人才外流;解決臺灣企業界人才短缺的問題;將提供投資抵減、優惠租稅、籤證及生活便利,以及建立友善新創環境,以留住境內的優秀人才,並吸引海外優秀人才來臺灣。

     官員們說的政策,應當是指企業界有所成就的高階層人才,甫自大學畢業的愣頭青,根本得不到這種特殊待遇!

    跨過臺灣海峽,去廣闊的大陸市場衝刺一番,年輕人當如是也!(馬康莊 臺灣民意調查基金會秘書長)

     華夏經緯網專稿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黃楊

相關焦點

  • 臺灣《聯合報》:美國成兩岸最大變數,民眾之間的好感度增加
    民進黨是2016年贏得大選的,再次執政之後,蔡英文頑固的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並且採取了親美反中的立場,導致了兩岸關係倒退,甚至到了戰爭的邊緣,形勢非常嚴峻。實際上,蔣經國從1979年開放臺灣民眾赴大陸探親,1991年蘇聯解體,冷戰結束,臺灣和大陸之間的互動一直處在一個不錯的形勢下。
  • 臺灣民眾對大陸更添好感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有好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形容「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以往,臺灣社會對大陸的誤解之深,可說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 民進黨「封殺」愛奇藝?錯,封殺的是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
    還有網友認為,臺灣若「封殺」愛奇藝真的讓很多人傷心,因為「愛奇藝很好用」,大部分臺灣民眾追劇也都習慣用愛奇藝、騰訊TV。       面對用戶對停用的擔憂,愛奇藝臺灣站在社交平臺留言表示:「目前愛奇藝臺灣站一切營運正常,請大家安心追劇。愛奇藝臺灣站也會把VIP會員權益列為第一優先事項,請粉絲們放心。」
  • 臺灣百姓對大陸「好感度」增加的真相
    「臺灣民意基金會」6月17日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好感,44%表示反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對大陸有好感的人首度超越反感。民調顯示,對於大陸的印象或感覺,有8%民眾表示「非常好」,40.8%「還算好」,23.9%表示「不怎麼好」,認為「非常不好」的有20%,2.5%沒什麼特別感覺,4.9%民眾表示「不知道」。
  • 臺灣百姓對大陸「好感度」增加的真相
    「臺灣民意基金會」6月17日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好感,44%表示反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對大陸有好感的人首度超越反感。民調顯示,對於大陸的印象或感覺,有8%民眾表示「非常好」,40.8%「還算好」,23.9%表示「不怎麼好」,認為「非常不好」的有20%,2.5%沒什麼特別感覺,4.9%民眾表示「不知道」。
  • 民調: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首度超越反感
    人民網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民意基金會日前公布民調,49%臺灣成年人對大陸好感,44%表示反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對大陸有好感的人更首度超越反感,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形容「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 王在希:民進黨不可能在臺灣長期執政
    ,他表示,今後民進黨不可能在臺灣一黨獨大,長期執政。多數選民不願意看到民進黨一黨獨大,美國也不喜歡臺灣一黨長期執政;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搞不定兩岸關係、臺灣經濟和國際空間。臺灣問題有它的複雜性和特殊性。解決臺灣問題的時機需要非常慎重的選擇,不僅要看到臺灣島內的情勢,還要考慮整個國際外部環境,更要考慮中國大陸自身的情況。
  • 臺灣民眾心態與社會現象的新變化
    在年底「九合一」選舉中,民進黨的總體勝率仍高於國民黨。  大陸觀出現正向變化  過去多年來,不論藍綠誰執政,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度均不高。原因很多,包括歷史的、政治的、價值的等等。然而,如今蔡英文上臺兩年後,臺灣民眾對大陸的觀感出現翻轉,好感度首次超過反感度。
  • 阻止大陸向金門供水 這就是民進黨所謂的「愛臺灣」?
    圖為金門縣長陳福海(右二)去年視察引水工程/資料圖片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不允許金門舉辦慶祝典禮,其實就是不準向大陸方面道謝,不準當地宣揚大陸向金門供水,不想金門人增加對大陸的好感。   這種「打完齋唔要和尚」的無恥心態令人不齒。難怪島內有評論家痛批當局「猥瑣」。最令人憂慮的是,引水儀式若不能如期舉行,恐給引水時程增添變數。
  • 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度升高
    臺灣最新民調發現,對大陸有好印象的臺灣民眾比例正變得越來越高,願意到大陸求學、就業的年輕人,比例達到8年新高。島內媒體就此評論,民進黨當局冰封兩岸關係,卻擋不住大陸日益強大的影響力,也遮不住島內民眾探尋真相的眼睛。
  • 民進黨正把更多臺灣民眾推向大陸
    國慶還沒到,參加央視國慶晚會演出的臺灣藝人歐陽娜娜和張韶涵卻被民進黨當局「炒」成了「熱點人物」。歐陽娜娜和張韶涵到底犯了什麼「大錯」?為何民進黨當局陸委會與「文化部」等機構,以及「行政院長」蘇貞昌等政客,對其圍追堵截?
  • 兩岸越融合 臺灣民眾對大陸評價越客觀
    東南網6月1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吳生林)臺灣民眾對大陸持好感的比例「首度超過」持反感的比例。  這條新聞在臺灣引起高度關注與討論。首先,按照綠營說法,這種民意逆轉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可能會對兩岸關係走向產生重大影響;其次,對很多綠營人士來說,這份民調出自立場偏綠的臺灣「民意基金會」,因此更真實可信,更具參考意義。
  • 民進黨當局稱不用大陸疫苗 政治正確比臺灣民眾健康重要
    那麼為何民進黨當局要明確表示,排除使用來自中國大陸的疫苗呢?臺灣民眾的身體健康難道不重要嗎,這背後究竟是怎樣的政治算計?有人說,陳時中把話說得太死,萬一大陸的疫苗率先被世衛組織證明為有效,臺灣想獲得疫苗都將毫無顏面;有人說,民進黨當局,在守護臺灣民眾免遭遇新冠肺炎上,犯下了「反中親美」的政治正確掛帥的錯誤,把保護臺灣民眾健康看成是比維持政治正確更不重要的事情,這簡直就是本末倒置;還有人批評民進黨掩耳盜鈴,好像他們不使用大陸的新冠疫苗,大陸的疫苗就不存在,全世界其他地區也不會使用一樣。
  • 臺灣鄉鎮市民代表批評民進黨執政無能 籲當局儘速承認「九二共識」
    新華社臺北5月18日電(記者查文曄 章利新)臺灣社區發展協會聯合總會18日在苗慄縣舉行記者會。多位與會的臺灣鄉鎮市民代表表示,民進黨執政一年來施政無方,大搞「口號式」的「轉型正義」,將執政重點放在政治鬥爭而非經濟民生上,如果繼續下去,必將被人民拋棄。他們呼籲,民進黨當局應儘快承認「九二共識」,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切實增進臺灣百姓福祉。
  • 對大陸有好感臺民眾首度多於反感人數 遊盈隆:這是歷史性的轉變
    【觀察者網綜合報導】臺灣民意基金會今天公布民調,臺灣成年人中,有4成4對大陸有反感,但有4成9的人基本上有好感,與去年相比,好感度增加4.4個百分點,反感度降低3.5個百分點,對大陸有好感的人首度多於反感的人,基金會董事長遊盈隆認為,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 民進黨當局執政一周年:操弄"去中國化"撕裂臺灣社會
    短短一年間,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動作頻頻:取消遙祭南京中山陵的儀式和清明遙祭黃帝陵典禮,廢止對「去中國化」進行撥亂反正的「課綱微調」,拆除成龍贈送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的「十二獸首」,停辦抗戰紀念展……。去年是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任何紀念活動,還企圖懲處赴大陸參加紀念活動的臺灣人士。
  • 民進黨只禁大陸,不禁歐美,黃智賢:臺灣民眾成了「反中」人質
    疫情越來越嚴峻,臺灣民眾對於口罩的需求也開始加大。但就是在臺灣民眾生命面臨威脅的時候,民進黨當局還發布命令,每周給美國「進貢」10萬個口罩!在大陸疫情爆發的時候,民進黨當局禁止口罩「出口」甚至徵收了臺灣民眾手裡的口罩,一時間引得臺灣民眾人心惶惶,那臺灣的口罩到底是夠還是不夠,答案只有民進黨才知道,臺灣民眾只知道自己買不到口罩。
  • 數萬名臺灣民眾上街「抗議」民進黨
    ,民進黨當局表明在未來的幾個月內,臺灣地區需要處理的事情很多。不管是來自內部的挑戰,還是來自外部的衝擊,對於臺灣地區來說都是急切需要解決的,這也就意味著未來幾個月之內,民進黨當局需要面臨很多的執政問題。最近臺灣地區還掀起了自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遊行抗議活動,民進黨執政局面可能會迎來變局。
  • 英媒:因為這個原因 臺灣民眾對大陸好感又提升了——
    參考消息網7月2日報導英媒稱,過去一年來,儘管北京與臺北之間的緊張關係升級,但中國大陸的大製作古裝劇卻被認為增加了臺灣民眾對大陸的好感。臺灣民意基金會本月早些時候公布的一項年度民調結果顯示,對大陸有好感的受訪者比重上升了4%,達到48.8%,而反感大陸的臺灣民眾比重則從47.4%降至43.9%。臺師大臺語系副教授、社會學專家莊佳穎說,對大陸好感度的增加既是因為欣欣向榮的大陸經濟,也是因為臺灣民眾接觸到了更多的大陸流行文化和製作精良的歷史劇。
  • 署名文章:民進黨的「叫魂術」還能愚弄臺灣民眾多久?
    200多年過去了,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民進黨在島內卻依然用著「叫魂術」的手法,試圖通過製造針對大陸的恐慌和敵意,達成鞏固執政的目的。(小標題)網羅名義,製造對立「反對黨」起家的民進黨最擅長的就是操弄民意、製造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