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河西走廊中部、祁連山冷龍嶺北麓的山丹馬場,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亞洲規模最大、世界第二大的馬場。
「祁連」系匈奴語,匈奴呼天為「祁連」,祁連山即「天山」之意。祁連山充沛的雪水孕育了水草豐美的山丹馬場。
山丹馬場鸞鳥湖
水草豐美的大馬營草原孕育了品質上乘的山丹馬
畜牧業是山丹馬場的傳統產業,以馬匹繁育改良為主,馬牛羊並舉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公元前121年,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在焉支山下大敗匈奴,被擊潰的匈奴人唱著悲涼的歌退出了祁連山牧場。從此,漢帝國開始在大馬營草原這塊寶地屯兵養馬,成為歷代皇家馬場。
主要培育有青藏馬、蒙古馬、伊型馬、大宛馬、頓河馬、河曲馬和白章別徵馬(血汗馬種)等
自1949年9月以來,山丹軍馬場一直歸屬軍隊管理,是我國乃至亞洲最大的軍馬繁育基地,以年最多存欄兩萬匹成品馬的規模,輸送全國各地軍需民用。同時精心培育出了馱、乘、挽兼優的「山丹馬」,為祖國新馬種的培育繁殖作出巨大貢獻。
山丹馬氣質雄健彪悍、結構協調勻稱、體形方正威武、體質粗壯結實、反應敏捷靈活、速度快耐力強,以「日行千裡」而聞名。「山丹馬」項目經推薦申報,榮獲「全軍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冬季的山丹馬場千裡冰封,萬馬奔騰
山丹馬剛健昂揚的品格,形成了一種威武不屈、奮發有為的馬文化,融入了中華兒女任勞任怨、艱苦奮鬥、樂觀向上的精神之中,成為中華民族「天馬精神」的真實寫照。
2001年9月10日,山丹軍馬場實現了由軍隊保障性單位向社會化企業的轉變,從而結束子2000多年軍馬培育的歷史使命。從此,山丹馬場褪下了軍管區的神秘面紗,逐漸進入了尋常百姓的視野。
燕麥草喜迎收穫
現在,種植業是山丹馬場的生存和支柱產業,規模種植青割燕麥草、油菜和大麥。
農業機械化形成從種植、收割、翻曬、打捆、運輸一條龍作業模式
冬日的山丹馬場度假小鎮
休閒遊、體驗遊拉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這裡風光旖旎,近年來旅遊業迅速發展,為當地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這裡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視場地,《牧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紅色康拜因》等30多部影視片在此拍攝。
圖片編輯:麴車
攝影:王超 緝熙
設計:張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