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工業基地湘潭市,上世紀50年代,湘潭鋼鐵廠、湘潭電機廠、湘潭紡織廠並稱為工業三巨頭,匯聚了數萬名產業工人;近年來,280多萬人口的湘潭市,60歲以上的老人已約有53萬人,老齡人口佔比約19%,比全國高出近兩個百分點。
如今,當年的產業工人已老。可2018年1月晉級為全國三甲醫院的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位置雖被「三巨頭」環繞,但其老年科卻並未門庭若市,甚至住院患者還從2017年的1987人次,下降至2018年的1930人次,人均費用也下降了近兩百元。記者近日對該院這種「反常」變化趨勢背後的原因進行了探訪。
範春(右)和許豔一起接診患者。
師徒
今年1月以來,湘潭市嶽塘區下攝司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治醫師許豔每周四多了一個開心的理由,因為又要和「師傅」範春見面了。
許豔1997年從湘潭衛校畢業,被分配到嶽塘區人民醫院工作,後來單位變更為下攝司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她就在中心做家庭醫生,負責片區家庭醫生籤約健康服務。
範春是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副主任,2019年1月起,她每周都到下攝司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門診坐診一次,為慢性病患者提供治療方案和健康行為普及,承擔醫療臨床指導和帶教等。
「我們中心每天光門診量就能達到50多人,其中70%是退休老職工。我跟著範主任,能更好地學習老年人常見疾病的診療技能。」許豔介紹,還有部分退休老職工腿腳不太好,行動不是很方便,她經常需要提供上門服務。
實際上,許豔只是眾多受益者之一,因為範春醫生從2017年5月起就到其他社區坐診了。
為了促進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致力延伸科室的「手和腳」,僅2018年就從15個臨床科室派出48名副主任醫生,深入全市23家基層社區醫療服務機構,對500多位基層醫護人員進行了老年病及其他常見疾病的診療技能培訓,讓分級診療真正發揮實效。
同時,該院於2017年還開通了遠程診斷平臺,以彌補基層醫院影像等檢查診斷經驗不足的短板。如今,該院遠程影像診斷平臺的4名醫生,每天可以為基層醫院出具近120人次的診斷報告。
「醫改實際上就是改我們醫生的觀念和醫院運營方式,改一種服務的理念,讓病人少跑路和有更多的就醫獲得感,比如說建立第三方醫學影像中心、第三方血透中心、第三方消毒供應中心等,把社會資源全部調動起來,滿足老百姓的健康需求。」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院長劉群友說。
許豔和同事作為家庭醫生上門服務。
體檢
治病不如防病,今年已84歲的原湘潭電機廠退休職工陳常禮牢牢記住了範春醫生對他的叮囑。
免費體檢的日子到了,陳常禮和老伴一大早就趕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是當地65歲以上退休老職工的福利之一。
這天給陳常禮測量血壓的醫生正是範春,這裡的退休職工們都認識她。
「我們醫院周邊,曾經的工人們都已經退休了,像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也都漸漸出來了。」範春說每年的免費體檢,也是老職工們聚會見面的時間,大家聚在一起相互傳授控制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經驗。
每次範春來,老職工們還會利用午休時間請她做培訓,主要教授老年慢性病的防控和老年飲食管理等。
「老年病患者不能把自己的身體健康全部委託給醫生,自己要對自己的健康多負責,不光是吃個藥,平時還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樂觀的心理等等,把人老了容易得的病和容易惡化的病提前防治好、控制好!」範春說。
之所以願意來衛生服務中心,除了這裡有自己熟悉的醫護人員,陳常禮還給記者算了一筆「十分划得來」的看病經濟帳。
他1995年從工程師崗位退休,如今常年要服用降壓藥,還要注射胰島素,退休月薪3600元,只能基本上維持日常生活和服藥等。
陳常禮舉例說,按照相關醫保政策,如果在社區找範春醫生看病,連掛號費都不要付,只有拿藥和住院才付6%的費用;如需住院,同樣是範春醫生的服務和醫囑,同樣享受三甲醫院的醫療技術,自付費用往往在400元左右就能出院了。
但如果擠公交車趕到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掛號、排隊找範春醫生看病,門診取藥要100%付費;如果需要住院,即使在醫保報銷之後,自付費用往往也會達到兩三千元。
「近年來,我們醫院一方面是住院人次和人均費用在減少,另一方面病危病重患者則有增加趨勢,這說明大部分慢病患者在社區得到了較好的管理。」範春頗有些欣慰地說。
老人們都記得前來體檢。
分院
據統計,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老年科2018年1930人次住院患者中,危重症患者佔到了97%;而該院急救中心急診量每天接近150人次,這其中老年退休職工佔到1/3。
畢業於臨床醫學專業的劉群友,當年就是急診醫生。他介紹,醫院如今這個1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是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設的,當時湘潭河東地區是老工業基地,人口相對不多。而相對近些年當地以及整個湘潭市的發展,該中心正面臨著場地狹窄的最大瓶頸。
事實上,建設一個新的急救中心也是劉群友2011年競聘院長時最重要的承諾之一。因為面臨著資金困難的問題,他希望通過改革,探索利用社會資源,建成一個4000平方米的急救中心,以更好地為老百姓的急診急救提供服務。
位於嶽塘區電工北路的紅色門診大樓,既是當年湘潭電機廠的職工醫院,也是如今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南院,附近就是電機廠的職工宿舍區,退休職工們看病還是習慣來這裡。
這座分院佔地面積約為湘潭市第一人民醫院總院一半,編制床位不足總院十分之一,但也因此承載了劉群友對醫院未來發展的重要希望。
「在湘電集團主輔分離的時候,工廠醫院職能被劃撥到我們醫院,那一塊地就相應成為我們提供人工服務的地方。那裡還有我們的一個俱樂部和一個森林公園,是非常適合給老年人提供健康保障的好場所。」 劉群友說,他的願望是將這裡的土地資源、醫院的醫療資源和政府的養老政策相結合,建設全市第一座職工的養老院。
「我們希望能在醫療和養老上找到最佳結合點,讓這些為共和國建設貢獻過青春的產業工人們更好、更方便地享受『醫養結合』和『醫保報銷』。」劉群友說,希望他們公立三甲醫院能為老職工們解決「養老」和「看病」兩大最擔憂的問題承擔更大的責任。
南院承載了劉群友對醫院未來發展的重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