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句實在話,去科爾馬,還真是看了湖南衛視的《中餐廳》後才知道這個地方的。剛好離斯特拉斯堡不遠。
《中餐廳》的第二季就是在這裡拍攝的,我也只是隨便看了幾集,感覺這個地方不錯。當然,他們的第三季拍攝地陶爾米納,我則是早於他們幾年去過了。
到科爾馬的當天下午,已是黃昏,只是隨便在城區簡單轉轉,當時就在這個廣場前拍過照片,但並不知道中餐廳的餐館就在這裡。第二天,本想找找那家餐廳,卻又找不到,因為很多房子都長得差不多,最後問了幾個當地人,他們都知道中國電視臺拍節目的事,並給指道找到了這個餐館,到了才發現,頭天還在餐館門前拍過這個噴泉。
這就是《中餐廳》拍攝的那家餐廳,電視節目中的中文招牌被去掉了,房子叫做La Roesselmann。
餐廳玻璃上的貼紙。
門前的幾個餐桌
這家老闆應該比較幸福,把餐廳高價租出去,自己肯定出去旅遊了。
老闆正準備開業,跟老闆說了一聲,進去照了兩張。
估計看過那個節目的會比較熟悉。
餐廳的房子叫La Roesselmann,前面的廣場叫六蒙塔涅-黑山廣場(Place des Six-Montagnes-Noires),可能得名於法國布列塔尼的一個山群名。廣場上的噴泉叫羅伊塞爾曼噴泉(Fontaine Roesselmann)。這些名字都是我自己胡亂翻譯的。
噴泉上方的銅像人物讓.羅伊塞爾曼(Jean Roesselmann)是位13世紀的科爾馬教務長。1262年,為了反抗斯特拉斯堡大主教沃爾特.馮.格羅塞克(Walter von Geroldseck,1231-1263)對科爾馬的吞併而付出了生命。
沃爾特.馮.格羅塞克曾於1260-1263年任斯特拉斯堡大主教,是位強勢的大主教,1262年斯特拉斯堡獲得帝國自由城市,就是在他的任期。我們在斯特拉斯堡時曾說過,斯特拉斯堡的大主教同時具有教權和世俗權,屬於採邑主教。
銅像的製作者,依舊是前文提到的,紐約自由女神像的設計者,科爾馬人巴託爾迪。
其實他製作這尊塑像的目的,只是為了借羅伊塞爾曼對斯特拉斯堡大主教的「抵抗」,暗喻對普魯士吞併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的不滿。雕塑家在他的家鄉製作了好幾座雕像,我們只看到了兩個,除了這裡的,還有戰神廣場上的讓.拉普像。
距中餐廳幾步之遙,就是科爾馬著名的景點,小威尼斯(Petite Venise)。
所謂小威尼斯,其實是條人工運河,勞什運河(Lauch),運河水引自伊爾河,流向斯特拉斯堡。
運河的歷史可能要追溯到中世紀,最初有灌溉的作用,後來解決了城市的部分運輸功能。如市場和水產碼頭都在運河邊上。
小威尼斯的傍晚。
距離「中餐廳」往東沿著運河兩百多米,有個老建築,科爾馬市場,法文名字叫marche-couvert,其實意思就是有屋頂的市場,相對於中世紀歐洲常見的露天集市而言。市場建於1865年,是建築師路易斯.米歇爾.玻爾茲(Louis-Michel Boltz)的作品。
市場後面就是海鮮碼頭,水產品可以直接通過運河運送。
市場在早上七八點鐘開始營業,我估計中餐廳應該經常來此採購進貨。
市場內也有一些即買即食的小餐廳。
細想想歐洲許多城市的人們,能在一兩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都在同一個市場採買日常食材,也是挺有意思的事。一個人買菜的地方,可能是他的爺爺或他爺爺的爺爺買菜的地方。這在我們中國快速城鎮化的時代,是不是已經很難見了,或者說是不是值得我們借鑑呢。
麵包
水產
蔬菜
水果
歐洲餐桌不可缺少的各種奶製品
還有酒
一對來自中國的新人在附近拍婚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