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館業在西安有悠久歷史。西周時京城豐鎬就有官辦的旅店,分為候館、路室、逆館,食宿兼備,專人管理。春秋戰國時期,旅店稱「舍」或「客舍」。秦國的旅店分上中下三等,即傳舍、幸舍、代舍。秦孝公時,商鞅主政,加強對旅店業的管理,開店要有執照,住店要有證明。及至商鞅落魄,逃亡途中要住店,拿不出證明而被拒之門外,史稱「作法自斃」。漢朝時長安城的旅店多稱「亭」,如戲亭、枳道亭、長安亭、白亭、長門亭、霸陵亭、杜陵亭等,亭有亭長,既管治安,也行使接待旅客之職。唐時長安有官府修建的旅館300多家,並出現車馬店車坊以及專供郵使及進京官員食宿換馬的驛站。
民國20年(1931年)開業的西北大旅社是當時西安最大的旅店。民國22年(1933年)中國旅行社西安分社在尚仁路(今解放路)與西四路口購買土地10畝,投資20萬元,創建西京招待所,民國24年(1935年)建成開業,是西安地區規模最大、設施最好、功能最全的旅店,一度蜚聲省內外。民國23年(1934年)隴海鐵路通車西安後,圍繞火車站沿尚仁路一線,一批有一定規模的旅社、客棧相繼開業。民國25年(1936年)時,西安有旅店109家。民國28年西安的旅店商業同業公會建立。新中國成立前夕,旅店減少到90家,多由私人開設,規模較小,主要分布在西大街、西關、北關地區。東大街有花園飯店、西北大旅社、關中旅社、西京飯店、茂盛客棧、南京旅社;尚仁路(今解放路)有歐亞飯店、永盛旅社、魯西旅社、遠東飯店、隴海旅社、北京飯店、北平大旅社、大金臺旅社、濟南旅社、西京招待所、東方旅社、中州旅社、中國飯店;北大街有萬盛店、中央商棧、德興客棧、玉盛店、四興店、新中旅社、迎來客房、華北旅社;西大街有復興厚客棧;西關正街有高升店、德福店、德新店、魁盛店、金義店、富德名等,共有床位5000多張。
1956年公私合營後西安旅店有288家。「一五」時期國家投資新建解放飯店、土門旅館、韓森寨旅館、小寨旅館,全市旅館床位增加到1.23萬張。建國後,國有、集體旅店和工廠企業、機關的招待所相繼建立。「文革」期間人員流動大,西安旅店住宿緊張,火車站還設立旅客住宿介紹處。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集體、個體旅店迅猛發展,賓館、飯店、酒店、旅館相繼出現,李家村一度出現「旅館村」。市內小旅社星羅棋布,北大街有華新旅社、保健旅社、安遠旅社等;東大街有花園旅社、西北旅社、關中旅社、交通旅社、華西旅社等;西大街有朝陽旅社、鎬京旅社、居安旅社、義順旅社等;解放路最多,有八姐妹旅社、春園旅社、新勤旅社、五洲旅社、群眾旅社、隴海旅社、光明旅社、中州旅社、山東旅社、魯西旅社、遠東旅社、歐亞旅社等。火車站西側有西小街旅社群,騾馬市還有農民旅社、同心旅社等。東郊有長樂旅社、誼群旅社、皇城旅社,西郊有土門旅社、桃園旅社、西蘭旅社等。
八姐妹旅社位於解放路北端,是一個門面不大名聲大、條件不好服務好的小型國有旅社。其前身是河南客店,1956年公私合營,由於該店當時有8名女職工從事經營管理,服務出色,備受稱讚,1958年,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李先念視察時,特意給該社改名「八姐妹旅社」。1959年,「八姐妹」之一的董素琴代表旅社赴京出席全國群英會。1978年,該店主任兼支部書記馮玉梅成為省部級勞模。我曾受命寫過此店先進材料,對店裡的衛生、服務印象良好。八姐妹旅社上世紀90年代被合併拆遷。
截至1993年底,碑林區有旅店335個,新城區有旅店226個,蓮湖區有旅店54個,城三區合計615個,除少數飯店外,多為平房小旅館。我1984年前在市服務公司供職時,下基層常去平房小旅館,感覺大體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佔地面積大,花園旅社從東大街一直通到降子巷,西北旅社從北向南有好幾進院落,關中旅社從東大街直至集賢巷。旅館房間多,一間平房挨一間,每個房間都不大。二是設施差,夠不上標準間,房間內無衛生間,半夜解手得去店後面的公廁。多數冬沒暖氣,夏無空調。三是價格低,住一晚上也就幾元錢。四是管理有難度。登上年代久遠漆皮斑駁的木閣樓,顫顫巍巍的樓板常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
小旅店設施的落後已不能滿足顧客的消費需求,每次街道拓寬改造中,這些佔據大片空地的平房旅館都成為拆遷改造的目標,一座座高樓取代了成片的小旅館。也有一些旅社自主改建鳥槍換炮拆除平房蓋起了高樓。如隴海旅社變成隴海大酒店,西北旅社變成西北大酒店。平房小旅社消失後,快捷酒店填補了與它們相匹配的消費空當。加之改革開放後西安新建了多家設施高檔適應潮流的星級飯店,不具備行業優勢的平房小旅館完成自身使命後便自動退出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