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2年,哥倫布為了尋找通往亞洲的航道,意外登陸了西印度群島,他不僅發現了美洲大陸,也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在這之後,哥倫布似乎忘了亞洲,一心撲在對於美洲的探索上。100年後,後繼的歐洲貿易者不僅找到了亞洲,還在中國、菲律賓和日本之間鉤織了一張國際貿易網,由於中國身為貿易網中的最主要參與者,中國的銀本位制度使得白銀成為了國際貿易網的核心流通物,借著白銀的流通,東亞的貿易風生水起,不僅加速了日本的統一,也促成了日本侵朝,以及明清的更替。
白銀在東亞的崛起
明朝是一個銀本位國家,國家運行需要大量的白銀,然而中國的銀儲量並不大,所以對於外國白銀的依賴性很高。對外依賴性高,勢必造成安全隱患,好在明朝又是物產大國,生產的生絲、絹、瓷器等高檔商品,在業已成型的世界市場中處於無可替代的位置。
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發現,只要中國的商品運到歐洲,一定會被搶購一空,受此情況刺激,兩國商人逐利動機極強,不斷往返於中國和歐洲之間。此外,16世紀末,歐洲的黃金白銀兌換率是1比12,而中國的黃金白銀兌換率是1比7,也就是說,白銀在中國比歐洲值錢,歐洲商人只要載著白銀駛往中國,用白銀跟中國交易,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這其中的利差也被當時的日本人察覺到了,日本的黃金白銀兌換率是1比10,白銀在中國也比在日本更值錢,於是,盛產白銀的日本也積極地加入了東亞貿易網,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明朝末年,世界上的白銀通過三個渠道湧入中國:
第一、葡萄牙人從中北美洲獲得的白銀,混合著歐洲的白銀,經澳門流入明朝。
第二、西班牙從玻利維亞波託西銀礦挖掘的白銀,由墨西哥運往菲律賓馬尼拉,通過東南亞的明朝商人運往中國。
第三、日本石見銀山挖掘的的白銀,通過長崎—澳門貿易線運往中國。
萬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時,估計流入中國的白銀總量在100到150噸之間,這其中葡萄牙提供20到25噸;日本流入中國50到80噸;西班牙運來25到50噸左右。所有這些白銀,都被明朝主動吸納,如果明朝是一個穩定的帝國,大量的白銀輸入必將導致銀價大跌,擾亂經濟秩序,然而,由於明朝內部結構的系統性問題,這些白銀反而起了積極作用。
白銀對中國的影響
萬曆九年(公元1581年),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推行全國,明廷放棄以前實物課稅的方式,改成了用白銀課稅。這不僅是明朝工商業發展的結果,也有外國白銀流入造成的影響。「一條鞭法」的推行與外國白銀的流入,造成白銀在明朝內部的流通呈現出「點、面、線」的特點:
首先,「點」是指生絲、絹和陶瓷的產地,即東南沿海和長江三角洲地區,這裡吸收大量外國貿易白銀,形成白銀聚集的「點」。
其次,「面」是指全國。「點」獲得的白銀,通過明廷的收繳和分配,最終擴散到全國,形成一個白銀流通的「面」;
最後,「線」是指沿長城的北方防線。全國的白銀一部分被明廷收繳,集中送到北方作為抵抗韃靼人和鎮撫女真的軍費,另一部分由商人攜帶前往長城邊境跟韃靼和女真人進行貿易,形成了一條遍布白銀的「線」。
白銀流通與分布的「點、面、線」互相影響,互相作用。萬曆二十八年左右,明朝長城防線的軍費和互市的貿易額,加起來就有150噸白銀左右,幾乎與從海外流入的白銀總量相當。這些軍費和互市的交易白銀,最終會隨著採購內地的物資而重新流入明朝內部。
白銀的流通,串起了明朝的整個經濟,在東亞貿易網的加持下,明朝經濟開始高速增長,所以有人說,明末時中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在長江下遊地區的蘇州、湖州和松江(上海)等地,大量的絲織產業使用白銀支付工人報酬,客觀上催生了僱傭勞動關係的出現,然而,靠白銀的流通想要產生資本主義不太現實,明朝江南地區的外貿經濟借著白銀的流通而蓬勃發展,這背後其實存在不少泡沫,所以,當明清朝代更替之後,這裡繁榮無比的經濟就如被針扎破了泡沫一般,迅速回歸低潮。與中國的巨大體量相比,經濟規模較小的日本,反而借著東亞貿易網和白銀的輸出,完成了更大的目標,不僅使得國家完成了初步統一,還催生了其入侵朝鮮的野心。
白銀對日本的影響
利潤帶來競爭,而競爭最終會演變成戰爭。國際貿易網的初步建立,使得網中的每個國家都捲入了波譎雲詭的世界大潮中,深感不安的國家會武裝自己,野心蓬勃的國家更是對軍事力量著魔。在日本在發動侵朝戰爭之前,東南亞率先爆發了一場因貿易而起的戰爭。
16世紀前期,緬甸的東籲王朝(Taungoo Dynasty)崛起,先是攻佔了孟加拉灣的貿易據點白古,並遷都於此,後來又統一了整個緬甸。東籲王朝毫不掩飾對暹羅的覬覦之心,他們借著國際貿易網,從葡萄牙人那裡獲得了大量武器,並且僱傭了一批葡萄牙炮兵,東籲王朝在軍事力量上完成了升級,立刻向暹羅的大城王朝發動進攻,最終控制了暹羅,在中南半島建立了實力強大的帝國。
織田信長對統一日本的謀劃,幾乎與東籲王朝稱霸中南半島如出一轍。東籲王朝通過控制白古,將自己嵌入歐洲——東南亞——東亞的國際貿易網,從而獲得了組建強大軍隊的實力,實現了建立帝國的野心;在東籲王朝擊敗大城王朝四年後,織田信長果斷進擊京都,控制了日本的中心地區,進而掌握了本州最大的貿易港,通過將九州接入東亞貿易網,振興了日本的流通經濟,從而有了本錢組織大規模的火器部隊,奠定了日本統一的基礎。
織田信長之後,豐臣秀吉藉由控制九州,直接管理長崎和博多港,將日本的海外貿易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與此同時,豐臣政權又發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包括:
「太閤檢地」——丈量全國的土地;
「刀狩令」——解除農民武裝,使兵農分離;
「惣無事令」——禁止大名私自發動戰鬥。
通過這幾條命令,豐臣政權將原先紛爭不停、矛盾不斷的日本軍閥聚攏了起來,為將來的日本統一掃清了障礙。豐臣秀吉明白,要想統一日本,自己的實力強大是關鍵,豐臣政權之所以能在日本眾多大名中獨佔鰲頭,無非是佔有日本海外貿易的便利,所以,要想進一步完成自己的目標,必須擴大東亞的貿易範圍,加深貿易程度。於是,豐臣秀吉向明朝表達了正式建立兩國貿易渠道的提議。明朝否定了日本的請求,豐臣秀吉在利益的驅使下,悍然發動了對朝鮮的侵略。
豐臣政權動員了西日本的全體大名,並配備了經過改造的葡萄牙火繩槍,率數十萬人渡海侵朝。明朝為了穩定東亞局勢,派出遠徵軍,與朝鮮方面的抵抗力量一起,兩次擊敗了日本軍隊。經過此役,豐臣政權垮臺,日本企圖控制東亞貿易網的野心遭到重創,最終退回列島,開始了閉關鎖國。然而,獲得戰爭勝利的明朝也元氣大傷,巨額的遠徵軍支出使得明朝財政狀況惡化,最終使明清交替成為了可能。
白銀對東亞局勢的影響
由於美洲的發現,國際貿易網由幻想變成了現實。東亞貿易網作為16世紀國際貿易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因對白銀的渴望,使得這種貴金屬強勢崛起,從波託西的銀礦,到長崎的商船,再到蘇州的織造場,最終到明軍的長城前線,到處都泛著白銀的閃光,所有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捲入了一場超越想像力的遊戲。
在波瀾壯闊的「白銀遊戲」中,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明廷因為白銀而富有天下,驕傲地維持著以大明為中心的國際體系,最終又因為缺乏白銀而國祚終結,一敗塗地;日本因為白銀而獲得統一的契機,最終因為渴望更多白銀而遭到懲罰,不得不閉關鎖國;葡萄牙、西班牙因為突然獲得大量白銀,一躍成為最早的歐洲列強,但也因為白銀太多,錯過了工業革命,反而失去了霸主地位。
相對於明廷、日本、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浮浮沉沉,一些較小的勢力反而獲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間,他們捉住機會,在歷史舞臺上演出了自己的「獨幕劇」。具體來說,「獨幕劇」的主角就是明朝東南沿海的鄭芝龍、鄭成功父子,以及東北邊境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由於白銀的流通,他們控制的東南和東北成了明朝最繁榮的地區,作為割據「白銀中心」的強大軍閥,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實事求是地說,二者任何一方都有代替明朝建立國家的機會,但中國作為傳統的陸權國家,代表海權的鄭氏家族最終功虧一簣,歷史選擇了陸權勢力開啟新的朝代。清朝代明而立,白銀遊戲宣告結束。
參考資料:
《明史》張廷玉等
《日本歷史》浙江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編著
《葡萄牙帝國在亞洲:1500-1700》 桑賈伊·蘇拉馬尼亞姆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 Century Monetary Crisis》Richard von Glahn
《Silk for Silver:Manila-Macao Trade in the 17th Century》Dennis 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