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耄耋老人與「八百壯士」

2020-12-26 騰訊網

湖北科技學院退休教授丁一,半輩子奔波於研究一線,研究和挖掘「八百壯士」,退休後無償捐獻出畢生研究成果……今年86歲,他一頭銀髮又重回講壇,給孩子們講「八百壯士」的故事。他將「八百壯士」的影子刻在了人生裡,將「八百壯士」的故事傳頌於世。

半輩子,追尋「八百壯士」

進入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鑠,丁老身上濃厚的儒雅文人氣息讓人心生親近,在他的回憶中,鮮活的歷史娓娓道來。

上個世紀80年代,丁老一次偶然間得到一本名叫《湖北方志通訊》的內部雜誌,丁老看到了「八百壯士」的介紹。得知八百壯士裡有很多都是來自鹹寧和通城,丁老不禁發出疑問:上海那麼遠的戰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通城的士兵?他們都是為何參加這場戰役?腦海裡的這些疑問指引著丁老開始「八百壯士」無止境的挖掘和探討。

懷著滿腔熱血和鬥志,丁老在研究路上不知疲累的奔波。他走通城,訪上海,去南京,為了研究最真實最詳細的歷史,他來到廣東謝晉元團長的家鄉,去搜尋更多關於「八百壯士」的資料。

1991年,丁老調到鹹寧師專(今湖北科技學院)歷史系任教,他與定光平教授率領研究隊伍赴通城進行調研。他們見到了當年那場戰爭裡倖存下來的萬連卿、盧鴻信、周福其等人,傾聽了他們講述當年戰火連天的過去。

「他們都是平凡人,普通的樣子,平凡的農民出身,但實際上這些人身披著抗日英雄的光環,肩上有著旁人不可承載的歷史責任。他們在抗日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仗打了一場又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戰死,卻沒有退縮。」回憶起當時見到他們的場景,丁老感嘆萬分,他覺得,研究還原他們當年的歷史故事,更加充滿意義。

由於這段關於通城八百壯士的歷史年代久遠又少有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丁老遇到了不少困難。研究「孤軍營」這段歷史時,丁老在檔案館裡找不到相關的資料。

丁老千方百計在上海檔案館打聽到一份遺留的文件,便馬不停蹄地根據線索趕去上海。第一次去請求借閱時,丁老被對方婉拒,回到鹹寧後他沒有放棄,找機會再一次趕赴上海。最後文件終於拿到手,卻依舊一籌莫展。

丁老拿到的文件是一份英文卷宗,不可複印不許拍照,唯一的辦法便是手抄。不識英文的丁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用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將這份萬餘字的英文資料手抄帶回了鹹寧。

在湖科英語系楊教授的幫助下,這份來之不易的資料被翻譯成中文。根據這份材料丁老撰寫了《通城保安大隊·八百壯士·孤軍營·其後行蹤》,將八百壯士從參加抗戰直到抗戰結束的歷史來龍去脈較為完整地、清晰地展示給公眾。

退休後,捐出研究成果

在通宵達旦的燈光下,丁老將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字,先後撰寫了《國共合作與八百壯士》《英美的綏靖政策與「八百壯士」》《謝晉元與「八百壯士」的體育活動》《「八百壯士」實有人數考》等10餘篇論文。

在當時,對於謝晉元團「八百壯士」的實有人數,學界說法不一,丁老在根據《申報》、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檔案以及倖存者們的日記等相關記載,考證出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450人,隨後研究者們一直以這個人數為準確說法,一度填補了當時的研究空白,也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媒體關注到通城這個「八百壯士之鄉」。

從2015年開始,丁老將「八百壯士」所有的研究成果,先後捐給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通城縣檔案館、鹹安區檔案館;自己畢生珍藏的700餘冊專業書和工具書捐贈給了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丁老說:「我現在年紀大了,這些資料應該捐贈出去,放在它該待的地方,這才是最好的歸宿。」

2015年8月13日,在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之際,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落成開館,丁老捐贈的研究資料為紀念館的開館做了歷史支撐。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專門開闢了一個展室名為「八百壯士 湖北主源」,明確展示出這些烈士來自湖北鹹寧通城,為鹹寧在上海市爭取到一席之地和一張名片。

丁老受邀請到上海參加開館儀式,在紀念館裡看到展出的這些捐贈品,他感慨萬千:「我研究湖北籍『八百壯士』幾十年,最打動我的就是英雄們為國奉獻、為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氣概,這種精神應該永遠發揚光大!」

86歲,重講英雄傳奇

今年一部電影《八佰》,將當年「八百壯士」保衛四行倉庫事跡再次展現給世人。丁老第一時間去看了這部電影,故事情節倍感親切,他覺得應該給年輕人再講一講他們的故事。

《八佰》播出後,已經退休20多年的丁老,又站上了講臺,在湖北科技學院鹹安校區和溫泉校區作了兩場生動的講座,向年輕學子們講述他研究了半輩子的「八百壯士」,再現當年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悲壯場面及「八百壯士」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這是丁老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他在講座上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不論是炮火連天的抗日戰場上,還是病毒肆虐的抗疫戰場上,那些挺身而出帶領大家走出陰霾的英雄們,其實都是如我們一樣的平凡人。他們選擇逆行,越是艱難險阻越是勇往直前,這種精神從當年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到今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亙古至今都沒變色。

86歲的老先生已然不再奔波於尋找歷史,這些歷史長河裡的英雄人物故事,存在他的腦海裡,存在他的電腦裡,存在他講課的PPT裡。他說:「我給年輕孩子們講課的目的,是希望他們通過我講述的故事,領悟到這些抗日人物的可貴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為社會發出自己的光芒。」

「雖然書和資料都捐了,但如果有人想聽『八百壯士』的故事,我會繼續講下去。」現在,丁老在老年大學學習京劇、攝影,時常出去記錄下人間煙火和鹹寧美景。他笑著說:「不管多大年紀,人都要盡力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在生活中發光發熱。」

相關焦點

  • 八百壯士倖存者楊養正:回憶四行倉庫保衛戰
    「八百壯士」楊養正原載:《口述淞滬抗戰》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採訪日期:2005年4月26日一天,筆者接到一個朋友的電話,重慶的《時代信報》在當地發現了一位參加過八·一三四行倉庫保衛戰的老兵,名叫楊養正。而且朋友還說,消息絕對準確,「的確是八百壯士的倖存者」。筆者當時聽到這個消息後竟愣住了好長時間,心裡非常興奮和激動。「八百壯士」的倖存者正是我們多年來一直在尋找的人!我們尋找「八百壯士」健在者的過程,其實是尋找抗戰歷史的過程,還原歷史真相的過程。
  • 最後的「八百壯士」
    「八百壯士」其實不到四百人    2010年12月4日,天氣很冷,飄著小雨。建川博物館的正面戰場館二樓淞滬會戰展廳裡,講解員正在為遊客講解:「1937年10月27日,國民黨第88師54團團長謝晉元,奉命堅守閘北光復路四行倉庫……800官兵被譽為八百壯士……」突然,旁邊一位老人打斷她的話:「不是八百壯士,只有397人!當時,上海市民問我們有多少人,謝團長把手一揮,意思是說『別問了』,可是他揮手的手勢像『八』一樣,外界就傳出『八百壯士』。」
  • 哈工大「八百壯士」科學報國鑄豐碑
    近70年過去,老一輩「八百壯士」或已離去,或年至耄耋,他們愛國奮鬥、建功立業的精神激勵著一代代哈工大人,始終把國家需要、時代使命當成自己的追求,在教學、科研等各領域取得一項又一項豐碩成果。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彰顯著一代代知識分子「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信念與擔當。
  • 「八百壯士」倖存者辭世 昔日戰友多人客死異鄉
    96歲的周大發原籍湖北監利汪橋鎮,1936年他在赤壁新店參加國民黨保安師,全面抗戰爆發後,隨同湖北保安部隊赴上海,被補充到國民黨88師524團參加淞滬會戰,成為著名的「八百壯士」之一,1941年被俘,後釋放。1946年進入南京鼓樓醫院從事勤雜工作,直至1975年退休。今年3月27日,周大發的特殊身份被養老院一位義工偶然發現,引發媒體和社會關注。
  • 「八百壯士」唯一在世的楊養正檔案曝光,附​「八百壯士」歷史...
    2015年8月13日八百壯士楊養正先生的遺孀趙孝芳到上海參加「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開館儀式後在閘北區文化局張局長的見證下趙孝芳將楊養正先生的遺物捐贈給了「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由「閘北區革命史料館」馬館長代表紀念館接收四行倉庫八百壯士最後一名老兵楊養正
  • 「八百壯士」一人依然健在 現居住成都金堂(圖)
    「八百壯士」一人依然健在 就在成都金堂  他 參加過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  他 準備將榮譽章捐獻給博物館收藏  他 以前叫楊根奎,現在叫楊耀輝在四天五夜的慘烈戰鬥中,斃敵兩百餘人,史稱「八百壯士」。中國軍隊以生命的代價,贏得了這場孤軍之戰的勝利。毛澤東主席曾為「八百壯士」題詞:「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  不久前,在我市金堂縣白果鎮務農數十年的老人楊根奎被研究抗戰歷史的專家「發掘」,並通過微博等新媒體迅速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原來,「上海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八百壯士」中還有一位健在的老兵。他,就在成都,就在我們身邊。
  • 抗日著名「八百壯士」還有一人倖存(圖)
    73年前,「八百壯士」威震神州,鼓舞了國人的抗戰鬥志;73年後人們普遍認為,「八百壯士」僅剩下一名倖存者,即家住重慶的楊養正(又名楊得餘)。可就在昨天,又一位「壯士」在蟄伏數十年後意外浮出水面,他就在成都。
  • 抗日著名「八百壯士」還有一人倖存(圖)
    73年前,「八百壯士」威震神州,鼓舞了國人的抗戰鬥志;73年後人們普遍認為,「八百壯士」僅剩下一名倖存者,即家住重慶的楊養正(又名楊得餘)。可就在昨天,又一位「壯士」在蟄伏數十年後意外浮出水面,他就在成都。
  • 謝晉元等「八百壯士」:血戰四行倉庫
    在上海四行倉庫奮戰的中國守軍壯士(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據新華社電(記者吳振東)「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民族英雄謝團長;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鬥守戰場。」這一段歌唱當年「八百壯士」在四行倉庫拼死抗敵的歌詞,今天聽來依舊讓人熱血沸騰。 謝晉元,廣東省蕉嶺縣新鋪墟尖坑村人,1905年4月生。
  • 我和八百壯士萬連卿
    這期間,我認識了上海淞滬會戰「四行保衛戰」中八百壯士的倖存者萬連卿老人。懷著對八百壯士的無限景仰和對中國抗戰史的濃厚興趣,我一有空就主動接近萬連卿,和他聊天交心。相處時間長了,我們慢慢地聊出了友誼,聊出了感情,逐漸成了忘年之交,無話不談。
  • 讀書|「八百壯士」 謝晉元
    日軍一邊武力攻打,一邊請公共租界工商部總董費信惇將中國軍隊趕出倉庫,遭到謝晉元的堅決拒絕,但在堅守了四天之後,蔣介石讓謝晉元撤入英租界,至此謝晉元的部隊已殺死日軍兩百多人,自己傷亡了二十七人。 1937年10月27日清晨,日軍發現四行倉庫內仍有中國守軍,立刻發動進攻,受到「八百壯士」的猛烈阻擊。
  • 八百壯士是不是上海最後的孤軍
    八百壯士是不是上海最後的孤軍?電影《八佰》沒告訴你的歷史細節用醒目大字寫著「八百壯士抵抗數萬日軍,保衛上海最後一塊陣地「(見截圖),引來瘋狂點讚一百多萬。八百壯士26日夜或27日晨進入四行倉庫,30日夜或31日晨撤離,31日當天即被日軍佔領。在這四天當中,淞滬戰鬥仍在激烈進行。在真如、在南翔、在金山衛、在龍華、在楓涇、在浦東……等等,都有我重兵集結。即便在31日四行倉庫失守,八百壯士被解除武裝以後,也還有幾十萬將士成建制的戰鬥在大上海的土地上。又堅持抵抗了十多天,到了11月12日,整個上海方告棄守。
  • 《八佰》壯士中有一位湖州長興人!
    眼下正是電影《八佰》正式上映的時期,他打算帶著全家一起前往影院觀看,和別的觀眾不同的是,他對這部電影還有著特殊的感情。四行倉庫「八百壯士」餘思九後輩李煥忠說:「家族裡面有一個大外公,曾經是「八百壯士」之一。參加過淞滬會戰,我作為一名退伍老兵對這種片子還是比較關心的,美好生活都是來自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所以想帶著家人去看看這個電影。」
  • 八百壯士唯一倖存者:「九·一八」使我立志當兵
    昨日,說起79年前在我國東北爆發的那次事變,「八百壯士」唯一倖存者、96歲的楊養正仍義憤填膺。  退休幹部紀杏鸞:  日軍轟炸「太血腥了!太殘忍了!」  紀杏鸞今年84歲,江蘇揚州人,60多年前,為躲避日軍戰火,隨父母逃難來到重慶。回憶起抗戰中經歷的一切,老人連說了三個「太」:「太血腥了!
  • 四行倉庫保衛戰「八百壯士」後續結局
    這就是當時那段廣為流傳的「八百壯士」孤軍抗敵的悲壯歷史。 至10月30日,大部隊突圍成功。掩護任務完成後,謝晉元接到國軍統帥部命令撤退到上海公共租界。沒有想到的是,孤軍一進入租界,日軍就向租界當局施壓。結果這隻孤軍被英軍繳械,被安置在膠州路的一座廢棄軍營(史稱「孤軍營」)內,由白俄僱傭兵看守。名義上雖不是戰俘,實際上和戰俘一樣失去了所有自由。
  • 「八百壯士」主要人物的結局!
    由於當時中國軍隊對外宣稱防守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的一個團,且謝晉元中校要求所有人對外宣稱在四行倉庫的是中國軍隊一個團共有800人,連日軍第三師團的師團長都堅信中國軍隊有一個團不少於600人,所以就有了「八百壯士」這麼一說。
  • 傳承「八百壯士」精神,衛百辛砥礪初心勇擔當
    傳承「八百壯士」精神,衛百辛砥礪初心勇擔當 2020-09-22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八百壯士」,氣節堪比蘇武
    昨天專門到電影院看了管虎導演的《八佰》,今天又在網上看了1977年臺灣版的《八百壯士》。號稱「八百壯士」,實際上只有400餘人的孤軍,死守四行倉庫,有死無生的結局,這是中國軍人面對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局面時,無奈的選擇也是無畏的選擇!最後,300多倖存的英雄撤離四行倉庫,進入了公共租界。自古以來,慷慨赴死易,從容就義難。
  • 師生校友熱議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
    薪火相傳,我相信,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必將在新時代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鐵將軍」俞大光院士等哈工大「八百壯士」所留下的優良傳統對電氣人、對哈工大人影響深遠。今天我們要做「鐵將軍」的傳人,接過哈工大「八百壯士」精神的火炬,為國家培養更多勇於追夢、銳意進取、無私奉獻的優秀人才。    威海校區於長軍教授表示,作為劉永坦院士團隊的一名老隊員,讀完哈工大「八百壯士」一文後,被老一輩「八百壯士」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深深觸動。
  • 82年前,這個潮汕人主演了電影《八百壯士》
    在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的第二年,當年在漢口的中國電影製片廠就把這一英勇悲壯的故事搬上了銀幕,其中一位女主演叫陳波兒,潮州人,時年28歲。▲陳波兒1938年7月3日 ,電影《八百壯士》在國內外引起反響。這部電影的劇本,是根據發生在「八一三」上海抗戰中的一個真實事跡編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