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科技學院退休教授丁一,半輩子奔波於研究一線,研究和挖掘「八百壯士」,退休後無償捐獻出畢生研究成果……今年86歲,他一頭銀髮又重回講壇,給孩子們講「八百壯士」的故事。他將「八百壯士」的影子刻在了人生裡,將「八百壯士」的故事傳頌於世。
半輩子,追尋「八百壯士」
進入耄耋之年仍然精神矍鑠,丁老身上濃厚的儒雅文人氣息讓人心生親近,在他的回憶中,鮮活的歷史娓娓道來。
上個世紀80年代,丁老一次偶然間得到一本名叫《湖北方志通訊》的內部雜誌,丁老看到了「八百壯士」的介紹。得知八百壯士裡有很多都是來自鹹寧和通城,丁老不禁發出疑問:上海那麼遠的戰場,為什麼會有這麼多通城的士兵?他們都是為何參加這場戰役?腦海裡的這些疑問指引著丁老開始「八百壯士」無止境的挖掘和探討。
懷著滿腔熱血和鬥志,丁老在研究路上不知疲累的奔波。他走通城,訪上海,去南京,為了研究最真實最詳細的歷史,他來到廣東謝晉元團長的家鄉,去搜尋更多關於「八百壯士」的資料。
1991年,丁老調到鹹寧師專(今湖北科技學院)歷史系任教,他與定光平教授率領研究隊伍赴通城進行調研。他們見到了當年那場戰爭裡倖存下來的萬連卿、盧鴻信、周福其等人,傾聽了他們講述當年戰火連天的過去。
「他們都是平凡人,普通的樣子,平凡的農民出身,但實際上這些人身披著抗日英雄的光環,肩上有著旁人不可承載的歷史責任。他們在抗日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仗打了一場又一場,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戰死,卻沒有退縮。」回憶起當時見到他們的場景,丁老感嘆萬分,他覺得,研究還原他們當年的歷史故事,更加充滿意義。
由於這段關於通城八百壯士的歷史年代久遠又少有研究,在研究過程中,丁老遇到了不少困難。研究「孤軍營」這段歷史時,丁老在檔案館裡找不到相關的資料。
丁老千方百計在上海檔案館打聽到一份遺留的文件,便馬不停蹄地根據線索趕去上海。第一次去請求借閱時,丁老被對方婉拒,回到鹹寧後他沒有放棄,找機會再一次趕赴上海。最後文件終於拿到手,卻依舊一籌莫展。
丁老拿到的文件是一份英文卷宗,不可複印不許拍照,唯一的辦法便是手抄。不識英文的丁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用了將近半個月的時間,將這份萬餘字的英文資料手抄帶回了鹹寧。
在湖科英語系楊教授的幫助下,這份來之不易的資料被翻譯成中文。根據這份材料丁老撰寫了《通城保安大隊·八百壯士·孤軍營·其後行蹤》,將八百壯士從參加抗戰直到抗戰結束的歷史來龍去脈較為完整地、清晰地展示給公眾。
退休後,捐出研究成果
在通宵達旦的燈光下,丁老將這些研究成果整理成文字,先後撰寫了《國共合作與八百壯士》《英美的綏靖政策與「八百壯士」》《謝晉元與「八百壯士」的體育活動》《「八百壯士」實有人數考》等10餘篇論文。
在當時,對於謝晉元團「八百壯士」的實有人數,學界說法不一,丁老在根據《申報》、原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檔案以及倖存者們的日記等相關記載,考證出八百壯士實際人數為450人,隨後研究者們一直以這個人數為準確說法,一度填補了當時的研究空白,也讓更多的專家學者和媒體關注到通城這個「八百壯士之鄉」。
從2015年開始,丁老將「八百壯士」所有的研究成果,先後捐給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通城縣檔案館、鹹安區檔案館;自己畢生珍藏的700餘冊專業書和工具書捐贈給了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丁老說:「我現在年紀大了,這些資料應該捐贈出去,放在它該待的地方,這才是最好的歸宿。」
2015年8月13日,在淞滬會戰78周年紀念日之際,上海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落成開館,丁老捐贈的研究資料為紀念館的開館做了歷史支撐。四行倉庫抗戰紀念館專門開闢了一個展室名為「八百壯士 湖北主源」,明確展示出這些烈士來自湖北鹹寧通城,為鹹寧在上海市爭取到一席之地和一張名片。
丁老受邀請到上海參加開館儀式,在紀念館裡看到展出的這些捐贈品,他感慨萬千:「我研究湖北籍『八百壯士』幾十年,最打動我的就是英雄們為國奉獻、為人民不怕犧牲的精神氣概,這種精神應該永遠發揚光大!」
86歲,重講英雄傳奇
今年一部電影《八佰》,將當年「八百壯士」保衛四行倉庫事跡再次展現給世人。丁老第一時間去看了這部電影,故事情節倍感親切,他覺得應該給年輕人再講一講他們的故事。
《八佰》播出後,已經退休20多年的丁老,又站上了講臺,在湖北科技學院鹹安校區和溫泉校區作了兩場生動的講座,向年輕學子們講述他研究了半輩子的「八百壯士」,再現當年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悲壯場面及「八百壯士」可歌可泣的英勇精神。
「沒有從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這是丁老最喜歡說的一句話。他在講座上語重心長地告訴大家,不論是炮火連天的抗日戰場上,還是病毒肆虐的抗疫戰場上,那些挺身而出帶領大家走出陰霾的英雄們,其實都是如我們一樣的平凡人。他們選擇逆行,越是艱難險阻越是勇往直前,這種精神從當年的四行倉庫保衛戰到今年的疫情防控阻擊戰,亙古至今都沒變色。
86歲的老先生已然不再奔波於尋找歷史,這些歷史長河裡的英雄人物故事,存在他的腦海裡,存在他的電腦裡,存在他講課的PPT裡。他說:「我給年輕孩子們講課的目的,是希望他們通過我講述的故事,領悟到這些抗日人物的可貴精神,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努力為社會發出自己的光芒。」
「雖然書和資料都捐了,但如果有人想聽『八百壯士』的故事,我會繼續講下去。」現在,丁老在老年大學學習京劇、攝影,時常出去記錄下人間煙火和鹹寧美景。他笑著說:「不管多大年紀,人都要盡力尋找自己的人生價值,努力在生活中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