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我和李新偉同學一起前往俄羅斯。從北京時間18點起飛,由於有5個小時的時差,飛了6個小時後太陽依然沒有落山。烏魯木齊飛往聖彼得堡的航線是今年7月16日開通,飛機後半倉都是空的,大家可以放鬆休息,空乘也輕鬆愉快。機艙內的年輕人多為留學生,更多的是有著濃重俄羅斯文藝情節的旅行者。
飄帶一般伸向遠方的圖案是河流,快速飄浮移動的是烏拉爾山的冷空氣,密集的水域周圍馬賽克一樣泛白的,是森林浸染後的色塊。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常常被稱為「北方之都」。這樣的稱謂一點也不過分。無論是從城市的規模,還是從城市的意義上來說,聖彼得堡都是俄羅斯的第二大城市。而且,曾經在200多年的時間裡,聖彼得堡都是俄羅斯的首都。其實,這座城市就是作為首都而建設的。其獨一無二的特性也正在於此——城市在一片空曠的地帶興建起來,位於涅瓦河岸邊,這裡有很多匯入芬蘭灣的涅瓦河支流。
涅瓦大街是聖彼得堡最熱鬧最繁華的街道,建於1710年,全長約4.5公裡、寬25至60米,橫貫莫依卡河、格利巴耶多夫運河以及噴泉河。
按照聖彼得堡的奠基人彼得一世的構想,這個城市應該成為「通向歐洲的窗口」。而這裡真的成為了俄羅斯「最歐洲化」的城市。它與莫斯科完全不同,後者是靠自身慢慢地成長、發展起來的。聖彼得堡從一開始就按照整體規劃和明確布局進行建設。因此,城市的中心直到今天都保存完好。聖彼得堡能夠作為一個歷史中心載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遺產名錄》也是不無原因的。
這個城市還堪稱「博物館之城」,因為它擁有大量的建築古蹟,在這裡曾經發生過很多最重要的文化事件。由此聖彼得堡又獲得了另外一個名字——俄羅斯的「文化之都」。
1776年涅瓦大街被發展成商業大街以後,建造許多豪華的建築,但因為這裡的建築物都有不能超過冬宮高度的限制,所以最終形成了今日高度整齊劃一、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美麗街道。
聖彼得堡的出現與北方戰爭(1700-1721)密切相關。當時俄羅斯為了解放涅瓦河河口和芬蘭灣一帶的土地與瑞典發動了這場戰爭,同時確定了自己在波羅的海的地位。1703年5月16日,在一個不大的「扎雅琪島」上舉行了隆重的城堡奠基儀式。這個島位於涅瓦河右岸,而正是在這裡寬大的涅瓦河被分為兩股:大涅瓦和小涅瓦。當時,在造船和工程學方面造詣深厚的彼得大帝,親自選定地點、制定建造方案,其中包括所有防禦工事的建造。
它的歷史與聖彼得堡的城市歷史一樣長久,涅瓦大街的名字與俄羅斯歷史上眾多歷史事件和歷史名人緊密相連。
來自俄羅斯和國外的許多建築師和設計師參與了聖彼得堡的建設工作。然而,在俄羅斯工作的外國建築師必須按照俄羅斯專門規定的勞動條件進行工作,他們必須服從建築部門領導的支配,而且常常需要完成彼得大帝親自下達的指令。除此以外,外國建築師在建築風格方面還必須嚴格符合俄羅斯傳統建築的標準。
它被稱為世界最美的街道之一,有人說它世上絕無僅有。
東西走向的涅瓦大街,奇數門牌號是陰涼處,稱背陰側,向陽側14號,如今還寫著這樣的字樣:「大家注意!這側道路如果發生空襲,就會非常危險」。
涅瓦大街真是一個信仰寬容的地方,在這裡東正教的喀山大教堂、新教的聖彼得和保羅教堂、天主教的聖凱薩琳教堂、荷蘭教堂、亞美尼亞教堂等等,共處一地而相安無事。
第二次衛國戰爭期間,每天來自城市最前沿保衛陣地的消息就是從這裡發出,鼓舞著被圍困的列寧格勒人民。
最初是作為連通舊海軍部與諾夫哥羅德、莫斯科之間的道路,在沼澤之中被開闢出來的。
「雄偉浩蕩的涅瓦河不是在流,而是在凱歌前進……」。
聖彼得堡這座城市因水而建,以涅瓦河為軸心,運河縱橫,儼然一幅「北方威尼斯」的風情。
河道兩旁都是巴洛克、古典風格的古建築。
普希金正是從這家甜食店喝完最後一杯咖啡,而直接奔赴決鬥地點「小黑河」的。不僅如此,萊蒙託夫、陀斯妥耶夫斯基、舍夫琴科等人經常是這裡的座上客。
在涅瓦大街上晃悠不會迷路。
大街兩側最多的就是各色咖啡館。
涅瓦大街被稱為世界最美的街道之一。
他是一個攝影師。
他們被稱之為「戰鬥民族」。
在涅瓦大街,可以看到最出色的聖彼得堡的市井人生。
但即便如此,去聖彼得堡也要看一場芭蕾舞劇。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關注
張新民作品
攝影師個人網站點擊左下「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