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最冷是謠言嗎?
「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最嚴重降雪」「2008年以來的最冷一年」「這一切都與拉尼娜有關」……最近多個小視頻和帖子在微博、微信、朋友圈、論壇等廣為流傳,而且言之鑿鑿。氣象專家指出,這些不過是精心剪輯的謠言。由於國慶假期降溫劇烈,這些謠言又帶有極大的迷惑性,讓很多人信以為真。
那麼,國慶長假期間的降溫劇烈究竟是何原因?正在發展中的拉尼娜是幕後推手嗎?拉尼娜的出現和維持會讓今冬異常寒冷嗎?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研究員袁媛就這些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
國慶長假期間為何降溫劇烈?
國慶假期一股強冷空氣席捲中東部地區,從內蒙古中西部經長江中遊一路貫穿我國南方地區。受其影響力,東北、華北等地最低溫度跌破冰點,河南、四川、甘肅、內蒙古、吉林、黑龍江等地多個景區早早「解鎖」冬景模式。
那麼多地的降雪是否登場過早?降溫來得如此猛烈,正常嗎?袁媛指出,實際上,10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其中典型代表內蒙古和東北地區,氣溫降至冰點、出現降雪實屬正常。從氣候態(30年間的氣候平均值)數據看,我國北方地區9月中下旬就開始出現初霜凍,條件就是地面最低氣溫降至冰點。
進入10月後,北方及中東部大部分地區雖然氣溫較常年偏低,但這個季節也該到冷的時候了,突破冰點,出現初霜凍、降雪等,也屬按期登場。
國慶長假期間突如其來的降溫讓人感受強烈,從而讓謠言越傳越廣。謠言短片中還振振有詞,說這一切都是拉尼娜引發的。但實際上,此次降溫過程是天氣過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這一天氣現象與拉尼娜並沒有必然的聯繫。
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意味著什麼?
袁媛表示,拉尼娜狀態(事件)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出現大範圍偏冷,並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
根據監測,8月份以來,赤道中東太平洋已經進入了拉尼娜狀態。根據國家氣候中心預測,秋季會繼續維持拉尼娜狀態,預計到今年冬季會達到峰值,也就是到今年冬季會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
拉尼娜的出現,常常與整體「更冷的冬天」連在一起。2000年以來發生了5次拉尼娜事件,從5次拉尼娜事件的狀況而言,冬季內蒙古東部、東北地區、華北部分地區平均氣溫比常年同期偏低1℃~2℃,部分地區偏低2℃以上。
今年會迎來一個偏冷的冬天嗎?
袁媛強調,一般而言,在多數拉尼娜事件盛期的冬季,歐亞中高緯大氣環流經向度可能加大,影響我國的冷空氣活動比常年更加頻繁,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的概率較大。
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每次拉尼娜事件的影響其實不盡相同,不是每個拉尼娜年的冬季我國平均氣溫都偏低。而且,在全球變暖的氣候背景下,影響我國冬季氣候的因素更加複雜,北極海冰融化、歐亞積雪變化等因素都會影響東亞冬季風環流的變率,進而影響我國冬季的氣候異常。
所以,今年冬天會偏冷還是偏暖,需要在科學分析的基礎上進行綜合研判。
如何一秒識破天氣謠言?
隨著冷空氣日漸活躍,網上傳言「今冬將現60年來最寒冷冬天」、「2008年以來最冷一年」等說法。開什麼玩笑!天剛剛冷點就開始起鬨!對此,氣象專家表示,這種說法純屬謠言,冷冬是有標準的,今年是否為冷冬還言之過早。
今年將現2008年以來最寒冷冬天純屬謠言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小長假,我國多地降溫猛烈,東北、華北等地最低溫跌破冰點,局地還出現飄雪,這讓不少網友度過了一個「冷颼颼」的假期,紛紛感嘆今年冬天似乎冷得有點早,有的網友甚至穿上了秋褲。實際上,此次降溫過程主要是受到大尺度大氣環流異常的影響,這一天氣現象與冷冬、拉尼娜並沒有必然的聯繫。此外,從常年數據來看,10月上旬,我國北方地區特別是其中典型代表內蒙古和東北地區,氣溫降至冰點、出現降雪實屬正常。
2008年有多冷?2008年1月10日開始,我國接連遭遇四輪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性天氣。總體上看,那次氣象災害具有範圍廣、強度大、持續時間長、災害影響重的特點。持續的低溫雨雪冰凍天氣,影響了貴州、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廣西、重慶、廣東、浙江、福建、四川、陝西、江蘇、雲南、甘肅、河南、青海、西藏、山西和上海等20個省(區、市);很多地區為50年一遇,部分地區百年一遇,屬歷史罕見。
經分析,2008年1月份歐亞地區大氣環流異常是導致我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直接原因,太平洋上強烈發展的拉尼娜事件則是引起大範圍環流異常和低溫雨雪冰凍的「幕後黑手」。由於2008年年初的低溫雨雪冰凍影響太過令人印象深刻,於是,「2008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拉尼娜+今年將現最寒冷冬天」的組合,就成了吸睛利器。
其實,冷冬是有標準的。拉尼娜狀態(事件)指的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與常年同期相比出現大範圍偏冷,並且強度和持續時間達到一定條件的現象。研究表明,拉尼娜事件發生當年的冬季,有利於中緯度大氣環流的經向度加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易造成我國氣溫偏低、雨雪偏多。但是,並不能說出現了拉尼娜就一定有冷冬出現,尤其「08年以來最寒冷冬天」這樣的說法比較武斷。
據國家氣候中心消息,預計10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秋季維持拉尼娜狀態,並於冬季達到峰值,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強度的拉尼娜事件。通常在發生拉尼娜事件的冬季,我國中東部地區氣溫易較常年同期偏低,同時我國長江以南大部地區降水易較常年同期偏少。
中國天氣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表示,今年是否為冷冬現在仍言之尚早,而且即便是冷冬,具體怎麼個冷法——是階段性的低溫,還是階段性的雨雪冰凍,是某一個地區域的低溫,還是大範圍的氣溫偏低,都沒有定論,所以不能輕言「08年以來最寒冷冬天」。
闢謠攻略助你一秒識破天氣謠言
①關注預報部門、時間、區域揪出「三無產品」
天氣預報發布有三個基本要素一定要說清,發布單位、發布時間和影響區域。謠言天氣預報,不寫哪個氣象臺發布的,沒有發布時間,影響區域更是放之全國而皆可,這讓每天做局部地區預報的預報員們情何以堪。
②關注預報時效短期預報最準確
目前公眾接觸到的天氣預報主要是短期預報,也就是未來3天到7天的天氣情況,這段時間的預報是數值預報數據+人工修正,準確率會相對高一些。8到15天,甚至更長時間的中長期預報,因為距離時間越長,數值模式的誤差積累就越大,所以只能參考。
③關注權威發布渠道不做預報小白
天氣預報除了給我們日常出行穿衣做參考,還對農牧業生產、工程建設、防災減災有著重要意義,因此預報的權威不容挑戰,快來轉發中國天氣網的貼心帖,將謠言全部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