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r》:小丑的母親,與那些在電影裡被殺掉的女人

2020-12-14 好葉浩瀚

電影《小丑》(Joker)勢如破竹,頂著國際大獎的光環席捲票房,也不出所料地立刻引來許多評論與分析。

儘管小丑究竟是反英雄還是直接是個反派,這個問題可能仍爭論不休,電影可說描寫了一個經典「小人物逆襲」的故事:因為經濟、社會地位與精神疾患而處於社會底層的男主角渴求被愛與關懷,希望能夠實踐夢想、獲取成功,進而得到他人的注視肯定,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周遭人的錯待、辜負,甚至欺瞞、背叛與刻意傷害,長期積累的挫折與傷心終於讓人無法承載,於是爆發,帶領主角走上一條復仇之路。

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是一條令他得以肯定自己、證實自己「存在」的道路,成就了他最終的樣貌。小丑的故事似乎引起許多共鳴,一時之間社群網站上隱隱出現一種仿佛「人人都是小丑」——亦或更準確的說,「人人都可能成為小丑」的氛圍。

我在觀影時也同樣坐立不安,然而吸引我的目光,進而讓我感到不安的,卻不是小丑這個角色及他所代表的某種「底層焦慮」,而是在小丑本人「成為小丑」的路上眾多「關卡」中的一個小分支——小丑的母親。

事實上,和其他小丑所「對抗」的人物比起來,母親這個角色安靜許多,甚至幾乎淪落為毫無主體性的背景工具,但正是這樣安靜與空洞,導致了我在這場觀影經驗裡,感受到了最大的喧鬧。

背叛的母親,罪有應得

導演利用一個又一個事件的先後堆疊,企圖鋪陳出所謂的「小丑之路」。從路邊青年的惡意、同事的假好心與陷害、僱主的不信任、陌生(代表精英階級)男性的嘲弄和欺侮、母親的隱瞞以及童年時的被虐待,到兩個代表父親形象的權威角色(崇拜的脫口秀演員,以及可能是生父、受人景仰的政治人物)對自己的不屑一顧。

藉由視角的設定、情調的安排(孤獨的舞蹈、落寞的笑容、瘦弱的身影),我們跟隨導演的腳步,體驗這一個又一個的打擊與疼痛,進而將自身的同理心交給了受困的主角,而非他的「敵人」(也就是被他殺害的人),甚至很多時候可能會因為敵人的死,而感到大快人心。

在這樣的堆疊之中,這一系列的傷害幾乎被觀眾不自覺地看作可以類比的事件,畢竟它們都涉及了對主角的錯待與辜負。然而真是如此嗎?儘管在主角的眼裡看來,這些人都代表了對他的不正義,但細看我們卻會發現,這些「不正義」的構成形式,其實大有不同。

地鐵上的商務精英男因為騷擾女性的欲望沒能被滿足,而將小丑作為發洩對象,以彰顯個人的支配地位;脫口秀主持人為了自己的事業需求與樂趣,而嘲弄並利用主角;代表父親的政治人物則毫無傾聽意願,更以自己的權力地位優勢排拒小丑。

身處這些男性之中,小丑那體弱、無自理能力,甚至看來心智已脫離常軌的母親,顯得如此格格不入。即使她造成的傷害不能被否認,但她本身毋庸置疑也是一個受害者,受困於貧窮、精神疾患,以及長期的親密伴侶暴力之中。她的背叛與其說是來自於個人的私慾,更不如說是來自於她的弱勢。但在導演的敘事手法裡,她卻被如此巧妙地融進了前述「小丑的敵人」群體中。

如果我們把母親這條線獨立拆解出來,看到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故事?是一個「全心付出」的男人(小丑),對他身邊的女性(母親)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與照顧,最終卻發現他被「欺瞞」與「背叛」。而這個因為自身所付出的愛沒有得到應得回報的男性滿心失望,最終在破碎的情感驅使之下,催生了對這個女人的暴力。

這樣一個劇本是否聽來有些熟悉呢?在這個劇本裡,這個女人毫無疑問地成為了一個「壞人」,因為她不但不能給予男性主角所需要的照護、關懷與愛,她還藉由自身與伴侶的虐兒行為,剝奪了它們。甚至隨著劇情進展我們可以看到,女人所犯下最大的罪,不僅僅是沒有扮演一個「好母親」,還有她未能為孩子提供一個父親。

在這些罪責之下,女人本身的受害者身份變得不再重要,因為她辜負了這個對她好的男人,於是她罪有應得。

誰是該死的女人?

當然,並不是說女性角色在創作中都不能死亡或受傷,而是當我們回頭檢視,在這些敘事裡,女性如何死亡、又為什麼而死時,我們可以留意到一些固定的模式,而這個模式可以從兩組對比說起。

其一,在「反派」的塑造上,男性和女性構成「壞人」的要素經常不相同:男性角色的「惡」可能是暴力、壓迫、貪婪、腐敗與對權力的濫用,且往往源自於他們自身需要與渴求的不斷膨脹,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支配與控制他人的欲望。

相對的,女性角色的「惡」常常不是她們做了什麼,而是她們「沒做什麼」。女性的惡會在私人、親密關係中獲得證實與強調,通常是她們拒絕或無能提供某些人——她們身邊親近的、她們被理所當然認定要關心與疼愛的對象——一種屬於女性的特定「服務」時,例如她們可能驕傲而看不起追求者(因此沒有提供追求者所期待的愛、注意力和性)、她們不是盡責的好妻子或母親,以及比起為身邊的人提供傾聽、陪伴和關心,她們更專注於追求權勢和地位等等。

比起男性反派角色來說,女性更容易因為她們沒有扮演好某些特定的角色而招致怨懟,而且這個角色往往有著頗為狹隘的界定:女性是傾聽者、照顧者、愛與關心的提供者、性慾的滿足者。當她們未能付出以上這些服務,或剝奪了他人所期待獲得的服務,或她們甚至反過來,辜負了男性主角給予她們的服務時,這些女性就會成為「壞人」角色的立即候選人。

另一組值得思考的對比則是,在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兩種相對的女性「受害者」:無辜可憐者與罪有應得者。

前者通常天真、純潔、無害,她們常常會被賦予好女兒、好妻子、好母親的身分,她們的付出(以及她們樂意付出的「善良天性」)會被強調。她們的受害往往可以在劇情本身和觀眾情感上引發巨大的震動,在劇情上她們被用來強調加害者的惡,而在觀眾身上,她們則可以激起同情與激憤。

後者則在各種不同面向上違背了一個女性應該要擁有的特質與代表的形象,她們通常惱人、自私、不感恩、缺少對周遭人的照顧、傾聽、陪伴與同理;她們的受害會被描寫成加害者的「成長」,並推動觀眾對加害者的注意力(甚至經常是同情)。

被懲罰的女性,被推動的劇情

小丑的母親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未能維持穩定的親密關係(導致主角沒有父親)、對子女缺乏照顧甚至促使虐待發生、年老後的軟弱、欺瞞與未能真正理解與滿足孩子的內心需求,這些特質使她成為一個失敗的母親,而這使她罪有應得。

儘管我們從電影的側面資訊(因為電影從未讓這個女性有敘說自身故事的機會(相反的,兩個父親角色反而都有一定的時間與畫面,讓他們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提供他們那一面的說法。))中,隱隱得知她的失敗也很可能來自於社會結構(及其他男性)對她的辜負跟傷害,但因為她未能在與兒子的關係中,提供一個合格母親所應該提供的各種愛、關心和保護,她的死亡成為了主角的復仇、解脫,甚至是正義。

讓我再舉一個例子。改編自知名導演柯恩兄弟的電影作品《冰血暴》的同名電視劇中,第一季主角萊斯特的殺妻與小丑弒母有著高度的相似性。萊斯特的妻子總是對他嘮叨又嫌棄,鮮少給予他讚美,並因此讓萊斯特覺得男子氣概受損,終於某天在又一次的叨念後,爆發的萊斯特殺害了妻子,重擊她的頭顱直到她面目全非。

這個事件在全劇扮演了重要的轉折:殺妻之後的萊斯特並未感到後悔,反而從一張海報上的勵志小語獲得激勵,從此開始了他的「成功人生」。而電視機前的觀眾則想著,這個討人厭的囉嗦女人終於閉嘴了。

一個失敗的母親與一個不合格的妻子,這兩個人都沒有扮演好自己的女性角色,她們的各項特質都違背了「理想」女性的樣貌——沒有耐心、不能傾聽、更不具有同理心。她們也辜負了故事裡對她們有所期待並因此失望的(男)主角。

在她們各自的境遇裡,她們都不曾獲得機會給出她們那一面的說詞。我們看到的往往只是男主角眼中不合格的她們,於是她們的死亡都帶著罪有應得的意味,是男主角的終極復仇與成長,而她們的敘事消失在我們對男主角的關注與同理之中。

小結

小丑的母親與萊斯特的妻子究竟「該不該死」,並非本文的關注焦點。本文的用意也不是聲稱任何一部影視作品都必須扛起性別平等的大旗,得在劇情裡安插有主體性、有話語權,而不單單只是作為工具、為了滿足於傳統性別想像而存在的女性和性少數角色。

但如前所說,我們已經太過於熟悉大眾影視文化裡,某些固定的敘事模式與角色動力安排,而這樣直覺性的理所當然卻可能是單一、扁平、帶有排擠性,甚至危險的。

除了小丑母親這個角色以外,電影裡對黑人女性角色的描繪也令我感到不太自在,包括賦予她們特定的身份與特質、缺少主體性和話語權,以及用黑人女性身體當成意淫和暴力工具等。

作為一個普通母親的兒子,在「人人都是小丑」的口號底下,我發現更讓我感到無所適從的,是那個從頭到尾沒有故事、被認定為失格、最終被殺死的,小丑的母親。

相關焦點

  • 《小丑》共鳴的背後:JOKER只有一個,其他皆是小丑
    確實,在電影那個時代背景下,他滿足了無數小人物掙脫階級束縛的夢想,也迎合了一部分現實中那些曾經YY卻不能做的事情。拋卻審美與演技,這應該是《小丑》能獲得如此成績的最重要原因。但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把自己變成「小丑」而不被即刻消滅的。因為,小丑是唯一的。
  • 託馬斯·韋恩與小丑——《joker》
    《joker》則將時間前移,作為真正意義上的蝙蝠俠起源,解釋了為什麼託馬斯·韋恩夫婦一定會走進那陰暗的小巷。但你卻不管這些底層的「小丑」,像垃圾一樣在城市的邊緣腐爛,擠在十平米的隔子間裡,每周工作六天,早九晚九,即便如此,哥譚市的格子間,仍是觸不可及。那麼,「小丑」們,該怎麼辦?
  • DC獨立電影《小丑》(The Joker)影評
    亞瑟是哥譚市一個小丑扮演者。在給一家琴行打廣告的時候,卻被奪走了廣告牌,還被人在街上毆打。同事蘭道給他了一把槍,說是能罩著他,拿到槍後的亞瑟嘴上說著不要不要,回家後卻老實地把玩起來。在給兒童醫院表演時不小心把槍掉到地上,驚嚇了周圍的孩子。受到投訴的亞瑟被老闆炒了魷魚。稱兄道弟的蘭道為了撇清關係,說槍是亞瑟從他那偷的。
  • 《小丑》解讀:精神病人從受害者到惡魔的蛻變
    大家好,這裡是俗人說電影,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以DC頭號同名反派為題材的犯罪驚悚片——《小丑》電影一開始,主角亞瑟安靜的坐在化妝檯前,給臉上抹著厚厚的油彩,一副小丑的妝容,廣播中播放著越來越髒亂差的哥譚市新聞,他把雙手放進嘴巴,扯出誇張猙獰的笑臉,盡力讓鏡中的自己看起來開心一點,一滴淚水混合著藍色的油彩,從眼底默默流下,猛地鬆開手
  • 以前小丑告訴人們why so serious現在人們問小丑what's so funny
    溼冷無望的哥譚市,卑微的亞瑟·弗蘭克(華金·菲尼克斯 Joaquin Phoenix 飾)依靠扮演小丑賺取營生。與之相依為命的母親患有精神疾病,而亞瑟深記母親的教誨,無論遭受怎樣的挫折都笑對人生,卻因此讓自己背負著莫大的壓力,瀕臨崩潰。
  • 從精神病學的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小丑》
    關注電影的同學可能都知道,《小丑》(Joker)這部由託德·菲利普斯執導的電影在近來異常火爆,不僅打破了全球多項觀影記錄,還榮獲了金獅獎最佳影片;在國內也是受到了不少關注,從評分人數便可見一斑。後來我們了解到,亞瑟在童年時期受到了原生家庭嚴重的虐待和忽視,導致了他固有的痛苦,並在他的潛意識裡構築了一種無情而悲傷的世界觀。在阿卡姆州立醫院,閃回到亞瑟的母親與精神科醫生的訪談時,他的母親過去完全忽視了亞瑟童年的痛苦,一直認為他是一個快樂的孩子。
  • 高分電影的《小丑》,永遠入夜的哥譚市,小丑正在成為反抗的代表
    《小丑》這部電影剛上映,就有很多人在推薦這部電影。讀了一些專業人士的觀後感後,在一個深夜,小天決定要好好進入《小丑》的世界,感受他的瘋狂、荒誕、悲情。慚愧的是,小天的人生經歷淺薄,或許是身處的社會環境和人生經歷,讓小天離小丑的世界有段不短的距離。
  • 蝙蝠俠宿敵小丑身份揭秘,這部電影揭露了人性與社會
    這部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最佳影片獎和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等榮譽。 因為這不僅僅是一部DC小丑起源電影,更是一部揭露人性與社會的深度影片。
  • 《小丑》把假小丑變成真小丑也就一個的哥譚市的事
    電影導演:託德·菲利普斯電影簡介:,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在哥譚市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上映時間:當亞瑟這個飽受折磨的小丑脫胎換骨成為哥譚市一位極端犯罪分子時,沒有一個人是無辜的。電影的開始其實一切似乎都還行,雖然亞瑟患有精神病,在難過想哭的時候他會用笑來代替,但母親告訴他,他的使命就是給這一個世界帶來笑聲,並且給他取名「happy」。
  • 《小丑》:一個得大笑怪病的小丑,一個因不被需要而絕望的邊緣人
    在沒有看《小丑》這部電影以前,看到它有些個暗黑的海報,就覺著,這電影可能講述的是一個心理畸形的殺人犯。看完以後發現,這部電影確實在講殺人犯,而且這個殺人犯本身就「有病」,但他的病並非心理畸形的那一種,他屬於真的有病,是一種會忍不住大笑的病,因為這一點,電影中男主身邊的人將他稱呼為「怪胎」,在這裡,我們就稱呼他為阿怪吧。
  • 覓影:2019被吹爆的《小丑》到底講了什麼?
    要說起2019下半年電影裡最大的「黑馬」,這部DC的《小丑》當之無愧。豆瓣評分一直穩定在9.0分以上,據說電影上映後,某些地區犯罪率明顯升高,政府不得不在影院附近加派警察。可見《小丑》這部電影對人物塑造的成功。
  • 《小丑》:小丑不是一個人,是一個靈魂
    一開始,亞瑟是一個有著正常而溫暖的心的人,他會讓坐在公共汽車前面的男孩們高興,即使他對男孩的母親感到厭惡,他仍然把卡片交給她解釋他的行為。他和他母親住在一起,母親和兒子都喜歡一個名為《莫瑞富蘭克林現場秀》節目的文件,主持人莫瑞的演員是羅伯特德尼羅,一直是亞瑟的偶像。
  • 深入人心的小丑 5代Joker的形象設計 代表了什麼立意?
    小丑(Joker )是DC 漫畫旗下的經典反派,由蝙蝠俠之父鮑勃·凱恩與作家比爾·芬格,以及插畫家傑裡·羅賓遜共同創作。而這個經典漫畫角色,靈感其實是來自於1928年家,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笑面人》裡,由康拉德·維德飾演的臉部畸形主角笑面人。
  • 《小丑》起源電影定檔2019年 DC第一反派強勢來襲!(2)_遊俠網 Ali...
    不過Telltale的《蝙蝠俠》遊戲中,託馬斯·韋恩涉足了黑幫交易,因為權力巨大,甚至還幫助過法爾科內,以及執行過神秘實驗,可能這部電影的小丑起源與託馬斯·韋恩的黑色內幕有聯繫。
  • 一部在國內可能永遠看不到的電影,一個「殺人小丑」的故事,為什麼...
    從種種方面看來,《小丑》註定是一部不平凡的電影。除了將一位超級反派作為主角這一「反叛」行為,《小丑》更是在上映之前就驚動軍方。美軍發出通報,當中提及在影片上映當天有「可信的」大規模槍擊威脅。那麼為什麼「小丑」這個形象,能夠在美國引起如此恐慌?
  • 孔劉鄭裕美主演爭議的電影,戰勝小丑和沉睡魔咒2登南韓票房冠軍
    雖然這部電影在南韓被一大群網民抵制,但電影因為反映了這個時代許多女人的不平等而引發了廣泛的共鳴,由此戰勝了好萊塢強檔《小丑》和《沉睡魔咒2》,榮登南韓票房冠軍!她時常用已故的母親或學姐的口吻,說著那些她未曾說過的心裡話。01全職妻子&母親就活該被叫做「媽蟲」嗎?
  • 【轉】電影《小丑》全劇透
    亞瑟立刻撒謊掩飾,說他在看戰爭電影。然後因為自己感到自卑,變得非常沮喪,甚至在他的筆記本上寫下「我應該自殺」(I should kill myself.)。亞瑟一路狂奔回到家中,他回家後檢查包裡的物品,檢查那封母親寫給韋恩的信,那封信的內容讓亞瑟震驚!信裡母親說亞瑟不是一般人,正是託馬斯韋恩的兒子!
  • 希斯·萊傑之後真的再無小丑?
    希斯·萊傑之後再無小丑 這句話DC粉不知道聽過多少次,但是就真的沒有了嗎? 現在華金·菲尼克斯來了,媒體評價《小丑》是超越《黑暗騎士》的電影,這難免又會拿兩者來相比,所以這兩個小丑誰更優秀?
  • 史上最強反派,DC小丑獨立電影回歸!「向世界展露燦爛笑顏」
    而在另外一部電影《自殺小隊》中,傑瑞德·萊託所扮演的小丑在嘻哈的外表之下同樣有一顆瘋魔的心。不過,雖然這部電影中的小丑在造型上有所創新,足夠迷人,卻在表演上則流於形式。導演想在他身上還原當初希斯·萊傑的水平,呈現出小丑的個性精髓,卻學形不學神,打造了一個只會耍酷裝瘋的青年版小丑。
  • 《小丑》的榮譽,歸功於站在希斯·萊傑的肩膀上
    託德·菲利普斯執導的《小丑》穩穩站在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前沿,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傑昆·菲尼克的表演。然而,這位出色的演員並沒有把電影獲得的所有讚譽都歸功於自己。倫格的肩膀上」在小丑中飾演亞瑟·弗萊萊克的出色演員,用簡短的語言表達了對希斯·萊傑的喜愛和讚美多年來,很多演員扮演了蝙蝠俠的標誌——反派角色joker該名單包括小丑配音的馬克?哈米爾傑克?尼科爾森蒂姆?伯頓的蝙蝠俠電影中的小丑是自殺小隊中的傑拉爾德?巴薩利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