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白白了解車,輕輕鬆鬆駕馭車!
明白說車,堅持用原創文章,
帶你更深入的了解汽車!
2021年終於到來了,各個車企和大家一樣,對於新的一年都有著美好的期許!面對洶湧的新能源浪潮,傳統品牌肯定無法將自己置身事外。在初期的試水過後,2021年將是傳統品牌在新能源領域著重發力的元年。
大眾做傳統車企影響力最大的企業之一,對於新能源車型已經做了充足的準備,大眾中國CEO馮思翰甚至直言「2024、2025年成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第一品牌」。對於大眾來說,這樣的目標絕不是隨便說說。除了量身定製的MEB平臺,甚至連動力總成等系統都已經先行一步,落地國內生產。
技術先行,產品也不能落下。經過了早期的純電動版寶來和朗逸,以及進口大眾的e-golf。大眾對於新能源車型進行了全面梳理,推出了全新的ID系列車型。這個系列以ID作為前綴,後面帶上數字,數字越大,代表車型越大。歐洲市場首先推出的是ID.3,而在中國市場,將會是ID.4系列率先落地。
ID.4 CROZZ的外觀採用全新的設計語言,也是純電動車型的專屬設計。整體造型比較圓潤,沒有傳統的前格柵,下方通風口為散熱以及空調系統提供必要的進風。包圍兩側裝飾有鏤空設計,以降低空氣阻力,並減少能量消耗。
矩陣式LED大燈不少車型上都能見到,但是這次大眾很罕見的專門賦予它一個新名字——IQ. Light。既然把IQ都放在名稱中,能力肯定更加強大。大燈自動開啟是最基礎的功能,就連自適應遠近光都未免有些小兒科。它還可以根據車速以及轉向角度,自動調節燈光的亮度和寬度,甚至對應每一條車道都有不同燈光範圍,將矩陣式大燈的優勢完全發揮出來。此外,這臺車還首次應用了發光logo,兩側還有燈帶,可以與大燈一起營造迎賓和再見燈光效果。
側面造型圓潤流暢,腰線只有淺淺的一條,視覺並不明顯。底盤離地高度並不大,再加上底部黑色塑膠的材質,確實很像一臺跨界車。
除了黑色車頂,沿車窗上沿還有一條啞光銀色飾板,從而形成了很少見的三色車身,層次感很強。不過並不清楚這個是標準配置還是需要選裝。門把手緊貼車身,但並不是彈出式,而是內部有一個電子開關,輕按即可,使用很方便。
連接葉子板和車門的裝飾在很多大眾車型上都有,而且大部分都帶有車型名稱。後視鏡外殼與車頂同色,不知道以後是否會推出性能版車型專用的金屬材質的後視鏡外殼,那可是不少大眾車主的最愛。
尾窗面積較小,配合貫穿式尾燈,讓後部有著很強的層次感。尾門中央logo同樣可以發光,配合尾燈一樣可以實現絢麗的燈光效果。
輪圈為5輻雙色減阻設計,輻條間空隙很小,很接近全封閉了。畢竟純電動車型依靠動能回收就能完成減速,剎車系統的負擔相比傳統車型小很多。輪胎為固特異御乘,規格為235/50 R20。
ID.4 CROZZ的動力系統有兩種,單電機後驅以及雙電機四驅。單電機版為後置後驅布局。電機最大功率150kw,最大扭矩310N.m。四驅車型最大功率225kw,最大扭矩460N.m。就算是單電機版本,其功率輸出也和低功率版EA888 2.0T發動機的動力數據非常接近,性能表現並不需要擔心。
懸架為前麥弗遜後五連杆式全獨立結構。電池組平整的布置於車底,電芯採用NCM811三元鋰電池,容量為84.8kWh,NEDC續航裡程達到550km(未說明這是兩驅還是四驅車型,估計為兩驅車型)。支持100kw的直流快充,從0-80%只需45min。
內飾風格非常簡潔,科技感較強。所有功能都集中在中控臺上半部分,與下半部分完全分開,和以往大眾車型的內飾完全不同。車輛功能幾乎都集成於方向盤和中控屏內,而且操控方式也多是以觸摸為主。
燈光控制依舊位於中控臺左側,不過傳統的旋鈕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組按鍵,不過日常只需保持在auto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前後窗除霧的控制鍵也放在這裡,初次上手難免尋找一通。
你以為科技感這麼強的車就不需要啟動按鍵了嗎?幼稚!不過放在這個地方實在是一言難盡,最早出現在斯柯達品牌上的這個設計就被不少用戶吐槽,早就想給斯柯達的設計師定製一款帽子,帽子右側放個啟動按鍵圖標。
加速和剎車踏板上帶有播放和暫停圖標,這樣的小細節很討年輕用戶喜歡。
方向盤是大眾最新的設計,造型非常精緻。握環相比之前略粗,手感不錯。按鍵圖標通電後才會點亮,檔次感很高。
全液晶儀表很小巧,顯示效果非常細膩。把儀表做這麼小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全新的AR-HUD功能非常強大。除了能夠投影傳統的車速以及導航信息外,還能實現AR增強現實功能,科技感極強,同價位中目前還看不到類似的配置。
小巧的換擋機構與儀表連接在一起,無論前進還是倒車都可以一指完成,而且手不用離開方向盤。掛P檔只需頂端輕按,習慣之後是非常方便的。
中控屏幕為12寸,顯示效果同樣出色。系統UI配色很清新,看起來很舒服。屏幕下方帶有空調和多媒體系統快捷鍵,都是觸摸式操作。中控臺的氛圍燈不只有多種顏色可調,還可以分段調節。
中控系統名為「眾行家」,完善的網聯繫統能夠實現語音控制、在線導航、實時路況、在線娛樂等等網聯功能,也可以通過手機對車輛進行遠程控制。不過這些功能目前在國內市場已經比較普及了,並不算特別優秀。尤其是不少車企都已經和國內的網際網路企業開展深入合作,應用本地化做得很好也很實用,大眾在這方面還需要加快腳步。
功能都集成在中控臺上方,地臺這裡就全部是儲物空間了,敞開式杯託和儲物槽都是常規操作。
後方遮物簾內的儲物空間更加寬敞,內部上方是兩個type-C接口,中間帶有手機無線充電裝置。下方還有一個12V電源接口。
此外,地臺下方為鏤空結構,兩側沒有任何遮擋,隨身小包可以放在這裡,但是一定要放置平穩的,否則行車時物品掉落可能會有安全隱患,也建議廠家在這裡加入限位機構,加個綁帶或是小抽屜都是不錯的。
全景天窗面積幾乎佔據了全部車型,可開啟面積達到了一半,採光效果很理想。
前排座椅採用皮質和翻毛皮拼接面料,皮質部分偏硬,是大眾傳統的感覺。座椅尺寸適中,承託性不錯。前排座椅均為電動調節,車機中可見座椅加熱功能,駕駛員座椅帶有位置記憶和迎賓功能。
前排中央扶手尺寸一般,不過位置前後高低可調,這也是大眾車型的優良傳統。扶手箱內其實和前面置物板下方是貫通的,空間很實用。
門板造型常規,車門拉手為鏤空式,下方儲物格空間較大。除了大面積的軟質材料包裹,氛圍燈也可以分別設置顏色。
後排座椅面料與前排相同,兩側座椅較舒適,中央座位的坐墊和靠背都比較硬。乘坐空間完全不需要擔心,感覺大眾在這個級別的車型上都已經開始標配三拳的腿部空間了。地板中央的凸起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後排帶有出風口以及兩個type-C接口,中央儲物格很淺,放不下一個手機,顯得有些雞肋。
後備箱標稱容積達到512L,地板形狀並不規則,兩側輪拱侵佔較多。後排座椅靠背可以放倒來進一步擴充儲物空間,不過放倒後與後備箱地板有一個明顯的高度差。內部帶有雙照明燈、掛鈎和12V電源,細節配置比較全。
地板下方有一個額外的空間,放置了隨車工具。如果這裡能夠做一個適配的儲物格就更好了。
未來也可以預見到,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型和傳統車型的價格更加接近,性能也更接近(尤其是續航,當然充電網絡的建設也很重要)甚至超出,而新能源車型的消費浪潮可能會來得更早,來的更猛!感謝觀看《明白說車》,下期見!
明明白白了解車,輕輕鬆鬆駕馭車!
明白說車,堅持用原創文章,
帶你更深入的了解汽車!
編輯:z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