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洋芋、土豆、馬鈴薯,這是定西人口中的「三寶」。它沉澱了定西人「苦瘠」的過往,亦彰顯了定西人傲驕的現在,更承載著定西人希冀的未來。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隨著土豆身價的「進階」,它所承載的使命更加繁重而長遠......
單體重達5斤的「洋芋王」。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從果腹糧到脫貧薯
定西關於豐收的話題,自然繞不開土豆。每當進入收穫季節,成熟的馬鈴薯便從隴中大地的坡地、山窪陸續「破土而出」。在延綿的山脈下,村民們掛著笑臉,把顆顆「金蛋蛋」從土裡挖出,裝入袋中。
造物主很吝嗇,僅給了這裡一片貧瘠的土地;造物主又很偏愛,賜給了這裡的人們一種精靈般的食材——馬鈴薯。
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定西的馬鈴薯種植歷史已有200多年。其耐乾旱、喜冷涼的脾性,遇到乾旱少雨的定西,所產馬鈴薯以個大質優、色白體圓、薯皮光滑、薯型整齊、口感醇香、耐運耐藏和適合加工而聞名國內外。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裡,洋芋成了隴人「一年蔬菜半年糧」的寶物,不知救過多少飢腸轆轆的甘肅人。人們說:「甘肅洋芋蛋,只吃洋芋不吃飯」。對於此說,「苦甲天下」的定西頗具代表性,馬鈴薯早已是那一代人心目中的「救命薯」。
上世紀末以來,為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定西等甘肅中部貧困地區把馬鈴薯產業作為保糧食安全保基本口糧的「救命薯」「溫飽薯」給予大力支持,堅持不懈地抓。
靠土豆活下來的定西人,從1996年開始實施「洋芋工程」,把馬鈴薯作為一項脫貧致富工程來培育和推進。一屆接著一屆幹,從自給自足到規模擴張、再到產業培育,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經過多年的努力,甘肅省成為全國馬鈴薯生產大省,種植面積和產量始終穩定在1000萬畝和1000萬噸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逐步走上了集良繁、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的路子,實現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的跨越。馬鈴薯在保障甘肅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土豆實現了華麗蛻變,它見證了甘肅人改造山河、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歷史進程。
小土豆的大產業
從每年的9月底開始,剛剛從土裡刨出來的馬鈴薯鮮薯便會陸續乘坐一輛輛「專車」,從定西國家級馬鈴薯批發市場出發,駛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的終端大型市場。趕在中秋、國慶期間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對甘肅來講,馬鈴薯是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能為農顯著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30萬畝,馬鈴薯總產量預計達到1500萬噸以上。近期我們組織技術人員在安定等地實地測產,畝產量均在2噸以上。從測產看預計全省今年外銷銷售鮮薯500萬噸。」李旺澤,曾經在定西市安定區深耕馬鈴薯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土豆書記」。如今,作為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他對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狀況更是如數家珍。
據李旺澤預測,全省今年銷售鮮薯500萬噸,加工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薯條、薯片、粉條、粉絲等系列產品50萬噸。目前,全省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加工能力100餘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成為我省率先走上全產業鏈發展路子的特色優勢產業。
目前,全省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加工能力100餘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成為我省率先走上全產業鏈發展路子的特色優勢產業。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在安定區,馬鈴薯加工產品已經由原來的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延伸到主食粉、馬鈴薯麵粉、蛋白粉、粉皮、粉絲、粉條、水晶粉、餅乾、薯泥、糕點等主食化產品及休閒食品,加工產品不斷豐富,還實施了澱粉全降解環保餐盒及包裝材料項目、馬鈴薯休閒食品生產項目等精深加工項目20多個,以澱粉加工等低耗能低汙染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在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看來,馬鈴薯已經融入定西地域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今日之定西,因薯而名、有薯而興。」唐曉明感嘆道。
「2023年底,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建成馬鈴薯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示範基地600個,面積達到600萬畝,鮮薯總產量達到2100萬噸,總產值達到350億元。」李旺澤說,「我省將打造一批生產大縣、加工強縣、產業強鎮,集成發展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推動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深化、營銷品牌化,以『甘味』品牌引領甘肅特色產業走出甘肅,走向全國......」
2023年底,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將達到1300萬畝,建成馬鈴薯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示範基地600個,面積達到600萬畝,鮮薯總產量達到2100萬噸,總產值達到350億元。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土豆宴」的「企圖心」
甘肅人生生死死離不開洋芋。他們種洋芋、吃洋芋,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洋芋美食文化。洋芋,在他們手中蒸煮燒烤,涼拌燉炒,到底能做出多少美味佳餚誰也說不清。
土豆披薩、原味土豆汁、土豆雞蛋煎餅、草莓土豆貝貝、土豆榴槤酥、土豆菲力羊肋、土豆玉米糕、金絲土豆蝦球、蛋黃土豆炸生蠔……在每年的馬鈴薯大會召開之際,定西市安定區都會同時奉上一桌「土豆宴」的「大席」,讓慕名而來的食客和遊人們盡情地品嘗獨特的洋芋美食。
經過勤勞智慧的定西人一代一代革新相傳,定西「土豆宴」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以其獨有的味道和特色向世人展示著「舌尖上的美味」。
相關信息表明,自2015年國內實施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以來,我國已開發銷售6大系列、260多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年產馬鈴薯主食產品170多萬噸。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金黎平會長指出,與三大糧食作物相比,馬鈴薯單產還有較大的增加潛力,馬鈴薯產業的不斷發展,將對緩解中國食物安全壓力起到重要作用。
「馬鈴薯主糧化不僅有助於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而且有助於改善和豐富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金黎平說。
而定西人早已在馬鈴薯主糧化的路上蹚了很久。
定西市現有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8家,加工能力81萬噸,產品涉及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以及相關主食產品等,開發了富有定西特色的馬鈴薯「108將軍宴」和「70華誕宴」,研發並生產馬鈴薯饅頭、麵條、糕點、餅乾、饢、方便粉絲等主食產品,形成了「吃幹榨盡」式循環生產加工鏈條。
從視覺、味覺的直觀感受,到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馬鈴薯不僅成為定西的一張特色「名片」,更成為帶動農民奔小康的強力「引擎」。
「薯」光之下,「苦甲」不在,「甘味」綿長!土豆的「進階」之路未有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