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見「薯」光——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2020-12-14 中國甘肅網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洋芋、土豆、馬鈴薯,這是定西人口中的「三寶」。它沉澱了定西人「苦瘠」的過往,亦彰顯了定西人傲驕的現在,更承載著定西人希冀的未來。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隨著土豆身價的「進階」,它所承載的使命更加繁重而長遠......

單體重達5斤的「洋芋王」。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從果腹糧到脫貧薯

定西關於豐收的話題,自然繞不開土豆。每當進入收穫季節,成熟的馬鈴薯便從隴中大地的坡地、山窪陸續「破土而出」。在延綿的山脈下,村民們掛著笑臉,把顆顆「金蛋蛋」從土裡挖出,裝入袋中。

造物主很吝嗇,僅給了這裡一片貧瘠的土地;造物主又很偏愛,賜給了這裡的人們一種精靈般的食材——馬鈴薯。

作為中國乃至全世界馬鈴薯最佳適種區之一,定西的馬鈴薯種植歷史已有200多年。其耐乾旱、喜冷涼的脾性,遇到乾旱少雨的定西,所產馬鈴薯以個大質優、色白體圓、薯皮光滑、薯型整齊、口感醇香、耐運耐藏和適合加工而聞名國內外。

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裡,洋芋成了隴人「一年蔬菜半年糧」的寶物,不知救過多少飢腸轆轆的甘肅人。人們說:「甘肅洋芋蛋,只吃洋芋不吃飯」。對於此說,「苦甲天下」的定西頗具代表性,馬鈴薯早已是那一代人心目中的「救命薯」。

上世紀末以來,為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定西等甘肅中部貧困地區把馬鈴薯產業作為保糧食安全保基本口糧的「救命薯」「溫飽薯」給予大力支持,堅持不懈地抓。

靠土豆活下來的定西人,從1996年開始實施「洋芋工程」,把馬鈴薯作為一項脫貧致富工程來培育和推進。一屆接著一屆幹,從自給自足到規模擴張、再到產業培育,經歷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

經過多年的努力,甘肅省成為全國馬鈴薯生產大省,種植面積和產量始終穩定在1000萬畝和1000萬噸以上,連續多年位居全國前列,逐步走上了集良繁、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的路子,實現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致富薯」「小康薯」的跨越。馬鈴薯在保障甘肅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小土豆實現了華麗蛻變,它見證了甘肅人改造山河、擺脫貧困、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的歷史進程。

小土豆的大產業

從每年的9月底開始,剛剛從土裡刨出來的馬鈴薯鮮薯便會陸續乘坐一輛輛「專車」,從定西國家級馬鈴薯批發市場出發,駛向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各地的終端大型市場。趕在中秋、國慶期間端上全國人民的餐桌。

對甘肅來講,馬鈴薯是既能保障糧食安全又能為農顯著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

「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030萬畝,馬鈴薯總產量預計達到1500萬噸以上。近期我們組織技術人員在安定等地實地測產,畝產量均在2噸以上。從測產看預計全省今年外銷銷售鮮薯500萬噸。」李旺澤,曾經在定西市安定區深耕馬鈴薯產業,成為遠近聞名的「土豆書記」。如今,作為甘肅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他對全省馬鈴薯產業發展狀況更是如數家珍。

據李旺澤預測,全省今年銷售鮮薯500萬噸,加工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薯條、薯片、粉條、粉絲等系列產品50萬噸。目前,全省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加工能力100餘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成為我省率先走上全產業鏈發展路子的特色優勢產業。

目前,全省規模以上馬鈴薯加工企業100多家,年加工能力100餘萬噸,形成了上下遊配套、產業鏈完整的加工產業集群,成為我省率先走上全產業鏈發展路子的特色優勢產業。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在安定區,馬鈴薯加工產品已經由原來的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延伸到主食粉、馬鈴薯麵粉、蛋白粉、粉皮、粉絲、粉條、水晶粉、餅乾、薯泥、糕點等主食化產品及休閒食品,加工產品不斷豐富,還實施了澱粉全降解環保餐盒及包裝材料項目、馬鈴薯休閒食品生產項目等精深加工項目20多個,以澱粉加工等低耗能低汙染產業為主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

在定西市委書記唐曉明看來,馬鈴薯已經融入定西地域文化、經濟社會發展、群眾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今日之定西,因薯而名、有薯而興。」唐曉明感嘆道。

「2023年底,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到1300萬畝,建成馬鈴薯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示範基地600個,面積達到600萬畝,鮮薯總產量達到2100萬噸,總產值達到350億元。」李旺澤說,「我省將打造一批生產大縣、加工強縣、產業強鎮,集成發展一批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推動布局區域化、生產標準化、經營產業化、加工精深化、營銷品牌化,以『甘味』品牌引領甘肅特色產業走出甘肅,走向全國......」

2023年底,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將達到1300萬畝,建成馬鈴薯規模化、綠色化、標準化示範基地600個,面積達到600萬畝,鮮薯總產量達到2100萬噸,總產值達到350億元。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攝

「土豆宴」的「企圖心」

甘肅人生生死死離不開洋芋。他們種洋芋、吃洋芋,在長期的實踐中創造了洋芋美食文化。洋芋,在他們手中蒸煮燒烤,涼拌燉炒,到底能做出多少美味佳餚誰也說不清。

土豆披薩、原味土豆汁、土豆雞蛋煎餅、草莓土豆貝貝、土豆榴槤酥、土豆菲力羊肋、土豆玉米糕、金絲土豆蝦球、蛋黃土豆炸生蠔……在每年的馬鈴薯大會召開之際,定西市安定區都會同時奉上一桌「土豆宴」的「大席」,讓慕名而來的食客和遊人們盡情地品嘗獨特的洋芋美食。

經過勤勞智慧的定西人一代一代革新相傳,定西「土豆宴」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以其獨有的味道和特色向世人展示著「舌尖上的美味」。

相關信息表明,自2015年國內實施馬鈴薯主食開發戰略以來,我國已開發銷售6大系列、260多種馬鈴薯主食產品,年產馬鈴薯主食產品170多萬噸。

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金黎平會長指出,與三大糧食作物相比,馬鈴薯單產還有較大的增加潛力,馬鈴薯產業的不斷發展,將對緩解中國食物安全壓力起到重要作用。

「馬鈴薯主糧化不僅有助於推進種植業結構調整,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而且有助於改善和豐富我國居民膳食營養結構。」金黎平說。

而定西人早已在馬鈴薯主糧化的路上蹚了很久。

定西市現有萬噸以上馬鈴薯加工龍頭企業28家,加工能力81萬噸,產品涉及精澱粉、全粉、變性澱粉以及相關主食產品等,開發了富有定西特色的馬鈴薯「108將軍宴」和「70華誕宴」,研發並生產馬鈴薯饅頭、麵條、糕點、餅乾、饢、方便粉絲等主食產品,形成了「吃幹榨盡」式循環生產加工鏈條。

從視覺、味覺的直觀感受,到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馬鈴薯不僅成為定西的一張特色「名片」,更成為帶動農民奔小康的強力「引擎」。

「薯」光之下,「苦甲」不在,「甘味」綿長!土豆的「進階」之路未有盡頭……

相關焦點

  • 小康路上見「薯」光
    【專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原標題:小康路上見「薯」光  ——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五  不僅僅是定西的寶貝,馬鈴薯如今是整個甘肅的「驕傲」。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位居全國第三、總產量位居全國第二,是名副其實的「土豆大省」。  從靠它活命,到靠它致富。幾十年間,甘肅人的需求變了,對土豆的要求變得「苛刻」起來——從曾經的「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小康薯」。
  •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五」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甘肅...
    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馬鈴薯產業全面升級。
  • 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 小...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薯產業小土豆華麗轉身百味馬鈴薯。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甘肅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馬鈴薯種植面積、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馬鈴薯產業全面升級。
  • 「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烏蘭察布走上小康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中國的脫貧智慧】「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烏蘭察布走上小康之路系列報導之一冬日凜冽,白雪皚皚。粉雕玉砌的烏蘭察布大地上,綻放臉龐的盈盈笑臉、創業幹事的滿滿勁頭、關乎未來的濃濃期許,交織形成一幅幅溫暖的幸福圖景。
  • 「中國薯都」有了幸福味兒 | 烏蘭察布走上小康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去年,村幹部讓我參與產業扶貧項目,我從賽諾公司買了12只黑頭羊,這種羊3個月就能出欄。你看,那幾隻全身黑的羊賣價更高。」說起養羊,李二打開了話匣子,「公司的技術人員服務特別周到,隔三差五就來了。我們家現在有基礎母羊19只,今年光這項收入少說也有4萬元。」
  • 拔除窮根有「藥」方——產業扶貧看甘肅系列報導之六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楊萬明從零星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從藥材原材料售賣向精深加工轉變……得益於產業扶貧的「對症下藥」,「千年藥鄉、天然藥庫」的甘肅,近3年來中藥材產業「藥香四溢」。康縣三河鎮大灣村村民收穫天麻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通訊員 黃培軍 攝在標準化種植過程中,我省還實施了有機肥替代化肥行動,既讓中藥材「長得快、吃得好」,又提升了中藥材的品質,促進了產業可持續發展。今年全省種植的中藥材,標準化率達到40%以上。
  • 產業花盛開 扶貧結碩果 ——武威涼州區脫貧摘帽系列報導之一
    原標題:產業花盛開 扶貧結碩果  ——涼州區脫貧摘帽系列報導之一  2018年10月,從蘭州傳來喜訊:涼州區摘掉了貧困縣帽子。
  • 津隴同心興產業 東西協作奔小康——「網絡精準扶貧—原產地探訪...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活動中,人民網天津頻道推出了「『津隴同心脫貧攻堅』網絡扶貧公益宣傳暨天津原產地探訪」活動系列報導,探訪團記者採寫了《奔跑的山羊讓農民脫貧有奔頭》《甘肅慶城:傳統產業新模式精準幫扶助脫貧》《紫花苜蓿遍山坡肉羊肥美滿羊舍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辛店鎮大營村:小康路上不缺一人 扶貧路上...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辛店鎮大營村:小康路上不缺一人 扶貧路上不丟一戶 2020-08-09 21: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安陸市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年。
  • 廣信區西龍崗村:種小香薯走小康路
    中國江西網/上饒頭條客戶端訊 記者吳夢玲報導:盛夏時節,上饒市廣信區西龍崗村鄰近靈山的小香薯種植基地裡,村民們頂著烈日忙著將今年第一批的小香薯挖上來。記者見到上饒廣信區西龍崗村村支書徐書龍時,他正半蹲在泥土地幫著鄉親們開挖小香薯。
  •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
    產業形成「小氣候」——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一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侯小寶民勤溫室大棚內,村民採摘成熟蜜瓜。,與甘肅持續打造特色優勢產業密不可分。這個「美麗」的產業正式落戶天祝,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如果說規模的擴大開了個好頭,「金字招牌」的樹立則增添了發展信心。2018年11月11日,天祝縣被授予「中國高原藜麥之都」稱號。天祝縣「趁熱打鐵」,以打造全國藜麥種植中心為目標,聯合甘肅純潔高原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3.58億元建設藜麥扶貧產業園。
  •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重走貧困村系列報導(四十五) ——棠棣鎮桃園村:產業扶貧鋪就致富路 編者按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也是安陸市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年。
  • 甘肅舉行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發布會(武威專場)
    原標題:12月7日甘肅舉行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武威專場  12月7日,甘肅舉行全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武威專場,請武威市委書記柳鵬,武威市委副書記、市長周偉,武威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市扶貧辦主任楊青山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 伊利探索實踐精準扶貧模式用產業帶動「伊起小康」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行業領軍企業,伊利集團積極探索實踐「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推進脫貧攻堅。6月17日,「伊起小康」脫貧攻堅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進行了籤約,並同步啟動了敕勒川30萬頭奶牛生態牧場示範項目暨國家奶牛核心育種基地,未來伊利將通過「產業基地精準扶貧」模式打造土默特左旗脫貧樣板,全面助力內蒙古脫貧攻堅和農牧業高質量發展。
  • 「定邊縣扶貧故事產業扶貧」非你莫「薯」 土蛋蛋變金蛋蛋
    為挖掘典型,匯聚強大精神動力,「定邊扶貧」公眾號開設「扶貧故事」專欄,記錄全縣幹部群眾扶貧脫貧路上的點滴變化、心路歷程和感人事跡,激勵激發廣大幹部群眾一棒接著一棒幹,一步一個腳印走,奮力追求幸福美好生活,共同繪就幸福小康的新畫卷。定邊縣享有「中國馬鈴薯特產之鄉」的美譽,是全國馬鈴薯種植六大縣之一,年產量穩定在100萬噸,88%的農民將其視作主要種植作物。
  • 種下「致富薯」 收穫新希望——寫在全國馬鈴薯產業現場推進會和...
    從「寶貝蛋」「救命薯」「溫飽薯」,到如今的「脫貧薯」「致富薯」「小康薯」。馬鈴薯,這個如今被農民視作「金蛋蛋」的作物廣泛種植,展現出省委省政府及廣大幹部群眾推動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決心和力度。2018年以來,省委省政府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確定了「牛羊菜果薯藥」六大扶貧特色產業,甘肅馬鈴薯產業發展迎來新機遇——產量持續穩定增加,品質不斷提升,產業鏈不斷完善延伸,產業面快速升級。2020年,全省馬鈴薯種植面積達1030萬畝,總產量預計超過1500萬噸,馬鈴薯產業總產值將達到265億元。碩果纍纍,盡展產業蓬勃朝氣。
  • 影像志】永登:小康路上帶頭人
    影像志】小康路上帶頭人人勤春來早,春來人更勤,永登的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近年來,永登縣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苦水玫瑰、高原夏菜、中藥材、紅提葡萄等十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迅猛,特色農業產業已成為永登的「金名片」。
  • 樹起「甘味」大招牌——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三...
    樹起「甘味」大招牌——甘肅省扶貧產業體系建設之路系列報導之三經過幾年的努力,「玉門珍好」區域品牌越叫越響。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康縣陽壩立興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員工篩選分揀天麻。新甘肅·甘肅農民報 通訊員 黃培軍天水櫻桃已成為果品中的一張「名牌」。  新甘肅·甘肅農民報記者 何成軍  就農業而言,種下去、收上來最多填飽肚子,但賣出去、變成錢才能鼓起錢袋子,否則只是「多收了三五鬥」而已。
  •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三」菜產業:大菜園託起致富夢...
    【特色產業扶貧深度系列報導之三】菜產業:大菜園託起致富夢——甘肅推動實施「六大特色農業產業」精準脫貧追蹤報導之三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朝霞蔬菜,是我們每天餐桌上的時鮮美味其中高原夏菜每畝收益在1至1.5萬元,蔬菜產業成為我省種植業中面積、產量、效益增長最快,對貧困群眾收入貢獻份額最高的產業之一。好中優——蔬菜大棚變成「小康棚」隆冬時節,萬物蟄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