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6年,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添新丁。第八批名單涉及全國762處文保單位,還有50處與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國保單位合併。值得一提的是,新國保越來越年輕,近現代建築佔了近3成。反映新中國成就的文物,第八批增加了40處,北京站、天津北站等均入選。
晉豫浙皖湘數量最多
第八批國保單位共762處,另外還有50處與此前已經核定公布的國保單位合併。從類型看,包括古遺址167處,古墓葬30處,古建築280處,石窟寺及石刻39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234處,其他12處。從省級行政區域看,山西、河南、浙江、安徽和湖南的新國保數量最多。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隨著國力和文物保護意識增強,國保單位的數量從第六批開始明顯增加。最新公布的一批國保遴選標準是「價值優先、質量第一、完善體系、填補空白」。他解釋,所謂「填空」就是填補前七批在構建中華文化特徵上、體現中華民族精神追求方面的空白。
與往次相比,新國保的申報渠道拓寬了。軍隊、國防科工委、各個民主黨派等都成了「推薦人」。同時,私人產權的文物入國保名單,需要徵求所有人意見。宋新潮說:「如果把它列入國保單位,實際上更強調公共屬性,所以要尊重產權人的意見,還要考慮到將來對私人文物的補償。」
紅色文物扎堆「升級」
第八批國保單位體系裡有138處屬於革命文物。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將以此為契機,加大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繼續公布第二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今年還要準備召開全國革命文物工作會議,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傳承進行具體部署。」他說,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次召開革命文物工作會,上一次要追溯到1997年。
國家文物局還將進一步加強革命史實的研究和革命文物價值的挖掘,進一步加強革命文物的資源整合、統籌規劃、整體保護和展示利用,進一步發揮革命文物在服務大局、資政育人和推動發展中的作用。
目前,全國革命文物的家底已基本摸清,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已公布。文物部門還編制了《長徵文化線路保護總體規劃》,啟動了長徵文化線路整體保護利用試點。
40處反映新中國成就
新國保中,近現代文物佔了30.7%,而第六批和第七批的比例分別是19.15%和16.98%。不僅如此,前七批國保單位中,反映新中國成就的文物只有22處,第八批一口氣兒增加了40處,例如北京站、天津北站等均入選。
新增的古建築類國保,更多體現的是拾遺補缺。劉玉珠舉例,原來涉及科舉考試、考棚等方面的文物並不多,這次有了補充。還有倉儲類文物,原本只覆蓋了官倉和義倉,此次補充了磨房、磨房群等。一些邊疆民族地區的古建築也被列為國保,此次涉及納西族、藏族、瑤族、傈僳族等民族建築。
古遺址類的新國保,半數以上是近年來的新發現。比如長白山神廟遺址、大運河板閘等紛紛躋身國保行列。
釋疑
保護級別提升不意味利用空間變小
入選國保單位,是否意味著今後我們對這些文物的保護要求會更嚴格?
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表示,文物保護單位制度作為文物保護領域的一項基本制度,符合我國國情,有效保護了一大批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國保單位保護管理要遵守文物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無論什麼時候,文物安全的紅線和底線都是要堅守的。只有將文物保護好,它才能更充分融入當代經濟社會發展,在當代社會充分發揮作用,才能真正活起來。但是,文物的保護級別提升,不意味著留給文物利用的空間變小。對文物的活化利用,國家文物局一直持開放態度。我們一直強調要將文物用起來,無論是合理使用,還是展示利用,我們都鼓勵,也都會給予必要的支持。只有讓更多人認識文物價值,了解文物在社會進步中的不可替代性,才能使全社會關心和保護文物。
國家文物局將積極支持各地在文物保護利用總體要求的框架下,依託不同類型文物資源,推動區域性文物資源整合和集中連片保護利用;創新文物保護利用機制,在確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在文物保護區域因地制宜適度發展服務業和休閒農業;支持社會力量依法依規合理利用文物資源,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文化產品與服務,探索社會力量參與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使用和運營管理;促進文物旅遊融合發展,推介文物領域研學旅行、體驗旅遊、休閒旅遊項目和精品旅遊線路。
「在政策方面,我們將進一步強調保用並重、以用促保、分類施策、分區施策的總體思路,不斷研究出臺促進文物活化利用的新政策,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各類文化遺產活化利用的有效途徑,以最大程度「釋放」文物的活力,講好中國故事,突出展現全面真實的古代中國和現代中國,增強全民文化自信。」劉玉珠說。據新華社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劉冕
流程編輯:王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