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金球獎終身成就獎之後,在今年2月10日舉行的第92屆奧斯卡頒獎禮上,宣布學院電影博物館即將開館之後僅月餘,身在澳洲拍戲的湯姆 · 漢克斯及其夫人,就在社交媒體宣布了身染新冠病毒的消息,進而在全球影視圈引發不小的震動。
在太多好萊塢經典影片中塑造了太多經典形象的湯姆 · 漢克斯,無愧於好萊塢傳奇的稱號。
從早間的戲路廣、為人親和,到後來在銀幕中塑造了一系列一臉正氣的天然領導者,湯姆 · 漢克斯式的偉光正,總是那麼受用,那樣令人欽佩。
於是,當據稱打磨了十年的《灰獵犬號》在網絡視頻平臺Apple TV+首映之後,聯想到《阿波羅13號》、《拯救大兵瑞恩》、《菲利普船長》和《薩利機長》中,湯姆 · 漢克斯成功塑造了一系列經典的captain人物形象,特別是經此一劫大難不死之後,人們不由自主的會對這部投資5030萬美元的美國戰爭電影,投入更多的感情與關注。
如果說德國導演沃爾夫岡·彼德森執的那部《從海底出擊》,成為影史上無法超越的潛艇戰爭電影的最高峰,那麼,由湯姆 · 漢克斯編劇並主演、描述美國驅逐艦保護大西洋航線的《灰獵犬號》,大有與之針鋒相對的意思。
不過,與前者史詩般的篇幅與內涵比起來,《灰獵犬號》更像是一部好萊塢電影工廠精心打磨、嚴絲合縫、一絲不苟的流水線式商業大片。
哪怕為了突出戲劇性,在真實性上打了一些折扣,中等規模的投資並未限制這部作品的電影表現力和聲光電效果,觀眾最關注的觀賞性、娛樂性、刺激性都能拿捏得恰到好處,無處不在的普世價值觀、精準巧妙的情趣渲染,都能讓觀眾沉浸期間、產生共情。
IMDB曾高達9.3分(現在回落到7.1分)、豆瓣8.3分的評價,一部《灰獵犬號》再一次證明了,憑藉多年積蓄的硬實力,好萊塢四平八穩的商業片套路依然能打動全球觀眾,同時也證明了像湯姆 · 漢克斯這一代好萊塢定海神針,依然具有強大的全球影響力和號召力。
危險的任務
熟悉湯姆 · 漢克斯的都知道,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成功塑造了米勒中尉這個鮮活形象之後,他深度參與了兩部史詩級的美劇經典——《兄弟連》和《太平洋戰爭》。
在大量資金的投入之下,兩部作品寫實的風格與優良的品質,樹立了電影化電視迷你劇的新標杆。
正因如此,在出演《拯救大兵瑞恩》時隔22年後,湯姆 · 漢克斯在《灰獵犬號》中再次飾演艱苦卓絕之下創造奇蹟的領軍人物,自然很值得期待。
《灰獵犬號》改編自據C·S·福裡斯特所著的非虛構小說《牧羊人》,以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講述了擔任護航艦隊總指揮的美國海軍驅逐艦長歐內斯特·克勞斯,在如狼群般的德國潛艇圍追堵截之下,指揮艦隊完成一次不平凡的大西洋護航任務。
片中,湯姆 · 漢克斯飾演了男主歐內斯特·克勞斯。這是一位具有豐富戰爭經驗的艦長,當他晉升為艦隊指揮之時,也接到了一個困難的任務——率領由四艘護航軍艦、三十多艘各類非武裝船舶組成的艦隊,穿越整個大西洋。
二戰期間,因珍珠港事件參戰的美國,通過橫跨大西洋的漫長航線,向歐洲盟國持續運送兵員、武器設備,以及燃油等戰時相當珍貴的補給物資,然而,美國海軍主力此時正鏖戰太平洋,只能抽出少量的軍艦為大西洋補給線護航。
納粹德國絕不會坐以待斃,坐看對手接受補充、身強體壯起來,以U型系列潛艇組成的龐大潛艇編隊,在大西洋水域神出鬼沒的遊弋,不斷打擊和騷擾這條海上補給線。
浩瀚的海洋深藏著危險與機遇,牧羊犬般的護衛軍艦,與狼群般的潛艇,在相互試探、鬥智鬥勇中尋找戰機,片中一系列緊張激烈的戰爭場面,與戲劇性的矛盾衝突,都圍繞著獵手還是獵物這個主題。
戰爭的意志
沒有大西洋航行經驗,始終處於德國潛艇的尾隨與追擊,在脫離了空中反潛機支援的50個小時裡,身為整個艦隊總指揮、灰獵犬號艦長的克勞斯備受壓力。
只有堅如磐石的意志、豐富的戰鬥經驗與值得信賴的官兵,才能幫助他戰勝一切突如其來的艱難險阻,與伺機開展攻擊的德國潛艇周旋。
這樣一個堅韌隱忍、百折不撓的指揮官形象,就像是為湯姆 · 漢克斯量身定製的一樣,面對這樣一場封閉空間中的獨角戲,漢克斯的發揮遊刃有餘。
克勞斯並非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戰爭機器,在堅強內斂的外表下,無意中流露出來的緊張、憤怒、驚恐、疲憊與欣慰,不僅引領了全片的情緒與節奏,同時,也讓他變得有血有肉,值得信賴。
圍繞著克勞斯,全片被精準的分為三個逐次推進、相互銜接的段落,頗為工整、嚴絲合縫:
開場後的小試牛刀——驅逐艦追擊落單U型潛艇,展現了克勞斯精湛、果斷的指揮能力;
在張弛有度的節奏映襯下,大量的戰爭場面與細節描寫,勾勒出一個危機四伏、困難重重的局面,著重刻畫了男主堅韌不屈的意志和勇於擔當的氣質;
本片的高潮部分,商船接連被對手擊沉,不斷挑釁的狼群擺出了決戰的架勢,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男主憑藉幾近完美的指揮,最終以美軍擊沉4艘敵方潛艇的戰績,結束了這段充滿危險的旅程。
故事背景是真實的,但灰獵犬號與艦長歐內斯特·克勞斯是虛構的,代號為XH-25的護航任務真實存在,在歷史中卻是少有的未遇敵手、波瀾不驚的成功任務,甚至片中的一些海戰戰術、武器裝備,被一些軍迷以不真實為由噴得體無完膚。
在虛構的背後,卻是真實的戰爭。戰爭歸根結底靠得是人的意志,在展現戰爭中的人這一點上,《灰獵犬號》與《從海底出擊》等片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套路的閃光點
成熟的技術表現、精妙的氛圍渲染、恰到好處的情緒調動,這是彰顯主旋律的好萊塢商業大片,總能獲得最佳觀感的公開的秘密。
《灰獵犬號》的出眾之處就在於,充分藉助宏大的歷史背景,將相對單薄、無趣的反潛戰(真實的反潛戰往往要進行數小時),拍出了情節緊湊、酣暢淋漓的巔峰對決之感。
充滿真實性的戰鬥細節,你來我往的劇情反轉,真實戰艦取景+CG動畫的結合,讓整部作品在緊張刺激的氛圍中,讓觀眾快速融入其間,產生共情。
哪怕在這樣緊張、緊湊的氛圍下,那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細節與配角,都在推動劇情和情緒渲染上做出貢獻:
為寢食難安的艦長提供食物的黑人炊事兵,為全片增添了一抹悲壯色彩;被戰爭嚇得說不全話的年輕通訊兵,也在戰爭中不斷適應和成長;全艦官兵精誠團結、相信艦長的判斷,為美軍的正面形象打足了廣告……
拍出一部以個人英雄主義和普世價值觀支撐的主旋律戰爭片不難,難的是讓人看一眼就喘不過氣來,這種扣人心弦、一氣呵成的觀感,觀眾對劇情和人物由衷的認可與欽佩,是上百年的積累、無數經驗教訓的結合,是從宏觀劇情到微觀細節,都做到精心打磨、匠心獨運的結果。
阿甘老矣,尚能飯否?在娛樂性與觀賞性上可圈可點的《灰獵犬號》,給出了一個正向的示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