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春聯是門「政治學」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臺灣知名模特姚採穎寫春聯用於義賣

臺灣鹿港老街的手寫春聯是一景

臺灣地區前領導人馬英九最近寫的一副春聯火了。「海宇熙春金雞去,乾坤生意駿犬來」,首批印發的10萬張春聯,一天之內被民眾索取一空,隨後緊急加印到22萬份,還被人在網上以350元新臺幣拍賣。過年寫春聯、貼春聯,是兩岸中國人共有的文化現象。但在島內,春聯被賦予了太多「政治」意涵。

人氣試金石

臺灣的春聯有個特殊功能,可檢驗政治人物人氣。馬英九每年都親筆寫春聯,免費發給民眾。他去年寫的「金雞獻瑞除舊歲,吉祥如意迎春暉」,雖然也收穫民眾讚賞「字美又沒錯字」,卻沒有狗年春聯這麼受歡迎。

原因何在?國民黨人士說,只因蔡英文當局上臺一年多來施政無方,鬧得民怨四起,終於讓民眾重新感覺到了馬英九的好,正所謂「思念總在分手後」「還馬英九公道的,一定是蔡英文」。

臺灣民眾贊馬英九「沒錯字」,是因為蔡英文去年推出的春聯「自自冉冉,歡喜新春」,被不少學者質疑應該是「自自由由」的烏龍。臺灣網友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蔡英文不但書法不好不敢親筆寫春聯,連摘抄都出錯。蔡英文支持率跌破三成,她的春聯也跟著行情看淡。馬英九春聯在網上最貴能賣到350元新臺幣,而蔡英文今年的「萬物當春 幸福共好」,只有40元至60元新臺幣左右。

民眾也會借春聯一抒胸臆。上個月,臺灣網友自製的一副春聯爆紅,上聯「慣老闆就地合法」,下聯「奴隸工就地正法」,橫批「罪有英德」。上下聯批民進黨損害勞工權益,橫批則含有蔡英文和臺「行政院長」賴清德的名字,十分辛辣。網友紛紛留言「哪裡可以買到或索取?我第一次那麼想貼春聯。」

寫字為選票

臺灣的企業商家喜歡送春聯,因為春聯是成本低廉的形象廣告。政治人物喜歡送春聯,同樣是為了積攢人氣。政治人物寫春聯有許多講究,寫什麼,送給誰,如何標新立異,都得挖空心思,儼然衍生出了一門「春聯政治學」。

春聯內容先要不落俗套。比如參選臺中市長的國民黨「立委」盧秀燕,近日推出「十犬十美」,用「犬」諧音「全」,頗見巧思。彰化縣員林鎮鎮長張錦昆現場給民眾寫春聯,「民眾喜歡什麼就寫什麼,不用落款,心意最重要」,提供的是個性化服務。

除了「寫什麼」,「怎麼寫」也很重要。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臺中市議員王立任今年過年前要寫10場500多副春聯,據說常寫到肩膀酸痛要貼膏藥。從感動選民的角度,貼膏藥的效果可能比貼春聯好。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說,春聯能深入各家各戶,能起到拓展票源效果,「春聯政治學」是很有趣的學問。當各位選將發春聯,選民拿得多、貼得多,有助拉抬聲勢及政治行情,就算選舉輸了,也顯得「輸人不輸陣」。

也有弄巧成拙的例子。擬參加臺北市長選舉的民進黨「立委」姚文智日前開記者會寫春聯,先寫下「如如不動,姚姚領先」,再寫下「不用偏心,只怕變心,好好愛我」。後一句被認為是對蔡英文的「表白」,其中邀寵之意引島內網友反感,不少人直言「好噁心!」。

幸運或悲哀

馬英九去年寫春聯時曾說「春聯是中國人風俗」,引發兩岸網友點讚。民進黨長期致力於「去中國化」,用春聯拉票卻不落人後,被網友譏刺:「何不用綠紙寫春聯?」小小春聯,不但是政客爭鬥的方寸舞臺,也是面照妖鏡,照出某些人的表裡不一和不堪用心。

臺灣翰雅文化顧問總經理陳春霖近日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島內春聯風俗保留較為完好,早年很多人家都會自己寫,有些書法好的人會擺攤為街坊鄰居寫春聯,收取少量潤筆。現在印刷品益發精美,更多人是去買春聯來貼。除了政治人物、各地政府、企業商家,臺灣一些寺廟、高僧也會給信眾贈送春聯或春貼、春條。比如佛光山星雲大師今年的「忠義傳家」春貼,就很受歡迎。

陳春霖常年穿梭兩岸從事文化交流活動,據他觀察,兩岸的春聯文化氛圍並沒有哪一邊明顯比較濃或淡的差別,只有城鄉差別。臺灣的城市和大陸的城市春聯文化都相對淡一些,臺灣的鄉下和大陸的鄉下則都濃一些。

陳春霖介紹說,臺灣的一些老街,比如臺北的迪化街、新竹的湖口老街、鹿港的老街,春聯文化很濃鬱。若過年時去遊玩,可以看到家家戶戶門口貼著手寫春聯,「看著非常喜氣、舒服」。

春聯因自帶「政治功能」而免遭「去中國化」毒手,還受到島內藍綠政治人物追捧。對一種傳統文化來說,這算是幸運,還是悲哀?(記者 王 平)

相關焦點

  • 臺報:臺灣萬物齊漲 上一課「大蒜」政治學
    臺報:臺灣萬物齊漲 上一課「大蒜」政治學 2014-08-14 14:45:06>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吳合琴   中新網8月14日電 臺灣
  •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
    春聯俗稱"門對"、"春貼"、"對聯"、"對子",雅稱"楹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喜慶的大紅春聯是對聯的一種,在春節時張貼,故名春聯。春聯的來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們用以避邪,畫門神像木刻成人形掛在門旁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
  • 臺灣過年貼春聯講究最佳時機!「命理師」:千萬別過了這個點
    過新春佳節時,兩岸民眾都喜歡在門上貼上春聯討個喜氣,但在島內,貼春聯還講究個「最佳時機」。臺媒「中時電子報」稱,在臺灣貼春聯,可不是隨便貼上去就好,若是在錯的時間貼春聯,不僅不會帶來好運,還可能起反效果。
  • 臺灣春節年味濃 創意春聯彰顯對來年期盼
    臺灣春節年味濃 創意春聯彰顯對來年期盼   春節日益臨近,採買年貨的時候一定少不了春聯和紅包。在臺灣的年貨大街,賣家將傳統祝福語稍作改變,加入創意元素,讓人眼前一亮。  臺灣東森記者  vs. 迪化街攤商 小麥:春節到了要寫春聯,天增歲月人增壽,下一句呢,我的文學造詣很好,就是春滿乾坤福滿門。不對喔。
  • 臺灣過年花樣多 廟裡還有「政治學」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轉眼間,時間已到了正月十五。此前筆者向大家介紹了臺灣過年前的準備,除夕夜和正月初一如何度過。
  • 臺灣過年花樣多 廟裡還有「政治學」 - 港臺腔 臺灣新聞 香港新聞...
    春節期間,港臺腔將帶你走近臺灣,感受海峽兩岸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轉眼間,時間已到了正月十五。此前筆者向大家介紹了臺灣過年前的準備,除夕夜和正月初一如何度過。而在這篇文章裡,筆者想和大家聊聊臺灣從初一到正月十五的過節氛圍。
  • 臺灣味道:麻油雞有媽媽的味道 紅標米酒衍生政治學
    臺灣味道:麻油雞有媽媽的味道 紅標米酒衍生政治學 2018-01-近日,臺灣大部分地區達到入冬以來的最低溫。這個時候,臺灣家家戶戶餐桌上最受歡迎的菜之一,是麻油雞。我心目中排名第一的臺灣美食,也是麻油雞,準確地說,是臺中黃家的麻油雞。  別誤會。所謂的臺中黃家,並非公開營業的餐廳,而是來自大陸的楊燕芬女士的婆家。初次到黃家正是冬天,為了表示對兒媳婦「娘家人」的熱情歡迎,楊燕芬的婆婆做了滿滿一桌菜,大姑子親自上陣煮了拿手的麻油雞。
  • 坐火車送春聯 臺灣宜蘭火車站促銷搶客源(圖)
    坐火車送春聯 臺灣宜蘭火車站促銷搶客源(圖) 2008年01月31日 17:07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宮廟政治學為何是臺灣選舉必修課:宗教力量影響大
    臺灣佛光山島內民眾搶頭香的激烈場面春節期間,一段臺灣民眾搶頭香的視頻片段在網絡上走紅:當宮廟大門打開時,信眾們像百米衝刺一樣湧入廟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把手中的香插向香爐,場面激烈。臺灣的大小宮廟人群絡繹不絕,這樣的場合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也是不可錯過的機會,可以在此與選民互動,與民眾「搏感情」。可以說,「宮廟政治學」是臺灣選舉搶票的必修課。
  • 臺灣的「寺廟政治學」
    在臺灣選舉文化裡,寺廟一直是社會人脈關係匯集的焦點,寺廟主事者及幹部多是地方意見領袖,有意參選者拜廟如社會聯誼,不只是宗教儀式,還是一種禮數,有助開拓票源,政治人物也可在這樣的場合與選民互動,爭取支持。
  • 水果成臺灣今夏最熱門話題 其中這些政治學說明什麼?
    臺灣水果,成為大陸遊客的一大誘惑。2008年臺灣開放大陸遊客之後,各大夜市的鮮切水果盒和各景點的水果攤總是裡三層外三層地圍著各地口音的大陸遊客。芭樂、蓮霧、釋迦、芒果、木瓜、鳳梨,五顏六色,晶瑩剔透,成為臺灣的招牌產品。大陸遊客之前,日本遊客和歐美遊客也是臺灣水果的愛好者,臺灣「水果王國」的介紹早就寫在了各種文字的旅遊指南上。臺灣水果有多好吃?
  • 什麼是春聯?過年貼春聯的講究是什麼?
    1、什麼是春聯  其實對於春聯也就是門對子哦,而在古代的時候,很多文人都是會喜歡做作詩和對聯的,而到了在春節的時候,家家戶戶的人們都是會選擇自己最喜歡的春聯而貼在的大門口上,而這個到了現代,也是一直流行著,而貼春聯的含義其實也是有著迎接新的一年的時候
  • 春聯造句和解釋_春聯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春節時用紅紙書寫吉祥或祝頌語句貼於門上,稱為春聯。其源出於古之桃符。 [老舍《駱駝祥子》:「門上的春聯依然紅豔,黃的掛錢卻有被風吹碎了的。」] 春聯在教材中的例句: 1、除夕以前,家家必須把春聯貼好,必須大掃除一次,?名日掃房。
  • 【島內視野】臺灣選戰中的「宮廟政治學」
    臺灣的大小宮廟人群絡繹不絕,這樣的場合對於政治人物來說也是不可錯過的機會,可以在此與選民互動,與民眾「搏感情」。可以說,「宮廟政治學」是臺灣選舉搶票的必修課。2月16日,大年初一下午,記者路過臺北文昌宮的門外,看到絡繹不絕的人群排成「之」字形隊伍進廟,廟中的人則各自忙著敬香、點燈、許願、求籤、擲筊。
  • 春聯的起源與發展 牛年經典春聯集錦
    春聯的起源與發展   春聯俗稱「門對對聯」「對子」,雅稱「楹聯」。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我國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春節增加喜慶氣氛。
  • 過大年:怎麼貼春聯?
    在農村過年貼春聯也比城市要講究、隆重許多。在大年三十早上,要早早的起床去貼春聯,因為貼完春聯才能往家裡請祖先(是祭祀的祖先),要把祖先請到家貢上香火全家人才能坐在一起吃早飯。這裡著重說一下怎麼貼春聯。一般都是兩個人貼,過去是熬漿糊貼春聯,現在都是用膠帶。兩個人一個貼,一個遞,先從堂屋開始把兩邊的春聯貼上,再把門心貼上,然後是橫批,橫批兩邊貼「門花」(這名是我自己起的,家鄉話說的名不會寫。)東西堂屋貼完,然後是兩邊的耳房,每個門上都是這麼一套春聯。然後就是院子裡的門上也要貼,不同作用的房子貼春聯也是有說法的。
  • 一副春聯,滿心情懷,永恆志業
    季謙先生在書寫2005年的新年春聯 2004年,季謙先生已經在臺灣推廣讀經教育十年,那時還是「全球讀經教育交流網年底的一天,有人在論壇上發帖,希望過年時在自家門上貼一副季謙先生的春聯,不僅可以欣賞書法之美,還可以時時感受季謙先生對文化的深厚情感,自我勉勵,教化親朋鄰裡。但為免於季謙先生書寫過多,不如大家組團印製。 又,經高瑋謙教授提議,季謙先生開始為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寫春聯義賣,答應寫一紀,十二年。並在臺灣招募志願者義賣春聯。
  • 春聯有怎樣的由來?王安石曾經為春聯寫的那句詩是哪句?
    春節作為我國百節之首,慶祝春節的習俗很多,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貼春聯和貼門神。每當春節臨近的時候,家家戶戶都在門兩旁貼春聯,紅底黑字,很有節日氣氛。眾所周知,春聯是過春節時人們貼在門兩旁的對聯,貼春聯是我國民間春節過節習俗之一。
  • 過年為什麼要貼春聯?你們當地哪天開始貼春聯呢?
    春節,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有很多,今天給大家要說的是貼春聯。春聯每家每戶都要貼(有親人去世的家庭除外),春聯在不同的地方,叫法有所不同,比如門對、對聯、桃符等,貼春聯的時間也有所不同,我們這邊,一般是臘月三十上午貼,而有些地方比較早,可能在臘月二十幾就把春聯貼好了。
  • 馬英九親筆春聯持續搶手 10萬份豬年春聯一下午被搶光
    原標題:馬英九親筆春聯持續搶手 10萬份豬年春聯一下午被搶光   馬英九手寫春聯。(圖片來源:馬英九臉譜網)   中國臺灣網1月20日訊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農曆春節將至,島內政治人物紛紛發出春聯賀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