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流美食家江太史的風流故事

2021-02-16 陳平印象

-點擊上方「陳平印象」關注我吧-


 

民國時期,廣州有四大有名的酒家,他們是南園、西園、文園和大三元酒家,而其中以南園酒家為四大之首。不過那時的南園酒家不是在河南,而是在天字碼頭附近的南堤二馬路,當時的南園酒家酒餚精美,布局幽深,文人墨客常常宴遊其間,達官貴人更是趨之若鶩,酒家門口有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上聯是:「立殘楊柳風前,十裡鞭絲,流水是車龍是馬;」下聯是:「望斷琉璃格子,三更燈火,美人如玉劍如虹。」,這副對聯其韻律似順非順,其意境似是非是。如此怪的對聯出自何人之手呢?原來他的作者就是當年南園酒家的常客,人稱風流太史的江孔殷。

講起江孔殷聞其名者眾,知其人者寡。不過,江孔殷不單只是美食家,文人墨客那麼簡單,且不說其他,單是在辛亥革命期間,他促成廣東共和獨立,就曾起過舉足輕重的作用。有人評論說,沒有江孔殷廣東的近代史可能要改寫。而江孔殷的另一面是他嗜鴉片如命,而且風流成性,他先後有過12房妻妾,而子孫多到連他自己都分不清誰是誰。所以民間有取江孔殷的號「霞公」的諧音,戲稱他為「蝦公」。如此一個風流人物,自然少不了許多風流故事。

1904年中進士後江孔殷在官場上一直位居閒職,於是在1907年他乾脆辭官歸故裡,回到廣州並在河南同德裡修建了一座私宅叫「江太史第」,自此他廣交官宦名士,經常在府中大開筵席。江孔殷對飲食頗有心得,還專門獨創有「太史菜譜」,其中以蛇宴最為聞名,時至今日廣州食肆還廣為流傳的太史五蛇羹、太史雞、太史豆腐等均為江孔殷獨創。江孔殷與當時兩廣總督張鳴岐交往甚好,張鳴歧見江孔殷每天只是吃喝玩樂,遊手好閒,於是請其出任廣州清鄉總辦。這雖然不是正式的官職,只是臨時委派的差使,卻掌握生殺大權,江孔殷當然也不遺餘力。當時珠江三角洲一帶盜匪活躍。1910年江孔殷奉命前往順德清鄉,曾連續60日大殺三合會眾徒,有一日殺了108人,正合「天罡」之數。江孔殷為此還洋洋得意,到處宣揚,文人拿刀不是濫於充數!

另外,江孔殷協助潘達微義葬黃花崗烈士的故事,也被當時革命黨人傳為佳話。話說1911年4月27日,廣州「三二九」起義失敗,起義烈士遺體被官府亂葬在專埋死刑犯的「臭崗」。當時同盟會員、嶺南名畫家潘達微想另找地方好好安葬這批烈士,他找到善堂的董事們商議,但那些善董們怕株連,不敢答應。潘達微唯有找到世交江孔殷協助,江孔殷爽快地應承下來。他隨即找到善堂的董事們說如有不測,願負全責,在江孔殷以身家性命擔保下,廣州起義烈士遺體得安葬於紅花崗,也就是後來改名的黃花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廣東革命黨人迅速響應,兩廣總督張鳴岐手忙腳亂也應付不過來。這時廣東革命黨人汪精衛因謀刺攝政王載灃不遂被囚於北京,而另一位革命黨人陳景華則在香港策划起義。江孔殷聽從同盟會員潘達微和鄧慕韓的意見,向張鳴岐進言,勸他電請清廷特赦汪、陳兩人,同時請他們來廣州,與革命黨聯絡,以此為緩兵之計。張鳴岐認為有道理應允照辦,清政府也同意了,這才有了汪精衛就以凱旋姿態出獄的故事。江孔殷還極力說服張鳴岐,說革命黨聲勢浩大,我們必難取勝,識時務者為俊傑,要及早做好打算,此時的張鳴岐對江孔殷言聽計從。1911年11月8日,張鳴岐派胡銘盤為代表,和江孔殷一起與革命黨談判,最後雙方達成協議,同意第二天宣布廣東共和獨立。

於是,江孔殷馬上電告香港各界及陳景華,請速派代表來廣州。第二天,陳景華到了廣州,和江孔殷一起到廣東省諮議局,參加各界代表大會。會上,陳景華提出馬上宣布獨立,江孔殷提議推舉張鳴岐為都督,獲得一致通過。但當陳、江兩人到兩廣總督衙門給張鳴岐送去都督印信時,才知道張鳴岐當晚已離開廣州,不知去向!於是潘達微再提議推舉當時在香港的胡漢民為都督,又獲一致通過。此時,江孔殷馬上取出不知從那裡拾來的青天白日旗,叫人豎於諮議局房頂,廣東就此宣告獨立。

江孔殷在廣東光復中的作用,得到革命黨人尤其是孫中山的肯定。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為感謝江孔殷曾與宋慶齡等專程登門拜訪,並在江太史第的花園內與江孔殷等合影留念。不過,此說僅為傳說,至今為止,未發現有孫中山到過江太史第的可靠文字記載,更未見有照片存留,恐怕這只是故事中的故事而已。

時過境遷,改朝換代,到民國時期,江孔殷的日子過得更瀟灑。他依舊煙照抽,女照玩,花天酒地夜夜笙歌。江孔殷是出了名的美食家,而他將女人也比喻成菜,這不能不說是這位風流太史的一大創意。他經常對人說:大老婆如鯉魚,上得大臺但食之無味。妾侍如鯿魚,企起身細躺著身大。而近身女如土鯪魚,味道鮮美但細骨多,不小心會刺傷喉。言下之意人盡皆明。難怪乎,人們戲稱江孔殷為「蝦公」。而江孔殷的親侄,現年91歲的江秋帆老先生甚至直言不諱說自己的伯父是「有文無行」。即是說江孔殷有好的文筆卻無好的德行!

江孔殷為人處事,左右逢源,老謀深算。他深諳非狡兔三窟不足以保平安的道理,所以,民國初期,他頭頂著三把保護傘。第一個是當時總攬全省軍權的都督陳炯明,第二個是民國第一任警察廳長有權有勢的陳景華,第三個是人稱廣州綠林軍長的土皇帝李福林。後來,袁世凱稱帝,而廣東討袁失敗,陳炯明倉皇出逃,陳景華被袁世凱的爪牙新任廣東都督龍濟光槍殺,李福林惶惶不可終日,而江孔殷和龍濟光卻稱兄道弟,又是:一碗蛇羹一杯酒,嘻嘻哈哈是朋友!所以,李福林不得不求助於江孔殷去親近龍濟光,而江孔殷也盡全力斡旋,這才使得李福林可以繼續做他的土皇帝!為此,李福林對江孔殷佩服得五體投地!

1915年11月,袁世凱組織「國民代表大會」進行「國體投票」。這時的江孔殷作為「廣東國民代表」參加了這幕滑稽劇。最後,1993人全票「恭戴袁大總統為中華帝國皇帝」。江孔殷又一次成為時代的寵兒。所以,後來有人形容江孔殷是官場上的高手,情場上的老手,而鮮為人知的是江孔殷還是商場上的能手!話說民國初年,南洋兄弟菸草公司打出國貨旗號,在東南亞和廣東市場不斷擴展業務,旗下的「地球」牌香菸銷售猛增,成為外資英美菸草公司「三炮臺」牌香菸的勁敵。英美菸草公司深感焦慮,於是在1915年,派駐華總督辦柯伯思親臨廣州,以極優厚的條件請江孔殷出山,任英美菸草公司廣州全權總代理。同時全新推出「哈德門」牌香菸,力求打垮南洋公司的「地球」牌香菸,爭回市場的主動權。江孔殷接受邀請,於1918年3月在廣州設立公益行作為代理機構,並由他的三兒子、眾議院議員江叔穎具體負責。

當時,江孔殷還是廣州「茗捐」,也就是茶樓稅的承包商。他因利乘便,要全市茶樓、酒肆都推銷英美公司的香菸。江孔殷的公益行還僱請男女藝人在廣州各大小茶樓、酒肆說唱。說唱的內容大多是推銷「哈德門」香菸,而貶低「地球」香菸,可能上些年紀的老廣州都聽過,什麼「哈德門,來開門!」「真下流,食地球」之類,一時間,這類歌謠唱遍廣州的大街小巷。在「哈德門」的擠壓下,「地球」銷量不斷下滑。但南洋公司也不甘示弱,他們針鋒相對,重金聘請了江孔殷的老朋友潘達微做代言人,潘達微不負期望,他卓有成效的一招,是策劃由南洋公司發行格調高雅、推陳出新的《名畫日曆》作為廣告宣傳。《名畫日曆》由潘達微精心編排,大部分作品由他親自動筆,憑住潘達微當時的名氣,在社會上影響極大,「地球」香菸也同收到奇佳的廣告效果。

講起來真是有意思,江孔殷和潘達微這對好朋友會成為商場上的對手,不過,江、潘二君皆明白之人,自然是朋友照舊,生意照做。南洋公司、英美公司一場惡戰,互有得失,最終依然各領半壁江山。到了1930年江孔殷脫離英美公司業務,在廣州郊區羅崗租地千餘畝,創辦了江蘭齋農場和蜂場,培育出至今還響噹噹的羅崗甜橙、黑葉荔枝和黃金蜂等優良品種。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江孔殷舉家遷居香港。1941年底香港淪陷後,日本軍請江孔殷返廣州任廣東省維持會長,但他以年老為由推辭,後來還在香港報紙發表聲明決不做民族敗類。當時江孔殷此舉還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佳話。

1945年日本投降後,江孔殷回到廣州。不過,江孔殷的黃金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1951年農曆四月初八這一天,年近九旬的江孔殷在遊六榕寺時不慎失足跌傷,造成癱瘓,住入黎鐸醫院治療。第二年,也就是1952年,廣東實行土改,土改幹部到醫院強行以籮筐將江孔殷抬返鄉下參加土改運動。當時廣東還算是尚近人性的「和平土改」,因此江太史並未遭批鬥,也免於皮肉之苦。不過一個年老病衰的老人終究再經不起這一番折騰,這一年這位風流太史在自己的故裡結束了他傳奇的一生。臨死前,江孔殷寫下這樣的四句話:今日你是我非,明日我是你非,是是非非,他日方知。

歡迎各團隊或個人全方位與我們進行資源整合!素材分享、撰稿投稿、聯合製作、商務合作!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陳平印象》

陳平微信號ID:chenping492380

相關焦點

  • 江太史家六婆的小菜
    江家祖上就是茶商巨富,江孔殷應該並不是有心於官場作為,他骨子裡是一個紳商。他的進士據說是找槍手著名文人羅惇曧考來的,從政之時順應形勢極盡滑頭,離開政壇後經營一陣子英美菸草公司廣東業務,之後創辦了江蘭齋農場,培育出的至今仍鼎鼎有名的蘿崗甜橙(這故事是不是看著有一些眼熟)。但這些種種都敵不過他的另外一個盛名,「百粵美食第一人江太史」。
  • 美食家江太史
    江孔殷(1864~1951)字少霞,又號霞公,南海張槎人,他出身就是很有錢的地主之家,在張槎一帶無人不曉。光緒三十年,慈禧太后七十壽辰的萬壽恩科考試,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開科舉考進士,江孔殷搭上了末班車,成為該科進士,並且入了翰林院,所以人稱江太史,又以霞字諧音,稱其為江蝦。
  • 細解名粵菜「江太史蛇羹」背後故事,發明者嘗盡美食最後絕食而死
    這是一道做法和吃法都極其講究的美食。比起這道絕世美食,它的發明者江太史---江孔殷的故事更加讓人感嘆不已。江孔殷,同治四年(1864年)出生於廣東南海縣塱邊鄉,家中巨富,父親有江百萬之稱。不過譚家菜北遷後融合各菜系成為頂級官府菜,而太史菜恪守粵菜特點並發揚光大,成為羊城食壇第一家,而江太史也被人譽為「嶺南第一美食家」,是「食在廣州」的標誌性人物。
  • 江太史家傳秘方「花雕豉油皇雞翼」
    ——江獻珠說到江太史,可能很多人不清楚。但是說到太史五蛇羹、太史豆腐、太史雞,只要對傳統粵菜有一定認識或者研究的同學都會知道。江孔殷,籍貫廣東南海(現廣州)。他是晚清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曾進翰林院,所以人稱江太史。
  • 江左猶自論風流——讀《世說新語》有感
    名士風流,魏晉風骨,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概念,也常為後世士大夫們津津 樂道。讀《世說新語》,名士之風流,概括起來無非嗑藥、酗酒、清談和怪誕的 行為藝術。
  • 古人說的「風流」是何意?為何《紅樓夢》用「風流」形容黛玉?
    到魏晉南北朝,「風流」的用處漸漸寬泛起來,士大夫們欣賞的生活方式可標為「風流」,比如袁恪之贊韓康伯:「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品格使人傾慕是「風流」:「卿風流俊望,真後來之秀。」總之「風流」這個詞,到魏晉一下子變得很有氣質,既恍惚又飄渺,名士們對禮教的厭棄,對自由的嚮往,對世俗的輕蔑以及對個性的標榜都可以「風流」一概之,琴彈得好字寫得好白眼翻得好,甚至帽子側著戴也都是「風流」,「風流」在魏晉就是瀟灑、飄逸、不羈、傑出,朋友中要沒一兩個被定性為「風流」的人物,都不好在社交場合露臉。
  • 葛巾:古人說的「風流」是何意?為何《紅樓夢》用「風流」形容黛玉?
    說關隴之人生活地接近羌胡等少數民族,民俗修習戰備,崇尚武力,這種社會風氣從過去一直延續到現在——「風流」在這裡就是「遺風」「風俗」的意思。 到魏晉南北朝,「風流」的用處漸漸寬泛起來,士大夫們欣賞的生活方式可標為「風流」,比如袁恪之贊韓康伯:「門庭蕭寂,居然有名士風流。」 品格使人傾慕是「風流」:「卿風流俊望,真後來之秀。」
  • 江左風流宰相-謝安
    江左風流宰相-謝安 384年,孝武帝於是以謝安都督揚、江、荊、司、豫、徐、兗、青、冀、幽、並、寧、益、雍、梁共十五州軍事,加假黃鉞。由於桓衝的去世,命三桓統轄荊、江、豫三州,謝安起兵北伐,收復黃河以南失地。385年,六十六歲時,病世。 評:秦之後的歷代王朝,能和張良、謝安、諸葛亮齊肩的人幾乎沒有。
  • 斷斷續續寫五六年,本可成為經典的《名劍風流》,為何還是爛尾?
    像《圓月彎刀》、《名劍風流》,本可以成為非常經典的作品,結果古龍寫了個開頭,找了個槍手,經典於是被毀。今天我們聊聊《名劍風流》,一部本可以成為經典,卻因爛尾成了遺憾的作品。《名劍風流》寫於1961年,那時候的古龍還沒有名聲大噪,距離第一部小說《蒼穹神劍》也僅僅兩年。
  • 大河劇團
    唱響《梨園風流》
    本報訊 (記者劉 洋  實習生張超越)7月17日晚,由河南大河劇團推出的原創清裝傳奇劇《梨園風流》在鄭州藝術宮上演。一對梨園姐妹的愛恨情仇,一曲江湖藝人的命運傳奇,在劇中得到淋漓盡致的表現。
  • 三農:這種「風流果」,原來印度神油是由它而成,吃了會風流嗎?
    引導,三農:這種野果名叫「風流果」,原來印度神油是由它而成,那吃了會風流嗎?有人說,男人風流瀟灑是一種生活中的美,那麼在農村裡,就有著一種名叫風流果的果實,又被人們稱它為壯陽果,為什麼會叫壯陽果呢?有人說它可以補腎壯腰,又有人說它還可以壯陽生精和安神定驚等多種說法,風流果的果實外形與龜頭相似而得名,聞起來是鮮木香味的感覺。那風流果真的有這麼神奇嗎?現在帶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風流果吧。
  • 新時代文明實踐 | 佛山江太史家宴迎現場評審
    「舌尖上的非遺」——江太史家宴屬於佛山的老字號,它也迎來了老字號的覆審。「百粵美食,師出張槎」。說起佛山張槎的傳統佳餚,不得不提的就是江太史家宴。有「百粵美食第一人」之稱的江孔殷是張槎下朗村人,他是晚清最後一屆科舉進士,曾進翰林院,故又被稱為江太史。
  • 「江左風流獎」江蘇省第九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在開幕
    6月2日下午,由江蘇省文聯、共青團江蘇省委、省書協指導,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溧陽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江左風流獎」江蘇省第九屆青年書法篆刻作品展在省現代美術館開幕。他指出,「江左風流」是一個有歷史底蘊又有浪漫色彩的一個詞語,可分為「江左」和「風流」兩個詞。古人以東為左,以西為右,故而江左又稱江東。確切地說,「江左」是指江南地區的東部。「風流」是指風度、儀表,特指遺風。「江左風流」青年書法篆刻展的宗旨、定位,以及參加展覽的作者和作品,確實體現了「江左風流」。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家,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藝術。
  • 末代風流之崩牙成-香港餐廳注釋89
    之前在介紹《蘭齋舊事及南海十三郎》時,提到過太史公江孔殷,因此不再贅述。但這個末代家廚李才,則要多著些筆墨。江家是晚清民國時期廣州的大戶,太史公江孔殷熱愛美食,雖然自己不能烹飪,卻有很多美食想法讓廚子去研究,逐漸形成了一些獨具特色的太史菜。
  • 莆田東大門,江口再風流!
    咱們這個「江口」,筆劃少,故事多;耕地少,山水多;人口少,華僑多。聲音少,奇蹟多。為什麼會這樣呢?四個自信,加天地人和。 為鎮志題寫封面的,是全國大散文家郭風先生。
  • 時尚大師的「風流」生活
    導語:近日,73歲的義大利性感時尚鼻祖Roberto Cavalli被拍與性感女子在沙灘上熱聊甚歡,緊盯女子美臀不放,盡顯「風流」時尚大師本色。
  • 鐘鳴鼎食之家:中國粵菜第一家
    鍾潔玲  [作者簡介]  江獻珠,民國初年羊城首席美食家江孔殷———江太史之孫女。它呈現了近百年前,江太史公傾力打造美食王國,領導廣州食壇,開粵菜風氣之先的詩酒風流盛事。  本書作者江獻珠,就是太史公江孔殷之孫女。她從親人的視角,本色講述祖父太史公和叔父「南海十三郎」精彩紛呈又苦難多舛的人生,成就一部以宴飲之聚散、戲曲之轉合來暗喻家國悲歡、人世變遷的佳作,讓讀者信服並感慨,這是一段以生活為藝術的銷魂歲月,江太史的食與十三郎的曲同樣卓爾不群。
  • 張志和的《漁歌子》為什麼能「風流千古」?
    張志和的《漁歌子》,是中唐文人詞最經典的代表之作,「風流千古」的說法,是出自清人劉熙載,他在《藝概》一說中說:「張志和《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闋,風流千古。」《漁歌子》全詞如下: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guì]魚肥。
  • 誰才是《紅樓夢》中第一風流人物?
    誰是《紅樓夢》中第一風流人物?寶釵?黛玉?晴雯?尤三姐?還是秦可卿?我說都不是。寶釵端莊得太過冷淡,黛玉清高自許,目無下塵,都遠遠稱不上「風流」二字。——儘管,這兩個人是《金陵十二釵》的領軍人物,而文中又給了明確的定評:黛玉一出場,眾人就看到她「舉止言談不俗,身體面龐雖怯弱不勝,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而寶玉看見薛寶釵羞籠麝香串時,覺得她「臉若銀盆,眼似水杏,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
  • 蘇州博物館裡的才子風流
    文│羅米蘇州博物館想要理解蘇州為何被譽為天堂勝地,不僅要體驗這裡獨絕的風景,更要尋訪這裡的才子風流,最好的去處,自然是蘇州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建築出自祖籍蘇州的建築大師貝聿銘之手,而館藏的吳門四家書畫,又體現著唐伯虎、文徵明這些江南文人的才情。現代與古代的蘇州才子們,在博物館這個特別的空間裡神意相融,為蘇州平添了綿延不絕的靈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