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湖門出發,或漫步筆直蘇堤,或放棹平湖水面,可深入西湖美景。
在歷代文人騷客的詩文中,西湖時而變成了「豐湖」,譬如,宋代詩人楊萬裡到惠州遊覽西湖時留下一首流傳頗廣的「左瞰豐湖右瞰江,三山出沒水中央」;西湖時而又變成了「平湖」,比如,清代豐湖書院的首任山長宋湘稱西湖「千頃平湖遊者眾」。平湖可謂集西湖風景與人文之大成者,集納了蘇堤、孤山、泗洲塔、九曲橋、元妙觀、豐渚園、百花洲、紅棉水榭等著名景點,西湖至此呈現出精彩的畫面,猶如國畫中的潑墨,將西湖極致鋪開。
穿越平湖門,遊歷湖平如鏡的平湖,放眼湖光山色、亭臺樓榭、洲渚鷗鷺,終覺千年西湖,守候著古老惠州,傳承著生態與人文密碼。
為惠州西湖最大湖區
在惠州人以及無數遊客心目中,西湖的正門在平湖。很多人認為這是約定俗成的,因為歷代遊西湖者,大多是從平湖門出發,或漫步筆直蘇堤,或放棹平湖水面,緩緩深入西湖美景。然而,這應該是地理位置決定了平湖門成為西湖千年不易的主出入口。清初惠州人庾熙在《西湖賦》中說:「城傍湖東兮,城之所以立也;湖在城西兮,湖之所以名歟。」這兩句詩指出鵝城與西湖相互依存的緊密關係。
惠州古城的城池建設,宋代以前無考,入宋始有城,東北臨江,西南止於今市區商業步行街國慶路與五四路,瀕臨西湖。明洪武三年(1370),惠州府城擴城,到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竣工,設置七門,其中,東曰惠陽門、西曰西湖門、南曰橫岡門、北曰朝京門。到了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後,西門西湖門改稱平湖門。從西湖門到平湖門,是西湖位於城市之西所致,而平湖乃是惠州古城西出口,當之無愧地成為西湖的主出入口。據《惠州西湖新志》記載,平湖湖區周長約3.6公裡,面積約1.063平方公裡,其中水域0.57平方公裡,為西湖最大湖區,全區群山環碧,林木青蔥,水色山光,渚臺亭榭,交相輝映,景色天然。
對平湖之大,清代詩人陳恭尹在《西湖歌》寫道:「惠州城西數百峰,峰峰水上開芙蓉。西湖之水曲若環,扁舟一支何時還。」並非虛言。
「蘇堤玩月」思坡公
任何人都不能抹去蘇東坡在西湖留下的腳印,西湖五湖中,也沒有任何一個湖像平湖那樣,留下北宋大文豪的愁腸跫音與淺唱低吟。
今日遊人,能在平湖發現眾多的東坡印跡。從平湖門進入西湖,迎面是蘇堤,蘇堤濃蔭馥鬱,漫步其上,可領略全湖水光山色,爾後緩緩踏上西新橋,左顧豐湖,右盼平湖,風光絢麗,然後再前往,是孤山朝雲墓和東坡紀念館,一路東坡記憶,西湖千年前的低吟迴響。
南宋詩人楊萬裡過惠遊湖時,曾發出「峰頭寺寺樓樓月,清煞東坡錦秀腸」的感慨,而真正清煞的,恐怕是湖平如鏡的平湖夜色。920多年前,一顆文壇巨星驟然飛來,照亮西湖上空。
蘇東坡被貶至惠州,「夢想平生消未盡,滿林煙月到西湖。」蘇東坡在惠寓居兩年又七個月,寫下了近300首詩,其中30多首寫到月亮,最使人浮想聯翩的是《江月五首》,從一更山吐月寫到五更山吐月。
宦海沉浮,蘇東坡從惠州再貶南海,但他從未離去,「從此西子美人,翩來越國;東坡居士,常住惠州。」當「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成為平湖絕唱,蘇東坡過化存神,變身嬋娟,夜夜守候西湖,至今讓惠州人熱愛與懷念。
平湖放棹遊名勝
歷經千年,西湖何止只有東坡,每個洲渚和每片水域,都寫滿詩意。
在煙波浩渺的西湖湖面上,洲渚星羅棋布,一列列堤橋,把湖面分割成五大部分,構成「五湖六橋」的形勢。碧波蕩漾的平湖上點綴著點翠洲、芳華洲、百花洲、荷花亭、紅棉水榭等好幾個洲島。其中點翠洲和紅棉水榭最引人入勝。
點翠洲在平湖西南,是平湖中最大的一個島嶼,宋時已有名,州守陳偁在這裡築孤嶼亭。1913年為紀念辛亥革命惠州「馬鞍之役」的死難烈士,在洲上建了留丹亭。留丹亭朱梁碧瓦,氣勢軒然,洲上濃蔭楚楚,花木迴環,「留丹點翠」被認為是西湖最勝景。點翠洲南有九曲長橋與湖岸相連,北徑貼水而過的偃龍橋通芳華洲。紅棉水榭則位於平湖東面,「花洲峙其北,點翠臨其西」,與點翠洲遙遙相對,島上幾株蒼勁木棉樹,撐空挺立。春日,木棉花怒放,紅豔逼空,人說「湖之勝以紅棉水榭為最」。
古時人們遊歷西湖大多靠腳去丈量,到了近代較為潮流的遊湖方式變成了船遊,這在晚清文人高承瀛《粵遊見聞》日記、民國《學生》雜誌《惠州西湖遊記》等文獻中都有具體敘述。
如今,遊客到西湖,大多在西湖漫步,也有體力充沛者喜歡到湖面泛舟。租賃畫舫遊歷全湖者,畢竟是少數。
近些年,隨著豐渚園的開放,一條新的畫舫遊線又形成,那就是從豐渚園出發,遊歷鳥島、點翠洲、芳華洲、蘇堤等地。這條新船遊線的形成,得益於晚清惠州著名詩人江逢辰,因為豐渚園的原型,是紀念這位才子的「江孝子亭」。
五賢祠毀於戰火
從某個層面上講,西湖是惠州城的風景之最,也是惠州人文涵養之地。在古代,燦若星辰的文人,在湖邊或詩情迸發,或埋首著書講學,或隱居潑墨揮毫,傳播人文與藝術的形式不一而足。從平湖曾經存在過的五賢祠、昭忠祠、節孝祠、韓侯祠、景賢祠、祝枝山故居、天泉書院、羅浮道院等場所,可以一窺平湖文教之盛。
到明代,惠州迎來辦學高潮,歷時百年。《惠州文化教育源流》一書記載,這一辦學高潮,是以名儒自創書院宣講湛、王心學為主要標誌,書院數量之多,師儒水平之高,追隨學子之眾,科舉功名之盛,前所未有。這是惠州古代文化教育最為繁榮、思想學術最為活躍、社會文明成果最為豐碩的黃金時段,其深刻之影響貫穿晚明直達清初。
這一輪文教高潮的弄潮兒,無疑是晚明「湖上五先生」。所謂「湖上五先生」,指的是朝惠州在官績、文化等方面有突出業績的葉萼、葉春及、葉夢熊、李學一、楊起元五人。
今日惠州賓館,乃是五賢祠所在地。明代李學一在平湖披雲島開闢私家園林西新園。園內有留書樓、浩然亭、放生池等。清雍正二年(1724)知府吳騫集郡人議,披雲島西新園(即今惠州賓館)建「五先生祠」,合祀葉萼、葉春及、葉夢熊、李學一、楊起元,更增添了西新園的歷史人文氣息。
然而,抗戰時期,西新園被毀,五賢祠也最後坍塌。該祠是惠州寶貴的文化遺產,如果能像東坡祠那樣劫後重生,那將是這座城市和西湖的一件盛事。
文字 惠州日報記者侯縣軍
圖片 惠州日報記者楊建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