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瑟瑟深秋,還不和我們去吃肉美膏肥的「蟹中之王」?丨
▲陽澄湖大閘蟹。 供圖/視覺中國
「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
說的是農曆九月雌蟹肉厚黃飽滿,
十月公蟹肉肥膏濃鬱。
瑟瑟深秋,不去往中國最富有的縣級市崑山,
(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3520.35億人民幣)
酣暢淋漓地吃一頓陽澄湖大閘蟹怎麼合適?
▲陽澄湖的蟹塘。 攝影/鄒兆群
「蘇湖熟,天下足」,
以水鄉聞名的江蘇崑山,怎少得了豐饒的物產。
周莊沈巨富家的「萬三宴席」
正儀鎮的漂浮在崑山人心口的泡泡餛飩,
和揉捏了草色與清芬的「文魁齋」青團
奧妙藏在灶火裡的奧灶面
所以來到崑山,你會被哪款風味最先吸引?
▲崑山美食地圖。 繪圖 / Q年
美食在崑山話裡都是柔腔軟調
▲出鍋咯!攝影/何群益
俗話說「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崑山各地的食物都有自己的戲。
尋常餐桌上的「蟹、魚、蝦、鴨」,在崑山話裡的發音分別是「哈、嗯、呼、啊」,既像是對吃喝的感嘆詞,又好似唱起了一曲溫婉小調。
陽澄湖大閘蟹,憑藉其「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標誌性特點,和肉美、黃香、膏濃鬱的絕對口感,成功pk掉其它蟹種,榮升「蟹中之王」。
▲從蟹塘撈出來的大閘蟹。 攝影/王楠楠
記不清哪年起,陽澄湖的大閘蟹便在中秋前後,爬滿了大江南北的餐桌,成為現象級的吃食文化。關於吃蟹,吃貨圈不僅總結出「秋風起,蟹腳癢,九月圓臍十月尖」的美食俗語,更流行吃蟹要有「蟹八件」。
但作為最科學的吃旅團,吃蟹當然不能忘記研究蟹生存的環境,並感恩捕蟹人,所以此次團隊還會在地考察養殖基地環境,並親自嘗試捕蟹。
▲蟹農開快艇進出陽澄湖蟹塘。 攝影/ 黃彬彬
對於在崑山吃蟹的N+1種方法,讓我們期待「吃旅團」帶來的吃播放送吧。
說到崑山美食,不得不提的還有明初巨富沈萬三留下的萬三宴。萬三蹄、古法燒桂魚、田螺塞肉、農家油泡塞肉、蒜香鱔魚、田園蔓鯉菜、飄香炸金磚、三味圓湯,擺滿了紅木四仙桌,都是沈家的水鄉家宴代表作。
▲萬三宴。 攝影/斯小樂
這拋下了規整和儒雅,回歸本真的菜是真好吃。
蘇式湯麵分支之一的崑山奧灶面,可以說是被「非遺」傳承人劉錫安給救活的,崑山人對面的情誼也就這麼給續上了。
「唱戲靠腔,吃麵靠湯」,說的是奧灶面的奧妙在於湯頭。奧灶面分紅湯、白湯兩種。一口燙嘴熱湯,一嘴爽滑細面,湯水和澆頭飛灑出狼狽隨意但熱鬧赤誠的日常。
▲
奧灶面。 攝影/袁千禧
正儀老街倒是清靜多了。順著老街過去,儘是來求正儀獨有的青白兩味吃食的腳步。
▲
正儀老街。 攝影/黃彬彬
想像著摺紙遊戲,將麵皮的四邊向中間連捏幾下,皮與餡中間留足空隙,泡泡餛飩就這麼被發明出來了。鍋裡的泡泡餛飩個個漂浮於熱湯之上,這便是「白」了。
▲泡泡餛飩。 攝影/袁千禧
然而這「青」又拴住了多少蘇州人的心。文魁齋青團可以存放七天不破、不裂、不變色,剛出籠的糰子晶瑩飽滿,油亮似翡翠。百果餡的紅棗泥細膩,豆沙餡的綿軟,還和著糖漬桂花的清香呢。
▲文魁齋。 攝影/韋鳴
來崑山,不得不聽崑曲
▲崑曲演員。攝影/朱一韻
既然來了崑山,無論是《琵琶記》,還是《浣紗記》,必得品一曲崑山腔。
早在元末明初之際,被尊為「百戲之祖」的崑曲誕生於崑山一帶,歷經改頭換面和幾度興衰,集詩、樂、歌、舞、戲之美於一身,已有600餘年的歷史。
▲當代崑劇院《顧炎武》「名家版」試演合影。 攝影/祖忠人
如今我們常聽的崑曲是經由明中期的寓居太倉的樂師魏良輔改革後的。並未採用崑山方言,而選擇了中州音這一「普通話」。
憑藉著水路發達的交通網絡、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傳統和溫婉清麗的審美趣味,完成中國戲曲史上的一次重要創造。
出身水鄉,「戲路即水路」,水墨腔調,水袖長衣 。崑曲本身的歷史路徑,解釋著地理空間的結構,也勾連起了士農工商與國運鄉愁。
▲石牌中心小學小梅花戲曲團。 攝影/甘瑩瑩
巴城的崑曲學社定期會有崑曲演出,觀眾坐在臺子的河對岸,幾塊錯落有致的磚石臺階,一條烏篷船,一座石拱橋,伴著風聲、鳥聲、流水聲,以閒情和趣意為槳,泛於崑曲。
▲2017崑曲小鎮·巴城重陽曲會開幕式暨巴城籍崑曲演員專場演出。 攝影/郭康健
以「昆」為名的崑曲,成為了崑山對蘇州文化的一次反哺。吟唱了六百餘年的崑山腔,順著崑山這二千餘條水路,不絕於耳。
命中注定的水格
▲傀儡湖。 攝影/王楠楠
山無水卻盈,崑山這名兒聽著多少有些不合時宜。
真正的崑山原指崑崙山脈,和蘇州崑山八竿子打不著。蘇州崑山境內唯一的玉峰山海拔僅80.2米,還是海底的暗礁歷經了5億年鑽上來的。
山雖不高不多,但崑山勝在聯湖通海,且河湖眾多,是不折不扣的水城。獨特的地理位置,促成了太湖與海之間的一場漫長和解,周莊、錦溪、千燈等的水鄉意象也漸漸清晰。
▲錦溪。 攝影/王楠楠
想要理解崑山,得先讀懂太湖與海,還有那條吳淞江。太湖在西,其前身是因範蠡攜西施泛舟而聞名的「五湖」,如今通過三大河道東奔入海,某種程度,崑山可視作太湖的一個洪水通道。
所以崑山之處既有魚米之鄉的富足收穫,也有海水倒灌帶來的生存恐慌。
就是在水的不斷較量和塑造中,崑山長成了水城模樣。
明朝劉溥的《題崑山沈愚通理詩集》 有「吳城東頭八十裡,玉山青插婁江水。」的詩句,玉山即為玉峰山,而婁江穿城而過,與當地生活息息相關,被崑山人稱為「母親河」。
▲高新區婁江小學。 攝影/顧淑明
▲
吳淞江。 供圖/崑山縣水利局
周莊地處崑山西南角的五大水面的中心地帶,素有「鎮為澤國,四面環水,咫尺往來」的說法。作為民居建築代表,周莊的沈廳極富江南水鄉特色;在周莊眾多橋梁中,世德橋和永安橋合稱「雙橋」,被旅美畫家陳逸飛記錄在了《故鄉的回憶》中。
▲周莊。 攝影/王楠楠
在因穿鎮而過的一溪似錦帶而得名的「錦溪」,橫臥水面的眾多橋梁早已深入其髓,成為其水鄉不可磨滅的基因鏈條。古代為皇宮燒制「金磚」的窯址,以祝甸村的古窯群為例順應時代,得到了新生。
物產豐富的巴城更是被陽澄湖、傀儡湖、巴城湖等五湖環繞,保持著悠然自得的文化步調。而千燈古鎮,多少年來仍然保留著「河街相鄰」的棋盤式格局。
▲千燈古鎮。 攝影/張治富
來到崑山,撈一把明月,便照亮了懷鄉心事。
在漁樵耕讀的傳承和河湖浜瀆的梳理中,崑山地理屬性裡的「江南」與人文精神裡的「先鋒」被不斷發現和認同。
▲慧聚寺。 攝影/陳浩
江南,是崑山永遠無法擺脫的地理胎記。但於江南的水鄉命格之上,總有後人始終不忘崑曲的聲調,也總有在地人傳承風物美食,仍有學子追著顧炎武的家國壯遊,終於我們來到了,崑山,這座不喧鬧的「先鋒」之城。
▲太湖漁船。 攝影/黃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