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群眾在產業鏈上增收——臨夏州以「糧改飼」助推農牧產業協同...

2020-12-21 中國蘭州網

臨夏縣玉米秸稈打包。(資料圖)新甘肅·甘肅日報通訊員史有東

  中國蘭州網3月19日消息 行進在臨夏州廣河縣的田間地頭,沿途撒滿了無數個或白或綠的大包,當地人親切地稱它們為牛羊的「罐頭」「麵包」——密封塑料膜內,粉碎、混合後的玉米秸稈與籽粒在乳酸菌作用下,經過奇妙的生物化學反應,轉化為青貯飼料。

  「這些大包可是鄉親們致富的『寶貝』。」說起眼前的飼料包,廣河縣農牧局局長馬進福臉上掛滿笑容。

  2015年,臨夏州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抓手,按照中央一號文件關於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的部署,率先推動「糧改飼」工作,探索出了一條「糧飼兼顧、草畜配套、以種供養、農牧互促」的循環農業發展和產業扶貧新路,推動旱作農業的「第二次革命」。

  截至目前,「糧改飼」已經成為臨夏州最普惠的增收項目,參與農戶達13.5萬戶,其中貧困戶4.9萬戶。

  一

  2005年以來,臨夏州大力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旱作農業新技術,有效破解了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

  隨著全膜雙壟溝播技術的大面積推廣,當年的旱塬逐漸變成了糧倉。數據顯示,臨夏州玉米種植面積由2004年的40萬畝增加到2018年的137萬畝,佔糧食播種面積的69.2%。

  增產顯著改善了農民生活,但近年玉米供過於求,種植效益持續走低,玉米種植增產不增收,種多了效益不高,不種又覺得可惜。

  對此,廣河縣三甲集鎮頭家村村民馬忠明深有體會,他說:「過去種玉米賣玉米,除去種子、化肥和人工成本,賺不到什麼錢。」

  自2015年起,臨夏州創新推廣以玉米全貯、青貯、黃貯等為主的新技術,使之成為調整種養結構、發展現代農業、助力脫貧攻堅、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條「糧飼兼顧、草畜配套、以種供養、農牧互促」的循環農業發展和產業扶貧新路,在全州引發了旱作農業的第二次革命。

  「縣裡先後多次組織農業專家和相關技術人員,經過反覆調查、研討研究,認為將玉米進行青貯,以『糧改飼』推動發展本地草食畜牧業發展,完全符合廣河縣實際。」馬進福說。

  2017年,馬忠明在縣農牧局工作人員的鼓勵下,在自家的3畝旱地上嘗試「糧改飼」,雖然還是種玉米,但是賣給養殖企業,種玉米的收益比過去翻了一番。

  在臨夏州,和馬忠明一樣在「糧改飼」中嘗到甜頭的群眾還有很多,他們不但在發展種植業方面收入增加,還積極搞起了養殖業。「用自家的草料餵自家的牛羊,一頭牛算下來一年至少省下1000多元的成本,所以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馬忠明高興地說。

  「全州大面積推廣『糧改飼』,堅持『以種供養、農牧互促』,並積極開拓市場,不僅生產的青貯玉米銷得出、用得掉、效益好,而且還補齊了全州發展牛羊產業缺優質飼料的短板。」臨夏州農業農村局負責人宗玉良說。

  二

  為了進一步加快「糧改飼」助農增收步伐,2018年,臨夏州印發《關於加快推進2018年糧改飼暨秸稈飼料化利用工作的實施意見》,在省列5個「糧改飼」試點縣的基礎上,將臨夏縣、永靖縣、臨夏市列為州級試點縣,全州整區域推進「糧改飼」工作,將「糧改飼」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專門研究解決困難問題,促進工作落實,並實行「縣級領導包鄉鎮、鄉鎮政府包落實、業務部門包技術」的工作機制,靠實各級黨委政府和部門工作責任,抓實「種、管、收、儲、運」等關鍵環節。

  2018年,臨夏州推廣「糧改飼」面積29.9萬畝,比2017年增加近20萬畝。目前全州開展「糧改飼」的企業與合作社達281個,流轉土地7.2萬畝,訂單種植7萬多畝。

  據介紹,臨夏州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派專人指導各縣市結合糧改飼開展,將秸稈飼料化利用、草牧業發展等項目資金優先用於飼草收貯加工機械、青貯窖池建設、青貯物資購置等。同時,對種植飼草玉米的貧困戶獎補地膜、種子、肥料等,對加工青貯飼料的貧困戶獎補鍘草機、青貯袋,在牛羊能繁母畜養殖村、玉米種植集中區域設置青貯裹包加工服務點,利用大型聯合收貯機械或中小型揉絲裹包機械,免費為農戶開展揉絲裹包青貯服務,激發了廣大群眾參與「糧改飼」的積極性。

  為了確保「糧改飼」工作改得動、改得好、群眾受益,2018年,臨夏州各級財政加大對秸稈收儲加工機械購、青貯物資等進行補助的工作力度,州、縣投入財政資金1.5億多元,新購置各類收貯機械2789臺,總共投入各類機械4.08萬臺,組建100多個秸稈收貯加工流動服務隊,基本實現摟草、打捆、青貯包膜全程機械化。

  此外,臨夏州多次組織大型養殖場、飼草料加工企業、合作社和貧困戶,根據需求開展流轉土地、籤訂訂單種植飼用玉米。2018年,企業與合作社流轉土地7.2萬畝,訂單種植7萬多畝。

  「糧改飼」與農村「三變」改革相結合,成為臨夏州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引擎。「將『糧改飼』與農村『三變』結合,把玉米變成飼草增加一部分收入,把土地入股分紅增加一部分收入,同時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務工增加一部分收入,這一做法不但將閒置的土地充分利用起來,還大大提高了群眾的收入。」宗玉良說。

  三

  「糧改飼」的效益如何,馬進福給記者算了一筆帳,種一畝玉米除去各項成本,農戶實際收入800元,改種青貯飼料玉米後,扣除成本每畝收入1400元。不僅如此,種出來的飼料接著養牛羊,效益大增。

  2018年,臨夏州制定出臺《牛、羊產業精準扶貧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落實貧困戶戶均2萬元的產業扶持資金,並為能繁母畜辦理保險、降低養殖風險。去年全年,新增加有能力、有需求的貧困養殖戶3.14萬戶,累計達到9.08萬戶;發放能繁母牛4.55萬頭、能繁母羊24.27萬隻。同時,發展牛羊能繁母畜養殖村979個、規模養殖場(小區)1426個,目前牛飼養量達到72.8萬頭、羊飼養量達到528萬隻。

  宗玉良認為,「糧改飼」推動了種養結合、延長了產業鏈條,是符合本地實際的循環農業發展的有效路子。「『糧改飼』的大範圍推廣帶來了豐富的飼草資源,為發揮畜牧養殖傳統優勢、做好牛羊產業扶貧工作,提供了有利條件。」他說。

  「今年家裡種了6.5畝青貯玉米,剛好夠6頭母牛吃,比買飼料便宜多了,前些天賣了2頭4個月大的牛犢,賺了1.6萬元。」廣河縣買家巷鎮李家寺村貧困戶沙艾布說。

  「過去,群眾將一部分玉米秸稈用來生火做飯、填炕取暖,剩餘的也是亂堆亂放。」馬進福說,現在不僅秸稈變成了飼料,還減少了汙染,各村的環境衛生也得到改善。

  臨夏州把培育壯大農民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作為「糧改飼」工作的重要抓手,著力破解分散發展產業形不成規模效應、難以抵禦市場風險的難題,並通過採取「培育新建一批、轉型改制一批、淘汰註銷一批」的措施,有針對性地為合作社制定了「一社一策」幫扶發展計劃。

  截至目前,全州農民合作社達到3835家,其中貧困村2127家、今年新增667家,實現了每個貧困村建成2個以上合作社的目標。「農民通過土地流轉入股、訂單種植、就近務工等多種渠道,增加了綜合收入。」宗玉良說。

  隨著「糧改飼」工作的深入推進,臨夏州大批農業龍頭企業迅速建立起飼用玉米全株商品產銷體系。目前,這些企業以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經營,使當地所產飼草不僅熱銷給周邊地區,而且遠銷西藏、內蒙古、新疆、廣東、福建等地區,形成了飼草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有效助推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產業鏈條。(新甘肅·甘肅日報記者 王睿君)

相關焦點

  • 清水縣黨政代表團赴廣河縣考察學習糧改飼、種養循環產業發展工作
    11月27日,縣委副書記、縣長馬越垠帶領清水縣黨政代表團赴臨夏州廣河縣考察糧改飼、種養循環產業發展等工作,學習借鑑兄弟縣區先進經驗,助推清水農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副縣長馬小平、18鄉鎮長、飼草料加工及養殖企業代表參加考察活動,廣河縣委副書記沙明文、副縣長馬權宏陪同考察。
  • ——安定區「糧改飼」工作側記
    然而,「糧改飼」的推進,卻割裂了長期以來群眾與糧食之間的特殊情感,也讓人們在探索中想得更多、走得更遠。  2012年,安定區因為大量人員外出務工,出現了土地撂荒的現象,「誰種地」「種什麼」等方面的思考隨之而來。  當年年底,一家名叫「甘肅民祥」的牧草種植企業在安定區寧遠鎮紅土村成立。
  • 調結構 促發展 惠民生——臨夏州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業高...
    「我們在確保糧播面積穩定的基礎上,實施了『糧改菜』『糧改藥』『糧改油』『糧改果』『糧改飼』等種植結構調整『60萬畝工程』,打造多種經濟效益高的新型產業帶,全力加快種植結構調整步伐。」臨夏州通過土地流轉調整農業產業種植結構,讓許多和李玲玲一樣的群眾實現長期穩定增收——和政縣通過招商引資項目,流轉土地2000畝,用於發展高原夏菜;永靖縣在三塬鎮、峴塬鎮流轉土地657畝,新建高效節能溫室261座;積石山縣青豐中藥材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畝,吸納群眾入股參與分紅……截至目前,全州土地流轉面積達到63.29
  • 農業農村部調研組蒞臨循化縣調研糧改飼工作
    11月27日,全國畜牧總站草業處處長王家亭一行4人組成的調研組,蒞臨循化縣縣對糧改飼試點工作落實情況進行現場調研。省農業農村廳畜牧業處副處長張茹、海東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塗志剛、循化縣農業農村和科技局局長喇成錄等領導陪同調研。
  • ...小組產業開發專責工作組組長、州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宗玉良
    成立9個專責小組,靠實工作任務和工作責任,注重模式創新,注重富民增收,指導各縣市精準實施產業到戶項目,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建設果蔬保鮮庫,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富民產業,培育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開展「百企幫百村」行動,發展糧改飼,實施深度貧困村整村推進牛羊產業提升工程,推進農業保險,做好農民培訓,嚴肅問題整改,為決勝脫貧攻堅、如期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堅實基礎。
  • 省上對我市糧改飼項目進行績效評價
    近日,省畜牧獸醫局糧改飼項目績效評價組瞿惠玲一行4人,對我市張家川縣2020年糧改飼項目進行了績效評價。市畜牧獸醫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王海峰陪同。評價組通過實地查看10家項目實施主體、聽取匯報、翻閱檔案資料等方式,對張家川縣2020年糧改飼項目組織機制建立、項目建設任務完成、資金管理、項目管理、宣傳總結、機制創新、效益發揮等方面進行了全面評價。
  • 推動我國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經濟中高速發展,資源環境約束趨緊,開發過度、汙染加重,生產成本持續攀升,大宗農產品價格普遍高於國際市場、農業支持保護接近WTO約束紅線等困境要求我國繼續強化農業基礎地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作用,調整農業生產結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啟動實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
  • 武威涼州:培育甜高粱產業鏈助農增收
    甘肅日報記者 馬順龍  甘肅日報記者 馬順龍 通訊員 彭紅山  今年以來,涼州區委、區政府搶抓省裡支持武威先行發展甜高粱戰略性新興產業機遇,把加快培育發展甜高粱戰略性新興產業全產業鏈,作為提升畜牧業飼草料供給保障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通過創新模式建立種植基地、技術服務提升經濟效益、加工利用延長產業鏈條、政策扶持促進規模發展,積極示範推廣甜高粱種植,全力推進甜高粱產業快速發展
  • 貼合產業助推公司戰略布局實施 大康農業擬更名為鵬都農牧
    (原標題:貼合產業助推公司戰略布局實施 大康農業擬更名為鵬都農牧)為進一步體現公司戰略布局,推進公司主營業務發展,12月10日,大康農業對外發布公告稱,擬變更公司全稱、英文名稱、證券簡稱、英文簡稱,並變更公司註冊地址。
  • 甘肅金昌: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讓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人民網蘭州12月25日電(高翔)「2020年,金昌市將堅持走綠色生態發展之路,深入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奶綿羊全產業鏈開發為抓手,在全面推進規模化養殖和產業化經營的基礎上,打造優質奶源生產基地和肉羊養殖基地,完善良種繁育、飼草飼料、疫病防控和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步伐,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
  • 荔波:特色辣椒產業 助推群眾富民增收
    為縱深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荔波縣甲良鎮結合實際,細化春耕備耕生產措施,著力抓好低效作物調減工作,切實促進農業增效、村民增收。在荔波縣甲良鎮梅桃村的辣椒育苗基地裡面,村民正在播種、翻土、覆膜。甲良辣椒口感好,產量高,在荔波深受群眾喜愛。
  • 中農誠投大鼎農牧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全產業鏈
    中農誠投大鼎農牧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全產業鏈項目產業背景一、產業基本情況 中共中央鄉村振興必須產業振興,產業振興,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全產業鏈是最佳選擇之一,既可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更能實現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要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機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夯實農業基礎地位,深化農村改革。」
  •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關於下達2019年糧改飼工作任務的通知(桂...
    有關市、縣(市、區)農業局(農委)、水產畜牧獸醫局:   根據《財政部關於提前下達2019年部分農業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的通知》(財農〔2018〕125號),經商自治區財政廳,我廳按照《自治區農業廳關於做好2019年糧改飼項目儲備工作的通知》(桂農業發〔2018〕49號)要求,在組織申報並綜合考慮項目縣(區)實施糧改飼條件等因素基礎上
  • 山東新泰:農民增收有產業 鄉村振興有支撐
    新莊村有「家家支鏊子,戶戶烙煎餅」的傳統,煎餅產業發展已久。近年來,該村集體積極引導村民成立專業煎餅合作社,新建現代化煎餅加工廠,鼓勵村民從事煎餅加工、包裝、銷售、儲運等工作,覆蓋了產、供、銷各環節。目前,全村已建2家大型煎餅加工廠、34家煎餅加工小作坊,煎餅加工戶達600戶,從業人員1900餘人,年產煎餅400餘萬斤,助力村民年均增收2萬元左右。
  • 河池市大力推動特色養殖產業扶貧 牧草青翠牛羊肥
    不斷壯大發展規模的牛羊產業,覆蓋河池貧困戶4.7萬戶,帶動18萬多貧困人口脫貧。牛羊產業鏈成為「脫貧鏈」驅車駛入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喬善鄉喬本村,路兩旁隨處可見一人多高的青翠牧草。「喬本村貧困戶養牛127戶,佔全村貧困戶的25%,牛產業成為群眾穩定的收入來源之一。」鄉黨委書記鄧燕妮介紹,喬本村貧困發生率一度接近50%,「村裡探索發展基地帶動、協會服務、群眾參與的養牛模式,帶動家庭勞力少、難度大的群眾脫貧,2019年實現整村脫貧。」牛羊養殖直接給群眾帶來收益,產業鏈的其他環節惠澤貧困群眾。
  • 民族日報社評出2020年臨夏州十大新聞
    ……交出了一份群眾滿意的答卷。一年來,州委、州政府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關於經濟工作的安排部署,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深刻分析國際國內環境變化的趨勢及影響,深刻分析臨夏各領域的短板弱項和面臨的機遇,搶抓政策疊加機遇、重大平臺機遇、產業承接機遇、開放開發機遇、認同支持機遇,上爭支持、外引投資、內挖潛力,以超常力度和舉措謀劃推進重大項目,在項目建設中創造了「臨夏速度」,全年實施5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478個、總投資1173.3億元
  • 銅山八成農戶產業鏈上忙增收
    維維食品、派樂滋果蔬脫水脆片、潤嘉出口蔬菜、保豐種業、康盛食用菌、田妹子瓜果、牧原農牧等成為叫得響的銅山農業名片。」銅山農業農村局農技推廣中心主任楊光峰說,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帶動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區80%農戶活躍在農業產業化鏈條上。「我們在企業扶持和建立企業和農民利益聯結機制兩端發力,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和農民增收。」
  • 打造群眾致富「快車道」——曲水縣淨土健康產業助推群眾穩定增收
    一產跟著二產需求走,三產帶動一二產發展,一二產同時也推進三產提升,曲水淨土健康產業積極統籌建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產業間有了密切銜接,效果突出。    科學布局第一產業。作為全縣發展萬畝藏中藥材種植的橋頭堡、排頭兵,曲水淨土健康產業以才納園區為中心輻射全縣,在全縣範圍內推廣種植藏當歸、黃芪、藏邊大黃等20餘種藏中藥材8000餘畝,可實現畝均增收3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