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頁-臺海網]
▲盤龍小區居民紛紛與國旗合影
臺海網9月29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 曾宇姍/文 常海軍/圖)「看!咱們小區紅旗招展,儼然一片紅色的海洋,真是太美好了。」這個國慶前,思明區華福社區盤龍小區的居民們,響應導報「把國旗迎回家」的號召,讓五星紅旗飄揚在小區的各個角落。
而在風光秀麗的篔簹湖畔,檳榔社區安平裡小區,剛剛經歷了老舊小區改造的「乘風破浪」。這個國慶,不僅其樂融融,也多了一抹喜慶的火紅。居民們爭相參與,領取國旗懸掛在家中的陽臺,100面五星紅旗迎風飄揚,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近鄰和諧,思明厝邊一家親。生活在思明區的人們,用這樣的熱情,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深情祝福,「這就是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這就是獻給祖國母親最好的禮物」。
定位> 盤龍小區
從「老大難」到「新典範」
盤龍小區建成於2006年,是十多處老城區拆遷安置居住小區,居民成分複雜,利益訴求多元。曾經,綠化環境、停車難題、安全隱患等小區治理痛點,困擾著小區厝邊。
但如今,盤龍厝邊找到了解決之道。以黨建引領、群策群力、多元共治為路徑,凝聚「厝邊睦鄰」的紅色力量,在居民家門口搭建起定紛止爭、共建共享的平臺,解決了居民的煩心事揪心事。
從「老大難」到「治理典範」,明年就滿40年黨齡的小區黨支部書記謝麗玉深有感觸,「特別是2018年以來,小區大變樣」。
謝阿姨說,以前堆砌廢舊家具的架空層,建起了「小區黨群之家」。而地面坑坑窪窪的報刊亭,也搖身一變成了「睦鄰亭」。
這些空間發揮起了大作用。小區黨支部牽頭,發動5名政法一線的退休黨員,組建「紅色調解隊」,創建全區首個小區黨員調解室。謝阿姨就是黨員調解室的主任。針對鄰裡、家庭、業主與物業之間的矛盾糾紛開展調解工作,已依法化解矛盾十來起。
垃圾處理也曾困擾小區居民。盤龍小區打造的「厝邊議事廳」,召開小區議事會,商討方案,並與物業協調方案。「垃圾投放點越來越少,從22個減到12個,如今只設置1個集中投放點,但垃圾髒亂差卻不見了。」謝阿姨高興地說。
「好厝邊」飄揚國旗紅
盤龍小區蛻變的「密碼」,在於2018年以來,華福社區黨委注重從鄰裡中發掘黨員力量,引導黨員服務小區建設,構築「厝邊」戰鬥堡壘。越來越多的黨員走出家門,參與到小區治理中,小區自然更美好。
這一次,「國旗迎回家」活動,小區居民更是踴躍參與,讓每個角落都飄揚起亮眼的國旗紅。
33年黨齡的黨員王超逸非常激動,「小區處處掛起了國旗,讓我感受到了節日來臨的喜悅氣氛,更讓我產生了國家強盛的自豪感。」
老王1957年隨父親來廈,見證著廈門的大發展。
老王說,居家社區養老不用愁,家門口就有思明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華福社區還幫小區辦起「厝邊健康驛站」,為居民義診,還有愛心理髮,別提多方便。
不久前,盤龍小區還順利完成了業委會換屆選舉,八成的委員都是黨員。新上任的業委會主任莊鎮城說:「這說明小區居民對我們黨員的信任,我們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讓小區的文明之美,融入廈門的自然之美,睦鄰友好,包容和諧。」
定位> 安平裡小區
老舊小區 幸福蛻變
走進安平裡小區,昔日破舊不堪的狹窄通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重新鋪設、拓寬的路面,還增設無障礙通道、石板凳和鵝卵石過道。在這裡,有居民休閒娛樂的小公園,有孩子們閱讀交流的共享書屋,連垃圾分類投放點也華麗變身,一切陳舊的設施煥然一新。
老居民們還迎來了廈門市第一個老舊小區人臉識別系統。「臉部識別+部門聯網」的系統就像智能管家,讓生活更加便利。
短短半年時間,為何能實現如此「地下天上」的變化?統領答案的便是「近鄰」二字。
安平裡小區以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為契機,逐步探索出「樓道黨建」工作模式。近如「檳」,鄰裡「榔」,安平裡形成「社區黨委-小區黨支部-樓道黨小組」一體化格局,進一步弘揚檳榔近鄰文化,讓這個小區充滿煙火氣。
啟動改造以來,安平裡小區黨支部率先垂範,引入居民自治共管理念,成立了鄰裡議事團。「打造熟人小區,我們邁出了驚喜的一步,我們要讓小區洋溢著鄰裡守望的溫馨,更要讓居民們的幸福更加具體。」檳榔社區副書記翁栩栩說。
把國旗迎回安平裡
退休黨員駱秋文是安平裡小區出了名的「熱心腸」,在小區改造進程中,他更是擔當起「施工參謀」。這一次,安平裡小區「把國旗迎回家」,駱秋文也積極響應,不僅早早領取國旗,還入戶幫助同一樓棟的居民懸掛。
「2020年經歷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中國人民再次看到祖國的強大和擔當,在國慶節讓五星紅旗飄揚在每一戶的陽臺上,我的內心無比澎湃!」駱秋文說。
61歲的林寶珍是檳榔社區的老居民,見證了老舊小區從雜亂無章到綠意盎然,看著小區掛滿國旗,林寶珍激動不已:「第一次見到小區裡這麼紅火的場面,瞬間有了節日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