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右,河內,兩浙……古代文獻中出現的這些地名都是指哪裡?

2020-12-14 國史拾遺

中國人注重鄉土,對於自己的故鄉有濃厚感情;同時,中國疆域非常遼闊,所以中國人說故鄉首先會說到自己是來自某個「區域」,一般來講這個「區域」是「省」(當然,東北例外,這三省因為特殊的歷史和人文通常成一個整體),不過,除了「省份」之外,中國的區域還有其它稱呼,這其中有的還在用,比如「關東」(山海關以東,指東北);嶺南(五嶺之南,指兩廣);有的被一些省份作為自己的「雅稱」,比如齊魯(山東),三湘(湖南),三秦(陝西)。

但是也有一些地名,由於特殊原因,現在用的已經非常非常少的,甚至已經完全消失,現在說起來,還帶有些古風味道,這裡就來說四個。

一, 兩浙

「兩浙」,這也是一個傳統的地理概念,「兩浙」是哪裡?是浙江嗎?它是古代的「浙江」,並不是現在的「浙江」,唐肅宗時,把江南東道分為浙江西道和浙江東道和福建道,所以浙東和浙西地區後來被稱為「兩浙」。

不過這裡「浙東」和「浙西」合起來並不是現在的浙江,它的轄境其實大致為今天蘇南、皖南、上海及浙江全境,狹義上的「江南」,也就是「蘇南浙北」,甚至整個吳語區都在裡面。

所以,「兩浙」可以認為是「江南」的代稱,並不單指現在的浙江,而是包括了蘇南和上海。

宋代在以前吳越國的地名設置了「兩浙路」,這個一級行政區劃下轄十四州,大致包括今天的浙江省全境,江蘇省的鎮江市,蘇錫常地區和上海市(不含崇明島)、福建省閩東地區,北宋熙寧七年(1074年)。這裡曾分為兩路,又合併,後又有一次拆分合併,南宋又將其分開。

對了,北宋末年兩浙路發生過一件很大的事情,就是著名的「方臘起義」,你去翻翻《水滸傳》,裡面涉及的地名都是兩浙路的。

那「浙」後來怎麼縮到今天的「浙江」一省了呢?這其實是明朝的情況,朱元璋搞了一個南直隸,硬生生地將吳語區分成了兩半,一邊是浙江,一邊是現在的蘇南地區;而浙江也再沒分離,所以久而久之,現在「兩浙」一個詞已經基本不用了

二, 江右

「江右」是哪?其實基本可以理解為現在的「江西」。

可能有人要問了,「左西右東」,「江西」不應該是「江左」嗎?但是古代大部分地圖是從北往南看的,上南下北,所以相反了。

不過,「江右」從來不是中國正式的地理建制,只是一個地理概念,江西在歷史文獻中常稱為「江右」與,這是為了和江東(「江左」)相對應。

但是有意思的是,「江右」雖然沒有作為地理概念,但是在人文學方面則出現一大批專有名詞,現在還在用,比如,江西人絕大部分屬於「江右民系」;古代江西的商幫被稱為「江右商幫」;明朝江西籍貫的大臣團體被稱為「江右黨」。

別看今天的江西實力不強,所以存在感不高,但是在中華民族的人文底蘊上,江西是相當高的一個省份。

現在別說外省,可能很多江西人都不知道「江右」是指自己的家鄉,因為江西即使是官方現在也很少把「江右」作為自己的雅稱,江西人給自己新造了一個雅稱——「贛鄱大地」,現在江西人聽到的自己家鄉的美稱一般是這個,但這其實是上世紀90年代才新出來的一個說法,

三, 關西

《水滸傳》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相當精彩的章節,但是這「關西」指的是哪裡?現在哪個地區被稱為「關西」呢?

既然有「關西」那自然有「關東」,這個「關東」指的可不是「闖關東」的「關東」,指東北,這裡的「關東」出現的要早很多,「關」指的也不是「山海關」,那個時候東北一片還沒啥問題,反而因為關中一帶是國家中心,所以「潼關」很重要。

這裡的「關西」指的其實是「函谷關」或「潼關」之西,也就是舊秦國的地方,現在的陝甘一片。

到了元明清三朝,因為西北徹底邊緣化,定都在華北的北京,所以「關西」的說法便基本被取消了;而山海關的軍事地位大幅提升,所以「關」改成特指「山海關」,「關東」開始指東北,但舊的「關西」已經沒有了,因為你不可能找到一個和東北地區對應的詞。

四, 河內

這裡的「河內」指的不是越南首都河內,而是中國古代一個地理概念和行政區劃名。

中國古代的「河內」指的是黃河凸處以北的部分地區,古代中國有「三河」之稱:河內,河東,河南,這三河分別為夏商周王朝腹地,加起來基本就是中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及其附近部分地區,那當時「河南」指的是什麼?當時的河南指的僅僅是今天河南洛陽一帶。

中學課本裡《寡人之於國也》不是有一句「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嗎?

西漢後來在這一片設置了三個郡,河內郡大概包括太行山東南與黃河以北,是現在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和山東西部。

相關焦點

  • 古代的江左、江右、江東、江西具體指的是今天的哪裡?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古代歷史上,除了有「江左」這一地名,還有江右、江東、江西的稱號。那麼,問題來了,你知道古代的江左、江右、江東、江西具體指的是今天的哪裡嗎?一首先,對於「江左、江右、江東、江西」中的江,專指的是長江。在古代歷史上,很多史料中的江都是專指長江,而河則是專指黃河。其中,江左,是一個地理名詞,即江東。
  • 浙閩粵的這些地名,怎麼這麼奇怪?
    這些形如碉堡的石頭房屋,不僅極具閩南神韻,還是海島祖先生存智慧的結晶。在閩南的眾多村莊裡,紅磚瓦、灰白牆、燕兒尾、繞城水,幾百座完整的紅磚古厝,悄無聲息地構築起了一個相望、守護的空間。埕[chéng]:曬鹽場、養殖田「埕」也是閩南語中的常見字。
  • 「西域」是一個享譽國內外的地名,他到底具體指的是哪裡?
    「西域」是一個享譽國內外的歷史區域性地名,得名於西漢宣帝時期,原指西域都護府轄地,後演變為包括今新疆及其以西廣大地區之名了。尚在漢武帝時期,西漢主要開拓天山南路地區,當時雖同天山北路諸國有一定交往,但並不很多。
  • 古代河南是哪裡?其實一開始不是指整個河南省,而是特指洛陽周邊
    在今天的中國,縣市同名的現象還比較常見,尤其是在南方省份中,比如長沙市長沙縣,南昌市南昌縣,九江市九江縣(現柴桑區),上饒市上饒縣(現廣信區),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1913年民國「廢府存縣」後近百年行政區劃變遷導致了特殊現象,但是省市同名的現在非常少,現在也就一例——吉林省吉林市。
  • 古籍中常說的「關內、關外、關中、關東」指的都是哪些地方?
    在一些古籍或是影視劇當中,我們經常能聽到「關外」、「關中」這樣的地名,那麼這些地方具體指的是哪裡呢,對比現在是否一致呢?其實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範圍,意思也不盡相同。 所謂「關」,這裡指的是關口、隘門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一個交通要道的關卡、屏障。
  • 古代江南,今天在哪裡?
    人們印象中的江南以才子佳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而著稱。那麼,從歷史地理的角度來看,「江南」究竟指哪裡呢?現代認知上的「江南」其實是唐宋人的認知,一般指的是吳語區。「江南」概念曾在明清時期又出現過偏差,吳語區意義上的「江南」,其實是晚清時期又兜回來的。
  • 古代詩句中出現的那些好聽地名,真的甩現代地名幾條街嗎?
    中國古代曾有許多非常好聽的地名,小編最喜歡的莫過於殷商王朝四代首都——朝歌,浩浩蕩蕩的中國王朝歷史由此開始。「朝歌」取「喜迎朝陽,高奏凱歌」之意。周滅商後,封康叔在朝歌建立衛國,都於此403年。漢代置朝歌縣,元代置淇州,明代改為淇縣。除了朝歌以外,古代詩句中還有許多風雅的地名,它們有的在近現代紛紛改名,有的仍然沿用古代的地名。
  • 不得了,河南濟源出土一古墓群,此處遺址或是傳說中的「河內郡」
    大家別以為,這處古代墓葬群沒什麼大不了。濟源市文物工作隊副隊長所介紹:該工地所發現的古代遺址,應該是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河內郡。然而,盛極一時的河內郡,從之前的百萬人口銳減至不足10萬人。或許從這處古代遺址能幫助後人探明,為何人口一度超過百萬的河內郡,一下子變成無人問津的"鬼城"?
  • 新刊· 重建|劉上洋:萬壽宮:江右商幫的精神殿堂
    江右商幫長期出門在外做生意,吉兇難卜,生死難料,因此他們需要一個神衹來保護他們,而在贛地早已成神的許真君正好符合這些生意人的心願。於是便把許真君奉為江右商幫的「福主」進行祭祀。人們的心理是十分複雜的,明明知道神衹是人供奉出來的,但對神都有一種敬畏心,都相信神有一種超自然的靈性。祭拜了,心裡就踏實了,精神就有了支撐。不祭拜,就會顯得心神不定,恐懼不安,以至出現不應該出現的過錯和不測。
  • 《山海經》中這2個地名指的是哪?1個在非洲,1個在美洲!
    《山海經》中這2個地名指的是哪?1個在非洲,1個在美洲!   在中國古代,《山海經》是中國第一奇書,它的神秘讓歷代人都對它有非常大的研究興趣,也讓歷代文學家都對此書感到頭疼。而且歷代史學家對這本書都不敢妄言,就連司馬遷在《史記》中,都坦言對於《山海經》無能為力,不敢胡說。
  • 外國不用中國地名嗎?日本越南韓國的地名和中國一模一樣
    韓國最早出現漢字地名也是在新羅王國時期,當時統一半島後的新羅派遣國人前往唐朝學習唐文化,將大唐體制複製回新羅。韓國人之後使用漢字為韓語地名注音,後直接用漢字為城市命名。而韓國地名中,又大量的地名與中國一模一樣,如嶺南、湖南、廣州 、陝州、晉州、麗水、泰安等。而被移植到韓國的中國地名中以楚地湖北最多,如漢江、襄陽、漢陽、丹陽、江陵等,這些地名都是在李朝時期命名。
  • 雨中玩浙裡,千年延續的古堰畫鄉水利奇觀,洪水考驗中的世遺古堰
    所謂「浙裡」,就是指浙江非靠海的內陸區域,多指麗水、金華、衢州三地,以及與這些地區相鄰的山區、丘陵偏僻之地,浙江的內陸區域,保留了浙江最淳樸人文和環境,也留下了變化較小的很多古鎮、古村,歷史上「浙裡」曾是躲避戰亂、疫病、隱居的上選之地。
  • 為什麼覺得古代的地名那麼好聽?因為有詩詞典故的加持呀!
    但是,為什麼還是很多人覺得古代的地名好聽呢?小仙想,或許是因為這些地名有詩詞典故的加持吧?小仙今天就給大家分享幾首關於這些古地名的詩詞。陵:古代地名中,很多帶有「陵」字,比如蘭陵、廬陵、武陵、廣陵、金陵等等。
  • 中國,東北,銀座,關東:這些竟然是日本的地名
    有許多小夥伴可能很驚訝,這些與我們中國有關的名詞,怎麼會是日本的地名,但這是真的!1.中國日本是有個地名叫中國地區(日文:中國地方,平假名:ちゅうごくちほう),位於日本本州島西部。日本的地域之一。由鳥取縣、島根縣、岡山縣、廣島縣、山口縣,5個縣組成。
  • 左西右東,那為什麼江西明明在江南西部,卻又被稱為「江右」呢?
    江西這個省份名稱的來源是古代的唐朝時期設立的「江南西道」的簡稱,因為江西三面環山,北臨長江,地形比較封閉,所以幾千年前來孕育出了獨特的地方文化和民系,其中在地理,文化和民繫上,江西又被稱為「江右」。也就是說,江西也可以被稱為江右,那麼問題就來了,大家知道,現在判斷方位都是「左西右東」,江西明明是西部,按道理應該被稱呼為「江左」啊,可事實卻相反,江西被稱為江右,而江左則一般是用來稱呼現在江南東部的江浙一帶,這是為什麼呢?
  • 東西、南北在古代用左右、陰陽怎麼表示?
    陰陽是具有統一、對立和互化是一個簡樸而博大的中國古代哲學,這裡只討論其所代表的南北方向。從古代傳下來的地名所蘊含的文化元素中就有以上成分,比如汾陽,汾陰(位於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南)就是以汾河為界而起的名字,這裡的陰指的就是河的南面,山的北面。陽指的就是河的北面,山的南面,如下圖所示。
  • 老鼓浪嶼口中的這些舊地名你都知道是哪裡嗎?
    番仔墓口鴉片戰爭以後,外國列強在今鼓浪嶼音樂廳所在地闢建洋人專用的公墓,稱「番仔墓」,其附近稱「番仔墓口」。日光幼兒園不遠的永春路邊有一株高大的古芒果樹,其周圍地名為「羨仔樹腳」。樹蘭花腳在公平路今雞山居委會所在地附近。從前此地應廣種樹蘭(米蘭)。該處原有基督教「講道堂」,故地名也稱「講道堂」。
  • 我國古代的地名,不僅北京、西京、南京在我國,連東京也有好幾個
    在我國,地名可以說也是一個有著內涵的文化,每個名字幾乎都是有著各自的故事與歷史淵源,所以讀起來都比較有韻味。而且,即便是同一個地區,往往因為在不同的朝代會有不同的名字,就好比如今的杭州,在唐朝的時候叫錢塘,到了宋朝,就叫臨安。
  • 中國古代被稱為「九州」,那麼古代的「九州」究竟是指哪裡?
    但是在古代中國,還有一種稱呼古中國的叫法叫做「九州」,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尚書·禹貢》中,這個就說明了早在先秦時期乃至更早的時候,古人對古中國就有這種稱呼了。到了戰國時期,「九州」一詞就已經意味著古中國的名稱,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那些文人墨客通常也會用「九州」這個詞來描繪中國。
  • 古詩中的地名方糖
    尾聯寫的是杜甫心中盤算的返鄉路線,其實更多的是表現多年思鄉心切,一旦得以返鄉時心情的迫不及待,一口氣用了四個地名:巴峽、巫峽、襄陽、洛陽。加上第一句中的「劍外」(指劍門以南)和「薊北」(指河北,安史叛軍的巢穴),不包括標題,這首詩用了六個地名。但是,誰會打開地圖一一尋找這些地方、辨析今昔變更?更不會當真去想杜甫規劃的回鄉路線是否最合理、路費是否合算了。